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舊唐書 | 上頁 下頁
地理志二(12)


  硤州下 隋夷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硤州,領夷陵、夷道、遠安三縣。貞觀八年,廢東松州,以宜都、長陽、巴山三縣來屬。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年,自下牢鎮移治陸抗故壘。天寶元年,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複為硤州。舊領縣五,戶四千三百,口一萬七千一百二十七。天寶,戶八千九十八,口四萬五千六十六。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八十八裡,至東都一千六百四十六裡。

  夷陵 漢縣,屬南郡。有夷山在西北,因為名。蜀置宜都郡。梁改為宜州,後魏改為拓州,又改為硤州。隋縣治石皋城。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貞觀九年,移治陸抗故壘

  宜都 漢夷道縣,屬南郡。陳改為宜都,隋改為宜昌,屬荊州。武德二年,置江州,領宜昌一縣,尋改為宜都。六年,改江州為東松州。八年,廢睦州。以長陽、巴山來屬。貞觀八年,廢東松州,盡以三縣屬硤州

  長陽 漢佷山縣,屬武陵郡。隋改為長陽,以溪水為名。隋屬荊州,武德四年,置睦州,領長陽、巴山二縣。八年,廢睦州,以二縣屬東松州。貞觀八年,屬硤州

  遠安 漢臨沮縣地,屬南郡。晉改高安縣。後周改為遠安,屬硤州

  巴山 隋分佷山縣置巴山縣。武德二年,置江州,領巴山、鹽水二縣。四年,廢江州及鹽水縣,以巴山屬睦州。八年,屬東松州。貞觀八年,屬硤州。

  歸州 隋巴東郡之秭歸縣。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分置歸州。三年,分秭歸置興山縣,治白帝城。天寶元年,改為巴東郡。乾元元年,複為歸州。舊領縣三,戶三千五百三十一,口二萬一十一。天寶,戶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萬三千四百二十七。在京師南二千二百六十八裡,至東都一千八百四十三裡。

  秭歸 漢縣,屬南郡。魏改為臨江郡。吳、晉為建平郡。隋屬巴東郡。武德二年,置歸州。

  巴東 漢巫縣地,屬南郡。周置樂鄉縣,隋改為巴東縣

  興山 武德三年,分秭歸縣置。舊治高陽城,貞觀十七年,移治太清鎮,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

  夔州下 隋巴東郡。武德元年,改為信州。領人複、巫山、雲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寧七縣。二年,以武甯、南浦、梁山屬浦州。又改信州為夔州,仍置總管,管夔、硤、施、業、浦、涪、渝、谷、南、智、務、黔、克、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來屬。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屬浦州。貞觀十四年,為都督府,督歸、夔、忠、萬、涪、渝、南七州。後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雲安郡。至德元年,於雲安置七州防禦使。乾元元年,複為夔州。二年,刺史唐論請升為都督府。尋罷之。舊領縣四,戶七千八百三十,口三萬九千五百五十。天寶,戶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六萬五十。在京師南二千四百四十三裡,至東都二千一百七十五裡。

  奉節 漢魚複縣,屬巴郡,今縣北三裡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為永安郡,隋為巴東郡,仍改為人複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奉節

  雲安 漢朐䏰縣,屬巴郡。故城曰萬戶城。縣西三十裡,有鹽官

  巫山 漢巫縣,屬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硤為名。舊治巫子城

  大昌 晉分巫、秭歸縣置建昌縣,又改為大昌。隋不改。

  萬州 隋巴東郡之南浦縣。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領南浦、梁山、武寧三縣。八年,廢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屬夔州,武寧屬臨州。其年,複立浦州,依舊領三縣。貞觀八年,改為萬州。天寶元年,改為南浦郡。乾元元年,複為萬州,舊領縣三,戶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萬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寶,戶五千一百七十九,口二萬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裡,至東都二千四百六十五裡。

  南浦 後魏分朐䏰縣置魚泉縣,周改為萬川,隋改為南浦。武德二年,置浦州。貞觀八年,改為萬州,以此縣為治所

  武甯 漢臨江縣地,周分置源陽縣,隋改為武甯,治巴子故城

  梁山 後周分朐䏰縣置,治後魏萬川郡故城。

  忠州 隋巴東郡之臨江縣。義寧二年,置臨州,又分置豐都縣。武德二年,分浦州之武甯置南賓縣,又分臨江置清水縣,並屬臨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寧來屬。其年,又隸浦州。九年,以廢濆州之墊江來屬。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天寶元年,改為南賓郡。乾元元年,複為忠州。舊領縣五,戶八千三百一十九,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八。天寶,戶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萬三千二十六。在京師南二千二百二十二裡,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七裡。

  臨江 漢縣,屬巴郡。後魏置萬川郡。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治於此縣

  豐都 漢枳縣地,屬巴郡。後漢置平都縣。義寧二年,分臨江置豐都縣

  南賓 武德二年,分武寧縣置

  墊江 漢縣,屬巴郡,後廢。後魏分臨江複置。周改為魏安,隋複為墊江。武德初,屬潾州。州廢,屬臨川

  桂溪 武德二年,分臨江置清水縣。天寶元年,改為桂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