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抗戰狙擊手 | 上頁 下頁 |
八三 |
|
※20響自來得手槍——全稱叫做德國毛瑟M19327.63毫米衝鋒手槍。在中國又稱「快慢機」。該槍結構堅固,動作可靠,火力強大,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採用了可卸式供彈具,包括10發(短)彈匣和20發(長)彈匣兩種。該槍配有木質槍套,除具有保護和攜行手槍的功能外,必要時可將木槍套駁接在手槍握把上,作為槍托抵肩射擊,有效射程達150米。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槍彈,初速高,槍口動能大,殺傷威力和侵徹力都非一般軍用手槍可比。 ※當時中國民間武裝,比如東北的土匪,在使用自來得手槍的時候,有一個習慣:把槍管上的準星銼掉。 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在戰鬥中快速從腰間的皮帶上拔出自來得手槍。(如果不銼掉的話,槍管上的準星,在拔槍的過程中會鉤住皮帶,延緩拔槍速度。) 由於自來得手槍經常是在近距離交戰中使用,因此,即使沒有準星,憑著射手良好的手感進行概略瞄準射擊,依然能夠取得相當高的命中率。 ※20世紀30年代的南京,遠不似今日的繁華。在城裡的不少地方,還保留著大片農田、水塘、荒地,頗有田園景象。 ※駐南京的紐約基督青年國際委員會主席菲奇曾作如下敘述: 12月19日這一天,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軍隊縱火好幾處,火焰沖天,後來,還發生了多起火災。許多地方美國國旗被撕破。軍隊當局未能管制軍隊。 12月20日星期日,野蠻行為和暴行得不到制止,繼續發生。市中心、最重要的商業區、太平路完全處於火災的包圍之中…… ※水西門——古稱「三山門」,為南京城西南第一門,下鄰秦淮,原為南唐時的龍光門,因為南眺三山,故得名「三山門」。又因內外秦淮流經此門,俗稱「水西門」。 此門的規模,與通濟門略同,次於聚寶門(即中華門),是通往西郊上新河的重要要道。 根據1938年1月22日武漢《大公報》的報道:「日寇於12月13日進城,到處縱火狂燒,猛烈之巨火濃煙,日夜籠罩全城,達一月之久。此空前之大火,使全城僅剩下的少數居民,無時不在驚駭恐怖之中……(許多地區)高大建築及商店房屋,均付之一炬。斷垣殘壁,目不忍睹。」 ※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軍大尉宮本,曾在一封寫給好友的信中,這樣描述他在南京大屠殺中的親眼目睹:「整整一條街,到處都是被我官兵追得哭爹喊娘的光身子中國女人,地面上倒著死去的男人。六個士兵正在折騰一個中國少女。一個軍官把面前反抗的孕婦肚子劃開,掏出裡面拳頭大小的孩子……」 ※自來得手槍,由於槍身重心等原因,在連續射擊時,槍口容易產生上跳,使得彈著點呈縱向分佈,導致命中率降低。 中國民間在使用自來得手槍的時候,總結出一個實踐經驗——將槍面向左傾斜90°,進行概略瞄準射擊。這樣可以使得彈著點呈橫向分佈,提高射擊的命中率。 ※中文的「聯隊」,在日文中被寫作「連隊」。 ※新街口,位於南京市區中部,是中山路、中山東路、漢中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等馬路的交匯口。 《紐約時報》記者德丁就南京陷落後所發生的慘狀,這樣描述道:「在南京的馬路上,屍體累累。有時還得先移開屍體,汽車才能通行……許多未能從市內南部和西南部逃出來的中國普通市民都被殺害,其總數恐怕與中國戰鬥人員的死亡總數大致相同。 日本軍佔領南京後,記者曾前往南京市的南部採訪,那裡在日本軍的炮擊下,各處幾乎破壞殆盡,到處橫著中國普通市民的屍體。」 ※這座倉庫,是當時南京中央商場的附屬倉庫。 中央商場,建成於1935年底,1936年1月開業,位於新街口地區。商場內有90餘家商店營業,是20世紀30年代南京市中心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商場。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南京之後,大肆劫掠了中央商場,並將其縱火焚燒。 ※中正式步槍子彈的彈頭,裡面是鉛心,外麵包著一層黃銅,叫做「被甲」。在被甲上劃出痕跡,可以改變彈頭外形的對稱性。 經過這樣處理的彈頭,射入人體之後,會發生劇烈的翻轉、滾動,釋放大量動能,加重槍彈損傷的程度。 ※根據1937年5月出版的《中華民國南京市工務局報告》,當時的南京市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負責規劃、建設市區內的下水道系統。 按下水道工程處規定,凡管道直徑在90釐米以上的下水道,每隔50米修建一口窨井。 ※鞋都濕了,蹚吧——這是一句東北的俗話,意思是,既然事已至此,那就拼到底吧。 ※汽油本身不含有氧化劑。因此,用普通的步槍子彈射擊裝滿汽油的汽油桶,油桶並不 會發生爆炸。 ※舊式汽車的保險杠,是以金屬材料為主,用厚度為3毫米以上的鋼板衝壓而成,與車架縱梁鉚接或焊接在一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