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
四川(3) |
|
潼川府:中,繁,難。隸川北道。明,潼川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縣七。雍正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三台縣。西南距省治三百二十裡。廣三百八十裡,袤五百七十裡。北極高三十一度六分。京師偏西十一度十六分。領縣八。三台繁,難。倚。東:東山,在縣東四裡。又黃龍、鼓樓。西:三臺山,縣以此名,南:印臺、金魚。西南:牛頭。東北:萬峰。中江即古五城水,自中江入,逕城西南入涪江。涪江自綿州入,逕縣東北入射洪。又東桃花溪,亦入射洪。縣產鹽,上井三,中井九,下井二百十六。縣丞駐葫蘆溪。射洪繁,難。府東南六十裡。南:白岩。東:東武。北:金華。東南:通泉山。東北:公成山。涪江自三台入,逕城東,又南流入蓬溪。梓潼水一名射江,亦曰瀰江,又曰白馬河,自鹽亭入,南流,逕東南獨坐山下入涪江。東:黃滸溪亦自鹽亭入,與梓潼水合。桃花水自三台入,南流入涪江。通判一,駐太和鎮。鹽課大使駐青堤渡。鹽亭簡。府東少北百二十裡。西:負戴山。東:光祿。南:寶蓮。北:金紫。鹽亭水亦名小沙河,發源縣東北境,下流入梓潼水。梓潼水自綿州梓潼入,逕城南,合鵝溪入射洪。有鹽井二十。中江難。府西百二十裡。城內鬥山。東五城與西棲妙隔江對峙。西南:銅官山。中江水名凱江,自羅江入,逕城西南,又東北流入三台。雙橋河源出縣西北白蓮洞,東南流,逕城西,轉南至銅魚山下入中江。巡司一,駐胖子店。遂寧繁,難。府東南二百十五裡。東:銅盤、龍頭。西:箕山。北:廣山。西南:書台,與寶嘉、金魚二山相連為三峰。涪江自蓬溪入,逕城東,又東南入合州。東北:郪江有三源,並東北流至蓬萊鎮,合入涪江。安居水一名關箭溪,自安嶽入,逕城西南入銅梁。鹽井五十二。縣丞兼批驗大使駐梓潼鎮。蓬溪繁,難。府東南百九十裡。東:蓬萊、赤城。西:龍門。南:銅缽。北:石龍。西北:龍馬山。涪江自射洪入,逕城西南流入遂寧。西北:郪江,東流至黃龍鋪入涪江。又北蓬溪,源出西充,西南流,逕城北,入遂寧。鹽井七百九十五。縣丞駐蓬萊鎮。鹽課大使駐康家渡。安嶽繁,難。府南三百八十裡。治後鐵峰山。東:紫薇、白雲。西:大雲。南:安泉。東南:雲居山。安居水自樂至入,逕城北,又東南入遂寧。魚海河有二源,一東流至城東,合入安居水。南:岳陽溪,東南流入大足。樂至簡。府南少西三百九十裡。南:棋盤山。東:玉欄坡山、金雞山。西:周鼎。東南:乾峨山。安居水源出縣東北,東流,玉帶溪源出縣西清水潭,東南流,併入安嶽。又樂至池在縣東二裡,縣以此名。 綏定府:繁,疲,難。隸川東道。明,達州。順治初,因明制,為夔州府屬之達州。雍正六年,升直隸州,以夔州之東鄉、太平、新寧三縣來屬。嘉慶七年升府,改名綏定,並於州地置達縣,升太平為直隸廳。十九年,以順慶府屬之大竹、渠二縣來隸。道光九年,移太平同知駐城口,改名城口廳,太平廳還為縣,均仍隸府。西距省治一千二百里。廣四百三十裡,袤六百餘裡。北極高三十一度十八分。京師偏西八度五十一分。領廳一,縣六。達繁,疲,難。倚。東:龍城山、大竹。南:火峰、南岩。西:石城、金華。東南:金匱、石門。東北:竹□山。通川江即渠江,自東鄉入,逕城南,又西南入渠縣為宕渠江。南江自新寧入,東會瀘灘河,北流折西至城東入通川江。北水即巴江,自巴州入,併合通川江。西:鳳皇、鐵山、龍船三關。巡司駐麻柳場。東鄉簡。府東少北九十裡。東:平樓、文字。西:印石。南:金榜。北:蟠龍。東南:峨城山。西南:石人山。前、中、後三江為通川江上流,俱自太平入。至城東合流入達縣。長樂河上流為白龍、赤甲二泉,源出東長樂鎮,合西流,至城南入通川江。文字溪發源文字山,合前江。有高橋、馬渡二關。新寧繁,難。府東少南百一十裡。西:屏山。東:雞山。南:冠子山。北:天馬。西南:鼓嘯山。