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錯覺:180師朝鮮受挫記 | 上頁 下頁


  關志超

  在我的桌子上放著一本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的書——長篇紀實文學《錯覺——180師朝鮮受挫記》(以下簡稱《錯覺》)。作者徐一朋同志要我為他寫的這本書作序,使我想起了60軍老軍長韋傑臨終前的一段遺言。

  老軍長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對來醫院探望他的同志說:

  「……我們這些人的時間不多了,主要是要把戰爭的經驗教訓留給新上來的同志。鄧小平同志多次說過,要提高部隊現代化戰爭的指揮能力,把朝鮮戰場第五次戰役的真實情況,用現代的觀點總結出來……對將來我軍作戰有好處。」

  我邊思索這段話邊翻閱著這部紀實文學《錯覺》,使我這個曾參加過這場戰爭的180師的一名老兵,倍感親切,格外振奮。因為,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長期以來,特別是180師在這次戰役回撤失利的真實詳情和失利原因未能公佈於眾,而現在以戰爭文學的形式「把五次戰役的真實情況用現代的觀點總結出來」反映出來,這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當我徹頭徹尾地認真讀了這本書後,覺得作者在這方面做到了。

  不信,不妨摘錄幾段看——整個來說,第五次戰役是一個大勝仗,共殲滅敵人8.2萬多人,是五個戰役中消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更重要的是粉碎了敵人的登陸計劃,敵人被迫接受停戰談判。此役,還使我志願軍新參戰兵團受到鍛煉,取得了在全新環境中對美軍作戰的經驗。

  然而,這次戰役又應了彭德懷司令員的一句預言:是一場大惡仗——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亦付出了相當代價,戰鬥減員為8.5萬餘人,敵我傷亡對比為1:1.038,特別是戰役二階段回撤的頭九天,志願軍就傷亡1.6萬餘人,損失最重的是60軍之180師,造成了「全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第一次損失」,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180師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回撤時,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戰敗了,但是在對敵作戰中部隊英勇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是不會磨滅的,他們無愧於「最可愛的人」。他們在孤懸敵後、誤入魔圈、糧彈俱缺、傷員增多的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面對數倍於我、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仍殊死戰鬥。戰士們以血肉之軀抵禦著敵人裝甲之師,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子彈打光了就用刺刀與敵人白刃格鬥,成排成連的在白刃格鬥中與敵人同歸於盡,流盡最後一滴血!僅兩天的連續作戰,全師的幹部傷亡就超過了該師在國內戰爭中兩年傷亡的數字。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實踐了毛澤東主席關於「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教導,他們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他們的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是我軍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是光照後人的傳家之寶——令人欣慰的是,在這篇紀實文學中「總結出來」了。

  還有——在戰爭中,戰俘——這個作為戰爭的必然產物,完全是由戰場上的各種因素決定的,包括很多偶然的因素……180師在第五次戰役回撤失利,有5000余名官兵被俘,被俘的原因十分複雜,其中大部分是受傷或挨餓、勞累致疾倒下後被俘,也有的是分散突圍中失去戰鬥能力或掉隊以後被敵人突然包圍被俘。

  在戰俘營這個特殊戰場,他們經受住了特殊鬥爭的考驗,表現出了堅定頑強的鬥爭意志……他們把屠場當戰場,面對敵人的刺刀和無恥的恐嚇,毫不畏懼,敢於公開站出來與叛徒鬥,與國民黨特務鬥,與戴著「民主人道」假面具的美國佬鬥,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驚人的可歌可泣的鬥爭事蹟……

  然而,遺憾的是,那些歷經九死一生、百戰磨難而堅貞不屈的被俘遇害以及被俘歸返人員沒能得到應有的理解和公正的對待。幸喜的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政治經濟形勢有了可喜的變化,戰俘的命運也帶來了轉折,才能果斷糾正對被俘歸返人員不公正對待這一歷史謬誤,也才能使這些被歷史的塵灰掩埋多年的英烈業績,得以挖掘、恢復、昭示和弘揚,為新時期的革命傳統、革命正氣、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增添了形象化的富有說服力的教材——這些,在這篇紀實文學中也「總結出來」了。

  ……必須承認第五次戰役回撤失利180師受到的損失是非常重大的,這是我軍建軍以來少有的,我們很感慚愧,要以悲痛心情總結經驗,從各方面想辦法挽救這一損失……造成這次損失的原因,這是上上下下許多錯覺和各種因素湊合在一起造成的……倘若我們一方面搞得好,這損失完全可以避免,至低限度可以減少……

  上上下下許多錯覺,錯覺……它涉及到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自我批評,兵團主要領導王近山的赴京請罪,軍長韋傑的臨終遺囑,師長鄭其貴的「過關」檢查等等真實情況——作者終於把這支部隊在第五次戰役回撤失利遭受慘重損失的原因探尋出來了,而且以此定為書名,可以想像作者為完成這部文學創作,其勇氣、膽識乃至採訪的難度和搜集資料的工作量,都將是空前的。

  據我所知,這篇作品不少人在50年代就試圖寫,但沒有寫成。什麼原因呢?主要是缺乏這種勇氣、膽識和求真求實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感。

  紀實文學《錯覺》向我們顯示了歷史真實的魅力。

  時下常有人把紀實文學和人物傳記、史學混為一談。《錯覺》是一部紀實文學,不是人物傳記、更不是歷史論文。儘管其中的人物、事件和發展線索都有其真實的歷史依據,但它仍是一部紀實文學,屬￿文學範疇,因此它允許作者去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進行藝術虛構。我很贊成這種觀點:

  文學和史學畢竟是兩種屬性,把文學當作歷史來研究可以,而當作歷史來要求則不可以。因為,虛構,畢竟是不被史家所容忍的。而文學呢?恰恰需要虛構,不虛構則沒有藝術。因此——我喜歡這部紀實文學,我向大家推薦這部紀實文學,因為它不僅確實認真地貫徹了鄧小平同志的指示,回到1951年去「把朝鮮戰場第五次戰役的真實情況用現代的觀點總結出來」了。而且摳歷史寫得生動形象,藝術真實,跌宕起伏,促人奮起,使人更加聰明,很值得一讀。

  1996年4月8日于南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