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舊唐書 | 上頁 下頁
地理志三(11)


  廓州下 隋澆河郡。武德二年,置廓州。天寶元年,改為寧塞郡。乾元元年,複為廓州。舊領縣二,戶二千二十,口九千七百三十二。天寶,縣三,戶四千二百六十一,口二萬四千四百。在京師二千三十裡,至東都二千七百七十二裡。

  廣威 後漢燒當羌之地,段熲破羌斬澆河大帥即此也。漢末,置西平郡,此地即南界也。前涼置湟河郡。後魏置石城郡。廢帝因縣內化隆穀改為化隆縣。後周置廓州。先天元年,改為化成縣。天寶元年,改為廣威縣。縣界有拔延山。達化 後周置達化郡並縣。吐渾澆河城,在縣西一百二十裡。米川 漢枹罕縣地,屬金城郡。貞觀五年,置米州及米川縣。十年,州廢,縣屬廓州。

  疊州下都督府 隋臨洮郡之合川縣。武德二年,置疊州,領合川、樂川、疊川三縣。五年,又置安化、和同二縣,以處黨項,尋省。疊川、樂川縣。十三年,置都督,督疊、岷、洮、宕、津、序、壹、枯、嶂、王、蓋、立、橋等州。永徽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合川郡。乾元元年,複為疊州。舊領縣一,戶一千八十三,口四千六十九。天寶領縣二,戶一千二百七十五,口七千六百七十四。在京師西南一千一百一十裡,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裡。

  合川 秦、漢已來,為諸羌保據。後周武帝逐諸羌,始有其地,置合川縣,仍於縣置疊州,取郡山重疊之義。舊治吐谷渾馬牧城,武德三年,移於交戍城

  常芬 隋同昌郡之常芬縣。武德元年,置芳州,領常芬、恒香、丹嶺三縣。神龍元年,廢芳州為常芬縣,隸疊州。

  宕州下 隋宕昌郡。武德元年,置宕州。領懷道、良恭、和戎三縣。貞觀三年,省和戎入懷道。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乾元元年,複為宕州。舊領縣二,戶一百四十,口一千四百六十一。天寶,戶一千一百九十,口七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師西南一千六百五十六裡,至東都二千二百八十五裡。

  懷道 歷代諸羌所據,後魏始附為蕃國。後周置宕昌郡,及懷道、良恭二縣。隋為宕昌郡。武德初,為宕州,理懷道

  良恭 後周置陽宕縣,隋改為良恭。

  河西道

  此又從隴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內。貞觀元年,分隴坻已西為隴右道。景雲二年,以江山闊遠,奉使者艱難,乃分山南為東西道,自黃河以西,分為河西道。

  涼州中都督府 隋武威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涼州總管府,管涼、甘、瓜、肅四州。涼州領姑臧、昌松、番禾三縣。三年,又置神烏縣。七年,改為都督府,督涼、肅、甘、沙、瓜、伊、芳、文八州。貞觀元年,廢神烏縣。總章元年,複置。咸亨元年,為大都督府。督涼、甘、肅、伊、瓜、沙、雄七州。上元二年,為中都督府。神龍二年,置嘉麟縣。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督涼、甘、肅三州。乾元元年,複為涼州。舊領縣三,戶八千二百三十一,口三萬三千三十。天寶領縣五,戶二萬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萬二百八十一。在京師西北二千一十裡,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裡。

  姑臧 漢縣,屬武威郡。所理,秦月氐戎所處。匈奴本名蓋藏城,語訛為姑臧城。西魏複置涼州。晉末,張軌據姑臧,稱前涼。呂光又稱後涼。後入于元魏,為武威郡。武德初,平李軌,置涼州。州界有豬野澤

  神烏 漢鸞鳥縣,屬武威郡。後魏廢。總章元年,複于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龍元年,改為神烏。於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