東北:莪城山。南江自縣東北三角山發源,逕城南,折西北流,合聯珠峽水入達縣。瀘灘水源出大竹山,自達縣東南界北流,與南江合。開江在縣東北,東流入開縣。東:豆山關。渠簡。府西二百二十裡。北:龍驤。西:玉蟾山。東北:八濛、大斌。渠江即宕渠水,自達縣入,逕城東,又西南入廣安。流江自營山入,東南流,與渠江合。白水溪源出東南白水洞,西流入渠江。北:衛渠關。縣丞駐三匯場。大竹繁。府西南百二十裡。東:月城山。西:九盤、鄰山。東北:獅子山、金盤山亦名仙門山。仙門水自月城山發源,鄰水自鄰山發源,井西南流入鄰水。北:東流溪一名清溪河,西流入渠縣,注渠江。縣丞駐石橋鋪。太平要。府東北百四十裡。南:翠屏。東:天池、板塞。北:大橫山。前、中、後三江俱自縣境發源,逕城東西,併入東鄉。白沙河源出板塞山,西南流,逕城南入後江。東:藍津關。城口廳繁,疲,難。府東北三百六十裡。西:城口山,廳以此名。東南:金城。東北:黃礅山。北江自黃礅山發源,經大竹渡,折北入陝西紫陽為任河,注漢江。萬頃池在峽口山南,鄰境之水多源於此。東北:深溪關。 康定府:要。隸康安道。明,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康熙初,明宣慰司以地歸附。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來治,置打箭爐廳,仍隸雅州府。光緒三十年,升直隸廳。三十四年升府,改名康定,隸康安道,升裡化縣為裡化廳,並以河口、稻成二縣同隸府。宣統三年,舊隸打箭爐之宣慰、宣撫、安撫、長官各土司,全體改流,先後分別設治,並先各就其地置委員、理事等官。東北距省治九百六十裡。廣六百四十裡,袤八百三十裡。北極高三十度九分。京師偏西十四度三十八分。領廳一,縣二。東:大□山。南:無脊山。東南:大雪山。東北:郭達。西南:折多山,為入藏要道。鴉龍江即古若水,自青海境發源,南流,逕府西南入冕寧。大渡河即古涐水,自懋功入,逕府東,又南入清溪。瀘河源出折多山,東北流,至城西南,有木鴉河自番界東流來注,併入大渡河。有榷稅瀘關。巡司一,駐瀘定橋。一驛:烹壩。裡化廳要。府西六百四十裡。裡塘宣慰、宣撫司地。舊設有糧務委員。光緒三十二年設裡化縣。三十四年升廳。東:紫木喇山。東北:高日山。東:鴉龍江自喇滾入,有三渡水自鹽源之木裡土司及雲南中甸來注之,會金沙江入馬湖。西南:色隆達河,源出額東額山,入金沙江。河口要。府西裡塘、明正兩土司交界地,舊名中渡。光緒三十二年,裡塘改流設縣。西有鴉龍江。稻成要。裡塘土司地。舊名稻壩。光緒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設縣。縣丞一,駐貢噶嶺。 巴安府:要。康安道治所。督辦川滇邊務大臣、按察使銜爐安兵備兼分巡道駐。巴塘宣撫司地。光緒三十一年改流。三十三年置巴安縣。三十四年升府,並置三壩廳,鹽井、定鄉二縣隸之。東北距省治二千一百里。領廳一,縣二。東:龍新山、甲噶喇山。西南:寧靜山。巴沖楮河自瞻對入,與金沙江合。色楮河即金沙江,自三岩入,逕府西至得榮入雲南麗江。三壩廳要。府東二百三十裡。巴塘、裡塘兩土司交界地。三十三年改流。三十四年設廳,駐通判。鹽井要。巴塘土司地。光緒三十一年改流。三十四年設縣。瀾滄江自察木多入,繞由雲南入緬甸。定鄉要。裡塘土司地。舊名鄉城。光緒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設縣。 登科府:要。德爾格忒宣慰司地。邊北道治所。宣統元年改流,析其地為五區。于北區設府,仍名登科,並置德化、白玉二州,石渠、同普二縣隸之。東北距省治三千三百五十裡。領州二,縣二,土司十二。川、藏交隘,東連甘孜、瞻對,西鄰納奪、察木多,南與巴塘、乍丫接壤,北界西寧、俄落,乃金沙江之上游。德化州要。德爾格忒土司中區地,舊名更慶。宣統元年改流設州。鴉龍江自甘孜入,入瞻對。巴沖楮河自巴塘入,下流入金沙江。