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
從我家的窗外望,是鄰近的一所教堂及前面一個常常空置著的停車場。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每晚上床就寢之前,都會熱切地朝那幽暗而寂靜的停車場瞧上幾眼,心裡不斷渴望:終有一天,一艘從億萬光年以外飛來的太空船會從天而降,而我將成為第一個目睹這回事的人,甚至成為歡迎這批天外來客的地球代表。試想想,能夠成為歷史上策一個得悉別個星球上的「人類」是何等模樣的人,那是一件多骱箢人興奮和驕傲的事情啊l 然而,私底下我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我深信外太空的生物若真的到訪地球,那將是震撼整個人類社會的劃時代事件,世界很可能因此完全改觀。到時。也許我再用不著天天上學讀書,也無需日以繼夜地埋首溫習,以應付那無休止的各種測驗和考試……因此,你可以想見。我於考試期間瞧窗外望的次數特別多,心情也特別殷切!可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願望每次都落空。如今,求學的階段結束已久,回想當年的情景,不禁暗自失笑。 我這點個人的經歷,本來不值揮而書之;但當我想到,近數十年來的飛碟熱潮,那背後的心理可又有甚麼分別?思索下來,遂又覺得有一提的價值。 當然,大部分的人並非跟我兒時那樣,想逃避讀書和考試。他們想逃避的。往往是生活上的營役和工作上的苦悶。他們把希望寄託於外來的衝擊,期望有一些驚天動地的變化以打破現行社會制度的樊籠。或有超人的智慧來解決現今世界所陷的困境。 誠然,他們的心理也不盡是逃避或寄託的,就像我渴望一睹「外星人」的真貌一樣,他們也被一股強烈的好奇心所驅使,想知道宇宙中除了我們外,是否還有別的高等智慧生物;如果有的話,他們的形態、外貌及至思想感情,是否會跟我們的截然不同?可否跟我們互通心聲? 近年來,描寫飛碟和星球人的電影,最成功的莫過於史提芬·史匹堡(Steph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8)和《外星人》(E.T.,1982)。這兩部電影之大受歡迎,正反映了大眾對外太空生命這個題目的興趣日益濃厚。 普羅大眾對這題目感到興趣,乃是近年來才出現的現象。但少數人對這一題目的著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 隨著人類認識到宇宙的浩瀚無涯,而我們身處的這一世界,只是宇宙中極小的一部分,思想敏銳而又富於想像的心靈,便開始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天文學的研究既告訴我們。滿天璀璨焰耀的星辰,每顆都是一個像我們的太陽一般,自行發光發熱的龐大天體;那末這些光和熱,是否都是自白的浪費掉呢?宇宙之大,是否只有地球這渺小得難以形容的角落寸孕育著生命?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 十六世紀中葉,哥白尼以地動說取代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地心說。其中一位地動說的熱烈支持者布魯諾(GiordanoBruno),把這個新的宇宙觀更推前一步,提出了多元世界的觀點。按照這個觀點,在其他太陽的照耀下,還有許多像地球般的世界,這些世界孕育著不同形式的生命,甚至別的人類、別的心靈。然而,正是為了這些「異端邪說上布魯諾於一六00年被當時的羅馬教廷以火刑處死,成為科學界在神權統治下的第一個殉道者。 但酷刑不能摧毀人們探求真理的精神。「地球只是眾多世界中的一個」這一事實,終於逐步為知識界所接受。以惟導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而知名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其一六三四年出版的著作《夢遊記》中,即大膽地假設了月球上也有生物存在。