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
漢獻帝紀(4) |
|
初平二年[191年] 春正月辛醜,大赦天下。 韓馥、袁紹自稱大將軍,遣使推大司馬劉虞為帝,不聽;複勸虞承制封拜,又不聽,然猶與紹連結。 二月丁醜,相國董卓為太師。 夏四月,卓西入關。卓使東中郎將董越屯澠池,甯輯將軍段煨屯華陰①,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②、校尉布在諸縣,不可勝紀,以禦山東。 ①《范書》董卓傳「甯輯將軍」作「中郎將」。又「煨」原誤作「猥」,徑改之。 ②據《范書》董卓傳補。 卓將至,公卿以下迎之,皆謁拜〔車〕下①,卓不為禮。卓謂禦史中丞皇甫嵩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爾。」嵩曰:「昔與公俱為鴻鵠,但今日複變為鳳皇爾。」卓乃大笑曰:「卿早服,可得不拜。」② ①據《三國志》董卓傳補。 ②按此段《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山陽公載記、《範書》皇甫嵩傳注引獻帝《春秋》同,而裴注引張璠《漢紀》曰:「卓抵其手謂皇甫嵩曰:『義真怖未乎?』嵩對曰:『明公以德輔朝廷,大慶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將天下皆懼,豈獨嵩乎?』卓默然,遂與嵩和解。」與《袁紀》大異。《通鑒》取張璠紀。然何焯曰:「山陽公載記之語尤近實。觀義真後此,其氣已衰,未必能為是言,僅足以避凶人之鋒耳。」何說是。 卓既為太師,複欲稱尚父,以問左中郎將蔡邕,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太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今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西)還①,然後議之。」卓乃止。 ①據《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獻帝紀改。又《范書》蔡邕傳作「車駕還反舊京」。 於是卓乘金華青蓋車,時人號「竿摩車」,言逼上也。 卓弟旻為左將軍,兄子璜為中軍校尉,宗族內外,並列朝廷,呼召三台、尚書以下,皆詣卓府啟事,然後得行。 築郿塢,城與長安城等,積穀為三十年儲,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嘗行郿塢,公卿已下祖道於橫門外,誘北〔地〕降者三百餘人①,於坐中先披其舌,或斬其手,或鑿其眼,未死,偃轉杯案之間,會者戰慄失匕箸,卓飲食自若。 ①據《三國志》、《範書》之卓傳補。 初,卓飲衛尉張溫①,乃使人誣溫與袁術通謀,笞殺之。刑罰殘酷,愛憎相害,冤死者數千人,百姓嗷嗷,道路歎息。 ①疑「飲」下脫「恨」字。 孫堅自陽人入洛陽,修復諸陵,引軍還魯陽。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敢,諸將軍慎之。堅昔西征,其計策略與人同,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爾。」艾曰:「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泛。堅前與羌戰于美陽①,殆死,無能為!」卓曰:「堅時將烏合兵,且戰有利鈍。卿今論關東大勢爾,亦終無所至,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①《三國志》孫堅傳注引山陽公載記作「美陽亭北」。 建武初,立宗廟於洛陽。元帝之于光武,父之屬也,故光武上繼元帝。又立親廟於洛陽,祭祀而已,不加名號。光武崩,以中興之主,更為起廟,上尊號曰世祖廟。以元帝于光武為禰,故雖非宗,不毀也。後遂為常。明帝遺詔無起寢廟,藏主于世祖廟更衣。更衣者,帝王入廟之便殿也。孝章不敢違命,以更衣宜小別①,上尊號曰顯宗。章帝崩,遺詔如先帝故事,和帝上尊號曰肅宗。後帝遵承,皆藏主于世祖廟,積多無別,是後顯宗但為陵寢之號。和帝崩,上尊號曰穆宗。殤帝崩,鄧太后以尚嬰孩,不列於廟,就陵寢祭之而已。安帝殺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祖宗之奏。以建武以來無毀者,遂因陵號恭宗。順帝崩,上尊號曰孝宗②。沖、質帝皆年少早崩,依殤帝故事。桓帝崩,上尊號曰威宗。靈帝崩,而天下亂,故未議祖宗之事。於是有司奏議宗廟迭毀。左中郎將蔡邕議曰: 漢承秦滅學之後,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位,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宗廟迭毀③。孝元皇帝時,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貢禹始建斯議,罷絀典禮④。孝文帝、孝武帝、孝宣帝皆功德茂盛,為宗不毀。初孝昭尊崇孝武廟⑤,稱世宗,中正大臣夏侯勝猶執異議,不應為宗。至孝宣皇帝,議猶不定,太僕王舜、中壘校尉劉歆據經傳義,定不可毀⑥,上從其議。古人據正重慎,不敢私其君父,如此其至者也。後遭王莽之亂,光武皇帝受命中興,廟稱世祖。孝明皇帝政參文宣,廟稱顯宗。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廟稱肅宗,比方前世,得禮之宜。自此已下,政事多釁,權稱臣下,嗣帝殷勤,各欲尊崇至親,而臣下懦弱,莫敢執正夏侯之議,故遂愆濫,無有防限。今聖朝遵復古禮,以求厥中,誠合事。宜孝元皇帝世在第八,光武皇帝世在第九,故元帝為考廟,尊而奉之。孝明因循,亦不敢毀。元帝今於廟九世,非宗,親盡宜毀。比惠、昭、成、哀、平帝,五年而再殷祭。孝安、孝桓〔在〕(孝)昭,孝和、孝靈在穆⑦,四時常陳。 孝和以下,穆宗、恭宗、威宗之號⑧,皆宜省去,以遵先典,殊異祖宗不可參並之義。從之。 ①「宜」字,續漢祭祀志及黃本均作「有」字。 ②續漢祭祀志及注引《東觀記》「孝宗」均作「敬宗」,《範書》沖帝紀亦然,《袁紀》誤。 ③續漢祭祀志注引袁山松書作「不列昭穆,不定迭毀」,《全後漢文》從之。故據以補「不列」二字。 ④袁山松書「罷絀」作「請依」。 ⑤袁山松書「孝昭」作「孝宣」。《漢書》宣帝紀載,本始二年夏五月宣帝下詔,次月尊孝武廟為世宗廟。《袁紀》誤。 ⑥「定」,黃本作「處」,嚴可均以為是「謂」字之訛。 ⑦據蔡中郎集改「孝」作「在」。又蔡中郎集「孝安」上有「孝章」,「孝和」下有「孝順」,《袁紀》恐脫。 ⑧蔡中郎集「恭宗」下有「敬宗」二字,《袁紀》亦恐脫。 袁宏曰:光武之系元帝,可謂正矣。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則名教之作,何為者也?蓋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擬議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辯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務者也。是以高下莫尚於天地,故貴賤擬斯以辯物;尊卑莫大于父子,故君臣象茲以成器。天地,無窮之道;父子,不易之體。夫以無窮之天地,不易之父子,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大定而不亂,置之六合,充塞宇宙,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者也。未有違夫天地之性,而可以序定人倫;失乎自然之理,而可以彰明治體者也。末學庸淺,不達名教之本,牽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見君臣同于父子,謂兄弟可以相傳為體,謂友于齊于昭穆,違天地之本,滅自然之性,豈不哀哉!夫天地靈長,不能無否泰之變;父子自然,不能無夭絕之異。故父子相承,正順之至也;兄弟相及,變異之極也。變則求之於正,異則本之於順,故雖經百世而高卑之位常崇,涉變通而昭穆之序不亂。由斯而觀,則君臣父子之道焉可忘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