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晉書 | 上頁 下頁 |
阮瞻阮孚阮修阮放阮裕傳 |
|
瞻字千里。性清虛寡欲,自得於懷。讀書不甚研求,而默識其要,遇理而辯,辭不足而旨有餘。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貴賤長幼,皆為彈之。神氣沖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內兄潘岳每令鼓琴,終日達夜,無忤色。由是識者歎其恬澹,不可榮辱矣。舉止灼然。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諮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太尉王衍亦雅重之。瞻嘗群行,冒熱渴甚,逆旅有井,眾人競趨之,瞻獨逡巡在後,須飲者畢乃進,其夷退無競如此。 東海王越鎮許昌,以瞻為記室參軍,與王承、謝鯤、鄧攸俱在越府。越與瞻等書曰:「禮,年八歲出就外傅,明始可以加師訓之則;十年曰幼學,明可漸先王之教也。然學之所入淺,體之所安深。是以閑習禮容,不如式瞻儀度;諷誦遺言,不若親承音旨。小兒毗既無令淑之質,不聞道德之風,望諸君時以閑豫,周旋誨接。」 永嘉中,為太子舍人。瞻素執無鬼論,物莫能難,每自謂此理足可以辯正幽明。忽有一客通名詣瞻,寒溫畢,聊談名理。客甚有才辯,瞻與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覆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即僕便是鬼。」於是變為異形,須臾消滅。瞻默然,意色大惡。後歲余,病卒於倉垣,時年三十。 孚字遙集。其母,即胡婢也。孚之初生,其姑取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曰「胡人遙集於上楹」而以字焉。初辟太傅府,遷騎兵屬。避亂渡江,元帝以為安東參軍。蓬發飲酒,不以王務嬰心。時帝既用申、韓以救世,而孚之徒未能棄也。雖然,不以事任處之。轉丞相從事中郎。終日酣縱,恒為有司所按,帝每優容之。 琅邪王裒為車騎將軍,鎮廣陵,高選綱佐,以孚為長史。帝謂曰:「卿既統軍府,郊壘多事,宜節飲也。」孚答曰:「陛下不以臣不才,委之以戎旅之重。臣僶勉從事,不敢有言者,竊以今王蒞鎮,威風赫然,皇澤遐被,賊寇斂跡,氛昆既澄,日月自朗,臣亦何可爵火不息?正應端拱嘯詠,以樂當年耳。」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嘗以金貂換酒,複為所司彈劾,帝宥之。轉太子中庶子、左衛率,領屯騎校尉。 明帝即位,遷侍中。從平王敦,賜爵南安縣侯。轉吏部尚書,領東海王師,稱疾不拜。詔就家用之,尚書令郗鑒以為非禮。帝曰:「就用之誠不快,不爾便廢才。」及帝疾大漸,溫嶠入受顧命,過孚,要與同行。升車,乃告之曰:「主上遂大漸,江左危弱,實資群賢,共康世務。卿時望所歸,今欲屈卿同受顧托。」孚不答,固求下車,嶠不許。垂至台門,告嶠內迫,求暫下,便徒步還家。 初,祖約性好財,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詣約,見正料財物,客至,屏當不盡,餘兩小簏,以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正見自蠟屐,因自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甚閑暢。於是勝負始分。 咸和初,拜丹陰尹。時太后臨朝,政出舅族。孚謂所親曰:「今江東雖累世,而年數實淺。主幼時艱,運終百六,而庾亮年少,德信未孚,以吾觀之,將兆亂矣。」會廣州刺史劉顗卒,遂苦求出。王導等以孚疏放,非京尹才,乃除都督交、廣、寧三州軍事、鎮南將軍、領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未至鎮,卒,年四十九。尋而蘇峻作逆,識者以為知幾。無子,從孫廣嗣。 修字宣子。好《易》《老》,善清言。嘗有論鬼神有無者,皆以人死者有鬼,修獨以為無,曰:「今見鬼者雲著生時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有鬼邪?」