石渠要。府西北二百一十裡。德爾格忒土司北區地。即雜渠卡,一名色許。宣統元年改流設縣。白玉州要。府南六百三十裡。德爾格忒土司南區地。宣統元年改流設縣。北有海子山。同普要。德爾格忒土司西區第。宣統元年改流設縣。並分管察木多呼圖克圖及納奪土司之地。乍丫呼圖克圖地,入藏要路。宣統三年設理事官。察木多呼圖克圖地,亦名昌都。東接德格、納奪、貢覺,西與八宿、諾隆宗毗連。舊設有糧員,置兵戍之。宣統三年增設理事官。得榮巴塘土司地。與雲南接壤。宣統三年設委員。江卡舊為給藏地,置有兵戍。北接三岩、乍丫。西連波密、察木多。宣統二年收回。三年設委員。貢覺舊為給藏地。宣統二年收回。三年設委員。桑昂舊為給藏地。宣統二年收回。三年設委員。雜瑜舊為給藏地。宣統二年收回。三年設委員。三岩野番地。跨金沙江之上,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宣統二年歸附。三年設委員。甘孜麻書、孔撒兩土司地。宣統元年改流,設委員。兼管白利、東科、德格、倬倭、章穀之地。章谷土司地。與孔撒、麻書、德格、瞻對均接壤。改流後亦名爐霍屯。宣統三年設委員。道塢麻書、孔撒兩土司地。宣統三年改流設委員。瞻對舊為土司地,給與藏人。東連明正、單東、孔撒、麻書、章谷各土司界。南接裡塘、毛丫、崇禧。西北與德格接壤。據鴉龍江之上游。有上瞻、中瞻、下瞻之分,亦名三瞻。宣統三年收回設委員。 邛州直隸州:中,沖,繁。隸建昌道。明,州。東北距省治百八十裡。廣二百二十裡,袤百五十裡。北極高三十度十八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五十三分。領縣二。東南:銅官山。南:文筆、古城。西:相台、馬嵐、七盤。北:渠亭。西南:邛崍山。南:邛水,即古僕千水,亦名文井江,源出西北牛心山,東流入新津。牙江水、斜江水、氵耤水俱自大邑入,東南流,與邛水合。西南:火井。南:夾門關。巡司駐火井漕。大邑繁,難。州北少東四十裡。東:銀屏山。西:高唐山。北:霧中山。西北:鶴鳴山。牙江水源出縣境,氵耤水源出鳳凰山,斜江水源出鶴鳴山,並東南流入州。東:乾溪鎮。蒲江簡。州東南六十裡。南:金釜山、長秋山。北:白鶴山。南:蒲江自丹棱入,東北流入州,合邛水。北:鐵溪河自名山入,即百丈河,下流會蒲江入邛水。西南:黑竹關。 綿州直隸州:沖,繁,難。舊隸成綿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裁。明,成都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五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綿竹、德陽、安及保寧之梓潼來隸,並設彰明、羅江二縣,尋改彰明屬龍安府。乾隆三十五年,移州治羅江,省羅江縣。嘉慶六年,還舊治,複設羅江。西南距省治二百七十裡。廣三百里,袤百零五裡。北極高三十度二十七分。京師偏西十一度三十五分。領縣五。東:金山。南:延賢。東北:天池。北:綿山,州以此名。涪江自彰明入,逕州北及東,又東南入三台,亦謂之內水。龍安水、茶坪水俱自安縣入。並東南流,與涪江合。州產鹽,有中井十一,下井一。鹽捕州判駐豐谷井。縣丞駐魏城。驛二:魏城、金山。德陽沖,繁。州西南百五十裡。北:鹿頭山、浮中山。綿水一名綿陽河,自綿竹入,東南流,逕城南入漢州。石亭水亦自綿竹入,逕城西南,入漢州。北:鹿頭關。一驛:旌陽。安繁。州西北百一十裡。北:千佛。東:西昌山。南:浮山。東北:金山。黑水河一名寧口河,冷水河一曰乾河,並東南流入羅江。茶坪水源出千佛山,發源東南,逕城西會龍安水入州。西小壩、睢水,北曲山三關。綿竹繁。州西南百八十裡。北:武都。南:文曲。西南:飛鳧。西北:紫岩山。綿水、石亭水俱自茂州入,左流為綿水,逕城北,東南入德陽。射水一名紫溪河,源出三溪山,逕城南,與石亭水合。