學達書庫 > 史籍 > 三家注史記 | 上頁 下頁
周本紀(8)


  西周武公〔集解〕徐廣曰:「惠公之長子。」〔索隱〕按:戰國策作東周武公。
  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適立。司馬翦〔正義〕翦音子踐反,楚臣也。
  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為請太子。」左成曰:〔正義〕楚臣也。
  「不可。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正義〕言以地資公子咎請為太子,周若不許,是楚於周交益疏。
  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請令楚之以地。」果立公子咎為太子。〔正義〕楚命翦適周,諷周君欲立誰,以微言告於翦,翦令楚之以地,周果立咎為太子也。此以上至「西周武公」,是楚令周立公子咎為太子也。

  八年,秦攻宜陽,〔正義〕括地志雲:「故韓城一名宜陽城,在洛州福昌縣東十四裡,即韓宜陽縣城也。」
  楚救之。而楚以周為秦故,將伐之。〔索隱〕宜陽,韓地,秦攻而楚救之,周為韓出兵,而楚疑周為秦,因加兵伐周。
  蘇代為周說楚王曰:「何以周為秦之禍也?〔索隱〕蘇代為周說楚王,王何以道周為秦,周實不為秦也。今王責周道為秦,周懼楚,必入秦,是為禍也。
  言周之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索隱〕周、秦相近,秦欲並周而外睦於周,故當時諸侯咸謂「周秦」。
  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為秦取周之精者也。〔正義〕解音紀買反。代言周若知楚疑親秦,其計定不可解免,周必親於秦也。是為秦取周精妙之計。
  為王計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正義〕代言為王計者,周親秦,因而善之;周不親,亦言善之。楚若善周,周必疏於秦也。
  周絕於秦,必入於郢矣。」〔正義〕郢,楚都也。楚既親周,秦必絕周親楚矣。以上至「八年」,蘇代說楚合周。

  秦借道兩周之間,〔正義〕上「借」音精夕反,下音子夜反。
  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史厭〔正義〕烏減反,又於點反。
  謂周君曰:索隱周君,西周武公也。時王赧微弱,不主盟會,寄居西周耳。
  「何不令人謂韓〔集解〕徐廣曰:「一作『何』。應劭氏姓注雲以何姓為韓後。」
  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質使之楚』?〔正義〕質音竹利反。使音所吏反。質使,令公子及重臣等往楚為質,使秦疑楚,又得不信周也。質平敵不相負也。
  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曰『韓彊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正義〕又謂秦曰:「韓強與周地,令秦疑周親韓,則周不敢不受,秦必無巧辭而令周不敢受韓地也。」
  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索隱〕此史厭說韓,令與周地,使質於楚,令秦疑楚不信周,得不假道伐韓,而猶聽命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故令人謂韓王〔索隱〕按:戰國策雲或人為周君謂魏王雲者也。
  曰:「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為辭於秦。〔索隱〕高誘注戰國策曰:「以魏兵在河南為辭,周君不往朝秦也。」
  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陽矣。」〔正義〕南陽,今懷州也。杜預雲在晉山南河北。以上至「秦召西周君」,是西周君說韓令出兵河南謀秦也。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正義〕為音於偽反。乃或人為東周說韓王,令按兵無出,則周德韓矣。
  「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正義〕韓按兵不出伐東周,而東周甚媿韓之恩德也。
  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正義〕韓出兵助西周,雖不攻東周,西周媿其佐助,寶器必盡歸於韓。以上至「東周與西周戰」,是或人說韓令無救西周也。

