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舊唐書 | 上頁 下頁
地理志一(10)


  潁州中 漢汝南郡。隋為汝陰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于汝陰縣西北十裡置信州,領汝陰、清丘、永安、高唐、永東等六縣。六年,改為潁州,移於今治,省高唐、永樂、永安三縣。貞觀元年,省清丘縣。八年,又以廢渦州之下蔡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汝陰郡。乾元元年,複為潁州。長慶二年,以潁州隸滑鄭節度使。舊領縣三,戶二千九百五,口一萬四千一百八十五。天寶領縣四,戶三萬七百七,口二十萬二千八百九十。至京師一千八百二十裡,至東都九百六十裡。

  汝陰 郭下。漢縣

  潁上 隋置治所于古鄭城。武德四年,移於今治

  下蔡 隋舊。武德四年,於縣置渦州,下蔡隸之。八年,州廢,縣屬潁州也

  沈丘 古曰寢丘,至隋不改。神龍二年,改為沈丘。

  宋州望 隋之梁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宋州,領宋城、寧陵、柘城、穀熟、下邑、碭山、虞城七縣。其年,以虞城屬東虞州。五年,廢東虞州,仍以虞城來屬。貞觀元年,廢杞州,以襄邑縣來屬,仍省柘城縣。十七年,以廢戴州之單父、楚丘來屬。永淳元年,又置柘城縣。天寶元年,改宋州為睢陽郡。乾元元年,複為宋州。舊領縣七,戶一萬一千三百三,口六萬一千七百二十。天寶領縣十,戶一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口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去京師一千五百四十裡,至東都七百八十裡。

  宋城 郭下。治古睢陽城。漢睢陽縣,隋改為宋城

  襄邑 隋置。武德二年,屬杞州。貞觀元年,屬宋州

  寧陵 漢縣,久廢。隋特置。貞觀元年,並柘城縣入

  虞城 隋分下邑縣置。武德四年,屬宋州。其年,於縣置東虞州。五年,州廢,縣屬宋州。

  碭山 舊安陽縣,隋改為碭山,屬宋州

  下邑 漢縣

  穀熟 漢縣。武德二年,于縣置南穀州。四年,州廢,縣屬宋州

  單父 古邑。隋于縣置戴州,大業廢。武德五年,複置戴州。貞觀十七年,戴州廢,縣屬宋州

  楚丘 治古巳氏城,屬戴州。貞觀十七年,屬宋州

  柘城 秦縣,久廢。隋複置。貞觀初廢。永淳元年,析谷熟、寧陵複置。

  曹州上 隋濟陰郡。武德四年,改為曹州,領濟陰、定陶、冤句、離狐、乘氏,並置蒙澤、普陽等七縣。其年,省普陽縣。五年,以廢梁州之考城來屬。貞觀元年,省定陶、蒙澤二縣入濟陰。十七年,以廢載州之成武來屬。天寶元年,改曹州為濟陰郡。乾元元年,複為曹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二百四十四,口五萬四千九百八十一。天寶領縣六,戶十萬三百五十二,口七十一萬六千八百四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五十三裡,至東都東北六百五十七裡。

  濟陰 郭下。隋縣

  考城 隋舊。武德四年,于縣置梁州,領考城縣。五年,州廢,以縣屬曹州

  冤句 漢縣。武德四年,分縣西界置濟陽縣,屬杞州。貞觀元年,廢濟陽,併入冤句

  乘氏 漢縣,春秋之重丘地也

  南華 漢離狐縣,累代不改。天寶元年,改為南華

  成武 漢縣。隋屬戴州。州廢,屬曹州。

  濮州上 隋東平郡之鄄城縣也。武德四年,置濮州,領鄄城、廩城、雷澤、臨濮、昆吾、濮陽、永定、安丘、長城九縣。五年,廢安丘、長城二縣。八年,廢昆吾、永定、廩城三縣。貞觀八年,割濟州之範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濮陽郡。乾元元年,複為濮州。舊領縣五,戶八千六百二十八,口四萬四千一百三十五。天寶,戶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一,口四十萬六百四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七十裡,至東都七百三十五裡。