  昌松 漢蒼松縣,屬武威郡。後涼呂光改為昌松

  天寶 漢番音盤禾縣,屬張掖郡。縣南山曰天山,又名雪山。咸亨元年,於縣置雄州,調露元年,廢雄州,番禾還涼州。天寶三年,改為天寶縣

  嘉麟 神龍二年,於漢鸞鳥古城置。景龍二年廢,先天二年複置

  吐渾部落 興昔部落 閣門府 皋蘭府 盧山府 金水州 蹛林州 賀蘭州,已上八州府,並無縣,皆吐渾、契苾、思結等部,寄在涼州界內。共有戶五千四十八,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二。

  甘州下 隋張掖郡。武德二年,平李軌,置甘州。天寶元年,改為張掖郡。乾元元年,複為甘州。舊領縣二,戶二千九百二十六,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天寶,戶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二萬二千九十二。在京師西北二千五百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一十裡。

  張掖 故匈奴昆邪王地,屬漢武開置張掖郡及觻音祿得縣,郡所治也,匈奴王號也。後魏置張掖軍,孝文改為郡及縣,州置西涼州,尋改為甘州,取州東甘峻山為名。祁連山,在州西南二百里也

  刪丹 漢縣,屬張掖郡。後漢分張掖置西海郡。晉分刪丹置蘭池、萬歲、仙提三縣。煬帝廢,併入刪丹。居延海、焉支山在縣界。刪丹山,即焉支山,語訛也。

  肅州下 武德二年,分隋張掖郡置肅州。八年,置都督府,督肅、瓜、沙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貞觀中,廢玉門縣。天寶元年,改為酒泉郡。乾元元年,複為肅州。舊領縣三,戶一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一百一十八。天寶領縣二,戶二千三百三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六。在京師西北二千八百五十八裡,至東都三千七百八裡。

  酒泉 漢福祿縣,屬酒泉郡。郡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為郡名。此月支地,為匈奴所滅,匈奴令休屠、昆邪王守之。漢武時,昆邪來降,乃置酒泉郡。張軌、李暠、沮渠蒙遜皆都於此。後魏置酒泉軍,複為郡,後周改為甘州,隋分甘州置肅州,皆治酒泉。義甯元年,置酒泉縣

  福祿 漢舊縣,屬酒泉郡。今縣,漢樂涫縣地,屬敦煌郡。武德二年,于樂涫古城置福祿縣。

  瓜州下都督府 隋敦煌郡之常樂縣。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總管府,管西沙、肅三州。八年。罷都督。貞觀中,複為都督府。天寶元年,為晉昌郡。乾元元年,複為瓜州。舊領縣二,戶一千一百六十四,口四千三百二十二。天寶,戶四百七十七,口四千九百八十七。在京師西三千三百一十裡,至東都四千三百六裡。

  晉昌 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冥,水名。置晉昌郡及冥安縣,周改晉昌為永興。隋改為瓜州,改冥安常樂。武德七年,複為晉昌

  常樂 漢廣至縣,屬敦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縣。李暠於此置涼興郡。隋廢,置常樂鎮。武德五年,改鎮為縣。

  伊州下 隋伊吾郡。隋末,西域雜胡據之。貞觀四年,歸化,置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天寶元年,為伊吾郡。乾元元年,複為伊州。舊領縣三,戶一千三百三十二,口六千七百七十八。天寶領縣二,戶二千四百六十七,口一萬一百五十七。在京師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裡,至東都五千三百三十裡。

  伊吾 在敦煌之北,大磧之外。秦、漢之際,戎居之。南去玉門關八百里,東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裡。漢宣帝時,以鄭吉為都護,在玉門關。元帝時,置戊己校尉,皆治車師。後漢明帝時,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竇憲、班超大破西域,始於此築城。班勇為西域長史,居此地也。後魏、後周,鄯善戎居之。隋始于漢伊吾屯城之東築城,為伊吾郡。隋末,為戎所據。貞觀四年,款附,置西伊州始於此。天山,在州北一百二十裡,一名白山,胡人呼折羅漫山

  柔遠 貞觀四年置,取縣東柔遠故城為名

  納職 貞觀四年,于鄯善胡所築之城置納職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