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十七史百將傳 | 上頁 下頁 |
唐張仁願 |
|
張仁願,華州下邽人。本名仁亶,以睿宗諱音近避之。有文武材。武后時,累遷殿中侍御史。 萬歲通天中,監察禦史孫承景監清邊軍,戰還,自圖先鋒當矢石狀。武后歎曰:「禦史乃能如是乎!」 擢為右肅政台中丞,詔仁願即敘其麾下功。仁願先問承景破敵曲折,承景實不行,所問皆窮。仁願劾奏承景罔上,虛列虜級。貶為崇仁令,以仁願代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默啜寇趙、定,還出塞,仁願以兵邀之,賊引去。遷並州都督長史。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詔仁願攝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賊已去,引兵踵擊,夜掩其營破之。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涯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謁祠禱解,然後料兵渡而南。時默啜悉兵西擊突騎施,仁願請乘虛取漠南地,于河北築三受降城,絕虜南寇路。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下皆北守河,今築城虜腹中,終為所有。」 仁願固請,中宗從之。表留歲滿兵以助功,咸陽兵二百人逃歸,仁願禽之,尺斬城下,軍中股栗,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拒各四百餘裡,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里而遠。又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益無寇,歲損費億計,減鎮兵數萬。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門、曲敵、戰格。或曰:「邊城無守備,可乎?」 仁願曰:「兵貴攻取,賤退守。寇至,當並力出拒,有回望城者斬。何事守備,退忸其心哉!」 後常元楷代為總管,始築壅門,議者益重仁願而輕元楷。景龍二年,拜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韓國公。還朝,卒。 仁願為將,號令嚴,將吏信伏,按邊撫帥,賞罰必直功罪。後人思之,為立祠受降城,出師輒享焉。宰相文武兼者,當時稱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仁願雲。 *** 孫子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仁願築受降城,而絕虜南寇路。 又曰:「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闕。」仁願不置壅門,而令使並力拒敵。 又曰:「賞罰孰明。」仁願賞罰必直功過是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