論者服焉。後遂伐社樹,或止之,修曰:「若社而為樹,伐樹則社移;樹而為社,伐樹則社亡矣。」 性簡任,不修人事。絕不喜見俗人,遇便舍去。意有所思,率爾褰裳,不避晨夕,至或無言,但欣然相對。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雖當世富貴而不肯顧,家無儋石之儲,宴如也。與兄弟同志,常自得于林阜之間。 王衍當時談宗,自以論《易》略盡,然有所未了,研之終莫悟,每雲「不知比沒當見能通之者不」。衍族子敦謂衍曰:「阮宣子可與言。」衍曰:「吾亦聞之,但未知其亹癖之處定何如耳!」及與修談,言寡而旨暢,衍乃嘆服焉。 梁國張偉志趣不常,自隱于屠釣,修愛其才美,而知其不真。偉後為黃門郎、陳留內史,果以世事受累。 修居貧,年四十餘未有室,王敦等斂錢為婚,皆名士也,時慕之者求入錢而不得。 修所著述甚寡,嘗作《大鵬贊》曰:「蒼蒼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雲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鴬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 王敦時為鴻臚卿,謂修曰:「卿常無食,鴻臚丞差有祿,能作不?」修曰:「亦複可爾耳!」遂為之。轉太傅行參軍、太子洗馬。避亂南行,至西陽期思縣,為賊所害,時年四十二。 放字思度。祖略,齊郡太守。父顗,淮南內史。放少與孚並知名。中興,除太學博士、太子中舍人、庶子。時雖戎車屢駕,而放侍太子,常說《老》《莊》,不及軍國。明帝甚友愛之。轉黃門侍郎,遷吏部郎,在銓管之任,甚有稱績。 時成帝幼沖,庾氏執政,放求為交州,乃除監交州軍事、揚威將軍、交州刺史。行達甯浦,逢陶侃將高寶平梁碩自交州還,放設饌請寶,伏兵殺之。寶眾擊放,敗走,保簡陽城,得免。到州少時,暴發渴,見寶為祟,遂卒,朝廷甚悼惜之,年四十四。追贈廷尉。 放素知名,而性清約,不營產業,為吏部郎,不免饑寒。王導、庾亮以其名士,常供給衣食。子晞之,南頓太守。 裕字思曠。宏達不及放,而以德業知名。弱冠辟太宰掾。大將軍王敦命為主簿,甚被知遇。裕以敦有不臣之心,乃終日酣觴,以酒廢職。敦謂裕非當世實才,徒有虛譽而已,出為溧陽令,複以公事免官。由是得違敦難,論者以此貴之。 咸和初,除尚書郎。時事故之後,公私弛廢,裕遂去職還家,居會稽剡縣。司徒王導引為從事中郎,固辭不就。朝廷將欲征之,裕知不得已,乃求為王舒撫軍長史。舒薨,除吏部郎,不就。即家拜臨海太守,少時去職。司空郗鑒請為長史,詔征秘書監,皆以疾辭。複除東陽太守。尋征侍中,不就。還剡山,有肥遁之志。有以問王羲之,羲之曰:「此公近不驚寵辱,雖古之沈冥,何以過此!」人雲,裕骨氣不及逸少,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殷浩,而兼有諸人之美。成帝崩,裕赴山陵,事畢便還。諸人相與追之,裕亦審時流必當逐己,而疾去,至方山不相及。劉惔歎曰:「我入東,正當泊安石渚下耳,不敢複近思曠傍。」 裕雖不博學,論難甚精。嘗問謝萬雲:「未見《四本論》,君試為言之。」萬敘說既畢,裕以傅嘏為長,於是構辭數百言,精義入微,聞者皆嗟味之。裕嘗以人不須廣學,正應以禮讓為先故終日靜默,無所修綜,而物自宗焉。在剡曾有好車,借無不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後裕聞之,乃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命焚之。 在東山久之,複征散騎常侍,領國子祭酒。俄而複以為金紫光祿大夫,領琅邪王師。經年敦逼,並無所就。禦史中丞周閔奏裕及謝安違詔累載,並應有罪,禁錮終身,詔書貰之。或問裕曰:「子屢辭徵聘,而宰二郡,何邪?」裕曰:「雖屢辭王命,非敢為高也。吾少無宦情,兼拙於人間,既不能躬耕自活,必有所資,故曲躬二郡。豈以騁能,私計故耳。」年六十二卒。三子:傭、寧、普。 傭,早卒。甯,鄱陽太守。普,驃騎諮議參軍。傭子歆之,中領軍。甯子腆,秘書監。腆弟萬齡及歆之子彌之,元熙中並列顯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