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一五八


  如果三十一師留下來參加圍殲,全殲美二十三團兩個營和法國營的可能性就會很大。事後證明,三十一師雖然插到了南面,但因插得太遠,失去戰機而沒有大的作為,再後來又因需把部隊撤回而傷透腦筋。

  美第二師和法國營在受到多次打擊之後開始向南撤退,18日至20日,他們在福寧洞和寒溪地區又遭到中國第六十軍一八一師的圍攻。其五四二團在公路上截住法國營,向這些頭纏紅布的法軍發起了猛烈攻擊。法國營再次受到重創。後來在審問一個18歲的法軍俘虜時,中國官兵們對這個法國人嘴裡不停地動著感到好奇,最後弄明白了,這個法軍士兵已經兩天沒吃飯了,嘴裡嚼的是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的花生米。

  至21日,中朝軍隊在東線普遍向南推進了50-60公里,第三兵團突破後插得最遠,其第十二軍已到達三七線,其九十一團向南插入達150公里之遠,到達三七線以南地區的下珍富裡。

  由於朝鮮中部山脈的走向大都是縱向,而中國軍隊的投入很多,兵力密集,於是山脈走向嚴重影響了中國軍隊的橫向機動,所有的中國軍隊都在沿著縱向幾條有限的公路南下追擊,這是南下插入很遠的因素之一。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軍隊互相交叉,形成的合圍不多,所以殲敵有限。而美軍和南朝鮮軍隊利用佔優勢的機動性能,望風而逃,迅速撤退,是中國軍隊殲敵不多的原因之。二。更重要的是,中國軍隊連續作戰,傷亡巨大,官兵疲勞,糧彈已盡,已無再持續作戰的能力。

  這時,彭德懷接到第三兵團、第九兵團兵團領導聯名發來的電報:據當面情況美軍已東調,偽軍潰散後縮,特別是我們部隊糧食將盡,有的部隊開始餓飯,因此我們認為,如整個戰線不繼續發動大攻勢,而只東邊一隅作戰,再殲敵一部有生力量,我們亦須付出相當代價。如不能攪出個大結局,則不如就此收兵調整部署,進行準備,以後再鬥。如全線繼續大攪,則我們仍可繼續作戰。

  如何速示。

  5月21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以前各役攜帶五天糧,可打七天。因可就地籌糧補充之。現在攜帶七天糧,只能打五天至六天的

  仗。因戰鬥中耗損,就地不能籌補。洪川敵頑抗不退,使我東線部隊無法運輸補給。美三師東調,堵塞洪川、江陵間缺口。五次戰役西線出擊(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傷亡三萬。東線出擊(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傷亡一萬出頭。為時一月,進行東西兩線的作戰,部隊有些疲勞,需恢復和總結戰鬥經驗。戰鬥發起後,第一線運輸極端困難。待人力運輸到團後,可能得到若干改善。且雨季已接近開始,江河湖沼盡在我軍之後,一旦山洪暴發,交通中斷,顧慮甚大。此役未消滅美師團建制,敵誇大我之傷亡,還有北犯可能。根據上述,我軍繼續前進,不易消滅敵人,徒增困難。不如後撤,使主力休整,以免徒勞……

  彭德懷在致電毛澤東的同時,命令部隊停止進攻。第六十五軍於議政府、清平裡地區阻擊敵人,第六十軍于加平、春川地區阻擊敵人,第二十七軍一個師於春川、大同裡地區阻擊敵人,共同掩護第十九兵團、第三兵團、第九兵團主力分別轉移至渭川裡、漣川以北地區、金化地區、華川以北地區休整。

  但是,就在彭德懷命中國三個兵團向北轉移的命令剛剛下達的時候,聯合國軍的反擊作戰已經部署完畢——巨大的陰影正向中國軍隊悄悄壓來。

  這就是戰爭。

  戰爭不依一方的計劃而進行,甚至不按照雙方的計劃而進行。它有它的規律,有它的偶然與必然交織在一起的走向,有它安排下的生之喜悅和死之陷講……

  19日,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軍隊的攻勢減弱的時候,李奇微飛臨美第十軍指揮部,與範弗裡特、阿爾蒙德以及美第九軍軍長霍克一起商討美軍將要採取的行動。在咒駡了南朝鮮軍隊的無能和決定把南朝鮮第三軍團解散之後,會議一致認為,雖然在中國軍隊發動的攻勢面前,美第二師至少損失了900人以上,東部戰線向南後退近百公里,但是,由於美軍在中部戰線的阻擊,使戰線形成一個很大的凸形,中國軍隊的寬大的側翼已全部暴露。況且,中國軍隊的「禮拜攻勢」到了強督之末的時候,現在正是聯合國軍反擊的最好時機,「是給中國人一點厲害的時候了」。

