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共和國之戰 | 上頁 下頁
三八


  這種單日打、雙日停的奇特作戰方式,一時使全世界的輿論感到驚奇。不過,人們都明臼了這種炮擊已經是一種政治上象徵性的戰爭。實行象徵性的單日打炮,是為了反對美國的「停火」陰謀和蔣介石拒絕談判的頑固態度,表示戰爭仍然存在;在雙日不打;實際上取消封鎖,有意讓國民黨軍固守金門,是為了將美蔣繼續拖在金門、馬祖這根「絞索」上不能脫身,並向臺灣當局和廣大軍民表示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解決的誠意。這種打法單純從軍事上看,確實為許多人所大惑不解,但它正是毛澤東的策略思想在戰爭中的一次生動體現。

  在實行「雙停單打」方針後,人民解放軍於11月初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炮擊。這次炮擊主要是出於政治上和外交上的考慮。因美國國務卿社勒斯10月下旬在臺灣大肆活動返美後,曾宣傳金門戰鬥已經基本「停火」。蔣介石也宣傳共產黨軍隊已是「強弓之未」,已無力再打。為了加大美蔣矛盾,表示金門並未「停火」,同時使蔣介石德到拒絕從金、馬減少駐軍的口實,毛澤東經考慮後,中央軍委又於11月3日下令對金門地區實施比較猛烈的炮擊。這次炮擊前,福建前線部隊司令部向國民黨守軍事先作了預告。

  從3日早上6時起,人民解放軍炮兵以33個營又1個連向金門國民黨軍的陣地實施全面而又有重點的轟擊。11月4日因是雙日解放軍未打炮,5日繼續實施炮擊,一時又造成「聲勢大,溫度高」的場面。

  由於國民黨金門守軍利用停止炮擊的時機補充了彈藥,並運進了美制大口徑的8英寸(203毫米)重炮,因而又改變了10月6日前很少還炮的態度,在11月3日壯起膽子同解放軍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炮戰,集中火力轟擊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但是國民黨軍炮兵的火力畢竟不如解放軍炮兵,當天解放軍發炮1.2萬發,國民黨軍還炮2000多發,最後以國民黨軍炮兵的火力被壓制而結束炮戰。在這一天炮戰中,國民黨軍傷亡約140人,特別是大金門東半島的炮兵損失較重。

  人民解放軍的炮兵也有部分損失,在大金門正面的大、小嶝島上的個別炮陣地因工事不堅固被打壞,部分人員傷亡。吸取了經驗教訓後,11月5日解放軍炮兵擴大了陣地配置正面,並廣泛實施了機動,還設置了假陣地迷惑對方。當天,解放軍向國民黨軍炮陣地發炮3000發,又摧毀其炮陣地和觀察所一部;國民黨軍還炮1000發,人民解放軍卻無一傷亡,成為金門炮戰中的一個突出戰例。這次炮戰不僅達到了預期的政治、外交目的,也使新入閩參加輪戰鍛煉的炮兵部隊經受了實戰訓練。

  1959年元旦過後,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炮兵突然對大嶝島濫施炮擊,造成托兒所31名兒童死亡,17入受傷。為了對這一罪行進行懲罰,中央軍委決定於1月7日再對金門實施炮擊。

  為了表示只懲罰少數作惡分子,並利於國民黨軍繼續固守金門,這次炮擊只限于金門島上的炮兵陣地。1月7日下午,解放軍炮兵以28個營又8個連猛烈轟擊金門,共發射炮彈2.6萬發,國民黨軍還炮約7000發,最後終於以解放軍的炮火占壓倒優勢而結束。這次炮戰,實際上成為金門地區最後一次真正的炮戰。炮擊結束後,1月9日中央軍委指示福建前線部隊:「今後單日不一定都打炮。」此後單日的炮擊也只轉入零炮射擊,對金門國民黨軍徹底實行不封不鎖,讓其悠然固守的方針。自8月23日開始的為時四個月多的炮擊金門,到此正式結束。

  【取材自葉飛《炮擊金門追憶》(香港《文匯報》1992年5月22日);徐焰《金門之戰》(《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2月版)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