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六〇


  事態為什麼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轉折?在這場危機的開頭,我們看到,埃及採取的是一種威懾政策,納賽爾希望,通過顯示武力,以色列會收斂自己的行為,阿以戰爭得以避免。事實上,當時納賽爾既無總的戰爭計劃,也無既定政策。發動戰爭絕非納賽爾的初衷,事態急轉直下,是納賽爾始料未及的。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關鍵是因為納賽爾錯誤估計了阿以雙方的實力對比,過高估計了埃及的實力,過低估計了以色列的實力,進而對以色列的意圖進行了錯誤分析,從而作出了這種不理智的決策。

  威懾政策得以奏效,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威懾者的決心,二是威懾者本身具有的實力,三是準確的威懾信號傳遞,亦即必須讓被威懾者準確地理解威懾者的意圖。三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威懾者本身實力,如果不具備這種實力,威懾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會使被威懾者曲解威懾者的意圖,造成事態惡化。六天戰爭的情況正是如此。在戰爭爆發前,埃及並不具備對以色列進行威懾的實力。納賽爾的政策之所以發生改變,是因為他認為埃及已經具備對以色列實施威懾的力量。

  從1963年開始,蘇聯向埃及大規模地提供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如米格一21和蘇一7、圖一16以及T-54坦克,後來甚至提供了更新式的T-55及薩姆11導彈,到1967年戰爭爆發前,蘇聯向埃及提供的軍火總額達匕億美元。埃及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從純軍事角度來看,埃及軍隊對以色列佔有較大的優勢,如埃以飛機數量對比達到2.5:1,坦克數量對比達到2:1。但是,埃及軍方和納賽爾都忽略了一點:武器不會自動發揮作用,使用武器的是人,只有人掌握了武器,武器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掌握武器的人更為重要。埃及軍隊恰恰在這一點上不如以色列軍隊。就軍隊質量而言,埃及軍隊顯然不能同以軍相比。以軍訓練有素,士氣高昂,意志堅強,作戰原則靈活,能熟練使用所配備的武器,而埃及軍隊則恰恰相反。後來勃列日涅夫曾指責埃及人「如果你們的每一輛坦克都能發射一枚炮彈,整個戰績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寫法」,「可是你們的大炮連動也沒有動」。後來的埃及軍隊重視質量建軍,埃軍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果然出手不凡,遺憾的是,當時的埃及無人認識到這一點。

  5月對日,納賽爾參觀了位於西奈半島季夫賈法井的空軍基地,飛行員告訴他,他們只需幾個小時就能消滅以色列空軍。飛行員的樂觀給了納賽爾信心,當他離開空軍基地的時候,他相信,這一次埃及軍隊不僅與以色列旗鼓相當,甚至還更勝一籌。回去之後,他準備封鎖亞喀巴灣。他說:「猶太人已經發出了戰爭威脅。我們告訴他們:歡迎你們,我們已經作好了戰爭準備。我們的軍隊和全體人民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這次參觀可以說完全改變了納賽爾對阿以雙方力量對比的看法,從而也改變了中東的事態發展。

  5月26日,納賽爾在一次講話中聲稱,他曾想等待阿拉伯國家強大起來並做好準備後再對以色列採取行動,為此他曾遭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責難。「現在我們感到我們已經非常強大,可以和以色列進行一場戰鬥。在真主的幫助下,我們能夠獲勝。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決定採取實際行動。」他說:「採取這一行動還意味著我們準備與以色列打一場全面戰爭……我們的基本目標是摧毀以色列。要是在5年或者3年前, 我很可能不會談這件事。在1956年已過去大約 11年的今天,我談起了這件事,因為我有信心。」

  納賽爾忘了,就在這場危機開始之前,他還意識到埃及軍隊不是以軍的對手。一個月的工夫不到,他就把這一切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誠如《金字塔報》主編海卡爾所說:「我們中的某些人被我們在5月15日到5月20日之間調往西奈半島的強大軍事力量迷惑住了。」海卡爾的同事艾哈邁德·巴哈丁也說,阿拉伯人沒有能力消滅以色列,可是他們卻到處宣揚這個口號。這個毛病甚至於連像納賽爾這樣的政治家也不能避免。不過,他此刻已經被假像蒙住了雙眼,幻想埃及對以色列的軍事優勢。他估計,即使以色列軍隊採取行動,也只能是有限的行動,即佔領加沙地帶或者阿裡什地區,而不可能是一場全面戰爭。

  而且,由於埃及軍隊已經十分強大,足以阻止以色列取得一場決定性勝利,即使出現最壞的局面,戰爭的進程不利於埃及,以色列最多也只能取得一場局部的勝利,而不可能打破埃及的防禦部署。10年前,即使在埃以力量對比十分不利於埃及的情況下,以色列也未能佔領埃及的兩個防禦陣地,現在,埃及軍隊已經強大起來,以色列更不可能佔領這兩個陣地了。再加上有蘇聯在聯合國及時謀求停火,以色列軍隊將不能繼續前進。在這種情況下,海峽仍然處於封鎖狀態,以色列不得不向埃及讓步。

  納賽爾認為,1967年的國際形勢也有利於埃及而不利於以色列。1956年,以色列尚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英法兩國同以色列協同作戰,為以色列的城市提供了空中保護傘,使其免遭阿拉伯國家的攻擊。而這一次,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色列在世界上陷於孤立境地,它不可能再指望西方國家為它開闢第二戰場。1956年的埃及是孤軍作戰,而這次整個阿拉伯世界卻團結起來,唯納賽爾馬首是瞻。整個實力對比有利於埃及,而不利於以色列。他沒有意識到,英國和法國雖然退出了中東的角逐,但是,美國鬼子又來了。這個美國鬼子,即使是像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也對其望而生畏,不敢正面擼其鋒芒,而阿拉伯國家的團結不過是一種表面現象。試想,半個月前還爭吵不休的阿拉伯「兄弟」,會一下子盡棄前嫌、投到納賽爾的大旗之下?納賽爾太自信了。

  納賽爾不僅錯誤估計了阿以雙方的力量對比,
  在分析以色列的意圖時,他又忽視了以色列的民
  眾心態,低估了以色列政府採取行動的能力,因而
  制定了消極等待政策,失去了先發制人的良機。

  我們曾經提到,納賽爾在決定封鎖海峽之前,曾有意識地停頓了一下。他要看看以色列的反應。如果以色列反應十分強烈,他說木定會就此止步。豈料天遂人願。以色列政府作出的反應竟然如此溫和,讓全世界都感到意外。沒有一個人想像得出,作出如此溫和反應的竟然是以色列政府。對此,美國人沒有意識到,蘇聯人沒有意識到,阿拉伯人也沒有意識到,就是以色列人也沒有意識到。艾什科爾的講話,對納賽爾來說,是一份意外,也是一份驚喜。

  在納賽爾看來,以色列總理艾什科爾與他的前任本一古裡安不同,他守成有餘,闖勁不足,他不是一個想打仗的對手,不會因為海峽問題走向戰爭。對日艾什科爾在議會的講話更是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他的想法。他認為,艾什科爾太軟弱了,他不會有勇氣作出類似於發動戰爭這樣一項性命攸關的決定。以色列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內部阻力使得一個軟弱的政府要採取戰爭行動十分困難,他估計以色列不會因封鎖亞喀巴灣同埃及打仗。至於以色列政府內部的反對派的影響,納賽爾也不是完全不清楚,但他不相信反對派能左右事態的發展。事實上,他錯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