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抗戰狙擊手 | 上頁 下頁 |
一九 |
|
淞滬會戰期間,日軍的炮彈常出現「啞彈」的情況。比如國民革命軍第98師294旅旅部附員龔傳文、上海保安總隊第2團第2大隊重機槍中隊隊長楊俊,都曾親身經歷過類似的情形。 昭和十二年,即公元1937年。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自來得手槍」,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德國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該槍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 當時日軍有規定,前沿各部隊在夜間不許點篝火,以免暴露自己的方位。因此日本兵在晚上儘量找民舍,關起門來燒火做飯。 蕭劍揚他爹的「夜視法」是有科學根據的。 人的視網膜中有兩種感光細胞,即錐體細胞和杆體細胞。錐體細胞是明視細胞,專門感受強光和顏色刺激,但在暗光下不起作用;杆體細胞是暗視細胞,對弱光很敏感。 錐體細胞主要分佈在視網膜中央部分,而杆體細胞主要分佈在視網膜的周圍部分。 「山裡經」——指好獵手多年積累的在山林裡打獵的經驗。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由日本人南部在東京炮兵工廠設計出。到了1925年,日本陸軍為了要大量配發手槍到部隊,將簡化設計後的南部式手槍定型為大正十四年式。 本槍為日軍在侵華戰爭中裝備的主要手槍。它使用的是日本獨有8毫米子彈。南部手槍不但樣子怪,威力也小,與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的自來得手槍(即駁殼槍)不是同一個層次的東西。總的來說,南部式手槍不是很成功的手槍。由於這槍的皮套有個圓形的蓋子,所以中國民間俗稱其為「王八盒子」。 當時國民革命軍士兵的手榴彈袋是掛在前胸的。一般一左一右,每邊各一顆。 「花機關」——德國的柏克門衝鋒槍。淞滬會戰期間,中日兩軍都裝備了這種槍。 早在1932年的「1.28」淞滬抗戰期間,日軍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中就有它的身影。 1937年的「8.13」淞滬會戰中,日軍在上海市區的巷戰中也曾使用過它。 那酸酸的東西是日本人的「梅幹」(日語讀作umeboshi)。 梅子於公元八世紀日本的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日語中梅子寫成「梅」,讀作「ume」,這個發音就是從漢語「烏梅」的發音變化而來的。 日本人喜歡把梅果醃製成梅幹,釀製成梅酒。尤以大阪以南紀州一帶的梅子最出名。 利用植物的莖葉做偽裝,把植物的汁液塗在身上,這是中國民間獵手的傳統做法。 獵手偽裝講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沒有一定之規。 內爆效應——當高速飛行的彈頭射入人體時,體內氣體在超壓——負壓作用下產生內爆效應,使含氣組織(如肺泡)發生損傷。肺是衝擊波作用的「靶器官」,較之其他臟器損傷機會多,程度重。 這種含有甜汁水的莖稈,叫做「蘆粟」,又稱作「糖高粱」,為粒用高粱的一個變種。其莖稈含有豐富的糖分,含糖量可與甘蔗相媲美。 這種植物在上海郊區比較常見。 日本軍隊裝備的三八式步槍,使用的是6.5毫米有阪步槍彈。由於彈頭形狀、膛線纏度等原因,使得其飛行狀態非常穩定,彈道平直,射入人體之後,不容易發生翻轉、滾動,子彈射入口和射出口的大小基本一致,都比較小。 熊在冬天要冬眠,會找一個山洞或樹洞躲起來,一覺睡到來年開春。這時候是獵熊取熊膽的好機會。 中正式步槍所使用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該彈尖頭、平底、鉛心、黃銅或者覆銅鋼被甲,彈頭質量10克,初速870米/秒,膛壓304MPa。 該彈的特點是:威力大,殺傷效果好,精度高,彈種齊全,用途廣泛。 獅子林、川沙口,位於上海市北部。 「8.13」淞滬會戰中,作為日軍增援部隊的第11師團,於8月23日拂曉,由上述地點登陸,向寶山、月浦、羅店一帶的中國守軍發動攻擊。 淞滬會戰中,中國空軍使用了美國寇蒂斯公司所生產的霍克—3型戰機。該飛機為雙翼飛機。 著名的空軍烈士閻海文,所駕駛的就是這個型號的戰機。 「8.13」淞滬會戰期間,年輕的中國空軍奮勇迎擊日本侵略者,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重創日軍。 在戰鬥中,中國空軍勇士在戰機負傷的情況下,不惜捨身撞擊日本軍事目標,比如1937年8月19日,沈崇誨烈士駕機撞擊日本軍艦。 第二章 南京外圍 寫在南京大屠殺65周年祭日的一些話—— 《芝加哥每日論壇報》 1937年12月17日 第4版 「……對我來說,南京城陷之際,未被頌揚的英雄是位無名的中國二等兵。他的行為也許救了我和來自得克薩斯州的《紐約時報》記者提爾曼·杜丁的命。 當時我們在中央飯店附近的中山路上行走,這位二等兵示意我們到路邊去,他正和一群士兵進行最後的抵抗戰鬥。 我們彎腰鑽進安全地帶後,日軍的坦克在街上隆隆駛來,機槍噴著火舌。 坦克走後,我們發現二等兵和他的戰友們都倒在街頭犧牲了。」 ——《芝加哥每日論壇報》Arthur B.Menken 提起65年前的今天,人們往往想到的是那座屍山血海的石頭城,想到的是那數十萬慘遭屠戮的中國生靈。 其實,在當年的南京,無論是在城外的淳化鎮、雨花臺,還是在城頭的中華門、水西門,甚至在城內的中山大道,中國的戰士們都曾進行了堅決而慘烈的抵抗,並給入侵者以沉重的殺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