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
史貽直傳 |
|
史貽直,字儆弦,江蘇溧陽人。父夔,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官至詹事。貽直少嫻掌故。三十九年,成進士,年十九。自檢討五遷侍讀學士。雍正初,命在南書房行走,再遷吏部侍郎,曆工部、戶部。命如河南按總督田文鏡劾信陽知州黃振國等,定讞入告。上蔡知縣張球,文鏡所嘗薦,貽直等發其諱盜。下吏議,文鏡疏自劾。覆命如山西按前總督年羹堯領河東鹽政,私其子撓鹽法。七年,覆命如福建按巡撫朱綱劾按察使喬學尹等,並論如律。上獎其公當,命署福建總督。福建水師巡海,挾巿易物蝕關稅,貽直為申禁。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四府以米少,倉穀不如例糶易,貽直請以臺灣應輸兵米易穀運四府,以次糶舊存新;內地兵戍臺灣,往還擾番社,貽直請下臺灣總兵,戍兵往還,遣裨將檢押:皆如所議行。 八年,調署兩江總督,以本籍疏辭,勿許。授左都禦史,仍留兩江。九年,召還。時師征準噶爾,陝西、甘肅當師行道,任餽餉。命偕侍郎杭奕祿等宣諭化導,旋命協理陝西巡撫,擢兵部尚書,仍留陝西。十年,署巡撫。廷議禁燒鍋,下諸行省。貽直疏言:「年豐糧羨;燒鍋亦民間謀生之一事。當視年事豐歉,審民力盈虛,加以董勸。」上許為得因時制宜之意。湖廣總督邁柱請疏湖廣荊子關至陝西龍駒寨水道,便轉餉。貽直疏言:「荊子關至龍駒寨,舊有丹河,行兩山間,紆折三百七十裡。夏秋間民引以溉田,築堰蓄流,涓滴必爭。雨後山水驟至,纖路輒斷,實不宜於輓運。臣察湖廣轉餉艱難,當于河南府陝州傍河諸州縣積穀,行轉搬之策。浚治丹河,宜若可緩。」上韙貽直言,格邁柱議不行。旋授戶部尚書,總理陝西巡撫。 十三年七月,召還。八月,世宗崩,高宗即位,貽直入對,高宗出世宗遺念衣賜貽直,勖以始終一致。貽直泣,上亦泣不止。貽直疏言:「科道及吏、禮二部宜循舊制用科目;官吏遷擢,捐棄階資,幸進者不以為公,沉滯者不勝其怨,宜亦循舊制存階級;河南各州縣報墾砂礫山岡,按畝升科,小民鬻兒女以應輸將,州縣官勸捐,有損國體。請簡廉明公正大臣撫綏其地,則情弊立見。」事下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行。 尋命署湖廣總督。乾隆元年,疏言:「舊制州縣虧倉穀,議罪:谷一石當銀一兩,時值實不及。諸雜糧皆視谷,尤失平。」部議米一石當銀一兩,谷及諸雜糧皆當銀五錢,著為令。武昌城西南當江、漢合流處,舊有長堤。貽直令所司履勘重築,自王惠橋至土城磯,堤千三百餘丈,期三歲而畢。湖廣為兩淮行鹽地,而地錯入川、粵,凡巴東、歸州、道州、寧遠等九州縣民私食川、粵鹽,兩淮鹽政尹會一以為言。貽直言湖廣行兩淮鹽歲七十余萬引,諸州縣僻遠,兩淮鹽不至,強而行之,官商且交困。部議如貽直奏。湖南城步等縣苗酋蒲寅山、鳳老一等為亂,貽直與巡撫高其倬等討平之,上嘉其勞。召還,曆工、刑、兵、吏諸部尚書。七年,命署直隸總督。複召還,協辦大學士。九年,授文淵閣大學士。十一年,加太子太保。 貽直子奕昂,官山東運河道,以巡撫鄂昌薦,命署甘肅布政使。二十年,鄂昌坐事籍沒,得貽直請讬狀,上念貽直勤慎,不深罪,令致仕回籍,召奕昂還京。二十二年,上南巡,貽直迎駕沂州,令在家食俸。尋召還,仍授大學士。途中病作,遣御醫就視。至京,命領工部,加太子太傅。二十五年,上以貽直成進士已六十年,賜詩獎為「人瑞」。尋命遇祀典不必隨班行禮,以肩輿入直。二十七年,貽直乞致仕,命不必兼攝工部,歲加俸五百金。二十八年,卒,年八十二,贈太保,祀賢良祠,諡文靖。 貽直為政持大體,不苟為異同。性強記,飭舉止,善為辭令。年羹堯既誅,世宗問貽直:「汝亦羹堯薦耶?」貽直免冠對曰:「薦臣者羹堯,用臣者皇上。」及事高宗,耄矣,嘗奏事,拜起舒遲。高宗問:「卿老憊乎?」貽直對曰:「皇上到臣年,當自知之。」高宗為霽顏。 子奕簪,乾隆十年進士,官左春坊左贊善;奕昂,以舉人授刑部員外郎,自署甘肅布政使召還京,旋授福建按察使,再遷兵部侍郎,以口語罷;奕朅,官山西潞安知府,高宗命留京侍貽直,授四品京堂。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