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
曾紀澤傳 |
|
曾紀澤,字劼剛,大學士國藩子。少負俊才。以蔭補戶部員外郎。父憂服除,襲侯爵。光緒四年,充出使英法大臣,補太常寺少卿,轉大理寺。六年,使俄大臣崇厚獲罪去,以紀澤兼之。 先是俄乘我內亂,據伊犁,及回部平,乃舉以還我,議定界、通商。崇厚不請旨,遽署押,所定約多失權利,因詔紀澤兼使俄,議改前約。俄以崇厚罹大辟,怫甚。紀澤慮礙交涉,請貸崇厚死,上許之,論監禁。紀澤乃疏言:「伊犁一役,辦法有三:曰戰,守,和。言戰者,謂左宗棠等席全勝之勢,不難一戰。臣竊謂伊犁地形岩險,俄為強敵,非西陲比。兵戎一啟,後患滋長。東三省與俄毗連,根本重地,防不勝防。或欲遊說歐邦,使相牽制,是特戰國之陳言耳。各邦雖外和內忌,而協以謀我則同,孰肯出而相助?言守者,則謂伊犁邊境,若多糜巨帑以獲之,是鶩荒遠、潰腹心也,不如棄而勿收。不知開國以來,經營西域者至矣。聖祖、世宗不憚勤天下力以征討之,至乾隆二十二年,伊犁底定,腹地始得安枕。今若棄之,如新疆何?說者謂姑紓吾力以俟後圖。不知左宗棠等軍,將召之使還乎?則經界未明,緩急何以應變?抑任其逍遙境上,則難於轉餉,銳氣坐銷。是今日之事,戰、守皆不足恃,仍不外言和。和亦有辦法三:曰分界,通商,償款其小者也。即通商亦較分界為輕。何以言之?西國定約之例,有常守不渝者,亦有隨時修改者。不渝者,分界是也。此益則彼損。是以定約之時,其難其慎。修改者,通商是也。若干年修改一次。條文之不善,商務之受損,正賴此修改之年可以換約,固非彼族所得專也。俄約經崇厚議定,俄君署押,今欲全數更換,勢所不能。臣愚以為分界既屬常守之局,必當堅持力爭。若通商各條,惟當去其太甚,其餘從權應允,俟諸異日之修改,庶和局可終保全。不然,事機決裂,必須聲罪致討,此戰之說也。廟堂勝算,固非使臣所敢議也。不然,暫置伊犁勿論,此守之說也。是邊界不可稍讓,而全境轉可盡捐,臣亦未敢以為是也。再不然,姑先為駁議,俟不得已時酌量允之,此和之說也。是乃市井售物嘗試之術,非所以敦信義、馭遠人也。蓋准駁貴有一定之計,勿致後日迫於事勢,複有後允之條。今臣至俄都,但言兩國和好,自應遣使通誠。至辨論公事,傳達語言,系使臣職分,俟接奉本國文牘,再行商議。如此立言,庶不至見拒鄰邦,貽國羞辱。臣駑下,唯有懍遵聖訓,不激不隨,冀收得尺得寸之功,稍維大局。」 及至俄,日與俄外部及駐華公使布策等反復辨論,凡數十萬言,十閱月而議始定。崇厚原約,僅得伊犁之半,岩險屬俄如故。紀澤爭回南境之烏宗島山、帖克斯川要隘,然後伊犁拱宸諸城足以自守,且得與喀什噶爾、阿克蘇諸城通行無阻。其他分界及通商條文,亦多所釐正焉。七年,遷宗人府府丞、左副都禦史。秩滿,留任三載。 法越構釁,紀澤與法抗辯不稍屈,疏陳備禦六策。十年,晉兵部侍郎。與英人議定洋藥稅釐,歲增銀六百余萬。明年,還朝,轉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調戶部,兼署刑部、吏部各侍郎。十六年,卒,加太子少保,諡惠敏。子廣鑾,左副都禦史;廣銓,兵部員外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