  會議決定立即集中4個軍13個師的兵力,以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組成的快速反應和機動的「特遣隊」,在空軍和遠程炮兵的支援下,沿著漢城至漣川、春川至華川、洪川至麟蹄的公路,實施多路快速的反擊。

  李奇微簽署作戰命令:「第八集團軍應於五月二十日發起進攻,各軍任務如下:美第一軍沿漢城——鐵原軸線實施主要進攻,並負責保障第九軍的左翼。

  美第九軍向春川、華川方向進攻,並奪占春川盆地以西的高地。

  美第十軍應制止敵人在其右翼達成突破,並協同第九軍右翼部隊向麟蹄、楊口方向發起進攻,第九軍的右翼也由第十軍負責。

  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裡特應密切注意這次進攻的發展情況。」

  中國軍隊就要面對的災難來臨了。

  §範弗裡特彈藥量

  對於美軍可能的反擊,彭德懷有思想準備。

  為了防止中國軍隊撤退時被美軍尾追,防止第四次戰役後期曾出現的被動局面重演,21日,彭德懷給第三兵團、第九兵團、第十九兵團、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打電報,並報軍委和金日成,明確規定各兵團撤退時一定要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監視和阻擊美軍,從撤退的位置起,要採取節節阻擊的方式掩護主力轉移。在詳細地規定了各兵團的撤退路線後,彭德懷還是不放心,第二天又急電各軍:「根據敵人以前的習慣,在我軍停止進攻後,往往利用其高度機械化條件,對我進行『磁性戰術』(即緊隨我軍追擊),企圖消耗疲勞我軍。在我軍北移休整時,敵軍會尾隨我軍北進是肯定的。

  但敵進攻速度的快慢情況,則以我軍實施機動防禦打得好壞而定。此次北撤時,我軍最後抵抗線,亦即原第五次戰役反攻發起時的陣地線為限。」

  為避免各軍同時撤退兵力密集,彭德懷命令擔任此一戰預備隊的第三十九平提前撤退。

  但是,致命的是,中國軍隊是在「第五次戰役勝利結束」的思想大背景下開始北移的,絕大多數官兵認為北移是「得勝回師」

  的行動。即使意識到自己部隊嚴重的疲勞、饑餓的現狀,但很少有人能夠十分客觀地正視目前是疲憊之軍的大規模撤退。如此數個兵團十幾萬人的轉移撤退,如果沒有極其冷靜、極其嚴密的組織和控制,一旦敵情變化,很容易造成混亂,甚至導致大規模的潰敗。中國軍隊各級指揮員,包括兵團一級的高級指揮員,對美軍反擊的速度、規模和兇猛程度嚴重估計不足,撤退計劃制定得不周密,對志願軍總部的撤退計劃落實得不堅決,有的兵團甚至沒有按照總部的撤退計劃執行。在軍事指揮上,撤退中沒有嚴密控制公路要點,遭敵阻擊時戰術單調,加上各部隊之間的協同鬆散,於是造成很多致命的空隙。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美軍突破前沿,向縱深以機械化突擊速度突進就必將使中國軍隊防不勝防。而中國軍隊中個別指揮員在發生危機的時刻,表現得驚慌失措指揮混亂。這一切,使災難的發生已經不可避免。

  這是中國軍隊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戰鬥結束後開始向北轉移時的最客觀、最真實的現實。

  美軍的反擊是經過長時間的籌劃並在精密組織下進行的,是美軍由朝鮮戰爭爆發以來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全線反擊,范弗裡特為這次反擊行動制定的初步目標依舊是「堪薩斯線」。

  「堪薩斯線」,是「撕裂作戰」沒有達成的目標,即從臨津江口向東到漣川,而後沿著三八線南側連接永平、華川、楊口、大浦裡所構成的一條防禦線,這是朝鮮國立東西最窄、被認為最容易實施防禦的一條線。

  「堪薩斯線」將是一條對朝鮮半島來說十分重要的線。是在軍事上美國一方一直追求的一條線。也是在政治上中國一方一直不能容忍的一條線。然而它卻正是最接近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所劃定的「軍事分界線」的一條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