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火海洋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當時,因受到地域的限制,中國的皇帝都認為華夏土地是地球的中心,其他都是邊緣。但西方人因買不到中國的絲綢而把中國視為地球的邊緣。從漢朝起,由於貫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已經開通,中國的絲綢、瓷器在世界各地已經很有名,特別是中國絲綢柔軟而光亮,輕盈而華麗,是西方宮廷王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而這時的漢武帝也極欲宣傳中國的皇權和富有,便不遺餘力地開闢海上絲綢之路。他即位期間,曾7次巡海。在巡海期間,他不僅邀請各地來朝的外國商人同行,而且還賞賜他們大量的金銀財寶、絲織錦緞。 經過漢武帝長期不懈的努力,在他晚年的時候,終於溝通了我國北起丹東、南至廣西北侖河口的南北沿海大動脈。同時,還開闢了廣東番禺、徐聞、合浦經南海通向印度、斯裡蘭卡,山東沿海岸經黃海通向朝鮮、日本的兩條主要航線。當時的中國造船業相當發達,僅「高十餘丈、旗幟其上,甚壯」的樓船就有數千艘。 漢代造船業的發展,為統一沿海、征伐朝鮮、進兵海南,建立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奠定了基礎。秦王漢興時,南海郡尉趙佗乘機吞併象郡、桂林,自立為南趙武王。漢初,朝廷因無力南顧,即冊封趙佗為南越王,藉以穩住東南地區的統治。漢武帝時,南越太后和南越王上書朝廷,表示願意歸屬漢朝,撤除割據邊防。南越丞相呂嘉起而反對,殺南越王母子及漢使,擁立建德為南越王,與漢對抗。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發樓船軍10萬,討伐南越。經過連續激戰,攻破番禺城,一口氣把叛軍趕到了海裡。呂嘉等人乘黑夜入海逃遁,後被水師追獲,漢武帝一舉平定了南疆。 漢時樓船堅固,水師強大,真可謂大軍所指,勢如破竹。當漢武帝攻打南越時,閩越王餘善對中國漢王朝陽奉陰違,心懷二意。迫於漢水師的強大,閩越王派水師8000人隨漢軍南征。但當兵至揭陽時,他藉口風濤洶湧,停軍不前,暗地裡卻與南越通報兵情。漢軍平定南越後,主爵督尉楊僕擬殺一個回馬槍,順道平定閩越,但被漢武帝制止了。閩越王得知後,便公開叛變,發兵豫章、武林。這下子漢武帝有了藉口,他立即下令橫海將軍韓說率水軍出兵浙江慈溪,千艘戰船浮海南下,從海上斷其閩越退路。同時,樓船將軍楊僕出兵武林,漢水陸大軍分道入閩越境內。兵臨城下,閩越人殺死餘善後投降。至此,東南沿海全部統一。 當時的朝鮮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被燕國統治,秦滅燕後,劃歸遼東管轄。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率眾軍入朝,不久便宣佈獨立,成立了衛氏王朝,斷絕了與漢的往來,並切斷了中國與日本的海上交通線。漢武帝時曾派使去交涉不成,便決意同朝鮮兵戎相見。 不過,這一仗打得可不輕鬆。漢武帝發兵5萬,一路從煙臺渡黃海入朝,一路出遼東,進而合擊。楊僕的7000人首先渡海,在朝鮮的南浦河口登陸,單獨發起攻擊,但顯然勢單力薄,難以攻下城池。援軍到達後,又因內部發生用兵分歧,一直未能形成攻城合力。直到公元前108年,漢軍才重整旗鼓,揮師攻城。就在即將攻下之時,朝鮮宰相殺死右渠,出城投降,朝鮮遂告平定。 漢武帝在朝鮮地設立四郡,歸屬漢朝版圖。 強盛的漢代把中國的造船和水師推向了第一個高潮,漢武帝功不可沒。 4. 鑒真和尚六渡日本,面向祖國而逝。古泉州雲帆高掛,四海商賈彙集。忽必烈兩次跨海東征,只求與夷人修好。元軍南渡爪哇國,無功而返。 我國歷史上的唐代,被稱為大唐、盛唐,不是沒有理由的。那時候,不僅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往十分頻繁,而且造船業和海運業也都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 在內河船舶中,長二十餘丈、載六七百人的船隻已經很普遍;海船更以其高大、性能卓越而著稱於世。一位到過印度、中國經商的阿拉伯人蘇萊曼在一本書裡寫道:「中國唐代的海船特別巨大,抗風浪的能力強,能夠在波斯灣裡暢通無阻。」他還著重寫道:「唐代中國帆船體積很大,吃水太深,不能直接進入幼發拉底河口。」由此可見,唐代海船竟然大到連波斯灣第一大河都進不了的程度。 唐代建造的船舶一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長期演進形成的我國獨特的風帆形式,另一方面造船採用的水密隔艙技術,可以說是世界造船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1973年在江蘇出土的唐代木船實物,內部共分為9個水密隔艙。水密隔艙不僅使船殼的強度和抗沉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增加桅帆,提高風力推動效果。 大唐盛世已被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描寫,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國泰民安,歌舞昇平。強盛的國力、富庶的經濟、先進的科技、燦爛的文化,必然導致統治者尋求海外的通商貿易,煊赫國威。同時,海外各國由於傾慕世界東方帝國的曠世盛景,也屢屢派使遠航而來納貢學習。阿拉伯帝國就是其中之一。 阿拉伯帝國是與唐王朝同時崛起的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西方帝國,阿拉伯民族又是一個善於航海的民族。從公元651年到798年的148年間,阿拉伯帝國就派出過39個使團來中國交流學習,大大促進了中國的對外交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那時,日本還不是海外貿易國家,雖然遣唐使「貢有萬物」,但貢物無非是少量的琥珀、瑪瑙和一般的銀器等,唐使遣日的禮物多以黃金、絲綢、瓷器為主。中國的皇宮裡自古以來就什麼都不缺,所以中國的皇帝根本就沒有攝取外國資本的意識,大規模的對外交往也只不過是出於炫耀的目的。從唐太宗到唐文宗的200年間,中日使者來往15次,每次都是200人左右。日使來朝是以學習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為目的的,唐使去日本則是傳播華夏文明的。最被中日稱道的使者則是鑒真和尚。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