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國殤 | 上頁 下頁
五四


  9月22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當日,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相繼刊出中共早於7月15日交付國民黨的《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原文。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經歷了數年的風風雨雨後,終於在國家危難之秋宣告成立。

  蔣介石一生中槍林彈雨闖過、官場詭詰處過,能容反對他的軍人、政客,能容軍閥、幫會,唯獨容不下有堅定政治信仰的中共及其紅軍。今日老蔣連中共都能納入,那麼還有什麼人、什麼軍隊不能容。一時間,各地軍閥致電中央請纓抗日者驟增。

  蔣介石當然也不會放過這麼個替自己臉上貼金的大好機會,9月23日,即正式宣佈中共合法的第二天,他再次發表談話說:

  「此次中國共產黨發表之宣言,即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之例證,宣言中所舉諸項,如放棄暴動政策與赤化運動,取消蘇區與紅軍,皆為集中力量,救亡禦侮之必要條件,且均與本黨三中全會之宣言及決議案相合。今日凡為中國國民,但能信奉三民主義而努力救國者,政府當不問過去如何,而咸使有效忠國家之機會;對於國內任何派別,只要誠意救國,願在國民革命抗敵禦侮之旗幟下,共同奮鬥者,政府無不開誠接納,咸使集中于本党領導之下,而一致努力。中國共產黨人既捐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與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誠一致,實踐其宣言所舉之諸點;更望其在禦侮救亡統一指揮之下,人人貢獻能力於國家,與全國同胞一致奮鬥,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

  紅軍改編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來國內的一片讚譽、祝賀聲,馮玉祥、李宗仁、張治中等一大批國民黨著名將領發來賀電,對紅軍加入抗戰行列表示由衷的歡迎,全國民眾也對這支蔣介石多年來傾盡全力也無法剿滅的神奇軍隊,寄予了縱橫抗日疆場的厚望。

  10. 浴血長城腳下:一命換一命

  浴血長城腳下,湯恩伯的13軍官兵高喊「一命換一命」,爭相撲向日軍。

  1937年7月底,炎熱的南京城熱浪翻騰,暑氣蒸人。

  華北中日開戰的消息,經新聞輿論界、救亡團體的幾經炒作,熱度更甚於有「火爐」之稱的金陵古城。

  國民黨中央軍第13軍軍長湯恩伯將軍驅車行過城區、街巷,被車窗外一幕幕遊行、集會、演講及燙人的抗日標語感染了。身為中國軍人,他感到胸中時時有股難言的衝動和一種天降大任於斯人的使命感與自豪感。

  上午,蔣介石親自在軍委會召見了他。

  從蔣介石明顯消瘦的臉頰和有些凹陷的眼窩,他猜測到蔣介石的神經繃得太緊了,從這點上,他也猜到蔣介石這次是鐵了心要跟日本人動真格的了,就像過去鐵了心「剿共」而數次召見他時一樣。

  果然,在軍政部次長熊斌佈置完湯恩伯第13軍的任務後,蔣介石打量了眼前這位身材魁梧的年輕將軍一陣後,開口道:「湯軍長,眼前局勢之緊張想必你也十分清楚。平、律不保,華北危急,倭軍決不會止於平津之收穫。其日後之戰略,中央判定無非南下平漢線、北上平綏線,或兩者同時兼顧。為此,、中央決意遏其擴張勢頭于華北。平漢線有國軍數十師,唯平綏方向兵力單薄,要實現我「南扼滄、保,北守察、綏」之戰略,先須守住南口。」

  湯恩伯平時雖生性豪放,此刻卻正襟危坐,大氣都不敢出。蔣介石似乎看出了他的緊張,放緩語氣招呼道:「喝水。啊,這個,喝口水。」

  湯思伯機械地端起水杯,輕抿一口,聽見蔣介石又說道:「13軍曾轉戰察綏,南口、張家口地位之重要諒你也清楚。守住南口,則燕山、陰山無恙,察、晉、綏三省亦安;反之,若失南口於寇軍,則放任關內、關外敵寇合流,向南威脅太原,向西瞰制包頭。13軍乃我國軍之精銳,堪負重望,湯軍長又是久經戰陣之名將,今日在晉軍協作下,只要能守住南口十天半月,俟我完成全域佈防,則主動可得矣。」

