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肉長城 | 上頁 下頁
一一八


  1940年6月1日,彭雪楓支隊集結在新興集舉行大會紀念「五卅」,偵察參謀急匆匆跑來報告:駐宿縣的日軍分乘十三輛卡車,到了臨煥集,正向新興集開來。緊接著,又有情報傳來:永城、亳縣和南坪集的日軍也向新興集出動。很明顯,日軍在實施有組織的四路圍攻。

  紀念大會變成了戰前動員會。彭雪楓派出一支部隊阻擊永城、亳縣和南坪集來犯的日軍,命令主力固守新興集。

  不久,從宿縣來的日軍乘車趕到,架起小鋼炮,對準新興集狂轟。接著,排著密集的隊形,向南門發起衝鋒。彭雪楓趕到南門外陣地,伏在一條「抗日溝」裡指揮戰鬥。

  日軍昂著頭,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氣勢洶洶地向新四軍陣地沖來。日軍狂傲的勁頭,令新四軍官兵滿腔憤恨。等到日軍進入火力射程,彭雪楓大喝一聲:「射擊!」

  一陣排槍響過,日軍栽倒幾個。又一排子彈飛去,日軍倒下一片。日軍知道遇上了強悍的對手,趕緊撤回衝鋒出發地。

  日軍馬上轉移攻擊目標。這一邊陣地上,新四軍已經子彈上膛,手榴彈揭了蓋。可是,這支部隊在會場上取的機槍型號不對,和子彈口徑不同,無法使用。日軍衝鋒時,部隊不能有力地給予殺傷。激戰一個多小時,日軍突破了新四軍陣地,暫時佔領了新興集。

  彭雪楓調整部署和火力,將防禦戰改為攻堅戰。新四軍在家門口作戰,占了地利人和,日軍被打亂了陣腳,亂拱亂竄,處處挨打,很快就支持不下去了。這時,擔任阻擊的新四軍部隊送來報告:亳縣和南坪集的日軍已經縮回去了,永城的日軍也被新四軍堵了回去。這樣,新興集的日軍成了甕中之鼈。

  「打!狠狠地打!」彭雪楓一聲令下,戰士們即刻迅猛衝殺。包圍圈越來越小,日軍死傷與時俱增,大部分被新四軍殲滅,只有少數逃走。

  這就是歷史上頗為有名的「六一」戰鬥。日軍原想趁新四軍不備,在新興集消滅第六支隊,沒想到一敗塗地。淮北的日軍一提起彭雪楓的名字,都會豎起大拇指。

  6月下旬,彭雪楓在豫皖蘇邊區迎接了黃克誠。這個湖南人率領的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三四四旅和新編第二旅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同年8月,這一地區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合併,重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和第五縱隊。彭雪楓任第四縱隊司令員,轄九個團共一萬七千多人。黃克誠任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九個團兩萬多人。

  這一年7月,彭雪楓的老領導陳毅把眼光盯住了位於泰縣、泰興、靖江和如皋四個縣中心的黃橋。他在想,如果以黃橋為中樞建立根據地,向東可以挺進南通和海門敵佔區,向北可與八路軍接應。黃橋周圍的幾個縣物產豐富,人口稠密,對新四軍堅持敵後遊擊戰十分有利。

  7月下旬,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陳毅和粟裕分別擔任正副指揮,下轄三個縱隊,共約八千人。25日,陳毅率領所屬部隊從泰州以西直下黃橋。29日淩晨,新四軍進佔黃橋、蔣垛、古溪和加力等地,隨後進入如皋和如西地區。

  陳毅看中的黃橋,韓德勤也看中了。9月30日,韓德勤調動主力十一個團,分成兩路縱隊,向黃橋發動攻擊。

  10月4日下午3點,三十三歲的粟裕站在黃橋的一座土城上,手舉望遠鏡,注視著眼前即將開戰的土地。北面兩三公里處,老百姓在驚慌奔跑。粟裕判斷,韓德勤的翁達獨立第六旅先頭部隊打過來了。他腦海裡勾勒出一個獨立旅三千多人成一路縱隊行軍的圖景,如果兵士之間的間距為一米五,就會拉成四五公里的長蛇陣。粟裕想到了「黃鼠狼吃蛇」的戰法:多路突擊,截為幾段,各個包圍,先斬首腦。

