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衛斯理全集 > 解脫 | 上頁 下頁
三六


  我本來推斷陳長青是在困境之中,所以急於想幫助他──如此,我的推斷沒有錯,可是,他身臨的卻是如此這般的困境,我真是愛莫能助了。

  我只好說些空泛的話去安慰他:「千古以來,我看總有些鬼魂,也明白這個道理,你可以去找了來,結為同志,共同探索,集思廣益,或者事半功倍。」

  陳長青可沒有回答,我忽然想起一個人來,忍不住大笑:「有一個古魂,你大可先去找他。」

  陳長青竟沒有聽出我的諷刺之意,還追問道:「誰?」

  我忍住了笑:「就是說『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三閭大夫,跳進江中想求解脫的屈原,我看他非但沒有解脫,一定更是苦惱,也想追求大解脫,毫無疑問,你們正是同志。」

  陳長青仍然不以為我在取笑他,連聲道:「誠然,誠然,千古以來,屈子可說是一個清醒人。」

  溫寶裕道:「清醒鬼。」

  陳長青冷笑數聲:「說來說去,你們還是不懂。」

  我和溫寶裕忙解釋,我們在聽了他的話之後,雖然不是全懂,可是也明白了不少。

  可是我們解釋了半天,陳長青卻再無音訊。

  我們四人輪流再想請他出聲,但一直到了下午時分,仍然沒有結果,這才放棄。

  我和紅綾,回到家中,一進門,就聽得樓上白素的聲音:「你們父女怎麼到如今才回來,要貴客久等。」

  我這才記起,白素和陰間使者李宣宣有約,李宣宣若在午夜時分前來,當真等得久了,而我正有許多有關靈魂的事要和她商討,所以我叫道:「對不起,實在是事情太──古怪,我們還有許多不明白之處。」

  我和紅綾,急急上樓,只見李宣宣神閒氣定,並沒有急於離去之意,這才放下心來。

  我先把陳長青和天池上人的情形,詳細說了,白素和李宣宣都聽得很是用心。

  我說完了之後,李宣宣神情肅穆,並不出聲。白素伸過手來,握住了我的手。

  我知道白素的意思──剛才我所說的一切事,都極其可怕,因為人的生命,似乎是一個沒有終極的苦痛的漩渦,連死亡都不能擺脫,再生轉世,雖然是生命的延續,但同樣也是苦痛的延續。

  這樣一想,生命竟是無盡止的苦痛,這豈非可怕之至?

  過了一會,李宣宣仍不出聲,我就問:「有些問題,你最有資格給答案了,例如,是不是有方法使靈魂徹底消滅,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

  李宣宣又想了一會,才道:「目前,應該沒有──」

  我聽了之後,不由自主地打了一個寒顫,失聲道:「那豈非──永遠沒有真正的大解脫?」

  李宣宣道:「不能說『永遠不會有』──若是有許多人,或是許多靈魂,都要求有種大解脫,那遲早會探索出方法來的。問題是,並不是有很多人想那樣,眾多的生命,對生命本身很滿足,希望一直延續下去,或者對於靈體的單獨存在,也感到滿意,絶不想徹底毀滅。」

  我呆了片刻,從紊亂的思緒中,理出了一個頭緒來:「你是說,『眾人皆醉』──眾多的人,都很滿意那種『醉』的境界,並不要求『清醒』?」

  李宣宣點頭:「就是這個意思,靈魂的意願,和人的意願,其實一致。在人口的比例中來說,自殺以求解脫的人是極少數,進入空門的人也屬極少數,絶大多數的人,都好好活著,儘管活著會帶來很多苦痛,但也總能找到一些快樂去抵銷,不是人人都想死,而靈魂的情形也一樣,絶非大多數靈魂都想徹底消滅。」

  我連連點頭:「是,在我接觸過的靈魂之中,陳長青可以說是最特別的一個。」

  李宣宣道:「和他一樣想法的,當然還有,我也可以認為他們是徹底看透了生命的可悲性,從而想徹底結束,這是由於他們的認識太深之故。」

  我有點疑惑:「認識太深?」

  李宣宣道:「是啊,知得越多、越深,就越感到人生無常,沒有意義,知得少的,快快樂樂地在享受生命,人間的情形,一直就是如此。在靈界,情形也一樣。對生命的意義,根本不作探索,渾渾噩噩的愚者,不是比整日思索的智者快樂得多嗎?」

  聽了這樣的說法,我不禁苦笑,李宣宣似笑非笑:「你對陳長青的想法,如此關切,莫非你也進入了這『智者』的範圍之中了?」

  我嘆:「我不知道,但我願意自己不是──那種──『智者』。」

  李宣宣也嘆了一聲:「或者,智者日多,就真能探索出大解脫的法子來──真正只有做到那地步,才能解決一切煩惱。」

  我苦笑不絶:「或許,這只是地球人的想法,外星人的觀念,不知如何?」

  李宣宣道:「你太貪心了,連自己本身生命的去向,都一無所知,還想去知道別人的。」

  我無話可說,只好道:「那你──也幫不了陳長青?」

  李宣宣搖頭:「沒有辦法,他所要求的那麼高,自然所感到的苦惱也高。無知、無求,便無苦。有知、有求,便苦,知得越多、所求越高,便越苦。」

  李宣宣最後幾句話,頗值人反覆回味,白素喃喃地道:「要是可以做到知而無求──」

  才說了一半,白素就住了口,我們三人一起笑了起來──要「知而無求」,這已是「求」了,結果還是一樣。

  李宣宣又道:「陳長青的情形,其實也不必太為他擔憂,他這種情形,人間多的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真正因之而感到活不下去的人,畢竟是極少數。」

  我嘆了一聲:「知得太多還不要緊,想得太多才最是麻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