  王赧謂成君。楚圍雍氏,〔集解〕徐廣曰:「陽翟雍氏城也。戰國策曰『韓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辯說秦求救』,當是說此事而脫誤也。」索隱如徐此說,自合當改而注結之,不合與「楚圍雍氏」連注。〔正義〕雍音於恭反。括地志雲:「故雍城在洛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裡,故老雲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按:其地時屬韓也。
  韓徵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集解〕徐廣曰:「今河南新城縣高都城也。」〔索隱〕高誘雲:「高都,韓邑,今屬上黨也。」〔正義〕括地志雲;「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闕縣北三十五裡。」
  周君曰:「子苟能,請以國聽子。」代見韓相國曰:〔集解〕漢書百官表曰:「相國,秦官。」駰謂韓亦有相國,然則諸國共放秦也。〔索隱〕相國,公仲侈也。
  「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正義〕謂楚兵弊弱也。
  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韓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五〔索隱〕已,止也。
  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正義言幸甚也。
  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為不與?」相國曰:「善。」果與周高都。〔正義〕以上至「楚圍雍氏」,是蘇代為東周說韓,令不徵甲而得高都。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集解〕徐廣曰:「撲,一作『僕』。戰國策曰秦敗魏將犀武於伊闕。」
  北取趙藺、離石者,〔集解〕地理志曰西河郡有藺、離石二縣。〔正義〕藺音力刃反。括地志雲:「離石縣,今石州所理縣也。」藺近離石,皆趙二邑。
  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正義〕謂伊闕塞也,在洛州南十九裡。伊闕山今名鐘山。酈元注水經雲:「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曆其間,故謂之伊闕。」按:今謂之龍門,禹鑿以通水也。
  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索隱〕按:列女傳雲「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又越絕書曰「左手如附泰山,右手如抱嬰兒」。
  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索隱〕言不以其善而且停息。息,止也。
  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索隱息猶棄。言並棄前善。
  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正義〕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蘇厲為周說白起無伐梁也。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集解〕徐廣曰;「一作『厄』。」〔正義〕司馬彪雲:「華陽,亭名,在密縣。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將芒卯華陽,破之。」六國年表雲:「白起擊魏華陽,芒卯走。」括地志雲:「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四十裡是。」按:馬犯見秦破魏華陽約,懼周危,故謂「請梁城周」也。
  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索隱〕華陽,地名。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將芒卯華陽,破之。」是馬犯見秦破魏約,懼周危,故謂周君請梁城周,而設詭計也。
  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正義〕馬犯,周臣也。乃說梁王曰,秦破魏華陽之軍,去周甚近,周王憂懼國破,猶身之重病,若死,則犯必死也。
  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索隱〕圖,謀也。犯謂梁王,我方入鼎於王,王當謀救援己也。
  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正義〕戍,守也。周雖未入九鼎於梁,而梁信馬犯矯言,遂與之卒,令守周。
  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正義〕梁兵非戍周也,將漸伐周而取九鼎寶器,王若不信,試出師於境,以觀梁王之變也。
  秦果出兵。又謂梁王曰:〔正義〕馬犯說秦,得秦出兵於境,又重歸說梁王也。
  「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複之。〔索隱〕按:戰國策「甚」作「瘉」。犯請後可而複之者,言王病癒,所圖不遂,請得在後有可之時以鼎入梁也。正義複音扶富反。複,重也。秦既破華陽軍,今又出兵境上,是周國病秦久矣。犯前請卒戍周,諸侯皆心疑梁取周,後可更重請益卒守周乎?
  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索隱〕梁實圖周九鼎,且外遣卒戍周和合。秦舉兵欲侵周,梁不救周,是本無善周之事,止是欲周危而取九鼎,故諸侯皆心不信梁矣。故不如匿事端,使卒為周城。〔正義〕既諸侯生心,不如令卒便為築城,以隱匿疑伐周之事端,絕諸侯不信之心。梁王遂使城周,解諸侯之疑也。
  梁王曰:「善。」遂使城周。〔正義〕以上至「四十二年」,是馬犯說梁王為周築城也。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曰:〔索隱〕音詞喻反,周之公子也。
  「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后養地,〔集解〕徐廣曰:「地理志雲應,今潁川父城縣應鄉是也。」〔索隱〕戰國策作「原」。原,周地。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羋氏也。〔正義〕括地志雲:「故應城,殷時應國,在父。」按:應城此時屬周。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羋氏。
  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正義〕客謂周勣曰,周君與秦交善,是勣之功也。與秦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周勣,今必得勸周君之罪也。以上至「四十五年」,是周客說周勣,令周君以應入秦,得交善而歸也。
  秦攻周,而周勣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勸王攻周。秦與天下弊,則令不行矣。」〔正義〕令音力政反。秦欲攻周,周勣說秦曰,周,天子之國,雖有重器名寶,土地狹少,不足利秦國。王若攻之,乃有攻天子之聲,而令天下以攻天於之聲畏秦,使諸侯歸於齊,秦兵空弊於周,則秦不王矣。是天下欲弊秦,故勸王攻周,令秦受天下弊,而令教命不行於諸侯矣。以上至「秦攻周」,是周勣說秦也。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正義〕以秦輕易周相,故相國於是反歸周也。
  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正義〕言秦之輕相國重相國,亦未可知。
  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集解〕徐廣曰:「一作『勣』,勣亦古之聚字。」
  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正義〕按:周聚事齊而和於齊周,故得齊重。今相國又得秦重,是相國收秦,周聚收齊,周常不失大國之交也。
  秦信周,發兵攻三晉。〔正義〕三晉,韓、魏、趙也。以上至「五十八年」,是客說周相國,令報三國之情,得秦重也。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集解〕徐廣曰:「陽城有負黍聚。」〔正義〕括地志雲:「陽城,洛州縣也。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裡。故周邑。左傳雲『鄭伐周負黍』是也。」今屬韓國也。
  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集解〕文穎曰:「關東為從,關西為橫。」孟康曰:「南北為從,東西為橫。」瓚曰:「以利合曰從,以威勢相脅曰橫。」〔正義〕按:諸說未允。關東地南北長,長為從,六國共居之。關西地東西廣,廣為橫,秦獨居之。
  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正義西周以秦取韓陽城、負黍,恐懼,倍秦之約,共諸侯連從,領天下銳師,從洛州南出伊闕攻秦軍,令不得通陽城。
  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前、後、左、右將軍,皆週末官也。」〔正義〕扌翏音紀虯反。
  攻西周。西周君餎秦,〔正義〕謂西周武公。
  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索隱〕秦昭王之五十二年。
  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集解〕宋衷曰:「諡曰西周武公。」〔索隱〕非也。徐以西周武公是惠公之長子,此周君即西周武公也。蓋此時武公與王赧皆卒,故連言也。〔正義〕劉伯莊雲:「赧是慚恥之甚,輕微危弱,寄住東西,足為慚赧,故號之曰赧。」帝王世紀雲:「名誕。雖居天子之位號,為諸侯之所役逼,與家人無異。名負責於民,無以得歸,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逃責台。」
  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單心
  狐。〔集解〕徐廣曰:「單心
  音憚。單心
  狐聚與陽人聚相近,在洛陽南百五十裡梁、新城之間。」〔索隱〕西周,蓋武公之太子文公也。武公卒而立,為秦所遷。而東周亦不知其名號。戰國策雖有周文君,亦不知滅時定當何主。蓋周室衰微,略無紀錄,故太史公雖考眾書以卒其事,然二國代系甚不分明。〔正義〕括地志雲:「汝州外古梁城即單心
  狐聚也。陽人故城即陽人聚也,在汝州梁縣西四十裡,秦遷東周君地。梁亦古梁城也,在汝州梁縣西南十五裡。新城,今洛州伊闕縣也。」按:單心
  狐、陽人傍在三城之間。