  幾公里外,陳毅在指揮所裡聽了粟裕電話報告的作戰方案,只說了幾個字:「同意。馬上下令出擊!」

  粟裕等到翁達旅前鋒抵達黃橋以北兩公里半,一聲令下,第一縱隊分為四路,將敵軍切成幾段,先打旅部和後衛團,迫使先頭團回援,然後派部隊從側翼迂回敵後,形成合圍。激戰三小時,翁達旅全部被殲,翁達看到部下橫屍遍野,掏出手槍自殺。

  翁達旅覆滅,韓德勤頑軍主力李守維第八十九軍完全暴露,粟裕指揮部隊發起總攻,一夜激戰,全殲李守維的軍部。李守維企圖渡河逃跑,失足落水,淹死在八尺溝河中。韓德勤見大勢已去,率領一千多名殘部逃走。黃橋大捷,殲敵一萬一千人。

  10月下旬,劉少奇率領中原局機關到達蘇北阜寧東溝,與黃克誠會合。不久,新四軍與八路軍南下部隊在海安會師。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海安成立,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陳毅又欣喜地賦詩一首:

  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並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與黃橋戰役同時,日軍調集重兵,在安徽南部進行殘酷的「掃蕩」。從繁昌和南陵出動的五千多名日軍,在航空兵配合下,分兵向涇縣撲來,企圖圍殲新四軍軍部。

  大敵當前,葉挺身邊只有少數兵力。駐雲嶺北面的第一團和軍直特務團第一營的二百多人,加上教導總隊的一千多名學員,就是全部可以動員的力量。但是,葉挺很有信心打勝仗。他當軍長已有三年,時時都希望上前線與日軍搏殺。

  10月2日,日軍從戴家會和三裡店向南進犯。新四軍埋伏在連綿起伏的山地,節節抵抗,在龍洋崗、鳳凰山和臺山等地,有效地殺傷日軍。日軍整整行進了六天六夜,只向前推進了十公里。

  7日傍晚,日軍進入汀潭。沒等日軍站穩腳跟,葉挺指揮從中村和茂林趕來增援的部隊,把日軍趕了出去。這路日軍離雲嶺不過七公里,卻不敢再向新四軍軍部推進,被迫轉向青弋江西岸的涇縣縣城。

  9日,日軍在涇縣城內到處放火,燒毀涇縣宣紙廠的一些廠房。葉挺率領部隊沖入硝煙彌漫的縣城,一邊作戰一邊滅火。戰鬥結束後,新四軍幫助民眾修復住房。民眾為他們舉行了祝捷慰勞大會,稱他們為「救苦救難菩薩軍」。

  與此同時,廣西人周子昆指揮的新四軍部隊,在汀潭東北阻擊另一路日軍,幾天苦戰,把日軍打退,還乘勝攻下了南陵。

  回頭再說韓德勤。他是顧祝同的嫡系,而顧祝同是一直追隨蔣介石的,不像閻錫山和李宗仁這些地方實力派擁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到了抗戰時期,顧祝同好不容易抓住了培植實力的機會,便把老同學兼同鄉韓德勤派到蘇北,慘淡經營,保住了蘇北這塊地盤和第八十九軍這支實力。黃橋一役,韓德勤遭到重創,如同挖了他的心頭肉。他非常氣惱,要在蔣介石支持下,為自己僅有的嫡系出一口惡氣。

  12月9日,蔣介石發佈命令,限長江以南的新四軍於31日前開到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於第二年1月30日前開到黃河以北。

  1941年的第四天,新四軍的《抗敵報》發表長篇社論,題為《臨別之言》,同時還發表了葉挺和項英等人的《告皖南同胞書》。

  當晚,軍部將九千人馬編成三個縱隊,分三路進發。從雲嶺駐地先向東南行進,繞道茂林,準備經三溪、旌德、甯國和郎溪,沿著天目山麓,推進到溧陽蘇南根據地,然後待機北渡長江,向江北轉移。

  連日大雨,皖南部隊行動受阻,第二天才到達茂林地區。與此同時,國民黨七個整師八萬多人,遵照顧祝同和上官雲相的命令,正日夜兼程向新四軍皖南部隊進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