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晉書 | 上頁 下頁
地理志(2)


  司州。
  案《禹貢》豫州之地。及漢武帝,初置司隸校尉,所部三輔、三河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馮翊、扶風三郡,北得冀州分河東、河內二郡,東得豫州之弘農、河南二郡,郡凡七。位望降于牧伯,銀印青綬。及光武都洛陽,司隸所部與前漢不異。魏氏受禪,即都漢宮,司隸所部河南、河東、河內、弘農並冀州之平陽,合五郡,置司州。晉仍居魏都,乃以三輔還屬雍州,分河南立滎陽,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廢東郡立頓丘,遂定名司州,以司隸校尉統之。州統郡一十二,縣一百,戶四十七萬五千七百。

  河南郡,漢置。統縣十二,戶一十一萬四千四百。置尹。
  洛陽,置尉。五部、三市。東西七裡,南北九裡。東有建春、東陽、清明三門,南有開陽、平昌、宣陽、建陽四門,西有廣陽、西明、閶闔三門,北有大夏、廣莫二門。司隸校尉、河南尹及百官列城內也。
  河南,周東都王城郟鄏也。
  鞏,周孝王封周桓公孫惠公于鞏,號東周,故戰國時有東、西周號。芒山、首陽其界也。
  河陰。
  新安,函谷關所居。
  成皋,有關,鄭之武牢。
  緱氏,有劉聚,周大夫劉子邑。有延壽城、仙人祠。
  陽城,有鄂阪關。此邑是為地中,夏至景尺五寸。有陽城山、箕山,許由墓在焉。
  新城,有延壽關。故戎蠻子之國。
  陸渾,故蠻子國,楚壯王伐陸渾是也。
  梁,戰國時謂為南梁,別少梁也。
  陽翟。

  滎陽郡,泰始二年置。統縣八,戶三萬四千。
  滎陽,地名敖,秦置敖倉者。
  京,鄭太叔段所居。
  密,故周畿內。
  卷,有博浪長沙,張良擊秦始皇處。
  陽武。
  苑陵。
  中牟,六國時,趙獻侯都。
  開封,宋蓬池在東北,或曰蓬澤。

  弘農郡,漢置。統縣六,戶一萬四千。
  弘農,本函谷關。漢武帝遷于新安縣。
  湖,故曰胡,漢武更名湖。
  陝,故虢國,周分陝東西,二相主之。
  宜陽。
  黽池。
  華陰,華山在縣南。

  上洛郡,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郡置。統縣三,戶萬七千。
  上洛,嶢關在縣西北。
  商,秦相衛商鞅邑。 廬氏,熊耳山在東,伊水所出。

  平陽郡,故屬河東,魏分立。統縣十二,戶四萬二千。
  平陽,舊堯都。侯國。
  楊,故楊侯國。
  端氏,韓、魏。趙既為諸侯,以端氏封晉君也。
  永安,故霍伯國。霍山在東。
  浦子 狐讘 襄陵,公國相。
  絳邑,晉武公自曲沃徙此。
  濩澤,析城山在西南。
  臨汾,公國相。
  北屈,壺口山在東南。有南屈,故稱北。
  皮氏,故耿國。

  河東郡,秦置。統縣九,戶四萬二千五百。
  安邑,舊舜都。
  聞喜,故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
  垣,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
  汾陽,公國相。
  大陽,吳山在西周武王封西周太伯後於此
  猗氏,古猗頓城。
  解,有鹽池。
  蒲阪,有曆山,舜所耕也。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
  河北。

  汲郡,泰始二年置。統縣六,戶三萬七千。
  汲,有銅關。
  朝歌,紂所都。
  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
  林慮。
  獲嘉,故汲新中鄉。漢武帝行過時,獲呂嘉首,因改名。
  修武,晉所啟南陽,秦改名修武。

  河內郡,漢置。統縣九,戶五萬二千。
  野王,太行山在西北。
  州,故晉邑。
  懷。
  平皋,邢侯自襄國徙此。
  河陽。
  沁水。
  軹,故周原邑。
  山陽。
  溫,故國也,蘇忿生封。

  廣平郡,魏置。統縣十五,戶三萬五千二百。
  廣平。
  邯鄲,秦置為郡。
  易陽。
  武安。
  涉。
  襄國,故邢侯國都。
  南和。
  任。
  曲梁。
  列人。
  肥鄉。
  臨水。
  廣年,侯相。
  斥漳。
  平恩。

  陽平郡,魏置。統縣七,戶五萬一千。
  元城,漢元後生邑。
  館陶。
  清泉。
  發幹。
  東武陽。
  陽平。
  樂平。

  魏郡,漢置。統縣八,戶四萬七百。
  鄴,魏武受封居此。
  長樂。
  魏。
  斥丘。
  安陽。
  蕩陰。
  內黃,黃池在西。
  黎陽,故黎侯國。

  頓丘郡,泰始二年置。統縣四,戶六千三百。
  頓丘。
  繁陽。
  陰安。
  衛。

  永嘉之後,司州淪沒劉聰。聰以洛陽為荊州,及石勒,複以為司州。石季龍又分司州之河南、河東、弘農、滎陽,兗州之陳留、東燕為洛州。元帝渡江,亦僑置司州于徐,非本所也。後以弘農人流寓尋陽者僑立為弘農郡。又以河東人南寓者,于漢武陵郡孱陵縣界上明地僑立河東郡,統安邑、聞喜、永安、臨汾、弘農、譙、松滋、大戚八縣。並寄居焉。永和五年,桓溫入洛,複置河南郡,屬司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