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肉長城 | 上頁 下頁
三四


  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方面軍主力,在1935年10月勝利地完成了北上抗日的長征。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在接近抗日前線的大西北建立起來。

  紅一方面軍經歷了堅苦卓絕的長途跋涉和戰鬥,只有一萬多人到達西北,仍然沒有擺脫困境。陝甘蘇區面積狹小,人口稀少,物資缺乏,紅軍給養困難,擴軍不易。國民黨軍隊加緊對蘇區進行經濟封鎖和政治破壞,積極準備新的軍事圍攻。

  紅軍向南、向西或向北發展都比較困難,只有東面的山西省,國民黨兵力雖多,但比較分散,而且這裡最接近抗日前線,有利於紅軍實現直接對日軍作戰的夙願。

  在瓦窯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紅軍應該利用蓬勃發展的抗日形勢,積極向山西發展,在發展中鞏固蘇區。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提出了紅一方面軍渡過黃河去東征的任務。

  毛澤東和彭德懷在1936年2月18日下達東征作戰的命令,規定紅一方面軍第一步作戰任務是東渡黃河,佔領呂梁山脈各縣,在東岸造成臨時作戰根據地。東征部隊包括第一軍團第一師、第二師和第四師,第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第七十八師和第八十一師。

  紅軍要去抗日,必須克服國內的阻力。山西軍閥閻錫山動員全部武裝力量,攔阻紅軍的去路。紅軍在汾河河谷地區擊敗閻錫山的部隊,佔領同蒲鐵路,準備開向河北和察哈爾抗日前線。

  蔣介石不讓紅軍抗日。2月23日,他從洛陽、徐州和浦口等地調來約十個師的重兵,協助閻錫山堵截紅軍東征,同時命令東北軍、西北軍和陝西甘肅的其他國民黨部隊,進擾陝甘革命根據地,企圖重演1933年圍殲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故技。

  大規模內戰一觸即發,為了保存力量迅速進行抗日戰爭,人民抗日先鋒軍決定撤回黃河西岸。

  紅一方面軍東征期間,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中共在目前要把革命戰爭與民族戰爭聯繫起來,爭取迅速對日作戰。華北是全國對日作戰的首要戰場,爭取對日作戰,具有政治上的必要和軍事上的可能。

  為了爭取蔣介石政府不再阻撓紅軍抗日,蘇維埃政府和紅軍在5月5日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反蔣」口號,並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在全國範圍內,首先在陝甘晉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方法。」

  蔣介石對這個倡議置若罔聞,不顧日軍侵略造成的嚴重民族危機,著手成立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共」總指揮部,任命陳誠為總指揮,調集十六個師另三個旅,準備對陝甘蘇區發動新的「圍剿」。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和第八十一師、騎兵團等部隊組成西方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進行西征,打擊堅持反共的馬鴻逵和馬鴻賓部,在陝甘寧三省邊境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紅二十九軍主力、紅三十軍和陝北地方部隊,在東線堅持遊擊戰爭,鉗制西渡的蔣軍、閻軍以及陝北和渭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保衛陝甘蘇區老根據地;紅二十八軍準備出陝南,會同在當地的紅七十四師,在鄂豫陝三省邊區開展鬥爭,策應野戰軍西征。

  1936年5月20日前後,西方野戰軍分兩路相繼從延長和延川地區西進,不久就佔領了陝甘寧三省邊境的廣大地區。隨後繼續西征,經過定邊、鹽池和豫旺等地區的作戰,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給反共軍隊以沉重打擊,開闢了縱橫兩百多公里的新根據地,新組建了兩個騎兵團,發展了地方武裝,徵集了大量資材,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西方野戰軍西征的同時,東線紅軍經過兩個多月的作戰,疲憊和消耗了進攻的國民黨軍隊,打破了他們先肅清東線紅軍、再向西尋紅軍主力作戰的企圖。與此同時,對東北軍、西北軍等國民黨軍隊的統戰工作,也有了新的進展。

