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0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六〇


  §第8章 三軍卷平岡

  1944年,盟軍在歐洲的反攻節節勝利。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侵略者的處境也日益不妙。日軍為了在海上交通線被切斷時仍能保持其本土與東南亞的聯繫,在當年四五月間發動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攻勢。蔣介石集團正集中精力保存實力,準備內戰,對日軍的進攻毫無準備,連失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大部和貴州一部,重慶震動。

  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1944年4月毛澤東指出:我黨我軍現在的任務是要準備擔負比過去更為重大的責任。我們要準備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日寇打出中國去。為我黨能夠擔負這種責任,就要使我黨我軍和我們的根據地更加發展和更加鞏固,就要注意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要把城市工作和根據地的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1944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120師第359旅挺進湘南、粵北,開闢以五嶺山脈為中心的華南敵後根據地,並逐步把鄂豫皖湘贛根據地和東江根據地聯結起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南方一翼,以阻止國民黨的反革命逆流,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11月1日南下支隊在延安舉行誓師大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賀龍、葉劍英、聶榮臻都到會講了話。賀龍講話時,舉起十指張開兩隻大手說:同志們!我們中國共產黨就是靠這個起家的。就是說,最初我們沒有一支槍、一粒子彈,是靠自己一雙手起家的。我們從敵人手中奪取武器,才有了人民軍隊,才發展成為現在的八路軍、新四軍。第359旅第一梯隊4000餘人,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1遊擊支隊(簡稱南下支隊,轄四個大隊),由司令員王震、政治委員王首道率領,於11月9日,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越過同蒲路進入太岳區,後又由太岳再渡黃河越隴海路,突破日寇的重重封鎖和頑軍的不斷阻擊,於1945年1月27日,在鄂豫皖湘贛根據地之大悟山與新四軍第5師會師。受黨中央指派的隨軍南下的兩個幹部大隊900余人,亦同時到達大悟山。鄂豫皖區黨委及第5師領導機關,根據黨中央1月6日關於部隊會合後加強團結的指示,號召邊區機關、部隊同南下支隊親密團結,並號召向南下支隊學習,掀起練兵的熱潮。

  2月初,鄂豫皖區黨委召開會議,傳達與討論了黨中央的指示,研究了形勢任務,確定第5師地區今後的工作方針以發展為主,著重發展鄂南,照顧原有地區之鞏固。同時決定,派第4軍分區第40、41團配合南下支隊,挺進鄂贛地區,並積極做好渡長江的準備工作。

  幾年來,鄂南地區由於敵偽頑的夾擊,第5師主力部隊幾進幾出,但在鄂南中心縣委和指揮部的領導下,地方黨組織和武裝始終堅持著抗日鬥爭。贛北中心縣委(1945年初由贛北工委改成)領導地方武裝,堅持了贛北各地的鬥爭。南下支隊在大悟山經過短期休整後,同第40、41團於2月14日繼續南進,2月19日至23日,分批從黃岡之下巴河和蘄春之田家鎮,先後渡過長江,進入鄂南之鄂城、大冶、陽新地區。隨南下支隊進入大悟山的兩個幹部大隊,一個大隊留在鄂豫皖地區,增強該區的領導力量;一個大隊進至洪湖一帶,去與當地黨組織及軍隊一起開闢洪湖根據地。

  八路軍渡江南下,使敵人極為恐慌,一面抽兵加強防備,一面伺機向八路軍進攻。2月22、26日,南下部隊相繼擊潰了阻擊和尾追之敵,殲敵200餘人。之後,又粉碎了日寇對鄂城、大冶地區的報復「掃蕩」。南下支隊對國民黨軍隊,採取團結抗日的政策,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對暗通日寇,殘害人民、向八路軍進攻者,則嚴正自衛,予以打擊。

  為打開鄂南局面,南下支隊繼續南進,進插湘鄂邊之大幕山。3月3日,南下支隊主力在第40、41團配合下,一舉攻佔大幕山,3月6日又攻克金塘、大源,共殲頑敵300余人,其餘頑軍向江西之武寧竄去。在此期間,南下支隊主力一部擊潰了通山日寇的進攻,殲敵100餘人。第40、第41團及鄂南地方武裝,在軍事行動的同時,配合地方黨政工作,從事根據地的各項建設,積極爭取當地遊雜武裝和進行瓦解偽軍的工作,擴大新區,鞏固根據地。整個鄂南出現了抗日的大好形勢。國民黨為了阻撓八路軍南進,命令第9戰區將茶陵、永新、蓮花之第82軍、駐資興地區之第99軍,星夜調來修水和萍鄉,並以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為湘鄂贛邊區「剿匪」總司令,統率第72、第99軍計6個師及5個挺進縱隊,妄圖在湘北、鄂南地區消滅南下八路軍。

  南下支隊進入大幕山後,計劃在湘鄂邊地區停留20天至1個月,準備奪取平江等,建立小型後方,補充一部分人員和武器後再行南進。遂於3月下旬進佔平江城。我奪占平江後,王陵基以四五師之眾不斷向我進攻,我幾次反擊都未能達到預想之目的。4月初,毛澤東電示南下支隊,要將根據地建立在敵佔區,勿主動攻擊頑軍,嚴守自衛的原則,並提出進至湘南郴縣、宜章地區建立根據地的新方案,要南下支隊南進後看情形再言。南下支隊為了實現在湘鄂贛邊建立立足點,逐步向南發展的計劃,撤銷了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第1遊擊隊的番號,更名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並將原4個大隊擴編為5個支隊。

  此後頑軍由東、南、北三面進逼平江,南下支隊為擺脫被動局面,於4月15日撤離平江,北上岳陽、臨湘地區。因該地區是日頑邊界區,南下支隊北上後頑軍即行追蹤,南下支隊轉至鄂南通山、崇陽地區。在此形勢下,王震、王首道等決心在湘鄂贛邊地區創建遊擊根據地,並向中共中央作了報告。5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在湘鄂贛邊創建遊擊根據地,成立了湘鄂贛臨時區黨委、行署和軍區。王首道任區黨委書記,聶洪鈞任行署主任,王震任軍區司令員,建立了13個縣的民主政權。

  湘鄂贛臨時區黨委成立以後,為了粉碎頑軍的進攻和為開闢根據地創造條件,以主力一部挺進江西省修水、武寧地區,迫頑軍東移,以實現發展鄂南和爾後向湘中之湘陰至衡山鐵路兩側敵佔區開展遊擊戰爭的計劃,但因頑軍的重兵攔截,未能實現,而轉回鄂南。同時另一部第6支隊進入湘陰、平江、長沙三縣交界地區的桃花山,在敵佔區站住腳跟,並得到了發展,先後爭取偽軍8000餘人反正(分別編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1、第2師),第6支隊本身也由130餘人發展到2400余人,建立了基層政權,使長沙北鐵路兩側的遊擊戰爭蓬勃地開展起來。

  在南下支隊轉戰湘北的同時,第40團及鄂南地方武裝相繼在鄂城、陽新等地襲擊日偽據點,殲敵一部,並爭取了一部偽軍反正,使鄂南地方武裝,又分別在鄂城、嘉(魚)浦(圻)地區,攻克日偽據點多處,殲敵一部,並粉碎了頑軍的進攻。至7月,鄂南偽軍及反動的大股土頑均被我殲滅或擊潰。長江以南,贛北彭澤以西,湘北岳陽以北地區,除公路、鐵路及少數孤立的日偽據點外,大部獲得解放,根據地南北260公里,東西360公里,人口200余萬,初具規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