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東北抗聯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四三


  按照這一新的軍事行動計劃,我先遣隊第2師師長傅顯明率第4、第5團經穆棱向密山前進。在到達密山後不久,即在戰鬥中犧牲。王光宇繼任師長,部隊繼續前進;第5軍第1師在師長李荊璞的帶領下,從額穆縣向鏡泊湖一帶轉移。2月28日,他們與敵在蓮花泡發生激戰。在這次戰鬥中,日軍使用了毒氣,我軍傷亡慘重,犧牲78人,傷45人,損失步槍60支、機槍3挺。戰後,敵人再一次表現出了日本人殘忍,將我軍陣亡戰士的遺體弄得七零八落,到我抗日救國會的人前去收屍時,只找到了42具屍體,其它36人的屍體全被日軍毀壞得找不到了!

  蓮花泡戰鬥後,周保中見原定讓第1師繞道甯安西進五常的計劃難以實現後,便決定讓該師向中東路東段道北轉移,只留第3團和第6團與軍部一起繼續在甯安活動。

  第1師和第2師在向中東鐵路北轉移的過程中,在穆棱、勃利、密山、甯安、林口等地取得了許多新的勝利,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隊伍也得到了補充,戰鬥力很快就得到了恢復。

  當第1、第2師傳回捷報的時候,由軍長周保中和副軍長柴世榮指揮的第5軍留守部隊也是連戰皆捷,繳獲甚豐。光是3月4日和第2軍第2師陳翰章部聯合行動那一次,就繳得機槍2挺、步槍53支、手槍3支、子彈1.1萬發、服裝173套。

  我軍捷報頻傳,日偽心驚膽顫。

  進入夏季以後,日軍接二連三地出兵甯安,企圖殲滅我軍。在這種情況下,周保中決定在8月份帶領第5軍軍部和直屬隊也向中東路東段道北轉移。為了統籌軍事行動,他們在行軍途中,于甯安泉眼頭召開了一次第2軍和第5軍幹部會議。會議決定:周保中率第5軍軍部及教導隊第1、第2隊北進,去與該軍第1師、第2師匯合;第5軍第3、第6團和第2軍第3師等部隊留在綏寧老區堅持遊擊戰爭。在甯安地區建立第5軍軍部留守處,領導道南留守部隊;將中共甯安縣委與東滿地區各地的縣委合併,成立以張中華為書記的中共道南特委,統一領導那一帶的抗日遊擊鬥爭。

  泉眼頭會議後,周保中即率部前往穆棱、勃利、依蘭、方正一帶活動。于此同時,第1師政治部主任關書范正在率第1師第1、第2團挺進松花江北,與第3軍配合行動;第2師師長王光宇率第2師一部活動在依蘭、樺川和富錦一帶。在1936年下半年裡各部均取得了不小的勝利。

  到1937年初的時候,第5軍軍部和第1、第2師主力先後都到達了依蘭東部地區,並在那裡建立起了後方基地、醫院、服裝廠、印刷所等後方機關。在這一時期,第5軍的部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進一步健全了編制和各級黨組織。隊內還成立了識字班和娛樂會,活躍官兵的文化生活。為了解決軍需供應,他們除了像以往那樣靠繳取敵人的和群眾自願捐助的物資以外,還採取了徵收木材稅、土地稅(每坰地徵收5角至1元)、車馬稅(按每頭牛1元,每匹馬2元,每輛車20元徵收)、大煙稅及反日特捐等,補充部隊的活動經費及軍需供應。這樣一來,全軍指戰員也開始能夠得到一定數量的津貼了。

  部隊條件得到了改善,打起仗來也更來勁了。從1937年1月起,第5軍各部在軍部的直接領導下,以依蘭刁翎為基地,不斷主動出擊。著名的大盤道戰鬥和襲擊依蘭城的戰鬥就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

