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
梁同書傳 |
|
梁同書,字元穎,晚號山舟,浙江錢塘人,大學士詩正子。乾隆十七年,會試未第,高宗特賜與殿試,入翰林,大考,擢侍講。淡于榮利,未老,因疾不出。晚年重宴鹿鳴,加侍講學士銜。卒,年九十三。好書出天性,十二歲能為擘窠大字。初法顏、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後乃變化。名滿天下,求書者紙日數束,日本、琉球皆重之。 嘗與張燕昌論書,略曰:「古人雲『筆力直透紙背』,當與天馬行空參看。今人誤認透紙,便如藥山所雲『看穿牛皮』,終無是處。蓋透紙者,狀其精氣結撰墨光浮溢耳,彼用筆如遊絲者,何嘗不透紙背耶?用腕力使極軟之筆自見,譬如人持一彊者,使之直,則無所用力;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則全腕之力,自然集於兩指端。其實書者只知指運,而不知有腕力也。藏鋒之說,非筆如鈍錐之謂,自來書家從無不出鋒者,只是處處留得筆住,不使直走。筆耍軟,軟則遒;筆要長,長則靈;筆耍飽,飽則腴;落筆耍快,快則意出。書家燥鋒曰渴筆,畫家亦有枯筆,二字判然不同。渴則不潤,枯則死矣。今人喜用硬筆故枯。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劍,將古人書摹畫如小兒寫仿本,就便形似,豈複有我?字耍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卻著不得絲毫擺佈,熟後自知。中鋒之法,筆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嘗無兼用側鋒處,總為我一縷筆尖所使,雖不中亦中。亂頭粗服非字也,求逸則野,求舊則拙,此處不可有半點名心在。」同書平生書旨,與梁巘之異同,具見於此。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