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0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
八 |
|
3月10日下午3時,日軍棄城向北逃竄。359旅主力立即變成「敵逃我追」的姿態,猛追不舍。驚慌的敵人,逃至岢嵐與五寨之間的三井鎮附近時,被358旅攔住去路,嚇得縮進鎮內,趕修工事,企圖固守待援。當359旅追到三井鎮時,天已經黑了,只見鎮內到處是火光,敵人正在架鍋做飯,烤火取暖。這正是「敵疲我打」的好時機,也是發揮八路軍夜戰近戰特長的好時機。王震下令強攻。疲憊不堪而又立足不穩的敵人,一下就亂了營。717團和718團二營的戰士一個個躍身沖入鎮內,和敵人展開了逐街逐巷的肉搏戰,殺得日軍鬼哭狼嚎,死傷過半。最後剩下300餘人,龜縮在鎮北的幾座堅固房子裡,負隅頑抗。次日拂曉,359旅主力繼續勇猛衝擊。眼看殲滅戰快要勝利了,不料趙承綏部的那兩門炮,突然向三井鎮盲目射擊,妨礙了八路軍的最後攻擊,敵人趁機突出重圍,朝五寨方向逃去。 此次戰鬥,共斃傷敵人300餘人,俘敵28人。11日,359旅踴躍追擊由三井鎮逃跑之敵直到五寨城下。三井殘敵會同五寨的敵軍據城困守,359旅仍然運用收復岢嵐的經驗,用少數部隊圍困和襲擾五寨城,把主力放在機動位置,待機打擊來援之敵。果然,3月17日下午,在義井鎮附近的虎北村,358旅和359旅主力攔住了由神池來增援五寨的敵人,激戰6小時,殲敵400余人,其餘狼狽潰逃。這一仗不僅擴展了反攻戰役的戰果,而且震撼了被分割圍困的敵人,嚇得孤守在保德、河曲、偏關、五寨4城的日軍,於20、21日同時棄城逃竄,4座縣城遂被八路軍收復。當保德敵人會合三岔堡之敵向神池撤退時,在田家窪被359旅截擊後,竄往義井鎮。3月22日,敵乘夜向神池撤退,正碰上358旅在鳳凰山下的設伏部隊。他們向敵攔腰猛衝,殲敵300余人,其餘敵人逃向神池。359旅又追至神池城邊。敵人不敢再據守縣城,倉皇逃往朔縣,神池也被八路軍收復。 至此,日軍侵佔晉西北的7座縣城,只剩下甯武了。甯武縣城處於甯武關口,是同蒲路北段的一個重要車站,也是大同至太原公路的一個咽喉要地。日軍在城內留駐精兵1500餘人,企圖長期固守,以控制同蒲路。這時120師主力連克6城,士氣正旺,攻勢正猛,根據賀龍的命令,359旅仍然採用圍點打援的辦法,以少數部隊和遊擊隊牢牢圍住縣城,以358旅、359旅主力分別在同蒲路東西兩側,形成「二虎攔路」的陣勢,切斷甯武至陽方口的交通要道,單等日軍就範。3月31日,陽方口的敵步、騎兵共600多名,在飛機掩護下向南進犯,企圖接應甯武之敵突圍。當該敵進至石湖河與麻峪附近時,遭358旅和359旅一部夾擊,敵搶佔有利地形頑抗。戰鬥一打響,甯武城內之敵以為援兵已到,乘機出城反擊,企圖向359旅側後進攻。此時358旅715團主動出擊,協同359旅夾擊該敵,殲敵300餘名,敵千口聯隊長亦被擊傷。黃昏時,甯武日軍退守城內,石湖河之敵回竄陽方口。困守甯武之敵看著死守不成,求援又無望,遂於4月1日晚棄城向北逃竄。人路軍展開猛烈攻擊,沿途斬獲頗多。殘敵終於與陽方口敵人會合,一起逃往朔縣,359旅當即收復甯武縣城。 至此,日軍侵佔我晉西北的7座縣城全部收復,敵人企圖扼殺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於搖籃中的陰謀被徹底粉碎。整個戰役共滅敵1500餘人,繳獲山炮1門,汽車14輛,步機槍200多支(挺)。 收復7城戰役的勝利,是堅決執行「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方針,以及「集中主要力量,打破敵人一路」的原則所取得的成果。它標誌著120師由第2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運動戰向抗日遊擊戰爭的勝利轉變。這次戰役的勝利,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政治影響,鼓舞了廣大群眾的抗日鬥志,提高了敵後軍民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強信心,對鞏固與發展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4月10日,毛澤東來賀電:「9日電悉。