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日長江大決戰 | 上頁 下頁
四九


  §第五章 戰機轉旋

  1

  1938年夏季。

  日軍鋒芒畢露,大舉進攻。中國軍隊則處於節節抵抗、節節後退的局面,然而,此時中國的兩大政黨領袖卻在深入分析形勢後,同時對戰爭作出各自的重要判斷,認為戰爭已進入大轉變時期。

  毛澤東認為:中日戰爭,由於有敵後千千萬萬民眾武裝起來反抗,大難中的中國將有轉旋之希望。這個希望,除堅信能取得抗戰勝利之外,還有更深意義上的希望。

  蔣介石認為:由於日本的侵華戰爭,在總體上與德、意兩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是一致的,這就勢必損害美、英等國的利益。因此,他堅信中國的孤軍奮戰狀況,定有轉機。

  1939年10月底,在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曾向他的將軍們鼓勁打氣。他說,自德、意兩國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起,東方和西方的戰爭就緊緊聯在一起了,因此,中國的抗戰就決不是孤立無援的。蔣介石心中有數:日本人要打敗中國不可能,中國人要單獨將日本軍隊打出中國去,至少在短期內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在會上提出,中國問題的解決,有待於世界問題的解決;中國問題的解決,必將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支持和援助。我國我軍今後的任務就是堅決抗戰,決不和談,決不妥協,力爭取得最後勝利。

  其實,這一場已經在東方和西方打起來的戰爭,使世界許多國家都感到有被捲進戰爭旋渦的危險,尤其像美國這樣的在世界各地有眾多「利益」的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是:要嘛參加戰爭保衛「利益」,要嘛坐等失去這些「利益」。

  美國總統雖然在法律上享有對外宣戰的大權,但是,羅斯福要讓美國參戰,卻絕對沒有像大日耳曼民族的「偉大領袖希特勒」和意大利的「偉大領袖墾索裡尼」那樣,憑個人或幾個人的意願就可宣戰那麼方便。

  美國的政治制度,制約著總統個人的意志,避免了美國過早和盲目參戰,因而使美國得以在別國相互殺得鮮血淋淋的時候,自己卻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最終使美國成為那場曠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負的仲裁者。

  美國人民掀起了「反對將美國人民的子弟送去做無謂的犧牲」的反戰運動,使得羅斯福政府不得不服從于國民心理。在二次大戰前的一個較長時期中採取了「中立」政策,盡一切努力避開大戰旋渦,就是在希特勒德國大肆入侵波蘭,英、美利益受到嚴重威脅時,羅斯福還發表演講,向持反戰態度的美國人民宣佈:「這個國家將仍是中立國家——我希望美國能避免這場戰爭,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再保證,你們的政府將為實現這個目的而盡一切努力。」

  為了避免惹火燒身,美國政府對苦戰中的中國和歐洲反侵略國家,採取在不過分刺激侵略者的情況下,悄俏給予一些經濟援助。同時,美國政府和商人,與日本等侵略國家的商貿往來照做不誤,大賺其錢。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簽訂了意在恫嚇美國,阻止其援助被侵略國家的軍事同盟條約,條約中用十分露骨的字眼警告美國:「如果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羅斯福敏銳地意識到了這種警告,趕緊向美國人民發出警報:「美國文明從來沒有遭到過現在這樣的危險。」

  羅斯福認為美國已無法避免一戰,美國現在面臨的已經不是參不參戰的問題,而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參戰才最有利的問題。

  羅斯福認為正在進行著的世界大戰,好比一場橄欖球比賽,現在場上衝殺的第一梯隊有俄國人和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英國人。美國要大力支持他們更加英勇地同對手衝殺。美國則應做好一切準備,預定充當球賽進入高潮後得分的跑手。

  此時,美國對參戰問題,仍持慎重態度。

  1940年12月7日。

  蔣介石收到駐美大使胡適博士發來的電報。主要內容有三點:

  1.美國會批准借一億元鉅款援助中國抗戰。
  2.已在美國購買一部分飛機。
  3.中國政府擬雇用美國飛機師一事,美國也準備給予大力支持。

  同時,胡適還告訴蔣介石,「旬日以來此間政府所能為力均已盡力做去,其不能為力之處,皆因美國並未參加戰爭,亦不願捲入戰爭。想中國領袖自能諒解。」

  可是,此電發來僅一個月零四天之後,胡大使又給蔣介石發回一篇長長的電報,以激動的心情向他報告。說,羅斯福已改變不願參戰的態度,美國的政策也有大的轉變。

  1941年1月10日,胡適大使致蔣介石電:

  美國之國際政策,數月來急轉直下,羅總統上月廿九日之廣播詞,與本月六日之致國會詞,均為最重要之大政宣言。其要旨凡八點:(一)公然承認美國百十七年來之安全,實由於英美海上之合作。英若顛覆,美必孤危。(二)公然承認民主國家之政治哲學與侵略國家之政治哲學勢不兩立,絕無妥協之可能。(三)公然指出九月廿七日柏林三國盟約是侵略國家對美國之威脅。(四)公然指出美國現時所以暫能避免戰禍只是英華蘇三國之苦力抗戰,使戰禍不波及美洲。(五)故六日國會詞明定美國政策三大綱:(甲)以全力經營國防,(乙)對任何為自由而抗戰之勇敢民族,美國皆承擔充分援助之義務。(丙)道義與本國安全均不許美國默認一切犧牲他國自由 換來的和平。(六)為貫徹上述政策計,美國必須加速增 高生產力,健全國成為民主國家之大兵工廠,凡敢於抗 拒侵略之民族所急需之物資,美國應盡力供給,倘一時 不能付現款,亦應許其繼續採辦,俟戰事結束後,陸續 抵還。(七)此項援助並不違反國際法,亦並非戰爭行為,若侵略國家單方欲作如此解釋,認為戰爭行為,美國亦不受其恐嚇。(八)吾人所期望之新世界,不是世界侵略者,所號召之新秩序,乃是一種道義的秩序,至少要使世界任何民族皆享四種基本自由:(甲)為言論自由;(乙)為信仰自由;(丙)為解除窮乏之苦》(丁)為解除侵略之危害。以上八條為羅總統兩篇大文章之要旨,其魄力之雄偉,立言之大膽,均為三年來所未有……

  1941年1月,羅斯福在總統換屆競選中,戰勝對手威爾基,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和唯一的一位任期超過兩屆,連任三屆的總統。1月20日,羅斯福在總統就職典禮上的演說,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闡明了他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世界面臨的嚴峻現實,未來的兇險和美國政府的態度。他說:

  ……對我們來說,由於事態的急劇發展,現在已經到了稍停片刻和作一番審查的時候——重新想一想我們在歷史上佔據了什麼地位,重新看一看我們現在和可能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將因遲鈍而冒真正的危險。

  羅期福在回顧自己從1933年到1940年,這兩屆執政期間,採取了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既避免捲入戰爭,又避免了國內的危化使美國得以休養生息,從而增強國家實力。他把這些都歸功於美國的民主制度。

  他在演說的最後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