故事裡,月球上生長著一些「朝」生「暮」死,周而復始的古怪植物(月球上的一天約等於地球上的兩星期);此外又有一些巨大的人面蛇身的動物,日間在月球表面活動,而在慢漫的長夜裡,則躲到月球表面下的洞穴中以避嚴寒。這篇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可說是對外星人作出臆測和描寫的首次嘗試。 一七五二年,法國哲學家伏爾泰(FrancoisVoltaire)在它的一篇著作中,描寫了分別從土星和天狼慧來的兩名星球人。但我們除了知道這些星球人的個子比地球人高出很多外,其他的可說一無所知,原因是伏爾泰並非著意探討外太空生命這一題目。他塑造這兩個外星來客,只是藉以揭示和諷喻當時社會上各種道德、倫理和政治等問題而已。 相反,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宇宙體系論》這本嚴肅的學術者作裡,德國的著名哲學家康德(lmmanueiKant),則以認真的態度寫了一篇《以人的性質的類比為基礎對不同行星上居民進行比較的一個嘗試『他以各行星的受熱程度不同出發,認為比地球離太陽近的水星和金星,其上的居民必是較為粗笨和遲鈍;相反,地球以外的行星如土星、木星等,其居民則輕巧和靈活。雖然康德的這種推論不大符合科學,但他將事實和臆測、推理和想像結合起來的這種嘗試,實已具備了良好科幻構思的特質。可惜當時科幻小說尚未流行,否則他可能成為一個十分出色的科幻小說作家呢! 然而,個別的學者雖有思索外太空生命這個問題,但對一般人來說,這一觀念仍是十分陌生甚至難以接受的。法國的凡爾納雖足現代科幻小說的鼻祖,但它的作品並沒有觸及這一題目。真正的突破來日一八九八年出版的《宇宙戰爭》(TheWar of the Worlds)一書。在這部筆觸生動、扣人心弦的小說裡,英國的科幻宗師威爾斯描繪了一幅火星人侵略地球的驚心動魄景象。看過這本著作的人,都不會忘記書中首章裡的這一段話:「……然而,在茫茫太空的彼端,存在著另一族類,他們之比我們先進,就有如我們比諸地球上各種生生滅滅的走獸一般;他們智慧高超、冷峻而又至無憐憫之心,此刻正以貪婪的目光注視若地球,並慢慢地擬定出一個征服人類的計劃……」 故事的內容十分簡單,它敘述火星上有一個古老而又科技先進的文明。由於火星的氣候日趨乾涸,這些火星人雖然建造了規模龐大的運河系統,但仍解決不了日益嚴重的水源問題。為了逃避因缺水而滅亡的厄運,他們決定移民到地球這個環境遠為宜人的星球。 一艘一艘的飛碟開始降落在倫敦的市郊,地球上的武裝防衛一一被飛碟上射出來的「死光」所摧毀。就在人類節節敗退,整個地球眼看就要被征服之際,進侵的火星人卻突然離奇地死去,人類亦因此倖免於難。原來那些火星人的武器雖足所向無敵。但他們本身卻因為不適應地球的環境,對地球蔔的病菌毫無防禦能力幾最後竟死在一些很普通的地球病菌手上! 《宇宙戰爭》一出,「火星人」這個名詞遂不脛而走,而「外太空生物侵略地球」這一意念更是大行其道,成為「往後數不清的科幻小說的題材。此外,書中描繪的飛碟、死光(原書中叫「熱射線」)以及貌似八爪魚的星球人,都成為科幻界中的樣板。這書實不愧為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 以《大國民》一片傳頌於世的美國戲劇鬼才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在一九三八年的萬聖節而夕,以《宇宙戰爭》為藍本,在電臺廣播中煞有介事地報導了火星人突然侵略地球的消息.。不少人聽後信以為真,紛約惶恐萬狀的奔走相告,有些甚至駕車逃走,成為了廣播史上一個最大的惡作劇。 一九五三年,荷裡活正式將這本小說搬上銀幕,令更多人對這個故事更為熟悉。 另一方面,科幻小說的不斷向前發展,已大人地超越了《宇宙戰爭》一書的範圍。好了,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自這書出版至今的大半個世紀,以外星人為題材的-些傑出作品吧。 《宇宙戰爭》出版後十四午,以塑造泰山這個傳奇人物而聞名於世的作家巴勒斯,創作了一系列有關火星的歷險故事。雖然嚴格來說。這些作品只是一些驚險和曆奇性質的幻想小說,並不以探討外星人這個題目為中心,但其間所描述的火星人。稀奇古怪、多姿多采,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開創了所謂「突眼怪」(REM,bug-eyed monster)這一外慧人形象的潮流。 