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新四軍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二七


  ※第3部 千古奇冤

  §1

  黃橋一戰,韓德勤元氣大傷,退守興化、曹甸等水網地區,不敢輕舉妄動,頗為惱火。

  然而,最為惱火的人物要數蔣介石。此刻,他最後瞥了一眼放在辦公桌上的「黃橋戰況」,不禁陷入了沉思……

  1939年底,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確定了以軍事反共為主,政治反共為輔的方針。爾後,經過周密策劃,以胡宗南部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以閻錫山部進攻晉西地區的山西新四軍和八路軍。可惜胡、閻不爭氣,使蔣委員長丟盡了臉,在國人面前聲名狼藉。1940年伊始,蔣介石即把軍事反共鋒芒從華北移到華中,本想先從蘇北下手,後打皖南。因為蘇北新四軍力量小,而他有韓德勤、李守維兩個軍在那裡。孰料韓德勤也是個不中用的東西,進攻黃橋未遂,卻損兵折將1萬餘人……

  蔣介石畢竟是一個與共產黨打了十多年交道的老手。他不只一次地安慰過下屬:「不以一役勝敗論短長」。眼下,他深知,為兵敗黃橋而惱火已失去任何實際意義。於是,那種令人不悅的沉思被一幅輝煌的景象所代替。

  他看到: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互相承認對方的歐洲和東亞的霸權地位。此時日本急於結束對華戰爭,以便放手南進攫敢東南亞。於是通過親日派加緊與蔣方對話,爭取在1940年末之前能建立「和平」關係……

  他看到:為了抗衡德、意、日軍事同盟,蘇美也簽定了聯防協定。他們採取了贊助中國抗戰,利用中國牽制日本南進和拉攏蔣介石加入英美同盟的政策。為此美國在1940年9月給中國貸款2500萬美元;英國在10月8日重新開通滇緬公路,香港交通也正式開放;12月2日美國國會又通過議案,給國民政府1億美元巨額貸款,同時,美國還派了一批專家到國民政府各個部門參加工作……

  他看到:蘇聯為避免東西兩面受敵,也採取了大量貸款、支援物資、派軍事顧問等方法積極援助國民政府抗戰。在派朱可夫到中國的同時,蘇聯政府一次就給蔣方提供了飛機250架、大炮近300門、汽車500輛以及相應的裝備物資……

  如果說,抗戰以來蔣介石一再喪師被弄得一籌莫展的話,那麼,此時的蔣介石已經開始春風得意,左右逢源。在風雲際會的國際舞臺上,蔣介石深知自己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從而引起各方面重視。假使這時蔣介石能充分把握時機,在國際上積極聯合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在國內積極聯合中共和一切民主力量一致抗日,那麼他在中國近代史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史上的形象無疑將大為改觀。

  然而,蔣介石沒有這樣去做,眼前那幅輝煌的景象無形中成為他下一個戰略決策的支撐點。他按照自己的邏輯在思考怎樣利用大好的國際形勢來完成他十多年的夙願。他深知,攘外必先安內,八路軍、新四軍畢竟是他的心腹之患。然而,如若反共,必須有實力。實力何在?他不禁將目光落回到中國這塊版圖上。

  就國民黨而言,馮玉祥、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國民黨左派曾多次上書蔣介石,極力譴責反共。他們是指望不上了。

  以何應欽為首的國民黨親日派集團與蔣介石雖有矛盾,但在反共這一點上卻是一拍即合。何應欽反共有心,無奈手中實力有限。

  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央軍嫡系,實力雖強,但內部意見不一。胡宗南、衛立煌等都是擁兵一方的幹將,可是對此次國共磨擦卻無戰意。

  地方實力派諸如閻錫山、傅作義、馬鴻逵等人,大多數不願綁在蔣介石的戰車上。

  蔣介石想來想去,眼光最終落在了桂系首領白崇禧及其所屬李品仙的身上。桂系原為全國著名反蔣地方實力派。抗戰爆發後,桂系在全國人民抗日運動的推動下,同時也出於保護自己根本利益,獲得更多的政治、軍事實力的需要,主動請纓出征,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蔣介石為了籠絡桂系,吸收白崇禧「膀任中樞抉持」,擔任軍事委員、副參謀總長。而後,任命李品仙繼任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上任後,即聽命於蔣介石。白崇禧不斷向皖南新四軍張雲逸、羅炳輝部和豫鄂邊新四軍李先念部挑起兵端,頗受蔣介石賞識。

  此刻,蔣介石的思緒透過層層迷霧漸漸地清晰起來,他很清楚,如果與何應欽、白崇禧結為聯盟,尤其是桂系參加反共,那麼挑起一場大規模的局部內戰,實力足矣。

  於是,他召來了白崇禧,在面授機宜之後,一個陰謀形成了。

  黃橋戰役後第9天,即1940年10月9日,白崇禧根據蔣介石的面諭,同何應欽以正、副參謀總長名義發出「皓」電,命令八路軍、新四軍「限於電到一個月內,全部開到中央提示案第六問題所規定工作戰境地內」,即開到黃河以北地區。

  延安。

  毛澤東走出窯洞,極目遠眺,環視群山,目光終於融入清涼山上那一抹落日餘暉之中。清涼山上留有宋代軍事家、大詞人范仲淹的墨蹟。此時,毛澤東無心去吟誦范大詞人「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那種蕭條冷落、雄渾悲壯的詞句,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何、白「皓」電,使這位紅軍領袖不得不校正對時局的判斷。

  1940年夏,法國戰敗,英法已失去干預東方事務的可能性,蔣介石失去了組織反蘇反共集團的帝國主義支持,因而毛澤東斷定「發動反蘇暗流與反共高潮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將要被迫著重新來考慮其政策了,他們有可能在不妨礙其階級利益即政權的範圍內,延長合作抗日時間。」

  毛澤東還判斷,由於中共已發展到50萬軍隊、60萬黨員,而大資產階級不統一不強大,國民黨內中產階級即民族資產階級也竭力反抗,蔣介石將不得不被迫讓步,一方面承認共產黨在黃河以北的實力地位,一方面承認在一定條件下有實施憲政的必要。於是,毛澤東很快決定:不僅要迫使這種好轉及時實現,而且還要爭取徹底好轉,即大資產階級下臺,代以統一戰線三三制政權,即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各得一票。

  蔣介石集團是靠英法等帝國主義的支持而存在的,這是毛澤東在英法兩國失去東顧能力之後判斷蔣介石必定要向共產黨妥協的基本依據。

  然而,歷史並沒有按照毛澤東的判斷去書寫,而是與這位偉人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國民黨並沒有妥協,而是於7月6日拋出了《中央提示案》,明確規定:八路軍、新四軍必須在一個月內「掃數」開赴黃河以北,並只允許八路軍編6個師,新四軍編2個師,其餘數十萬部隊一律遣散。8月16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分析國際局勢,分析蔣介石有轉向日本尋求和平的可能,但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在近期內發生。因此,毛澤東固然同意與國民黨劃界(以新黃河為限),但在其它方面仍舊不打算退讓。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國民黨毫無商量餘地,以最後通牒的形式發出了「皓」電。

  很清楚,「皓」電之後,國共關係高度緊張。此時,毛澤東作為中共的最高決策人不得不對時局重新進行審視,不得不對蔣介右集團的走向作出清晰的分析。

  上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