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 上頁 下頁
九〇


  年輕的紅大學員們舉著寫有「反對毛澤東逃跑」的字樣的標語旗在開會的喇嘛廟前示威。他們喊口號時就象和尚在念經。

  毛對他們說,想南下的,請便;願北上的,也請便,絕不強迫。然後,他請六七十名四方面軍的幹部來見他,其中也包括李特。這時,李德很警惕。他身高體壯,站在近處盯著李特,以防他拔槍向毛射擊。

  毛對幹部們說,南下是沒有出路的。他說,至於不願意和黨中央一起北上的人,可以等一等。「我們可以作為先頭部隊先走一步。」

  「我們先走,去開闢新的根據地,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歡迎你們來參加我們的隊伍。我相信,一年之後,你們會來的。」(毛說對了,幾乎一天也不差。)

  毛剛剛講完,李特跳了起來,大聲指責毛犯了「逃跑主義」和放棄江西蘇區等罪行。李德很擔心,以為李特已控制不住自己。他把李特緊緊地抱住。李特掙扎了一下,但擺脫不了李德那鐵一般的手臂。

  上午八點,大局已定。不想北上的人回班佑去了。想繼續前進的人向北進發。這和一九二七年秋天發生的事一模一樣。那年,毛在井岡山前,面對一批不聽指揮的人和不願跟他走的人也這樣告訴他們,讓他們回家,他率領著剩下的人繼續向井岡山行進,從而平息了一場動亂。

  楊尚昆還記得他自己哭笑不得的處境。四方面軍的人把政治部裡所有的炊事員、腳夫和後勤工作人員都帶走了。雖然給他留下了一隻飯碗,可是沒人給他做飯。他只好加入了中央縱隊,同歷史學家徐夢秋和後來擔任宣傳部長的陸定一等人在同一個伙食單位吃飯。

  不到一小時,毛也出發了。他沒有和別人走一條路,而是在警衛員及幾名親密戰友(周恩來和王稼祥躺在擔架上)的陪同下從喇嘛廟下山,通過一座木橋過了巴西河。那時(今天仍如此),橋板下接近水面的地方懸掛著一隻犛牛頭,保佑木橋免遭洪水、惡煞之害。過河之後,直上對面的大山——納日寨,踏上了自己新的征途。

  今天很難判斷毛認為張要發起進攻的威脅是否真實。或許沒有那麼回事。但毛認為確實存在這種威脅,因而不願冒險。他一面上山,一面把後衛部隊留守在每一個山口和要塞,以防四方面軍追上來。楊尚昆說:「這是紅軍歷史上一個非常危險的時刻。如果真的打起來,我不知道今天我們這些人還在不在。」

  向青教授——一位保守而謹慎的學者——指出,至今沒有找到任何客觀證據或文字材料可以證明張國燾準備以軍事行動迫使毛及其部下就範。他認為,假如確有此事,後來在延安處理張國燾問題時就會擺出來。他補充說,張國燾確實野心很大。中國的歷史學家們至今對這個問題還在激烈的爭論。

  軍事博物館的秦興漢將軍也說,沒有發現張國燾準備武力解決中央的證據,他也沒見到過這份出了名的電報。但他相信張國燾確有野心,想接管整個紅軍。這一點在延安時曾批評過他。李先念說:「從最壞的方面講,這是張國燾篡奪黨權的一次公開嘗試。」

  黨史專家王年一在《黨史研究資料》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中仔細分析了那份電報(但他顯然沒有看到電文)。他的結論是,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張公開威脅要「軍事解決」。但是他說,黨內很多人都認為張確曾這樣威脅過,或者說張的行動暗含著這樣的威脅。毛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的一個附注裡強烈地暗示張打算「軍事解決」。

  王年一舉出兩位權威人士,他們曾毫不含糊地說張打算採取「軍事辦法」。一位是李安葆,他在《話說長征》中肯定地指出,弗曾「秘密下令進行軍事解決」。另一位是呂黎平,他在回憶錄《嚴峻的時刻》中寫道,當值班軍官陳茂生在翻譯那份「出名的電報」時,他也正在通訊室,並幫忙翻譯了電文。他說,電報裡有這樣的話:「如果他們堅持錯誤思想,堅持北上,那就採取軍事辦法武力解決。」但是,經查閱所有的官方文件,王年一認為沒有證據表明電文裡確有這樣的話。他指出,任何中央文件裡都沒有提出這種指控,延安開會期間或是張國燾逃離延安後的公報裡也沒有提出這種指責。

  毛的行動使張國燾勃然大怒。他把部隊拉回阿壩,根本不提要釋放毛的部下。他在阿壩那所大藏廟裡召開了一次群眾大會,大會的口號是:「反對毛一週一張(洛甫)一博北逃。」張號召紅軍幹部批判毛,並要朱德表態。

  朱德說:「北上是中央委員會作出的決定。我本人不能違背這個決定,我也不會帶領紅軍反對這個決定。讓朱批判毛,對世界輿論起不了什麼作用。因為世界上都認為朱——毛是一個人。至於決定北上一事,我已舉手贊成,不準備放棄自己的觀點。」

  「你竟然是這麼個老頑固!」張國燾怒氣衝衝地吼道。

  劉伯承被激怒了。「你這樣對待朱德是什麼意思?」宋侃夫回憶稱,當時對朱和劉使用了非常刺耳的語言。宋是張國燾指揮部的電報電話員,開會時在場。在會上,毛的人都被稱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和「逃跑主義分子」。

  有人在會上喊:「打倒朱德!」

  張國燾很快就南下了。他的三十軍和四軍再次穿過草地同他在卓克基會合。侯國祥——個大個頭、沉默寡言和禿頂的六十八歲的幹部(一九三五年,他才二十歲,是四方面軍一位熱情奔放的政治幹部,屬李先念的三十軍)——還記得,離開卓克基不久,部隊行軍的口號就改了。原來的口號是「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毛、周、博古。」現在改為「打到成都吃大米。」

  張國燾南下了;毛澤東則北上。

  九月十二日,毛把部隊集中在俄界。這是一個小小的安全地帶。一位姓楊的土司控制著這片藏族地區,他是從明朝以來楊家第十九代傳人,藏名為謝代。自從楊家的第一代祖先從十四世紀開始向明朝皇帝納貢以來,這個地區一直由楊家的子孫掌管著,每年納貢之後,便自成天地,安然自得。這位第十九任土司向國民黨納獻鹽巴和糧食,對紅軍也一視同仁。他保持中立,對任何一方都不懷敵意。他把糧倉向紅軍敞開。雖然沒有任何書面協定和手續,但是一方面軍回送了一些步槍,國民黨過去也是這樣做的。楊家一直延續至今。第二十代楊土司一九八四年時五十六歲,是省人民代表大會的副主任。他在二十歲的時候被國民黨封為中將,但後來他卻投靠了共產黨。

  毛和其他中央委員在俄界開了一、兩天會。他們把嚴重減員的部隊重新編組成一支部隊,並從宣傳的角度考慮,把它稱為紅軍抗日先遣隊陝甘支隊。這說明毛是很現實的,他認識到,和張國燾強大的第四方面軍相比,他的部隊數量太少了。四方面軍由於編入了毛的五軍團和九軍團,實力又有了增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