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國炮兵傳奇 | 上頁 下頁


  王興亞團長誇張地說:「誰說我們沒有好武器,我們還有這麼粗的大炮麼!」王興亞說這話的時候,兩手比量的大炮口徑足有一抱多粗,把大家逗得都笑起來。

  毛澤東詫異地問:「你們有這麼大口徑的火炮?我怎麼沒有聽說呀?」

  王團長十分認真地說:「毛委員,走,我領你去看看。」

  一行人說說笑笑向著村口走去。

  在村邊的空地上,一溜擺著七八根一抱多粗的木樁,這些木樁大都是松木或者柏木,中間已經挖空了,兩頭鑲了鐵箍。

  王興亞指著木樁說:「毛委員,看吧,這就是我們的大炮。」

  毛澤東一看也笑了,這種木炮裝上火藥,只能打鐵沙,過去幾乎村村都有,是護莊用的。

  柳營長不以為然地說:「這傢伙又重又笨,明天打仗能用上嗎?」

  毛澤東撫著炮管認真地說:「噢,可莫要小看這木管炮,過去我們護莊護院都靠它麼!再說,明天我們去攻城,這傢伙只要能運上去,就一定會派上用場的。今天,我們沒有大炮也要起義,何況有這麼粗的炮,就更要起義了嘛!」一番話把大家逗樂了。

  第二天,2團用了十幾輛牛車,加上幾十條漢子肩扛身背,終於把這幾門木炮運到了攻打瀏陽城的前線。

  瀏陽是湖南省的一個重鎮,地勢緊要,城牆也很厚實,守城的有敵人一個營。開始,他們根本不把這些拿大刀長矛的泥巴腿子放在眼裡。誰知還沒有開戰,突然響起驚天動地的炮聲,東城牆被大炮轟開一個烏黑的大口子,黑煙滾滾看不見人。守城的敵人害怕了,不知誰喊了一聲,便紛紛扔下武器,棄城而逃了。2團幾乎沒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瀏陽。為奪城立下首功的,當然是那幾門木管炮。

  沒想到初戰會勝得這麼痛快,王團長喜滋滋地立即策劃著去攻打長沙。上上下下的士氣也都非常高漲,都覺得長沙的守敵肯定也是不堪一擊。

  誰知形勢急轉直下,本來準備與2團匯合,然後去打瀏陽的3團,在東門市遭到了敵人的突然襲擊,敵人的火力十分猛烈,3團猝不及防,受到重大傷亡。

  已經攻佔了瀏陽的2團因沒有後援,還沒等到打長沙,便陷入了敵人的重圍,最後拼死殺出一條血路,但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那幾門榮立戰功的木管炮,也在戰火中化為灰燼。

  從9月9日到19日,在短短的十幾天中,毛澤東從攻打大城市的幻想中迅速清醒過來,他冷靜地認識到:依靠現有的革命力量,不要說佔領什麼大城市,連瀏陽、醴陵這樣的小縣城都「吃不掉」,當務之急不是與敵人決戰,而是要保存革命的火種,待條件具備時再發動進攻。

  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前委召開的會議上,毛澤東耐心地說服了大家,起義軍向萍鄉方向實行總退卻。

  沒想到,9月25日,起義軍誤入了江西軍閥朱培德重兵布下的包圍圈,經過一番激戰,毛澤東率領一支部隊沖出包圍,而這次起義的總指揮,年僅22歲的盧德銘同志卻光榮犧牲。

  部隊連吃了幾個敗仗,傷亡慘重,再加上4團2營陣前叛變,使大家的情緒更加低落。此時,敵人在後邊緊追不捨,起義軍只能邊打邊撤,一路上,死的死,傷的傷,病的病,逃的逃,等到了三灣鎮時,起義時的5000人馬只剩下不足1000人了。

  部隊決定在三灣進行改編。

  當激昂的軍號把疲憊不堪的全軍集合起來的時候,毛委員又神色坦然地站在了大家的面前,他頭上蓄著長久未剪的頭髮,身上穿著一件當地老百姓常見的那種藍布褂,腿上打著整齊的綁腿,腳上套一雙草鞋,只是高大的身軀顯得瘦弱單薄了許多。