故事的主人公約翰·卡特抵達火星的方法——憑一股神奇的精神意志——是毫不科學的,但在他抵達之後。巴勒斯所描繪的火星,卻是儘量以當時的天文學家洛韋鋼所推想的景象為藍本。在那兒,居住著很多不同的部族,其中的綠人族,身高達三公尺,有四條臂胳和滿嘴白森森的獠牙,眼晴則長在一對觸鬚之上;除此之外,還有文化最高的紅人族,以劫掠為生的黑人族,以狩獵為生的黃人族,其餘還有無頭族、吃人族等等極盡古怪的族類。這些部族互為水火,在火星那抑極度乾涸和空氣稀薄的環境下拼個你死找活, 自一九一二年直至一九五0年的三十多午間,巴勒斯共寫了十一部以火星為背景的小說,先後風魔了成千上萬的讀者,並觸發了小少人閱讀甚至創作科幻小說的興趣。 一九三四年,一個寂寂無名的年青作家溫鮑姆(StanleyG.Weinbarlm)發表了《火星漫遊》(A Malrtian Odyssey)這個短篇小說,轉瞬間受到「熱烈的歡迎和一致的讚譽。這個短篇被公認為外星人科幻中的經典,究其原因。是溫鮑姆在故事中所塑造的火星人,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既不是一心只顧征服地球的八爪魚,也並非只是加上了三頭六臂,但基本上和人類無異的外星部族。他們有著與我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思維方式。但在這種種奇特差異的背後,這些活像駝鳥般的火星土著,卻又誠實得可愛。它們對地球人的友善和信任,最後卻換來「狡詐和欺騙,千令他們失去了歷代相傳的聖物,使人覺得既可笑又可憐。 可是,在那個年頭。親善可愛的外星人仍未是科幻小說中的主流。外太空是恐怖和死亡的來源,仍是很夠引人入勝的主題。一九三八年坎貝爾(John W.Campbell)所著的短篇《誰赴那方?)(Who Goes There?),就是恐怖叫幻小說的代表作。故事描述一群科學家住南極的冰層下,發現了二千萬年前抵達地球而僵凍了的外星生物。這雙形狀恐怖的怪物在解凍後逐漸蘇醒,但迅即逃脫並藏匿起來。南極基地中的人員接著一個個地離奇失蹤,整個基地遂陷入了疑神疑鬼的混亂之中。原來這只逃脫了的外星生物能夠隨意變形,而且只要吃掉一個生物,便能變得跟那個生物一模一樣。基地裡死裡逃生的科學家,跟這變形的怪物進行了慘烈的鬥爭,最後終於將他殲滅。一九五一年荷裡活把這故事改編後拍成一部名為《異物)(The Thing)的電影,但效果比原著可差得多了。一九七八年,以核突和震栗效果成為賣座電影的《異形》(Alien)。其靈感基本上亦來自這篇著作。八十年代荷裡活把原著重拍。在港上映時名為《怪形》。由於特技的進步,電影中的核突處比《異形》尤有甚之。 一九五一年,海因萊因把變形的外星侵略者這一意念繼續發揮。在它的長篇小說《傀儡主人》(ThePuppetMasters)中,一些有如巨形變形蟲的外慧生物秘密地侵略地球。他們以寄生的形式黏附在受害者的脊椎間。並滲透到他們的中央神經系統中去,從而操縱他們的思想行為。由於作者的筆觸細膩,描寫真實,全書讀來不禁使人毛骨棟然。 承襲這一傳統卻又獨樹一幟的,是奧爾迪斯於一九六六年所作的《唾液樹》(The Saliva Tree)。這篇作品是奧氏特別為了紀念威爾斯誕生一百周年而為的。文中用了半恐怖半幽默的手法,敘述一些隱形的外星人在一個農莊裡搗亂:一生如豬、牛等的家畜離奇地死去,而屍體都只是乾癟癟的一副皮包骨。屍體內空空如也,就像泄了氣的氣球。農莊的主人最先是大惑不解,後來經過了步步追查,才發現了事實的真相:原來那些外星人不單擇肥而噬。而且能分泌出一種超級強力的唾液,可以把那些家畜體內的肌肉和內臟先行溶化,變成糊狀,然後再由他們吸吮吞食! 在電影和電視製作中,外星人侵略地球永遠都是一個吃香的題材。除了方才提及的《異物》和它的現代版《異形》和《怪形》外。另一部經典之作是一九五五年的《軀體偷奪者的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在電影中,一些像巨型豆萊般的外太空植物降落到地球上。這些植物不單可以控制附近的人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在體內複製出與某人一模一樣的一副行屍走肉。