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一七


  朝鮮戰爭40年後出版的《美國海軍史》對當年中國調動部隊的行動有這樣的評論:「中國是不能容忍敵對的軍隊靠近鴨綠江的,正如美國不會容忍在它與墨西哥邊界的格蘭德河上出現敵對的軍隊一樣。」

  對於中國領導人來講,所謂「敵對的軍隊」就是美國軍隊。

  雖然參戰的美國軍隊剛剛在朝鮮登陸,在初戰中並沒有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並且距離中朝邊界還有1000多公里,但是,終究是世界上國力最強大的國家在遠東真槍實彈地參戰了,對此新中國的領導人不能不產生極大的警惕。應該說,從聯合國宣佈介入朝鮮戰爭之日起,有著豐富政治經驗和軍事經驗的毛澤東就預感到了未來戰爭進程的複雜趨勢,儘管當時北朝鮮軍隊正風掃殘雲般地勝利前進著。

  參加「保衛國防第一次會議」的有中央軍委負責人和在京各兵種負責人,包括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以及林彪、肖華、肖勁光、劉亞樓、楊立三、李濤、許光達、滕代遠、蘇進等高級將領。而彭德懷,這個在朝鮮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著名戰將當時有事沒能參加會議。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於7月13日做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並做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在日後看來極有遠見的部署:動用最精銳的戰略預備隊,即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軍,即刻集結東北地區,組成東北邊防軍,在中朝邊境佈防,以防不測。

  從毛澤東為東北邊防軍配備的強大的領導班子名單中就可以看出新中國領導人對朝鮮戰爭的極大關注。中央軍委任命粟裕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勁光為副司令員,肖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比如粟裕身患重病,肖勁光正在組建新中國海軍,肖華主持著總政的日常工作,毛澤東最初任命的東北邊防軍的主要領導都沒有到位。10天以後,經毛澤東批准,中央軍委決定東北邊防軍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李聚奎改任為東北軍區後勤部長。

  東北邊防軍中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軍,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是在幾個月前才明確作為國家軍隊戰略預備隊的,它們部署在中國腹部可隨時四方調動的河南地區。

  其第三十八軍駐信陽,軍長栗興初,政治委員劉西元;第三十九軍駐漯河,軍長吳信泉,政治委員徐斌洲;第四十軍正在參加解放海南島的渡海作戰,軍長溫玉成,政治委員袁升平,當時尚未歸建,但駐地已經選定,在洛陽。第四十二軍正在東北齊齊哈爾地區從事農墾生產。這樣,四個軍,加上配屬的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師等部隊,共25萬餘人。之所以選中第十三兵團,重要的原因是,在這支原第四野戰軍的主力兵團中,官兵以東北人居多,能夠適應寒冷地區的作戰,且對東北地區的地形也很熟悉。

  有關第十三兵團的領導班子配備也讓毛澤東頗費心思。當時,第十三兵團的司令員是黃永勝,毛澤東,包括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在內,都認為他「不行」,於是,聶榮臻提出了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這個人選。結果,出現了一個似乎是「臨陣換將」的不大符合軍事常規的現象,即以第十五兵團指揮機關為基礎,組成率領第十三兵團部隊的統帥部。調第十三兵團原司令員黃永勝改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調第十三兵團原參謀長曾國華改任廣東軍區參謀長。任命鄧華為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洪學智為第一副司令員,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

  在中國軍隊接到向北開赴的命令時,拿政治部主任杜平的話說,「有一個轉彎子的過程」。

  首先,必須動員已經決定復員的士兵留下來。在朝鮮戰爭爆發前的6月6日,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為減輕國家的經濟困難,加強建設力量,決定在解放軍中開展復員工作。解放軍中的一些士兵,特別是一些老兵,已經習慣以部隊為家,讓他們復員回老家的工作很難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兵表示堅決不走,走也要等全中國解放了以後再說。政治部門為此花費了極大的耐心和精力才使部隊的復員工作開展起來。當然,還有一部分士兵對復員是高興的,因為終於可以回家過小日子了,「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農民出身的士兵的美好生活理想。結果,風幗u開展的工作現在必須立即停止,並且還要再做相反的工作,一遍遍地說明留隊是多麼的重要,而留隊就意味著可能再次投入戰爭,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於是,第三十八軍當時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誰動員復員的,誰就負責動員不復員。