  鄄城 古縣。後漢於縣置兗州。武德四年,分置永定縣。八年,併入鄄城。

  濮陽 隋舊。武德四年,分置昆吾縣。八年省,併入濮陽

  範 漢縣。武德二年,置範州,治昆吾城。五年,州廢,縣屬濟州。貞觀八年,改屬濮州。

  雷澤 漢縣。武德四年,分置廩城縣。貞觀八年,省入雷澤

  臨濮 武德四年,分雷澤置。五年,省長城縣併入。

  鄆州上 隋東平郡之須昌縣。武德四年,平徐圓朗,於鄆城置鄆州,領鄆城、須昌、宿城、钜野、乘丘五縣。又以廢壽州之壽張來屬。其年,置總管府,管鄆、濮、兗、戴、曹五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仍以钜野屬戴州。又廢宿城、乘丘二縣。八年,自鄆城移治須昌。景龍元年,又置宿城縣。天寶元年,改鄆州為東平郡。乾元元年,複為鄆州。舊領縣三:須昌、鄆城、壽張;戶四千一百四十一,口二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天寶領縣五,戶四萬四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四千五百三十。天寶十三載,廢濟州,其所管五縣,併入鄆州。濟州舊領縣五,戶六千九百五,口三萬四千五百一十。天寶,領戶三萬八千七百四十九,口二十一萬六千九百七十九,併入鄆州。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九十七裡,去東都東北九百七十三裡。今領縣十。

  壽張 隋縣。武德四年,于縣置壽州,領壽張、壽良二縣。五年,廢壽州,省壽良入壽張,屬鄆州

  鄆城 漢壽良縣。隋改為萬安縣,仍於縣置鄆州,尋改萬安為鄆城。貞觀八年,移鄆州治所於須昌縣

  钜野 漢縣。隋縣升為州。尋廢,屬戴州。貞觀十七年,載州廢,钜野來屬

  須昌 郭下。漢縣,故城在今鄆州東南三十二裡。隋於故城置宿城縣,仍置須昌縣於今所。貞觀八年,州自鄆城移於須昌縣。後廢宿城縣。景雲三年十二月,複分須昌置宿城縣。貞元四年,改宿城為東平縣,移就郭下。大和四年,改為天平縣。六年七月,廢天平縣入須昌縣

  盧縣 漢舊。隋置濟北郡。武德四年,改濟州,領盧、平陰、長清、東阿、陽谷、範六縣。又置昌城、濟北、穀城、孝感、冀丘、美政六縣。六年,廢美政、孝感、穀城、冀丘、昌城五縣。八年,割範縣屬濮州。貞觀元年,又廢濟北縣入長清。天寶元年,改為濟陽郡。乾元元年,複為濟州。十三載六月一日,廢濟州,盧、長清、平陰、東阿、陽穀等五縣併入鄆州

  平陰 漢肥城縣。隋為平陰,屬濟州。天寶十三載,州廢,縣屬鄆州。大和六年,併入東阿縣。開成二年七月,節度使王源中奏置平陰縣

  東阿 漢縣。隋屬濟州。州廢,屬鄆州

  陽谷 隋置,取縣界陽谷台為名,屬濟州。州廢,屬鄆州

  中都 漢平陸縣,本治殷密城,在今治西三十九裡。天寶元年,改為中都,移於今治。

  泗州中,隋下邳郡。武德四年,置泗州,領宿預、徐城、淮陽三縣。貞觀元年,省淮陽縣入宿預,以廢邳州之下邳,廢連州之漣水來屬。八年,又以廢仁州之虹縣來屬。總章元年,割海州沐陽來屬。咸亨五年,沐陽還海州。長安四年,置臨淮縣。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預移治所於臨淮。天寶元年,改為臨淮郡。乾元元年,複為泗州,舊領縣五,戶二千二百五十,口二萬六千九百二十。領宿豫、漣水、徐城、虹、下邳。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今領縣三:臨淮、漣水、徐城。其虹縣割隸宿州,宿預、下邳隸徐州。

  臨淮、長安四年,割徐城南界兩鄉于沙熟淮口置臨淮縣。開元二十三年,移治郭下

  漣水 隋縣。武德四年,置漣州,仍分置金城縣。貞觀元年,廢漣州,並省金城縣,以縣屬泗州。總章元年,改為楚州。鹹亨五年,還屬泗州

  徐城 漢徐縣。隋為徐城縣,屬泗州,治于大徐城。開元二十五年,移就臨淮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