  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集解〕徐廣曰:「周比亡之時,凡七縣,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正義〕括地志雲:「故穀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北十八裡苑中。河陰縣城本漢平陰縣,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五十裡。十三州志雲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河陰。」
  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集解〕皇甫謐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索隱〕既,盡也。日食盡曰既。言周祚盡滅,無主祭祀。正義按:王赧卒後,天下無主三十五年,七雄並爭。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統,十五年,海內鹹歸於漢矣。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複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所謂「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集解〕徐廣曰:「一作『社』。」
  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裡地,號曰周子南君,〔集解〕瓚曰:「汲塚古文謂衛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後有子南勁,朝于魏,後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為侯。秦井六國,衛最為後,疑嘉是衛後,故氏子南而稱君也。」〔正義〕括地志雲:「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汝州梁縣東北二十六裡。帝王世紀雲『漢武帝元鼎四年,東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戶,地方三十裡,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孫延年進爵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進為鄭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於觀,為衛公。」顏師古雲:「子南,其封邑之號,為周後,故總言周子南君。」按:自嘉以下皆姓姬氏,著在史傳。瓚言子南為氏,恐非。
  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集解〕徐廣曰:「自周亡乙巳至元鼎四年戊辰,一百四十四年,漢之九十四年也。漢武元鼎四年封周後也。」

  〔索隱述贊〕後稷居邰,太王作周。丹開雀錄,火降烏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謀。蒼兕誓眾,白魚入舟。太師抱樂,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簡刑措。南巡不還,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興謠,龍漦作蠹。穨帶荏禍,實傾周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