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八三


  為貫徹上述指示,太行分局於1943年1月25日在河北涉縣溫村的一個教堂裡,召開了高級幹部會議。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總結了五年來對敵鬥爭的經驗,確定了今後的鬥爭方針,對晉冀魯豫軍區、邊區和129師的各項工作,均有很大影響。由於開會地點在溫村,這次會議又被稱為「溫村會議」。

  中共太行分局是1942年9月成立的。根據中央1942年9月1日《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党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為便於統一調動和組織根據地內的所有力量,進行對敵鬥爭和根據地建設,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由鄧小平任書記,李大章任副書記。李雪峰、劉伯承、蔡樹藩為分局委員。

  在太行分局這個為期25天的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五年來對敵鬥爭的概略總結》的報告和會議總結報告。這兩個報告被各摘錄整理一部分,變為三篇文章收錄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中。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中,共有8篇文章力鄧小平抗日戰爭時期所寫,而其中以這三篇文章最為重要,最能反映鄧小平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對今後的鬥爭也最具指導意義。

  在《五年來對敵鬥爭的概略總結》一文中,鄧小平在回顧了對敵鬥爭的三個階段後,從10個方面總結了對敵鬥爭的經驗和教訓,指出:當前敵我之間的鬥爭是「全付本領」的鬥爭,今後的鬥爭將更加巧妙而尖銳。要掌握住敵強我弱的特點,原則是削弱敵人,保存自己,積蓄力量,準備反攻。人民是一切的母親,是對敵鬥爭一切力量的源,敵我鬥爭的勝負,決定於人民。我們要掌握正確政策,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各階層一切抗日的人民對敵鬥爭。要建設根據地,鬥爭中堅持敵進我進,在進行遊擊戰的同時下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要發動群眾,減租減息,發展生產,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

  這篇文章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將對敵鬥爭的著眼點轉向了敵後,在更加廣泛的領域提出了「敵進我進」的思想。

  劉伯承曾首先提出在敵「掃蕩」時,不能囿於「敵進我退」、「誘敵深入」的基本原則,而應在敵包圍圈的縫隙中,以「敵進我進」的方式跳出包圍圈,到敵人的側後去打擊敵人,即「軍事變換線」理論。鄧小平在「溫村會議」上提出的「敵進我進」則範圍要廣泛得多了。它既包括軍事的,也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這一理論既指導正規軍的「敵進我進」,又指出了地方兵團和抗日群眾如何「敵進我進」的問題,它是針對日軍「總體戰」而提出的有效對策。

  鄧小平提出的「敵進我進」,不是盲目的「進」,是講求策略的「進」。他認為:在敵強我弱,開展持久戰的情況下,我們的原則應是削弱敵人,保存自己,隱蔽、積蓄力量,準備反攻——今後在一切方面都要注意不暴露,善於隱蔽地從各方面積蓄力量,要使敵人看不起我們,要善於採取一切方式去麻痹敵人。唯有如此,才能積蓄起力量,也才能打到敵人的痛處。

  「使敵人看不起我們」一句,充分表現了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思想。聯繫現時國際上的鬥爭,不難看出這種思想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鄧小平在這個會議上還對過去的工作進行了深刻的檢討。他認為,過去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過去對「基本的是遊擊戰,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這個原則認識不夠,強調了正規軍的建設,而在相當時期對地方武裝與人民武裝的建設重視不夠,對地方武裝發生了編並和放任兩方面的錯誤,所以影響對敵鬥爭甚大。今後根據地的遊擊戰將不斷增大,運動戰在平原已無可能,在山地也可能縮到很小限度,所以應發展廣泛的群眾性的遊擊戰爭。

  二是過去一直未樹立起鞏固華北敵後陣地的明確觀念,這從幾年來忽視敵佔區工作,可以證明。在這方面,甚至做得還不如國民黨。國民黨從抗戰開始就著眼打入偽軍、偽組織,長期埋伏準備戰後的問題,已取得先機,有了不小的成就;我們則在戰略上大大失算,需要從今後的努力中來補救。

  「溫村會議」後,129師在敵佔區和遊擊區的鬥爭,迅猛地開展起來。其時的一個有力的形式就是武工隊。武工隊的全稱是武裝工作隊。早在1942年春就已成立的敵後武工隊在對敵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的漢奸說:「別人都好惹,只有武工隊這批人鐵面無私,碰著他們就要栽跟鬥。」武工隊經常把傳單貼在敵軍據點和交通要道上,甚至貼到偽縣政府的佈告欄裡和日軍憲兵隊的門上。

