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火海洋 | 上頁 下頁 |
三 |
|
當我們華夏民族的先人們撐著木筏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時候,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居民們已經在使用舵和帆進行航海了。 地中海,是處於歐、亞、非大陸之間的一個陸間海,因此被稱為「上帝遺忘在人間的腳盆」。早在公元前4 500年至3000年間,位於地中海西部、愛琴島南端的克裡特島成了地中海地區海洋文明的發祥地。 克裡特島人精於航海,並以此作為主要生產方式,與埃及人進行海上貿易。這與中國人幾千年來的航海目的有所不同。中國人航海歷來是為了帶給人們什麼,譬如宗教、文化,很少想到要帶回什麼,更沒有想過要從中漁利。而這裡的人卻不同,他們把克裡特島變成歐、亞、非之間的海上貿易中間站,而自己充當中間商和航運人,從中獲得豐厚的商業和航運利益,以補償本島資源匱乏的缺憾。他們從精於造船的東地中海的烏加里特人那裡買來船隻,組成船隊,並由米諾斯王親自率領這些海船控制東地中海,從而取得貿易上的壟斷權。因此,他們的航海一開始就帶有掠奪性質,也為地中海地區海洋文明重商業利益、富於冒險精神和競爭意識奠定了基礎。 在公元前2000年,克裡特人就進入了青銅時代,出現了一個個奴隸制的城邦,並築起王宮城堡。建在島中部北海岸邊的城堡面積達2.5萬平方米,宮殿中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廳堂和曲折迂回的走廊,到處是精美絕倫的圖飾和壁畫,內容包括翩翩起舞的少女、廝殺格鬥的武士、整裝待發的軍人和中箭被俘的獵物等。 舊的海洋文明最容易被新的海洋文明所代替。大約在公元前1 400年,這座華麗的宮殿被毀,克裡特島人也被後起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所征服。 腓尼基人的航海活動大約開始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這個富於冒險精神的民族駕駛著戰船犁遍了地中海的波浪,最後沖出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然後經過葡萄牙、法蘭西海岸到達卡西裡德群島,並走遍了非洲西海岸。他們到處搶劫、掠奪黃金、象牙,俘獲強壯的奴隸、美女,供裝飾和享樂之用。他們甚至將奴隸的皮剝下來供奉在神廟裡,以顯示腓尼基人的文明。 好景不長,腓尼基人創造的海洋文明很快就被一個崇尚神話的民族——古希臘所取代。 說到古希臘,人們自然會想到那盤著高高的髮髻、身穿柔軟的圖尼克裙、赤足裸臂的希臘女神。希臘人創造的神話、史詩和雕塑,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但是,人們卻很少知道古希臘在航海方面也創造了「神話」。 古希臘是繼克裡特人、腓尼基人之後,統治地中海的「新接力者」,他們除了進行貿易掠奪外,還注意在海上進行領土擴張,愛琴島沿岸和島嶼到處是希臘的殖民地。他們創造的一個個生動的神話故事也大多與海洋有關。世界第一部英雄史詩荷馬的《伊裡亞特》描寫的就是希臘民族跨海遠征的十年大戰。 異曲同工,古埃及的文明也與水和船密切相關。生活在尼羅河上的這個民族信奉「太陽神」,但他們祭祀「拉太陽神的帆船」。這個三面沙漠、一面朝海的民族相信是尼羅河賜予他們生命和文明。古埃及最先用「紙莎草」編織一種新月型的船,他們用這樣的船向南向北航行,運回了製造大船的雪松。大船載著他們發現了盛產黑奴的地方,擴大了埃及的領地。因此,在法老去世之後,陪葬品是少不了船的,他的靈魂要隨太陽神船到更遠的地方遨遊。 3. 鄭和七下西洋,耀兵異族,顯示龍恩四海浩蕩。明朝政府一道禁海令,中國的航海業一落千丈。閉關鎖國豈能擋住殖民者的侵略野心?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的祖先不僅有過修建萬里長城的壯舉,也有過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成吉思汗的鐵騎曾跨越西伯裡亞,遠征歐洲;唐代舟師900艘東渡白江口,大敗倭寇;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更足以令中華民族引以為傲。 公元1405年7月的一天,南京城熱鬧非凡,人們從四面八方潮水般湧向長江邊的下關碼頭,明成祖皇帝朱棣也在文武大臣的簇擁下來到江邊。 隨著3聲禮炮響起,從長江下游開出一艘巨型寶船,寶船上12張白帆迎風招展,四周數百面龍旗飄揚。三保太監鄭和屹立船頭,文武百官佇立兩舷。緊接著江面上出現了浩浩蕩蕩的船隊,寶船沿江而下,好不威風。大小船隻兩百餘艘,足足過了一個整天。 這就是當年鄭和第一次率船隊下西洋出發時的情景。 鄭和1371年出生在雲南昆陽縣一個貧苦的回民家庭,他小時候隨父親歷盡艱辛,到過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朝聖,見聞頗多。12歲時,因戰亂被明朝軍隊俘獲,撥到朱元璋的四太子朱棣宮中充任小太監。在他生活的年代裡,正是中國航海業的鼎盛時期,我國不僅在造船和航海技術上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對外交往也十分頻繁。在明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後的28年裡,他以總兵太監的身份,率領一支強大的舟師,七下「西洋」,最遠航程達6000海裡以上,到達過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東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當年乘坐的「寶船」長達44丈,寬18丈,有9桅12帆,錨重數千斤,排水量在千噸以上,可載員千人。鄭和的隨員鞏珍曾描寫道,鄭和「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與無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張被歷史塵封了的《鄭和航海圖》,它詳細記載了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向南沿江、浙、閩、粵海岸西行,經過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多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肯尼亞的航海略圖,這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堪稱史無前例的壯舉。鄭和船隊的航程,僅停船地點而言,就有20多處,主要航線有42條之多。而這時西方國家的航海業,正處在一個躍躍欲試的階段,一些西方國家的航海家還只能在海岸附近活動,不具備洲際遠航的能力。 鄭和七下西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那時還沒有先進的航海儀器和詳細的海圖資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而在大海中摸索,稍不留意就會船毀人亡,葬身魚腹。為此,他們專門設立了負責觀察、記錄海上潮汐、波浪、漩渦的機構,並根據觀察海水顏色和生物分佈的規律,找到順利通過或避開危險海區的途徑。那時,海盜已經在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沿岸形成了規模性的危害,他們憑藉著機動的頭腦和對海區的熟悉,神出鬼沒地出現在各條航線上,對過往船隻進行突然襲擊,殺人越貨。鄭和的船隊不得不隨時準備同這些海盜船開戰。有時,應當地國王或人民的請求,他們還要平息戰亂,大的軍事行動就有過好幾次。 鄭和第一次歷經三年出訪「西洋」,在班師回朝的途中,與陳祖義的一場惡戰,就是一次規模相當的海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