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 | 上頁 下頁 |
漢獻帝紀(19) |
|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春正月,加曹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超之父也。 六月庚寅晦,日有蝕之。 秋七月庚戌,立皇子臨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邈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 冬十月,曹操征孫權。侍中、尚書令荀彧勞軍於譙。 初,董昭等謂曹操宜進爵郡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語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甯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之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心不平之。是行也,操請彧勞軍,因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監丞相軍事。次壽春,彧以憂死。 袁宏曰: 夫默語者,賢人之略也。政卷舒廢興之間,非所謂以智屈伸,貴其多算,權其輕重,而揣難易。君子之行已也,必推其心而達其道,信其誠而行其義。義不違心,故百姓知其無私;道不失順,則天下以為至當。其出也,忠著于時君,仁及於天下。匹夫匹婦,莫不諮嗟者,以其致功之本義和也。若時不我與,中道而廢,內不負心,外不媿物,千載之下,觀其跡而悲其事,以為功雖不就,道將可成也。及其默也,非義而後退,讓謀而後止。蓋取捨不同,故宛龍蟠以求其志,雖仁者之心大存兼愛,授手而陷於不義,君子不為也。苟違斯道,四體且猶致患,而況萬物乎? 漢自桓、靈,君失其柄,陵遲不振,亂殄海內,以弱致弊,虐不及民,劉氏之澤未盡,天下之望未改。故征伐者奉漢,拜爵賞者稱帝,名器之重,未嘗一日非漢。魏之平亂,資漢之義,功之克濟,荀生之謀。謀適則勳隆,勳隆則移漢,劉氏之失天下,荀生為之也。若始圖一匡,終與事乖,情見事屈,容身無所,則荀生之識為不智矣。若取濟生民,振其塗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雖親,於漢已疏,則荀生之功為不義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權,既而以為己有,不以仁義之心終,亦君子所恥也。一汙猶有慚色,而況為之謀主!功奮于當年,跡聞於千載,異夫終身流涕,不敢謀燕之徒隸者。自己為之功,而己死之,殺身猶有餘媿,焉足以成名也!惜哉,雖名蓋天下,而道不合順,終以憂卒,不殞不與義。故曰非智之難,處智之難;非死之難,處死之難。嗚呼!後之君子,默語行藏之際,可不慎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