  但那時,武工隊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鄧小平在「溫村會議」上講道:儘管敵佔區存在著開展遊擊戰爭的良好條件,但在敵佔區建立小塊遊擊根據地仍然是一個艱難的行動,如果以為隨便可以幹起來那只是一種幻想。有的武工隊對政治鬥爭認識不夠,存在著單純軍事行動的觀點,與敵人硬拼而招致不應有的損失。有的單位沒有把武工隊當作一個大事來抓,在人員、武器等方面沒有給予必要的保障。

  經過不斷地調整,到1943年,在「深入敵後之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建立小型的、隱蔽的遊擊根據地」的方針的指導下,大批的武工隊如麗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經過一個時期的鬥爭,敵佔區的形勢大為改觀。

  「溫村會議」的「敵進我進」的思想,吹響了戰略反攻的前奏曲。

  ※36.最後一擊

  §最後一次肅正

  1942年的夏季日軍曾經得意一時,自認為取得了徹底消滅八路軍總部的輝煌戰績。在八路軍總部被襲後的第二年夏季,日軍又欲重溫去年的「輝煌」。

  1943年5月,日軍對太行區發動了它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掃蕩」。日軍除了一次比一次瘋狂以外,在方法上已是黔驢技窮。這次「掃蕩」,日軍又派出了挺身隊,偽裝成八路軍,仍然是夜行曉襲,也仍然是專走小路,不走村莊,不走大路,目標也仍然瞄準了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

  但這次已經不是上一次了。129師積極開展敵後的遊擊戰爭,在日軍主力部隊和挺進隊出動之前,就獲得了情報。劉、鄧在判明敵人的企圖之後,決定乘敵人的合圍圈尚未形成的時候,將反「掃蕩」中的包袱——師部機關先行轉移至外線。

  5月6日,日軍第36師團分幾路分別由潞城向北,由武鄉、左權等地向東;第4獨立混成旅團由林縣地區向北;第37師團、第69師團各一部由陵川地區向北;採取梳蓖隊形,企圖將八路軍總部和129師主力部隊圍殲于清漳河兩岸。

  在日軍出動的前一天,5月5日,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同時向太岳區轉移。129師師部選擇了和遼縣、武鄉東進的日軍對進的轉移策略。當兩軍互相接近時,李達派出一部分警衛部隊牽制、迷惑敵人,而主力則從敵人「梳篦隊形」的間隙安全地轉了出去,使日軍「未能取得大的戰果。」

  這次日軍也不得不承認八路軍作戰行動非常成功,因為他們要想捕捉到八路軍的目標「是極為困難的」。於是日軍由於「未能取得大的戰果」,就瘋狂地捕殺地方幹部和群眾。而八路軍堅持內線鬥爭的部隊和參戰的民兵與外線作戰的八路軍相互配合,內抗外襲,使日軍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日軍不得不於5月13日開始撤退。

  來,由不得我;走,就由不得你了。

  太行軍區各軍分區的部隊乘日軍撤退之機,對日軍進行了長距離和大範圍的追擊。

  這時的主動與被動同「掃蕩」開始時的形勢己完全顛倒過來了。日軍不得不邊退邊戰,非常狼狽,以至到5月22日才撤退完畢。

  §軟纏硬打

  1944年4月,毛澤東指出:現在的任務是要準備擔負比過去更為重大的責任,我們要準備不論在何種情況下把日寇打出中國去!

  太行山上的129師也在這一年裡確定了出擊的方針:發動攻勢作戰,向敵人展開局部反攻,縮小敵佔區,擴大根據地,堅持敵進我進的方針,堅決打擊敵人的「掃蕩」,保衛生產,保衛糧食,保衛根據地。

  反攻雖是「局部」的,但它到底標誌著戰鬥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八路軍一方。出擊、收復夫地構成了此後作戰的特色。

  自從劉伯承在1943年9月離開太行抗日根據地,回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和準備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後,鄧小平肩上的擔子一下子增加了許多。由於彭德懷也回到延安,鄧小平實際擔負起了八路軍總部、中共北方局和129師三副重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