  1936年秋天,紅一方面軍勝利結束西征,主力在豫旺堡、豫旺縣城及其附近地區休整,新開闢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與原有的陝甘蘇區聯成了一片;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已進抵甘肅南部的哈達鋪地區,三個方面軍逐漸靠攏。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8月10日舉行擴大會議,確定把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放在党和紅軍三大戰略任務的首位,確定以蔣介石政府為統戰談判的主要對手繼續談判,同時對國民黨各地實力派分別進行統戰談判,並大力開展群眾抗日運動,以推動國民黨政府走上抗日道路。

  當時,國民政府後院起火,蔣介石忙於處理「兩廣事變」,暫時無力北顧,中共中央決定聯合東北軍發展西北抗日局面。經過與張學良等人協商,提出一個戰略計劃:紅軍三個方面軍在甘肅北部會師,用一個方面軍保衛陝甘寧蘇區,用兩個方面軍渡過黃河,佔領寧夏,然後紅軍和東北軍各派部隊組成抗日聯軍先鋒軍,挺進綏遠,直接抵抗日軍和偽蒙軍的進攻,將全國抗日運動推向更高階段。

  實施這個戰略計劃的阻力仍然來自於蔣介石。他想消滅紅軍的願望過於急迫,竭力阻止紅軍三個方面軍會合。他調來四個軍的兵力,協同青海馬步芳部和東北軍一部進攻紅四方面軍;又調動四個師的兵力,加上第三軍、東北軍、西北軍和川軍各一部,向陝甘邊境南部推進,圍堵紅二方面軍;命令寧夏馬鴻逵的部隊向中寧以南推進,何柱國和馬鴻賓的部隊向北推進,夾擊清水河以西的紅一方面軍主力。

  中共為了貫徹奪取寧夏的戰略計劃,決定相機打擊反共軍隊。紅一方面軍主力在固原以北的七營地區殲滅進犯的敵騎兵第六師兩個團的大部,紅一軍團特別支隊派一個團佔領了界石鋪;紅二方面軍在進佔徽縣和兩當後,向寶雞方向推進。與此同時,紅四方面軍北上,與紅一方面軍會合。隨後,紅軍分五個縱隊,相繼從岷縣和潭縣等地向通渭、莊浪和會寧前進。紅一方面軍接應紅四方面軍北進。

  10月份,西北高原紅旗漫捲,紅軍總部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到達會寧,同紅一方面軍部隊會師。不久,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到達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的第二師會師。三大主力紅軍匯合在一起,戰士們熱烈地握手、擁抱,到處飄蕩著喜悅的歌聲:「三個方面軍,西北大會合,讓我們手拉手,向敵人衝鋒。」歌聲向全國民眾展示了新的希望:促進全國抗日戰爭的實現,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

  紅軍會師後,力爭早日實現對日作戰。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組成南路軍,逐次南下,佔領鎮原、正寧和洛川,繼續向瀕臨黃河的韓城、宜川和延長地區發展。紅四方面軍的兩個軍團組成北路軍,在寧夏省靈武和鹽城地區待機,沿安邊和橫山推進到黃河沿岸的神木和府谷地區。南北兩路到達黃河沿岸後,迅速籌集船隻,準備再渡黃河,進入山西,開赴抗日前線。

  這時,國民黨軍隊正準備西渡黃河,「追剿」紅四方面軍的河西部隊。同紅軍有統戰關係的東北軍王以哲部,經過勸阻,前進緩慢;國民黨第三軍進佔同心城後,也停止前進;唯有胡宗南的第一軍行動積極,分三路向豫旺縣進攻。

  中共中央軍委接連發出指示:「敵既繼續向我進攻,目前中心是打破敵之進攻,然後才能開展局面,才有利統一戰線。否則敵以為我可欺,不但局面不能開展,與南京之統一戰線也是不可能的。」

  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決定殲滅胡宗南的第一軍第七十八師。11月19日,紅軍到達環縣以北的山城堡南北兩面。這裡土寨很多,地形複雜,非常適宜於隱蔽和依託。胡宗南的部隊全速向前推進,其中一路兩個師插向鹽池,在紅軍到達的同一天佔領了惠安堡,另一路是第七十八師,在第二天佔領了山城堡。胡宗南企圖從兩翼包圍紅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