努力奮戰擊破敵人整個進攻,取得偉大勝利,中央諸同志聞之極為興奮。傷亡頗大,補充整訓極為必要。抗大受訓幹部,雖因各方需要調出頗多,然月底畢業時,當可分配一個可觀數目補充你們。望鞏固內部團結,加緊整理訓練,爭取新的勝利,配合友軍,造成鞏固的根據地,堅持華北抗戰,在全國抗日戰爭中完成自己的戰略任務。」 毛澤東所說的「傷亡頗大,補充極為必要」,是指120師在同蒲路破襲戰和收復7城戰役中,行軍千里,大小戰鬥10餘次的傷亡情況。賀龍、關向應、肖克在4月9日報告說:「這次戰役傷亡數目:358旅為580名,359旅897名,宋支隊47人,警六團39人,總計此戰役全師傷亡1563人。」717團政治委員等6名營以上幹部英勇捐軀。 延安。 一盞油燈下,毛澤東在聚精會神地寫著《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遊擊戰爭還有其戰役的配合作用。例如:太原北部忻口戰役時,雁門關南北遊擊戰,破壞同蒲鐵路、平型關汽車路、陽方口汽車路,所起的戰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毛澤東放下筆,緩緩地點燃了一支煙。 在世界戰爭史上,遊擊戰爭只是生存於戰役範圍內。然而,在毛澤東眼裡,遊擊戰爭已上升到戰略地位,並且逐步變成中國共產黨人的拿手好戲。德國的一位戰略家在考察了中國的抗日遊擊戰爭之後,不無感慨地將毛澤東譽為「遊擊戰之父」。 眼下,這位「遊擊戰之父」又把敏銳的目光投向內蒙古陰山山脈的中段——大青山。 大青山地區橫貫綏、察兩省,是陝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戶,是華北通向大西北的咽喉。在古人眼裡,大青山是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空曠景象。然而此刻,毛澤東望著這一地區的版圖,不禁脫口說道:「大青山戰略地位不可小視」。在毛澤東眼裡,開闢了大青山根據地,既可以粉碎日軍西進寧夏、甘肅,分割大西北的企圖,又可以使晉西北、晉察冀部隊相互配合作戰,扼制日軍對陝甘寧邊區的進攻,還可以溝通與蘇聯、蒙古的聯繫。 5月14日,毛澤東電示朱德、彭德懷、賀龍、關向應、肖克,明確指出:「在平綏路以北沿大青山山脈建立遊擊根據地至關重要,請你們迅速考慮此事。」 大青山地區的重要性,賀龍、關向應早已注意到了。他們對於八路軍進入敵後戰場,乘敵尚著意於正面戰場之機,向北、向東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也有深刻認識。早在1937年11月間,在綏遠工作的共產黨員楊植霖曾專程到五寨面見賀、關,向他們報告綏遠被敵人侵佔後的情形。賀龍曾經詳細詢問過那一帶的具體情況,並且提出:能不能把當地武裝調到晉西北整訓,增加一些新成分後,再回去打遊擊。次年4月間還將對大青山地區調查所得情況向毛澤東作過報告。接到毛澤東的電報,賀龍和關向應、肖克、甘泗淇、周士第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大青山東西綿延700餘裡,南北寬100餘裡,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 南麓連接土默特川平原,北麓接烏蘭察布草原,與蒙古鄰近。平綏鐵路在大青山南麓通過,聯接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集寧3個重鎮。大青山地區,從戰略上看,是通往大西北和陝甘寧邊區的北部門戶,又靠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北翼,地位甚為重要,所以中央甚為重視。他們立即組織力量再次對大青山地區的現狀進行調查。6月初,賀龍、關向應等將調查情況和他們的看法向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作了報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