白水河源出土司漆寨坪,東南流,逕城西南,馬尾河源出土司天池山,東南流,逕城西北,折而東,並入射水河。南:石碑鎮。梓潼沖,繁。州東北百二十裡。東:兜率山。西:葛山。南:長卿山。北:五婦山。梓潼水一名歧江,源出龍安平武山谿,東南流,逕城西南,又南入鹽亭,即古馳水也。西北:九曲水,源出龍安洞子口,九轉入潼江。一驛:武連。羅江沖,繁。州西南九十裡。北:潺山。南:天臺山。西南:龍池山。黑水、冷水俱自安縣入,東南流,至縣東北合,是為羅江。又折南,逕縣東入中江。南:芙蓉溪,源出白馬關下,東南流,至縣南,與羅江合,一名三紫水。西南:白馬關。一驛:羅江。 資州直隸州:,繁,難。隸川南永寧道。明,資縣。順治初,仍明制,為資縣,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仁壽、井研、資陽、內江來屬。西北距省治三百四十裡。廣四百三十裡,袤五百里。北極高三十九度五十分。京師偏西十一度三十二分。領縣四。資山在西北,州以此名。南:銀山、鐵山。西南:玉京、金爐。西:磐石山。中江自資陽入,逕城西南為資江,亦曰中江。北納小溪,東納大濛溪,東南流入內江。珠溪源出井研北境,東北流,至州西北與中江合。大濛溪源出西龍家壩,又名都溪,東流逕城南,至唐明渡入資江。州判駐羅泉井。一驛:珠江。資陽繁,難。州西百三十裡。東:寶台、萬鐘。西:鳳台。南:書台。西南:獨秀,亦名資江。沱江亦名雁江,自簡州入,楊花溪自樂至西來注之。資溪、孔子溪均東來注之,南入州。一驛:南津。內江沖。州東南九十裡。西:翔龍、華萼。東:降福。南:鏵影。西南:石城。東南:金紫山。沱江自州入,逕城南,清流河合高橋河入之,南入富順。西南:玉帶溪,流合中江。城內西北隅有桂湖,與中江通。一驛:安仁。仁壽繁,難。州西二百里。三隅山峙東、西、北三隅。南:覺山。西:天池。東:佛岩山。赤水一名黃龍溪,自簡州入,西流逕縣北,又西入彭山,合府河。魚蛇水發源縣西境,西南流入眉州。井研簡。州西南二百四十裡。城內麟山。西:書台、五星。北:瑞芝、九龍。東北:鐵山。西南:磨玉山。擁思茫水有二源,夾城西南流,合為泥溪,入樂山。縣產鹽,有上井四,中井七,下井二百二十六。 茂州直隸州:中。原隸成綿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裁。明,成都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六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汶川及保縣來隸。嘉慶六年,省保縣入雜穀廳。東南距省治四百十裡。廣百八十裡,袤四百三十裡。北極高三十度三十七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三十一分。領縣一,土司六。東南:岷山,一名雪山,俗呼九嶺山,北自松茂,南接灌縣。東:五味山。南:巨人。北:茂濕山。岷江自松潘入,南流逕州西,亦曰汶江,黑水河即古翼水,東南來注,松溪自黑虎寨來注。又北,納三溪,南納南龍溪及白水河,西流入江。東桃坪、南七星、雁門、實大四關。一驛:來遠。汶川沖,繁。州西南百二十裡。南:岷山,又南娘子嶺,為縣門戶。東:玉壘。西:河屏。北:壽山、七盤。東南:龍泉山。岷江自雜穀入,逕縣北,名汶江,亦名玉輪江。東納大溪口水,西納登溪溝水,逕城西南,桃川水自東來注,又草坡河、龍潭溝、天赦山水、臥龍關水,並東南來注,入灌縣。有桃關、徹底二關。驛二:寒水、太平。瓦寺宣慰司隸汶川。在縣西北。明為安撫司。嘉慶元年改置。司境有草坡河。沙壩安撫司隸州。在州北。仍明舊。靜州長官司隸州。在州東。仍明舊嶽希長官司隸州。在州西。仍明舊。實大關長官司隸州。在州西。仍明舊。隴木長官司隸州。在州西。仍明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