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巴巴羅薩」行動 ——希特勒突襲蘇聯(1941年6月22日) 全世界對蘇德邊界上的局勢都視而不見, 難怪希特勒要說:「當『巴巴羅薩』行動實施之日, 全世界將會為之大驚失色,難置一辭!」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國駐莫斯科大使舒倫堡伯爵收到一份發自柏林的密碼電報,上面寫著「特急,國家機密,大使親收」的字樣。舒倫堡知道,他最擔心的一件事終於要發生了。 譯電員火速譯出電報,將電文送到舒倫堡手中。伯爵打開一看,電文的開頭寫道:「在收到這封電報後,仍存在的一切密碼文件要統統銷毀。無線電機器要加以破壞。請立即通知莫洛托夫先生,你有緊急的事要通知他,然後請向他發表如下聲明……」 電文說,德國政府一直信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蘇聯則一再破壞它,蘇聯對德國進行了「破壞、恐怖和間諜活動」,反對德國「在歐洲建立穩定的新秩序的努力」,並與英國一起「陰謀進攻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德軍」。德國政府宣佈,蘇聯已經違反了它所承擔的義務,不僅繼續加緊企圖破壞德國和歐洲,而且採取了越來越反德的外交政策,把它的全部軍隊集中在德國邊界並已作好了準備。這樣,蘇聯政府就破壞了它與德國締結的一些條約,並且即將在德國爭取生存的關鍵時刻從後方攻打德國。因此,元首命令德國部隊用他們所擁有的全部力量對付這種威脅。電文最後命令舒倫堡:「請不要就這項照會進行任何討論。」 確實,這種照會無法進行討論。舒倫堡不知怎麼去面對那個城實而執拗的蘇聯外長。幾個小時前,他還見到了莫洛托夫,後者要求他解釋,德國政府為什麼對蘇聯不滿,蘇聯還要做些什麼才能使德國滿意,可他無言以對。自他出任德國駐莫斯科大使一職以來,他一直致力於改善德蘇關係。從心底裡他不願看到德國進攻蘇聯這種局面出現,為此,他多次向希特勒進言,反對發動侵蘇戰爭。可是希特勒哪裡聽得進去?1941年5月5日,他還冒險在莫斯科會見蘇聯駐德國大使傑卡諾索夫,直言不諱地向他指出了局勢的嚴重性,他甚至把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日期告訴了傑卡諾索夫。傑卡諾索夫又急忙報告莫洛托夫和斯大林,可斯大林竟然說,德國想在大使一級向蘇聯傳遞假情報。現在,戰爭終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要打響了。他的大使生涯也就要結束了,等待他的,還不知是一個什麼結局。 不管舒倫堡對戰爭是什麼態度,眼下他還是德國大使,有必要執行柏林的指令,把這個宣戰公告遞給蘇聯。因此,他緊急約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然後照本宣科,把裡賓特洛甫的聲明讀了一遍。這個聲明顯然出乎莫洛托夫的意料之外,他愣在那裡,目瞪口呆,保局。對舒倫堡說:「這是戰爭。你認為應該這麼對待我們嗎?」舒倫堡看著莫洛托夫,無法回答他的問題。 是的,希特勒這麼對待蘇聯是不公平的。曾幾何時,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終於把德國從兩線作戰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希特勒得以放心大膽地發動了戰爭。而每當德國在軍事上取得一次勝利,莫斯科總要發表熱情洋溢的評論,對德國軍隊的光輝勝利致以「最熱烈的」祝賀。莫斯科甚至還改變了對這場戰爭的性質的評論。在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前,莫斯科總是說德國是戰爭的策源地,法西斯的存在就意味著戰爭。 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莫斯科的態度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戰爭販子」的帽子戴到了抵抗侵略的英國。法國和波蘭等國頭上,而希特勒則成了愛好和平的「受害者」。莫斯科甚至想到了共產國際領導下的各國工人階級,它發出號召,要各國工人階級不要起來抵抗德國的侵略,因為這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它為德國的戰爭努力作出了這麼多貢獻,你說,它該得到這種報酬嗎? 不管莫洛托夫怎麼想,反正在他接到德國大使遞來的宣戰書時,德國的飛機已經肆虐于蘇聯的領空,蘇聯邊境地區的機場、鐵路樞紐、港口遭到了毀滅性的轟炸。與此同時,幾百萬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沿著波羅的海到喀爾巴籲山的蘇德邊界,向蘇聯境內大舉進攻,長驅直入。蘇聯軍隊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德軍如入無人之境。到7月9日,德軍已經深入蘇聯境內300餘公里,殲滅蘇軍28個師,重創70個師,蘇聯損失人員達200余萬。3500架作戰飛機被德軍摧毀,而德軍僅損失十萬餘人。可以說,德軍完全取得了戰爭初期的主動權。 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震動了整個世界。除了侵略者之外,沒有幾個人瞭解希特勒的意圖。事後看來,除了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捷克斯洛伐克流亡總統貝奈斯以外,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被蒙在鼓裡。更有甚者,幾乎所有的情報機構都沒有預報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當然,少數情報人員例外,可是,由於他們的觀點沒有為其上司所接受, 因此, 也就不可能產生什麼預警效果。希特勒曾說:「當『巴巴羅薩』行動實施之日,全世界將會為之大驚失色,難置一辭!」事實證明,平時誇誇其談的希特勒這次道出了實情。 「當我們今天談到歐洲的新領土時,我們主要 必須想到俄國和它周圍的附庸國家。」彈指一揮 間,15年過去了,法蘭西崩潰了,英國人也敗出 了大陸。希特勒想,他可以「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 犁取得土地」,消滅蘇聯,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 的生存空間問題。 1924年初春,慕尼黑以西50英里的萊茵河盆地上的小鎮蘭德斯堡的監獄裡,囚禁著一個日後註定要給人類帶來一場浩劫的人物,這就是德國納粹党的領袖、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阿道夫·希特勒。此時,他因為發動啤酒館政變,作為一名囚徒,被關在這裡。監獄裡的生活是枯燥的,可是希特勒卻想到了消磨日子的方法,他開始向自己的信徒口授《我的奮鬥》。這本書後來出版了,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希特勒在這本書中闡述了「生存空間」思想,發誓要為德意志民族的發展奪取足夠的「生存空間」,而其主要的矛頭,就是德國東邊的蘇聯。按人口比例,一個蘇聯人佔有的土地是德國人的18倍,可是,在希特勒看來,斯拉夫這個「劣等民族」哪配佔有這麼多土地?因此,德國必須消滅蘇聯,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也只有征服蘇聯,德國才能真正稱霸歐洲,最終稱霸世界。 可是,事態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儘管希特勒自詡為一個超人,與布爾什維克不共戴天,可是,真正要他下決心消滅蘇聯時,他心中還是頗費思量的。德國與蘇聯之間並不直接接壤,中間還隔著一個波蘭。要征服蘇聯,必先征服波蘭,而波蘭又是英國和法國的盟國,如果對波蘭開戰,那就等於與英國、法國和蘇聯同時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在提醒著希特勒,絕對不能搞兩線作戰,否則,德國必將重蹈覆轍。希特勒忍痛暫時放過了蘇聯,還與它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滿足了它對勢力範圍的要求。這樣,他才敢放手發動世界大戰。他時時提醒自己,只有在西線騰出手來的時候,德國才能夠與蘇聯作戰。因此,儘管他對布爾什維克恨之入骨,他還是先把蘇聯放在一邊,首先對付以英國和法國為首的西方盟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