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日長江大決戰 | 上頁 下頁 |
一一 |
|
桂永清拿起話筒,裡邊傳出蔣介石尖厲的浙江腔:「你這個軍長是怎麼當的?為什麼沒能按時攻下蘭封?」 桂永清狠狠歎了口氣,抹了把臉上的塵土,一邊慢慢解領扣,一邊回答蔣介石,「此次攻城,我軍旅長一死二傷,團長傷亡各二名,營長陣亡九名,連以下官兵傷亡五千餘人,全體將士已竭盡全力,我在第一線督戰。仍未能完成殲敵之任務,有負校長的使命,請予處分!」 不久,桂永清接到蔣介石電令: 二十八軍攻擊蘭封不力,軍長桂永清撤職。三十六師師長龍慕寒玩忽職守,守城不力,而且放走敵人,著即押送武漢處決,四十六師師長李良榮革職留任、戴罪圖功…… 2 1938年5月底。 日軍第11師團數萬人,從菏澤地區南下,與第14師團會合,一舉突破蘭封地區中國軍防線,向開封逼近。 蔣介石在鄭州坐不住了,決心到開封前線督戰,隨行人員和一戰區參謀長等人勸阻不住,只得去找德高望重的程潛將軍。 程潛聽說蔣介石要冒險去開封,大叫這事千萬幹不得,他說:蔣介石身為一國軍隊之統帥,輕易到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去,若有個三長兩短,這就不是個人的生死問題,而是關係到國格、人格,關係到一國軍隊士氣的大事。 程潛叫參謀長趕緊再去勸阻蔣介石,並叫轉告他,「土肥原一個小丑,哪兒用得著委座親自去對付。」同時,還叫轉告,程潛本人馬上啟程去開封坐鎮指揮,叫蔣介石放心好了。 正值此時,日軍華中派遣軍一部,從蕪湖沿長江水路進攻安慶。蔣介石只得放棄親臨開封督戰的打算,連夜趕回武昌佈置保衛大武漢的作戰方案。 6月初旬。 武昌軍委會辦公室,蔣介石萬分焦慮地踱步。 武漢面臨的情況一下嚴重起來。 東邊。華中日軍正沿長江水路發動強大攻勢,蕪湖、安慶之戰,守軍接連失利,倍感兵力不足。 北邊。華北日軍第14師團和第11師團,在攻佔蘭封之後,繼續西進,已撞開開封重鎮的大門。同時,華北方面軍主力第2軍,也輕易突破中國第8軍歸德防線,分兩路大軍,從隴海路南側向西推進。鄭州岌岌可危。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和主力各部,為免遭強敵殲滅,已從鄭州地區退到了京漢鐵路線以西。 鄭州即失,武漢以北千里大平原,已無險可守。按照日軍現在的進攻速度,幾天或十來天之內,就可進抵信陽,迫近武漢重鎮。 蔣介石現在才洞悉日軍統帥部的戰略意圖。那麼,他的軍隊目前狀況如何呢? 用於武漢會戰的主力,亦是從徐州突圍的那五十個精銳師。這些部隊經過台兒莊會戰和徐州會戰的拼博消耗,已經十分疲憊、部隊減員後也沒來得及補充休整。目前,他們仍未擺脫日軍南路兵團的尾追,正從蚌埠地區跨過淮河,然後沿淮河南側,準備千里強行軍,向信陽地區集結。 日軍靠機械化運兵,千里出擊,時間迅速,戰力不減,一個師團頂許多個師團用。而中國軍隊全靠兩條腿趕路,勞師千里,已疲憊不堪,很難立即投入戰鬥。如勉強或被迫應戰,戰鬥力要大打折扣,武漢會戰就必敗無疑了。 現在,蔣介石第一需要的是時間。他至少需要兩個月至三個月的時間,使他的部隊喘口氣,稍稍恢復一下戰鬥力;需要時間,將這支剛從千里之外撤回的部隊,進行必要調動部署,使之在部署的位置上有效地阻止日軍進攻,還有,需要時間對民眾進行動員和作好後勤保障的儲備,將武漢地區的重要物質向後方疏散,以及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工廠和難民向後方的搬遷。 蔣介石深知,死守武漢只對日軍有利。日軍目前正處在鋒芒銳利階段,往往利用中國軍隊死守城池,而將其聚殲,徐州會戰就是一個例證。武漢之戰必須打,而且要狠打;武漢重鎮要守,而且要高喊死守。但這只是為了吸引日軍、並大量消耗其戰力。也向國人和世界證明,他對抗擊侵略者是盡了職責的。 蔣介石推開窗戶,望著遠處滔滔向東的長江,心情並沒為之激動和輕鬆。他面臨著兩種選擇和兩個結局: 第一種選擇:強大的日軍兵團從北面平原席捲而來。他選擇被迫應戰。結局:他的疲憊不堪的軍隊,將彼敵人一鼓而殲之,長江正面戰場將無力再戰,也沒軍隊再戰了,等著他的是戰敗投降。 不!他堅決不幹。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大國領袖,幾百萬軍隊的最高統帥,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特殊人物。怎麼能做敵國的階下囚,向日本人稱臣納貢! 第二種選擇:強大的日軍從北方平原席捲而來,他選擇避戰,將武漢地區的部隊向西南撤退,以保存實力。結局:日軍將輕易佔領華中大片國土,日軍由於未受大的消耗而佔領武漢,將憑其勇威,再向西南進攻,中國軍隊處於繼續潰退和最後被打敗的危險之中。 不!絕不能走這條路。這大有失他作為軍隊統帥的顏面。他蔣某自詡從投身軍旅以來,無論打清朝辮子兵,還是打北洋兵,無論是打內戰還是打外仗,他從未怕過死。他剃光了腦袋,並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要給他的軍隊樹個樣板,保持軍人的超脫和威嚴。 長江水仍舊在那裡浩浩蕩蕩,滔滔不絕地向東流去…… 突然,他腦子裡閃過一個可怕的念頭:決開黃河大堤,用黃河之水阻擋北方日軍。 他現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了。 早在一個月前,陳果夫呈上一份報告,提出在河南武涉縣的沁河口附近掘開黃河北大堤,讓黃河水去淹北岸的日軍。陳果夫的理由是:黃河水對於守衛南岸的中國軍隊和守衛北岸的日軍,都是一大危險的東西。如果日軍先打開南大堤,則我軍將被水淹。既是如此,不如來個先下手為強,趁日軍尚未動手時,打開北大堤。 蔣介石當時想:決堤放水,雖可淹敵,但必殃民,這功與罪,是與非千秋難辯。所以,他只在陳果夫的報告上批了個「電程長官核辦。」 顯然,蔣介石要把這件幹秋難評的麻煩事推給程潛去處理。你程潛的一戰區正好與日軍隔河相峙,你若不想讓日軍放水淹你,要來個先下手為強,捅開北大堤,他蔣介石就來個睜眼睛,既不主張也不反對。今後歷史上論功論罪,全都是當事人的事,他蔣某也攤不上。 但是,殊不知,程潛也非等閒之輩,對這種擺明瞭當替罪羊的事,程潛乾脆束之高閣,非待蔣介石白紙黑字明確指令,這事是能拖就拖,能不辦就不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