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舊唐書 | 上頁 下頁 |
地理志二(3) |
|
代州中都督府 隋為雁門郡。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領雁門、繁畤、崞、五台四縣。五年,廢總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縣來屬。今督代、忻、蔚、朔、靈五州。高宗廢懷化縣。證聖元年,置武延縣。天寶元年,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複為代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二百五十九,口三萬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寶,戶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五十裡,去東都一千二百二十三裡。 雁門 漢廣武縣,隋為雁門縣 五台 漢慮縣,隋改為五台 繁畤 漢縣 崞 漢縣。東魏置廓州,又廢 唐林 證聖元年,分五台、崞縣置武延縣,唐隆元年,改唐林。 蔚州 隋雁門郡之靈丘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並州陽典縣,仍置靈丘、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畤縣。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恒州城。貞觀五年,移於今治。天寶元年,改為安邊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興唐郡。乾元元年,置蔚州。舊領縣二,戶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七百四十八。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八百一十裡,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裡。 靈丘 隋縣。隋末陷賊,寄治陽曲。自此,隨州寄治。貞觀五年,移於今所 飛狐 隋縣,隋末陷賊,武德六年,複置,寄治于易州遂城縣。貞觀五年,移治於今所 興唐 隋安邊縣。至德二年,改為興唐。 忻州 隋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秀容一縣。武德元年,改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寶元年,改為定襄郡。乾元元年,複為忻州。舊領縣二,戶四千九百八十七,口一萬七千一百三十。天寶,戶一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二千三十二。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八十裡,去東都一千六十三裡。 秀容 漢汾陽縣地,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移於此,因改為秀容縣 定襄 漢陽曲縣地。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置,乃于陽曲古城置定襄縣。複廢。武德四年,分秀容縣複置。 嵐州下 隋樓煩郡之嵐城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豐潤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於廢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複為樓煩郡。乾元元年,複為嵐州。舊領縣三,戶二千八百四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一。天寶領縣四,戶一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八萬四千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五裡,去東都一千一百四十四裡。 宜芳 隋嵐城縣。武德四年,改為宜芳,屬東會州。四年,分置豐潤、合會二縣。五年,省豐潤併入。六年,改屬嵐州。九年,省合會併入 靜樂 漢汾陽縣地,有隋汾陽宮。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又分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改管州為北管州。六年,省北管州及汾陽、六度二縣。以靜樂屬嵐州 合河 隋臨泉縣。武德四年,置臨津縣。貞觀元年,改為合河 嵐穀 舊岢嵐軍也,在宜芳縣北界。長安三年,分宜芳於岢嵐舊軍置嵐穀縣。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二年,複置縣。 憲州下 舊樓煩監牧也。先隸隴右節度使,至德後,屬內飛龍使。舊樓煩監牧,嵐州刺史兼領。貞元十五年,楊缽為監牧使,遂專領監司,不系州司。龍紀元年,特置憲州于樓煩監,仍置樓煩縣。郡城,開元四年王毛仲築。州新置,未記戶口帳籍。 樓煩 龍紀元年,於監西一裡置 玄池 州東六十裡置 天池 州西南五十裡置。本置於孔河館,乾元後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 石州 隋離石郡。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管石、北和、北管、東會、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複置都督。六年,又廢。天寶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複為石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萬七千四百二。天寶,戶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一裡,至東都一千二百二十八裡。 離石 漢縣。周改為昌化郡,隋複為離石,州所治 平夷 後周析離石縣置 定胡 隋縣。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廢孟門入定胡 臨泉 隋太和縣。武德三年,置北和州,改太和縣為臨泉縣。貞觀三年,省北和州,縣屬石州。方山 隋縣。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廢,縣屬石州。 朔州 隋馬邑縣。武德四年,置朔州,領善陽、常寧二縣。其年,省常寧縣。天寶元年,改為馬邑郡。乾元元年,複改為朔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二百五十七,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寶領縣二,戶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七十四裡,至東都一千三百四十三裡。 善陽 漢定襄地,有秦時馬邑城、武周塞。後魏置桑乾郡。隋為善陽縣 馬邑 秦漢舊名,久廢。開元五年,分善陽縣於大同軍城置。 雲州 隋馬邑郡之雲內縣界恒安鎮也。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州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及定襄縣置於此。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乃移百姓于朔州。開元二十年,複為雲州。天寶元年,改為雲中郡。乾元元年,複為雲州,領縣一,戶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九百四十裡,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二裡。 雲中 隋雲內縣之恒安鎮。武德六年,置北恒州。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於此置,因為定襄縣。今治,即後魏所都平城也。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雲州及縣。開元二十年,與州複置。仍改定襄為雲中縣。 單于都護府 秦漢時雲中郡城也。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麟德元年,改為單于大都護府。東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裡。振武軍在城內置。天寶,戶二千一百,口一萬三千。在京師東北二千三百五十裡,去東都二千里。 金河 與府同置。 河北道 懷州雄 隋河內郡。武德二年,於濟源西南柏崖城置懷州,領大基、河陽、集城、長泉四縣。其年,於濟源立西濟州,于武德縣立北義州,修武縣東北故濁鹿城立陟州,置總管府,管懷、西濟、北義、陟四州。三年,懷州又置太行、忠義、紫陵、谷只、溫五縣。四年,移懷州於今治野王城。其年,又于溫縣置平州,以溫縣屬之。又省穀只、太行、忠義、紫陵四縣。後省平州,仍于隋河陽宮置盟州,領河陽、集城、溫三縣。又省西濟、北義、陟三州入懷州。又于獲嘉縣置殷州。其懷州總管,管懷、盟、殷三州。懷州領河內、武德、軹、濟源五縣。八年,廢盟州,省集城入河陽縣,以河陽、溫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以廢殷州修武、獲嘉、武陟,廢邵州之王屋四縣來屬。仍省懷、軹二縣。顯慶二年,割河陽、溫、濟源、王屋四縣屬洛州。天授元年,改為河內郡。乾元元年,複為懷州。舊領縣九:河內、武德、修武、獲嘉、武陟、溫、河陽、濟源、王屋。戶三萬九十,口十二萬六千九百一十六。天寶領縣五,戶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三十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在京師東九百六十九裡,至東都一百四十裡。 河內 漢野王縣,隋為河內縣。武德四年,省太行、忠義、紫陵三縣併入 武德 隋為安昌縣。武德三年,改為武德 武陟、漢懷縣地,故城在今縣西 修武 漢山陽縣地。修武,古名也,隋因之。武德二年,李原德以縣東北濁鹿城歸順,因置陟州及修武縣。四年,賊平,改為武陟,廢陟州,以修武屬殷州,仍移縣治于隋故修武城。貞觀元年,省殷州,修武屬懷州 獲嘉 漢縣名。武德四年,于縣置殷州,領獲嘉、武德、武陟、修武、新鄉、共城五縣。貞觀元年,省殷州,以獲嘉、武陟、修武屬懷州,新鄉、共城屬衛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