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張志聰傳


  張志聰,字隱庵,浙江錢塘人。明末,杭州盧之頤、繇父子著書,講明醫學,志聰繼之。構侶山堂,招同志講論其中,參考經論,辨其是非。自順治中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間,談軒、岐之學者咸歸之。注素問、靈樞二經,集諸家之說,隨文衍義,勝明馬元臺本。

  又注傷寒論、金匱要略,于傷寒論致力尤深,曆二十年,再易稿始成。用王叔和原本,略改其編次。首列六經病,次列霍亂易複並濕、暍汗、吐下,後列辨脈、平脈,而刪叔和序例,以其與本論矛盾,故去之以息辨。駁辨成無已舊注,謂:「風傷衛,寒傷營,脈緩為中風,脈緊為傷寒。傷寒,惡寒無汗,宜麻黃湯;中風,惡風有汗,宜桂枝湯:諸說未盡當。而風、寒兩感,營、衛俱傷,宜大青龍湯為尤謬。其注,分章以明大旨,節解句釋,兼晰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經脈藏府之貫通循行,使讀論者取之有本,用之無窮,不徒求之糟粕,庶免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

  又注本草,詮釋本經,闡明藥性,本五運六氣之理。後人不經臆說,概置勿錄。

  其自著曰侶山堂類辨、針灸秘傳。志聰之學,以素、靈、金匱為歸,生平著書,必守經法,遺書並行於世,惟針灸秘傳佚。

  高世栻,字士宗。與志聰同裡。少家貧,讀時醫通俗諸書,年二十三即出療病,頗有稱。後自病,時醫治之,益劇;久之,不藥,幸愈。翻然悔曰:「我治人,殆亦如是,是草菅人命也。」乃從志聰講論軒、岐、仲景之學,曆十年,悉窺精奧。遇病必究其本末,處方不同流俗。志聰著本草崇原,未竟,世栻繼成之。又注傷寒論。晚著醫學真傳,示門弟子。自述曰:「醫理如剝蕉,剝至無可剝,方為至理。以之論病,大中至正,一定不移。世行分門別類之方書,皆醫門糟粕,如薛已、趙獻可輩,雖有穎悟變通,非軒、岐、仲景一脈相傳之大道。古人雲:『不知十二經絡,開口舉手便錯;不明五運六氣,讀盡方書無濟。病有標有本,求其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故示正道,以斥旁門,使學者知所慎。」

  後有張錫駒,字令韶,亦錢塘人。著傷寒論直解、胃氣論,其學本於志聰。

  陳念祖,字修園,福建長樂人。乾隆五十七年舉人。著傷寒金匱淺注,本志聰、錫駒之說,多有發明,世稱善本。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值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活人無算。晚歸田,以醫學教授,門弟子甚眾,著書凡十餘種,並行世。

  黃元禦,字坤載,山東昌邑人。諸生。因庸醫誤藥損目,發憤學醫,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皆有注釋,凡數十萬言。自命甚高,喜更改古書,以伸己說。其論治病,主于扶陽以抑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