  1937年1月,第5軍接到抗日救國會的報告,說駐後刁翎的日軍300多人準備向林口調動,勒令當地老百姓為其準備200張爬犁。

  第5軍領導接到這個情報後,對敵情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如果只是300多個敵人向林口調動,那只需要70—80張爬犁就足夠用了,為什麼日軍讓老百姓給他們準備200張呢?這就是說,他們除了兵力外,還一定有大量的軍用物資。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他們的行動一定會比較笨重。於是,副軍長柴世榮果斷決定調動第5軍第2師第5團全部和軍部警衛營、青年義勇軍和婦女團在大盤道伏擊敵人。

  1月27日晚,部隊秘密出動。第二天進入預定陣地。當時天上正下大雪,地上白茫茫一片,戰士們一動不動地潛伏在用冰雪築成的掩體後,眼睛盯著前方。但直到中午了,還是不見敵人的蹤影。這時,有的戰士就有點耐不住性子了。他們說:「大雪天的,跑這裡白來挨凍了,哪來的敵人?」

  柴世榮傳下話說:「忍著點,魚兒一定會上鉤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等我們一發現敵人,大家要聽從指揮猛打猛衝。」中午12點30分,敵人來了。走在前頭的是50名尖兵,他們坐在八、九張爬犁上,凍得縮手縮腳,根本顧不上警戒,沒有費什麼周折就進了包圍圈。緊接著,後面的大隊敵人也都進了埋伏圈。

  下午1點鐘,柴世榮發出攻擊信號,早已等得著急了的戰士們立即把雨點般的子彈射向日軍……

  到下午4點鐘,戰鬥結束。日軍官兵共360名全部被殲,繳獲各種軍用物資更是不計其數。對戰鬥中繳獲的500多匹馬,區分情況做了不同處理,屬反動地主的一律沒收,其餘農民的則歸還原主。

  大盤道戰鬥勝利後,柴世榮指揮部隊又於2月1日取得了夜襲前刁翎的勝利。而這些勝利要與2月末3月初由周保中、李華堂任總指揮的,由抗聯第3、第4、第5、第8、第9軍共同進行的圍攻依蘭的戰鬥比起來,那還是要遜色多了。那一仗不但殲滅了300多名日軍,繳獲了大批物資,而且打亂了敵人進行春季大「討伐」的部署,打破了敵人對我軍通往圖佳鐵道以東的樺川、富錦的交通封鎖,擴大了抗聯的政治影響,也提高了那一帶群眾的抗日鬥爭積極性,促進了偽軍的動搖和嘩變。

  自此以後,在偽三江省地區境內出現了被抗聯戰士稱為「騎大馬、逛大屯」的新局面。

  §38 打老錢櫃

  1936年1月,湯原縣幾乎變成了一座抗日隊伍雲集的大兵營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湯原遊擊總隊、聯合東北反日民眾救國軍、自衛軍支隊的領導人李延祿、張壽篯、夏雲傑、李華堂、謝文東、馮治綱等人齊聚湯原縣吉興溝,在那裡舉行了東北反日聯合軍軍政擴大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大家經過協商,通過了關於組織東北反日聯合政府和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的決議。聯軍總司令趙尚志被推選為總司令,張壽篯為總政治部主任,李華堂為副總司令。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第1軍、第2軍、第5軍以及饒河遊擊隊都未參加這次會議,所以會上成立的東北反日聯合政府和東北反日聯合軍,實際上都只是北滿地區的。1937年,中共北滿臨時省委還為此專寫信給周保中和第5軍黨委,說明「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不能包括一、二、五、七軍」。儘管如此,這個總司令部對於統一北滿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還是功不可沒的。1936年1月30日,湯原抗日遊擊總隊就是在這個總司令部成立後,由第3軍司令部幫助改編為第6軍的。

  第6軍成立後沒幾天,便開始和第3軍的同志們一起著手建立湯旺河溝裡的後方軍事根據地。此項工作主要由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張壽篯以第3軍、第6軍後方留守處主任和政治軍事學校(此學校也正在籌建中)教育長的名義,來具體負責落實。

  3月29日,張壽篯接到聯軍總司令部的指示,要求他迅速組織部隊,消滅盤踞在老錢櫃一帶的敵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