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錯覺:180師朝鮮受挫記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538團團長率主力出發已走出10餘公里,奉命返回團部接電話: 「老龐,軍轉兵團電令,要我們師以兩個團就地阻擊敵人,你趕快帶領部隊返回!」 「根據現在情況,部隊要很快擺脫被動,撤過馬坪裡佈防,留一個分隊邊打邊撤不行嗎?」龐克昌在電話上談出了他的看法。 「不行,你馬上把部隊帶回來!」 龐克昌與趙佐端一起和就近的540團政委李揪召商量:上級總的企圖是向北轉移,180師已陷入不利處境,部隊斷糧幾天,十分疲勞,調來調去更加疲勞,將可能陷入不拔,他們建議繼續將主力北移,李懋召還提出,由他們540團擔任掩護…… 「我到師部當面給你彙報怎麼樣?電話上說不清楚。」 「不要來了,按命令執行。」 於是,已經出發10餘公里的538團二、三營又調了回來,於26日拂曉才重新佔領585.1米高的駕德山陣地。 但是,已經向馬坪裡出發的539團三營,因在行進途中失去聯絡,沒有返回來和一營一起執行轉運傷員的任務,而是在華川至馬坪裡的公路上與181師主力會合……這樣,轉運傷員的任務就完全落到了一營頭上。轉運傷員按預定路線由明月裡出發,經過退洞裡、悟月裡、芝岩裡,在馬坪裡交傷員,領糧食,任務非常艱巨,但部隊毫無怨言。 25日黃昏後,539團團長王至誠和部隊一起背、抬著全師300多重傷員,冒雨行軍,沸曉到達退洞裡。雨還在不停地下,部隊繼續前進。 王至誠帶領部隊行至梧月裡時,突然接到了師長鄭其貴發來的電報: 「命令部隊停止前進,搶佔梧月裡要點佈防。」 王至誠立即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擔任掩護傷員轉運的二營。 二營教導員關志超在梧月裡南邊山坯口遇見了師長鄭其貴,他把褲管卷得老高,一手拿著電報,一手拿著地圖,把地圖攤在膝頭上,指著當面的態勢對關志超說: 「我們已突出30多公里,軍通報東面有179師536團阻擊由春川北犯之敵;西面有查五升副軍長指揮軍工兵營在上下紅礦佔領陣地,阻擊由加平北犯的敵人。你們營把梧月裡及東側447.O高地控制住,掩護傷員北運……還可以派人到馬坪裡扛糧。」 關志超受命後,立即和營長馬興旺部署兵力,分配任務,控制要點,派人扛糧…… 9時許,扛糧的人員返回報告: 「公路已被敵人控制,敵人坦克、汽車縱隊已向馬坪裡方向開去!」 ……此時的敵人,是以坦克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早已從兩翼超過了抬著傷員徒步行進在大山中的180師。 26日拂曉,左面進攻的美7師已突破西上裡、梧曰南裡的179師536團一、二營陣地,進而佔領馬坪裡,將180師與179師分割,並深入180師側後,切斷該師退路,前出到芝村裡附近的方下橋,向史倉裡、華川郡方向前進。 右面進攻的美24師已佔領松亭裡、灘甘裡,並進至查玉升副軍長帶領軍直偵察連、工兵營阻擊的上下紅礦附近場巨裡繼續北犯。 正面進攻的南朝鮮軍第6師已佔領雞冠山,向北培山、駕德山推進。 180師被隔於芝岩裡以南地區陷入五倍於我的敵人四面包圍之中——誤入魔圈。 顯然,60軍根據志司指示在場岩裡、國望峰、史倉裡地區佈防的計劃已不能實現。 ——現代作戰,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時機的把握是成敗的關鍵。 25日晚,兵團給60軍的命令是根據志司分析24日總的戰場形勢決定的,而當時撤到北漢江以北地區防禦的180師已處於三面受敵的不利態勢,25日,如果180師根據當時情況不再返回駕德山而直接移到馬坪裡和179師並肩佈防,那麼,180師不僅不會陷入敵人的四面包圍,而且對全域也會有利得多。恰巧,25日晚上,馬坪裡又是個空隙,這為後來由於失去聯絡沒有返回而在華川至馬坪裡公路上與181師主力會合的539團三營,以及當晚通過馬坪裡與軍主力會合的軍務科科長張傑、直政處主任王一民指揮的師機關和直屬分隊脫離了險境可以說明。 這一次的變更命令,使180師失去了擺脫重圍的一次良機……以後180師突圍出來的一些指揮員意見最大的就是這件事:當時部隊北移馬坪裡以北繼續阻擊敵人的方案,完全符合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和作戰的實際需要,為什麼上級卻違背根據新的情況定下新的決心的原則呢?特別是師長則不看情況變化,不問作為一線指揮員的責任是什麼,硬是機械地執行命令,為什麼不敢來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呢?當然,要做到這些並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一個軍事指揮員本身所具備的優秀素質以及他的遠見卓識和必不可少的獨特魄力…… * * * 5月24日夜晚,當180師所有戰鬥部隊火速撤向北漢江北岸突圍時,在北漢江北岸的崎嶇山路上,一行人卻匆匆向南奔去。180師敵工科副科長陳子捷帶領敵工幹事錢國良,一名通信員、一名醫生和兩名翻譯去適當地點釋放戰俘。 由敵工科副科長陳子捷一行人執行這個特殊任務,180師的領導是很放心的。敵工科是部隊入朝後新成立的,副科長陳子捷和幹事錢國良在這個新單位工作,熱情很高。陳子捷帶的兩名翻譯能力都很強,一名英文翻譯廖運漳,是華西大學英語高材生,另一名朝鮮翻譯金東木,是朝鮮族,戰爭一開始就人朝參戰。臨行時,還指派副排長樊喜貴帶領一個警衛班護送。 在國外釋放戰俘,我軍歷史上還沒有可以仿效的先例。在朝鮮,這項工作是第一次戰役以後就開始作的。第一次戰役一結束,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就對開展敵軍工作的一些想法向彭德懷司令員彙報,「為了揭穿敵人誣衊我軍殺害俘虜,以至挖眼睛、割鼻子等欺騙宣傳,在其士兵中擴大我軍寬大俘虜政策的影響,從政治上瓦解敵軍,我們能不能挑些戰俘放回去……放少了恐怕影響不大,是否多放一些?」彭德懷果斷地決定,「好!能多放就多放一些。」 但隨後杜平考慮釋放戰俘,在國內作戰是家常便飯,用不著向上級請示,在朝鮮作戰就不同了,我軍在和所謂「聯合國軍」作戰,有好多個國家的戰俘,釋放戰俘可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國際影響,還有將來交換戰俘的問題……但目前從軍事上考慮,為使敵軍瞭解志願軍的俘虜政策,又必須快放,想來想去,主意難定,杜平又向彭德懷建議,「這件事關係重大,要不要請示一下?」彭德懷沉思一會對杜平說,「那你再考慮細一點,擬個電報向中央軍委報一下。」 並向杜平交待要他負責把這件事辦好,杜平很快草擬了電報經彭德懷審閱後上報軍委。第二天上午,軍委主席毛澤東就發來了回電: 「你們釋放一批敵俘很好,應趕快放走,爾後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很快,杜平直接派人到戰俘收容所,挑選了103名戰俘,其中美軍俘虜27人,南朝鮮軍俘虜76人,送到雲山前線釋放…… 雲山前線釋放戰俘一事,在國際輿論界很快引起了強烈反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