  「同志們,不要洩氣,敵人只是在我們後面放冷槍,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家都是娘生的,他有兩條腿,我們也有兩條腿嘛!」

  毛澤東幾句輕鬆詼諧的話,使得大家又開心地鼓起掌來。

  毛澤東神色一轉,用激昂的語調,講明瞭革命的意義和征途的艱辛,最後又鼓動大家說:「指揮南昌起義的賀龍同志是靠兩把菜刀起家的,現在他當軍長,指揮上萬人馬。我們現在不只兩把菜刀,我們還有兩營人,還怕今後幹不起來嗎?你們都是經過槍林彈雨的考驗,從戰場上殺過來的,一個可以當敵人十個、百個,我們現在有這樣幾百人的隊伍,還怕什麼?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

  毛澤東的一席話,重新點燃了起義官兵心中理想的火炬。會後,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毛澤東同志不怕,我們還怕什麼呢?」

  三灣改編後,毛澤東把這支700人的武裝力量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建立了各級黨組織,將黨支部建在連上,在連以上設黨代表,使党對軍隊的領導得到了加強。此後,毛委員帶著這支軍隊,登上了井岡山,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進軍。

  §廣州起義,我炮兵與美國「沙克拉明號」、英國「莫麗翁」號軍艦炮戰

  1927年12月,廣州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南昌起義失敗了,秋收起義也失敗了,中國革命的希望在哪裡呢?

  廣東,這美麗的南國,是第一次大革命的策源地,是北伐戰爭的起點。許多革命黨人對起義後革命的發展,隊伍的去向都沒有過多思考,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打到廣東去,再來一次北伐。

  珠江碼頭。天陰得厲害,淅淅瀝瀝地下著牛毛細雨,寬闊的江面上水氣迷蒙,掛著外國旗的艦船一隊隊在江面上隨意遊弋著。在外國淺水艦的夾隙裡,停泊著一些簡陋的木制漁船,其中一條小船的桅杆上,掛著白地藍邊的水紋旗,上面繡著一個醒目的「郵」字,外人一看,以為是一條普通的郵船,其實這正是中國共產黨起義行動委員會舉行秘密會議的地點。

  船艙有1丈多寬,3丈多長,四周用帆布圍得嚴嚴實實,只有靠船頭的兩個小玻璃窗裡透出幾絲光亮。

  30多個人擠在船艙裡,一個決定中國歷史進程的會議,正在這間黑咕隆冬的小船艙裡進行著。

  參加會議的有廣東省委和廣州市委的主要領導,以及準備參加起義的軍隊主要指揮員張太雷、黃平、葉挺、葉劍英、周文雍、聶榮臻等人。

  會議由廣東省委主要負責人張太雷主持,他壓低嗓音,激動地說:「同志們,報告大家一個重要消息,我們關於在廣州舉行起義的計劃,中央已經批准了。」

  大家聽到這個消息,都興奮地鼓起掌來。

  張太雷同志講完這次起義的意義後,葉劍英同志又詳細講述了敵我之間的態勢和起義的基本部署。他說:「本來,我們認為張發奎同情我黨的處境和主張,是我們黨可以依賴的左派力量,因此在他來廣東時給了他多方面的支持和協助。但沒有想到,他把桂系軍閥趕出廣東,成為廣東的霸主後,便翻了臉,不但不支持工農的革命運動,反而磨刀霍霍,也準備對革命進行鎮壓了。首先,他把我們党領導的軍官教導團的武器全部收繳,據說還要對警衛團進行『清理』,如果再拖延下去,我們黨保留的這幾支武裝都會不戰自亡的……」

  張發奎,北伐戰爭中的一員悍將,曾經擔任北伐軍第4軍軍長。面對廣東工農大眾的革命熱情,他很快暴露出其反動的嘴臉,準備對共產黨人發動血腥的鎮壓。

  「現在,張發奎之所以沒有解散教導團和警衛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極想在廣東擴大實力,鞏固自己的地盤,以便在隨之而來的軍閥爭鬥中處於強者的地位。情況緊急,我們恰恰可以利用他的這種心理,爭取儘快起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