  需要「轉彎子」的還有,當時在河南駐紮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軍的中心任務已不是打仗而是生產。在部隊從作戰轉到生產的過程中,軍政治部門曾反復向部隊講述解放軍從延安就形成的從事生產的光榮傳統,毛澤東和朱德甚至還為部隊開展生產題詞鼓勵。毛澤東的題詞是:「團結人民,發展生產。」朱德的題詞是:「擁政愛民,幫助生產。」正是開春季節,本來就是農民的官兵們被渴望已久的和平的到來和對土地本能的熱愛激動著,喊出「毛主席、朱總司令指到哪裡我們就打到哪裡」的口號,立刻開始了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運動。

  這支在其發展壯大的歷史上便亦兵亦農的舉世無雙的部隊,把作戰武器收藏起來,在成片荒涼的土地上播下種子,到了初夏的6月,官兵們腳下的大地上有了一望無際的好莊稼。部隊為減輕國家的負擔,承擔起運輸糧食的任務,在中原幾百公里的運輸線上,上至軍、師、團的軍官,下至士兵、衛生員,人人推著獨輪車載著糧食上路,中國軍隊特有的走到哪裡唱到哪裡的歌聲,讓百姓們紛紛跑到路兩旁熱鬧地歡呼。第三十八軍的一個師甚至還開了榨油的作坊,並且自己發電,給駐地的縣城裝上了當時中國百姓很稀罕的電燈——軍隊的舉動給予中國老百姓的是一個強烈而溫暖的信息:天下果真太平了。

  更為浪漫的是,在長期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三四十歲但還沒有顧得上尋找女人的軍官們,當和平到來時,他們便急切地開始解決人生中這個特別重大的問題了。當時,軍隊駐地附近的和家鄉的姑娘是一種選擇,但被分配到部隊的、由知識分子組成的南下工作團中漂亮的「女同志」成為最搶手的目標。對一些「老大難」的軍官,「組織上」也出面搞點兒「包辦」,「紅娘」工作成為當時第十三兵團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兵團開始在鄭州郊區大規模地建營房時,官兵們的和平思想裡有了具體的內容「該住上自己的房子,呼吸一下不帶火藥味的空氣,讓老婆孩子有個安身的地方了。」

  就在這時,第十三兵團接到了北上的命令。命令中還寫明:將房子、莊稼、生產工具等一切與作戰無關的生活設施向地方政府完整地移交。政治部主任杜平後來回憶道:「正是西瓜豐收的季節,我們坐上了北去的列車。臨行前,我圍著剛打起地基的營房默默地轉了一圈,又驅車去郊外農場看了我們一鍁一搞開出的土地,穀子正在抽穗,玉米正在吐纓,高粱正在灌漿……」

  軍隊重新拿起了武器。力圖使官兵們在豐收的土地面前擺脫纏綿的感情時,確實是需要費極大的口舌的;但是,戰爭將使他們丟掉豐收的果實這個很傷感情的事實同時又起到了對敵仇恨的效果。問題是,部隊確實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不少兵器生了鏽,甚至一門炮的炮筒裡,麻雀在裡面做了窩」。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對於這個世界而言,和平永遠是十分遙遠的事情,為此,有必要在任何時候都保有一支純軍事意義上的高素質的軍隊。

  解放軍兵團級別的大規模的兵員運輸開始了。自從解放戰爭以來,解放軍的大兵團移動都是向南、向南,而這一次是向北,再向北。

  7月24日,第三十八軍抵達鳳城,後移駐開原、鐵嶺一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