由於電影的表現手法和氣氛營造出色,看來使人有不寒而慄的感覺。 在電視製作中,曾在香港播映的有較早期的《侵略者》(The Invaders)和較近期的《天魔劫》(V)。前者敘述男主角目睹外星侵略者的飛碟秘密降落地球,但到處也無法說服周圍的人相信這一事實。後者則敘述外星人以友善的姿態來到地球。並取得了地球人的愛戴和信任。到後來才揭示,他們原來包藏禍心,一意要勞役人類。征服地球。 在眾多以外慧人為題材的科幻製作中,外星人也不盡是以惡魔或是侵略者的姿態出現的。雖然友善的外星人確是較為難以構成戲劇性的衝突,但近年來科幻電影的一股趨勢,正是把外星人描繪成友善的使者。帶動這一潮流的,是史提芬·史匹堡一部充滿童真和溫情的《外星人》由於這部電影風魔全球。往後的電影大都以人類能夠和外星人建立友誼作為大前提。在一部較近期的電影《天繭》(Cocoon)之中,外星人不單跟地球人建立友誼,並且能幫助一群老人回復青春,前往另一個世界重過新的生活。由恐懼外星人會帶來死亡和災難,到渴望外星人能帶來恩賜與奇跡。科幻電影所反映的這種奇妙的心理轉變,實在是社會心理學一項十分有趣的研究課題。 能夠打破友善與敵對的框框,把人類與外慧人的關係提高到一個嶄新境界的。不;是別人,正是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克拉克。他於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至今仍有不少讀者認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故事的開場,是著似俗套的外星人抵達地球。龐大的太空船紛紛在世界各地的上空出現。但跟以往的作品不同,作者極其合乎邏輯地指出,由於外星人的科技比人類的高出很多,後者根木毫無反抗的餘地即被徹底地征服。但這些外星人的目的不在於勞役或是掠奪。他們只足以近乎神一般的威力,禁絕「地球上的一切壓迫、殘殺以及各種紛爭;他們以監護人的姿態,帶領人類步上理性和繁榮的康莊大道。到了全書的下半部,情節卻峰迴路轉:原來那些外星人的智能和科技雖然都比地球人超出很多,但他們實已到了一個進化上的死胡同,不能再有突破。相反,地球人這一較為落後的族類,卻擁有特殊的天賦和潛質。這些外星人到訪地球,實在負有一個非常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引導人類攀上一個進化上他們可望而永不可即的高峰客。書末,人類逐漸蛻變。終於脫胎換骨,躍升至精神上的一個新境界。外星人眼看自己一手栽培的孩子童年已逝。遂黯然功成身退…… 全書意境深遠,想像高超,最後外星人悄然引退一幕,更是動人,筆者初看時竟禁不住潸然淚下。 霍爾(Ered Hoyle)是劍橋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文學家,他在五十年代提出的恒穩態宇宙論,曾經是近代宇宙學中一個主要的理論。雖然這理論已為科學界所揚棄。但他在另一方面的成就,卻是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地位,那就是他在一九五七年所為的長篇科幻小說《黑雲》(The Black Cloud)。 小說上述一團龐大無比的星際氣雲,偶然地闖進了太陽系的範圍,並把太陽與地球相隔起來,引起了地球上空前的大災難。後來,全憑一批科學家同心協力、堅毅不拔的奮鬥,建立起一個研究基地。在他們的努力研究「終於發現那團氣雲原來是一種極其特殊的生命形式,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其中一名科學家以無線電波致力與這黑雲建立通訊。到最後,氣雲終於離開了,地球也從浩劫中復蘇過來。雖然那氣雲極想幫助地球上的人類,並企圖把它擁有的大量知識傳授給我們,但由於相互的智力水平相差太遠,心靈上的世界又相異太大,實在難以溝通。那位企圖與黑雲建立通訊的科學家,亦終於弄至心力交瘁,最後陷入瘋狂的境地而死去。不過,他也因此成為人類歷史上的英雄。 書中那大膽的想像構思,嚴謹的科學推理,細膩的筆觸。還有那廣闊的佈局和視野,皆足以使之成為現代科幻小說中的經典而無愧。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