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清史列傳 | 上頁 下頁
張存仁


  張存仁,遼陽人。明甯遠副將,守大淩河。

  本朝天聰五年,隨總兵祖大壽等來降;召見,仍授副將。

  崇德元年,擢都察院承政;尋授一等男世職。

  三年,更定官制,改都察院右參政。

  四年,分漢軍四旗,存仁隸漢軍鑲藍旗。

  五年正月,疏請屯兵廣甯,扼寧遠、錦州門戶。先是,大壽降,請歸錦州為內應;縱之去。既而我師次錦州,大壽仍拒戰。四月,存仁疏言:「臣睹今日情勢,圍困錦州,實為上策。但略地易以得利,圍城難以見功;必積日持久,截彼偵探、禁我逃亡,自有可乘之機。兵以全城為上,蓋貴得人、得地,不貴空城也。我師壓境,彼必棄錦歸寧;再急,必棄甯歸關。今祖大壽背恩失信,人皆以為無顏再降。臣知其本無定見,一當危急,束身歸命矣。況彼所恃者,蒙古耳。今蒙古多慕聖化來歸,彼必疑而防之;防之嚴則思離,離則恩變。伏願以屯糧為務,布諭蒙古多為間諜,再以所擒士人縱之招撫,未有不相率來降歸者。此攻心之策,得人、得地之術也。」十二月,又言:「兵事有時、有形、有勢,三者變化無定,而用之在人。松山、杏山、塔山,乃錦州之羽翼、寧遠之咽喉也。取其一城,則羽翼削而咽喉塞矣。」

  六年,大軍屢敗明兵於松山、杏山間;存仁複疏請相機度勢,速行攻取。悉採納之。

  七年,疏言:「今松、錦既破,明督臣洪承疇就擒、鎮臣祖大壽歸降,凡明之將帥,孰不惶懼!惟總兵吳三桂尚在觀望,宜頒禦劄于寧遠城中,詳示逆者必殺、順者必生;亦不動其心者乎?」上旋頒諭三桂及守甯遠諸將;存仁亦遵旨遣三桂書,言「明氣運已衰,救錦圍而松、杏受困,守一城而三城俱失,重臣大帥就俘投誠。將軍系祖氏甥,欲逃罪而責無可諉、欲明心而蹤有可疑。大廈將傾,一木難支。縱苟延歲月,迨智竭力窮,終蹈舅氏故轍;何若未困先降,勳名俱重。幸速為裁審!」

  是年,編漢軍四旗為八旗,授存仁鑲藍旗副都統。

  八年,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取前屯衛、中後所二城。敘功,加雲騎尉。

  順治元年,大軍定京師,命同都統葉臣招撫山西,攻太原,拔其城,又隨豫親王多鐸征河南、江南。

  二年,大軍下浙江,存仁隨至杭州,遂管浙江總督事。城中居民逃避幾空,存仁集紳士慰諭撫綏,民複其所。七月,疏言:「近有因薙發思反順為逆者,若俟形跡顯著,必勞大兵剿捕。莫若速遣提學開科取士、免積逋、減額賦,則讀書者可希仕進而逆志自消,力農者不苦追呼而亂萌自戢。」得旨:「開科以取士、薄斂以勸農,誠安民急務。歸順各省,准照恩詔事例一體遵行。」十一月,授浙江福建總督。

  是時,明魯王朱以海稱監國於紹興,令方國安鎮嚴州;福王閣部馬士英率兵依之,屢窺杭州。嘗擁兵渡錢塘江,距城十裡立五營;存仁同總兵官田雄等追擊,斬五百餘級。後士英偕國安複來犯,存仁同副都統濟甯哈等奮擊敗之,溺江死者無算。又昌化賊聚眾抗逆,推姚志倬為首,結國安,據城為患。

  三年,存仁遣副將張傑等進剿,志倬敗走;昌化複平。會端重親王博洛統師進征,明魯王遁,國安、士英就擒伏誅;浙、閩漸漸底定。十一月,存仁疏言:「錢塘要地,宜設水師五千,以備海寇。」下所司議行。是年,敘功,晉三等子。

  四年,「海寇」周鶴芝據福州鎮東衛,遣副將滿進忠等攻下其城;賊党岑本高犯浦城,遣副將李繡等擊敗之。複遣副將馬成龍等據處州,大敗賊眾,複景寧、雲和、龍泉三縣。尋疏請解任。存仁蒞浙後,屢以疾乞休;至是,得旨俞允。

  五年二月,因代者未至,遣將收復連城、順昌、將樂三縣,擒斬魯王侍郎趙士冕、總兵黃鐘靈等。

  六年,起授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有榆園巨寇為害大名諸邑,存仁平之。

  七年,詔督、撫、按臣考校守令文藝。存仁躬蒞各郡,其居官廉潔者,有一、二語通曉,即注上考;其餘文雖佳,亦抑之。監司請其故,存仁曰:「文有偽實難欺,專以文藝為短長,恐灰能吏心耳。」

  是年至九年,三遇恩詔,晉一等子兼一雲騎尉。

  未幾,卒;贈太子太保,蔭一子入監,以其孫珽襲爵;賜祭葬如例,諡「忠勤」,入祀直隸、山東、河南、浙江、福建名宦祠。

  ——卷七十八《貳臣傳》(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