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勢中原 | 上頁 下頁
一〇一


  ◎第16章 中原逐鹿

  §河南葉縣 郭店 1948年4月16日

  打下洛陽,劉鄧指揮部跨過平漢路繼續西進,在敵軍分散駐紮的空隙之中迂回穿插,數日之後抵達葉縣郭店。

  楊國宇以他的高效率、快節奏安排首長、部隊的住處。事畢,天已大亮。他一身酸懶,伸展胳膊打了個哈欠,正想躲個角落打個盹兒,後面有人喚他:

  「楊大人。」

  鄧小平背著手,腳步匆匆。

  「楊大人呐,你的眼睛很大,有個問題,不曉得你發現沒有?」

  楊國宇的大眼睛圓溜溜地望著鄧小平:「請2號指示。」

  「部隊天天行軍打仗,不少戰士還光著腳板沒有鞋子穿,這是個大問題喲!」

  楊國宇嘴張了張,沒有出聲。部隊轉出大別山,吃、穿、武器彈藥,沒有一樣不是亟待解決的。一群「叫花子」般的部隊要想改變現狀,困難猶如移山填海;而且部隊一直在流動之中,沒有時間好好休整,沒有相應的後方供給。楊國宇不僅看到了部隊的光腳板,也看到了劉伯承、鄧小平身上的「開花」棉襖。季節已進4月中旬,正午的太陽把行軍中的劉鄧曬得滿面淌汗,可是沒有夏裝,只好仍舊穿著破棉襖。

  「報告2號,給我10天時間,保證解決鞋子問題。」話說出來了,楊國宇自己也不知啥子辦法可以實現他的保證。

  「好。10天以後,再發現有光腳板的,拿你是問。」

  楊國宇轉身欲走,又回過頭:「鄧政委,有些同志在大別山光腳板習慣嘍,硬是不願穿鞋,可屬例外喲!」

  鄧小平笑了:「別要滑頭!」

  拐進一座農家小院,鄧小平看到院子裡支著一口鍋,警衛員們正忙著燒火、續水。

  劉伯承抱著內衣、內褲,笑呵呵地從東屋走出來:「鄧政委,李達有令,要檢查部隊衛生,我看咱們也該進行一次『大掃除』了。」

  「要得,要得!不能光消滅『身外之敵』嘛。」鄧小平指指警衛員,又說:「還有你們兩個小鬼,身上的『敵人』有沒有?一塊消滅。」

  鄧小平沖了個涼水澡,換上內衣,披著棉襖走進劉伯承的房內。他的情緒很好,剃過的光頭發出金屬般的光澤,極是精神。

  劉伯承面壁而立,望著懸掛的地圖,聽出鄧小平的腳步聲,他轉身說道:「沙河、豫西、豫陝鄂,三個好戰場哪!鄧政委,你看豫陝鄂,有伏牛山、武當山的依託,有桐柏、江漢的前進陣地,水寨又少,沒有大山,最適於部隊運動和作戰。」

  「漢水區是敵人最大的弱點。此地既可渡江,亦能人川,且是敵人的接合部。」

  劉鄧開始謀劃新的西進戰役。

  幾天前,中共中央軍委電示劉鄧:

  你們新的行動方向是豫西南、鄂百、豫西北及整個
  漢水流域。殲滅分散之敵,調動平漢線以東之敵向平漢
  線以西,以利粟兵團行動。

  劉伯承的放大鏡在地圖上移動著,移到了宛西。

  「這裡地處豫陝鄂三省要衝,封建勢力的統治甚強,共有28個保安團,對我發展、鞏固豫陝鄂根據地和進一步向漢水流域發展是一大障礙。」鄧小平指著宛西四縣——鄧縣、鎮平、內鄉、浙川,說:「掃除這個障礙,必須首先拔掉這四顆釘子。蔣介石怕我入川,必調平漢線以東之敵來援,這就為粟裕南下開了通道。」

  劉伯承沉默了幾分鐘,放下手中的放大鏡:「好,先拿下宛西!」

  「伯承,我們到了豫陝鄂區,算是對中原全貌有了全面的瞭解。」鄧小平用手拂著青色光頭,興奮之色飛揚在眉梢,大有登上中嶽嵩山一覽中原之感。

  劉伯承微笑著,笑得很盡情。

  作為戰略家、軍事家,劉伯承對中原戰場有一說,謂之為「四水三山會中原」。

  四水——江、淮、河、漢。
  三山一一泰山、大別山、伏牛山。

  劉伯承對中原戰場是太滿意了。他在軍事會議上說:「這裡有好的戰場,可以背靠伏牛山、武當山,依託江漢作前進陣地,向西南發展,威脅敵長江防線和大巴山防線Z這裡是白崇禧、顧祝同、胡宗南三個集團的接合部,抓住這裡就抓住了敵人中原防禦體系的要害和弱點,調動敵人向西,以利大別山根據地的鞏固。在這裡作戰,可以四面兼應,除了向南以外,西可以兼應西北野戰軍向西安、潼關方向作戰,威脅敵人的要地;東可以策應粟裕兵團南渡黃河在豫東、魯西作戰;北可以與太嶽、太行老根據地聯繫。」

  鄧小平對此指出:「整個中原有4500萬人口,現為我控制者兩千萬,計豫陝鄂7O0萬、豫皖蘇900萬、江漢300萬、桐柏200萬,其餘人口區域絕大部分有我遊擊部隊。今年麥子普遍好,夏征工作做好,就可以爭取財糧供應的主動地位。蔣介石是十分看中中原的,因為中原是糧源、財源、人源。我們呢?則把蔣介石看在眼裡的東西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等於挖了他的心頭肉,勢必造成他的空虛與恐慌。」

  劉鄧大軍一轉出大別山,敏銳的白崇禧也有一說,謂之「八方風雨會中原」。

  白崇禧的參謀長徐祖貽曾對這「八方風雨」之說仔細琢磨了一番:

  劉鄧轉出大別山西進,已經到了豫陝鄂;陳謝、陳唐打下洛陽正在豫西一帶遊動,策應劉鄧;暫歸華野指揮的王秉漳第11縱隊攻佔魯西南,前鋒指向徐州;粟裕兵團集結于黃河北岸的濮陽,有說意在徐州,又說謀圖鄭州;許世友、譚震林主力于濟南、徐州之間竄動;韋國清、陳丕顯陳兵徐州、東海線西側;彭德懷、賀龍威脅西安;聶榮臻、徐向前直逐豫北……

  豈不是八方風雨嗎?

  對於中原局勢,蔣介石自然不會無視,但話說出來卻沉沉穩穩:「一群流寇,打爛仗是他們的看家本領。把隊伍拉來拉去,忽東忽西,偷襲竄擾,僥倖小勝而沾沾自喜,昏頭脹腦。在大別山呆不下去,又四處流竄,好得很。打正規戰,大兵團正面對抗正是我們期望的。他一夥群氓,懂什麼正規戰、陣地戰?所以,要抓住這個戰機!中原決戰,勝在我手!」

  為了贏得這盤棋,蔣介石在中原擺下三個整編軍,34個整編師,79個旅,共54.6萬官兵。如此重兵佈陣,似賭徒下了重重的籌碼。

  劉伯承、鄧小平望著滿壁懸掛的中原作戰地圖,見那星羅棋佈的城市村莊山川河流滿是紅紅藍藍的箭頭虛線標記,如聞金雞如見族動,廣袤的中原大地大有劍氣沖而南斗平、班師急而山嶽動之勢。

  劉伯承用手輕輕叩擊地圖:「中原,好一個逐鹿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