  蔣介石又是加壓,又是打氣,說得湯恩伯煞是激動。

  當下,他響噹噹地向蔣介石保證道:「請委座放心,在下不才,當拼盡全力護衛陣地,完成委座重托。」

  「好的,好的。湯軍長,形勢緊迫,你宜速返部隊。記住,全軍務必於8月初至南舊一線佈防完畢,有什麼事你可直接與我聯繫。」蔣介石最後交待道。

  身銜重命,來自邊塞的湯恩伯無心再覽京城繁華,當晚便搭車回返,奔向第13軍所在地——平地泉。別看楊恩伯五大三粗,關鍵時刻卻是粗中有細。臨行,他還拉上了兩個名人,參謀總部的苟高參和當時聲震京滬的名記者范長江。有這二人,軍內、軍外恐怕無人不知湯恩伯準備和日本人玩上一次真格的。

  南口,位於長城八達嶺腳下,當時雖是個僅有幾百戶人家的不大的小鎮,但它卻是進入察、綏的必經門戶。

  扼住南口,張家口即為安全之地。而南口——張家口地區,又是冀、察、晉、綏四省和陰山、燕山、太行山三山交界之地。佔據此地,一可佔據察哈爾,二可西進綏省、迂回大西北,三可洞開入晉大門,控制山西進而俯視華北大平原,如此戰略要地無不為兵家所爭。

  對日軍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一條原因。征服中國乃其全盤構想,征服平津、征服華北也不過徒擴大一塊地盤而已。但如果打通綏察通道,使華北日軍與關東軍連成一片,則日軍戰略態勢頓時能有重大改觀。依據中國北方的基地——東北、華北為後盾,日軍便有了鞏固的後方,有了碩大無比的戰略基地。下一步往小了說南下太原、西進包頭,往大了說可沿平漢線南下直取武漢,迂回東南,那時日軍就將贏得全盤主動。

  如果說南口、張家口是遏止日軍宏大戰略企圖得以實現的第一道大門戶,那麼南口則成了這第一道門戶的前哨陣地。

  背靠長城的南口,頓時成了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一場血戰勢在難免。

  北平、昌平,日軍邁著新的征服者得意而狂妄的腳步向南口撲來。

  南口以北長城外,湯恩伯的13軍卻遇到了麻煩。

  7月25H,湯恩怕派出接防的13軍參謀長吳紹周來到了張家口察省省府,就13軍接防南口的事宜與察哈爾省主席、67軍軍長劉汝明將軍接洽。聽完吳紹周的介紹後,劉妝明先是一臉的驚訝,連稱尚未接到命令。在對方多次解釋了設防南口的緊迫性後,劉汝明又輕描淡寫地說道,「南口目前並無大礙,前晌聽說日本騎兵騷擾,但已被我守軍擊退,現在日軍並無大規模活動。」

  從劉汝明冷漠而猜疑的臉上,吳紹周清楚地看出了拒絕和不信任。劉汝明是宋哲元的老部下,察哈爾是他多年經營的地盤,眼下中央軍的突然到來,顯然驚擾了這位地方長官。吳紹周清楚劉汝明在想什麼,也沒再多說,便退了出來。軍情緊急、出來開路卻無功而返,回去可怎麼交待。吳紹周與隨同參謀彭靜秋少校商量後決定在張家口先住下來,等等再說。

  大戰迫在眉睫,但張家口卻還是那樣地安靜、平和。自平律戰事爆發後,全國許多城市都封閉了日租界,限制日本人的活動。但吳紹周不但在張家口大街面上見到了身著和服或佩著日式刀的日本人,還聽說日軍特務機關仍住在天主教堂裡。

  「這兒哪有一點兒戰爭的影子?難怪29軍在平津敗得那麼快。」吳紹周怨恨地對身邊的參謀彭靜秋說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