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
六 |
|
「不敢,兄弟在蔣主任處當個參議。」喬茂才滿臉堆笑地答道。喬茂才提到的蔣主任——蔣鼎文當時任國民黨西安行營主任。喬茂才接著說:「我過去在四川時,認識劉師長,兄弟此次來到貴師,是想拜望一下劉師長。」李達心想,這可不是個普通朋友,我們沒有請他,上級也沒有通知說他要來,還是先去問一問劉師長。聽了李達的介紹,劉伯承說:「喬茂才我認識,可是我們已經幾十年沒有來往了,他來幹什麼呢?在沒有弄清他的意圖之前,我暫時不好出面,你先去招待一下,跟他談談,就說我到前邊部隊去了,有什麼事等我回來再說。」李達出來後,對喬茂才說:「實在不巧,劉師長到外面視察部隊,現在還沒回來。」 「那麼,劉師長幾時才能回來呢?」喬茂才急切地問道。「現在還說不準。」李達說。聽了李達的話,喬茂才半天沒有說話。沉默中,喬茂才幾次欲說又止,最後,他終於沉不住氣了,不得不對李達和盤托出他此行的目的,說:「李處長,兄弟此來,一是拜望,二是有公事相商。不知你可否轉告劉師長?」李達說:「這幾天,劉師長正在前邊忙於公務,行蹤不定,一時難於找到他。喬參議如有公事,可以跟我說,劉師長回來,我一定轉告他。」 喬茂才從隨身攜帶的公文包裡拿出一封信,遞給李達,說:「請李處長先過目。」 李達打開一看,竟然是蔣介石親筆簽署的一個命令。蔣介石在命令中指示129師經隴海路轉平漢路北上,加入石家莊方向作戰。在李達看信時,喬茂才在一旁假惺惺地說:「你們爬雪山,過草地,吃了不少苦,這回你們轉至隴海路上,可以先休整幾天。」 李達看完信,覺得這封信大有文章,隨即向喬茂才問道:「這封信朱總司令看過沒有?我們怎麼沒有接到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呢?」「沒,沒有。」喬茂才尷尬地說。李達這時已經完全弄清了喬茂才的來意,就對他說:「這是個大事,還是把這個命令先放在這裡,等到劉師長回來由你自己親自交給他為好。你先到房間裡休息一下,我馬上就派人去找劉師長。」 這是李達和喬茂才鬥智的第一個回合。李達隨即就到了劉伯承處,將情況向劉伯承作了彙報。劉伯承也略感吃驚地說:「好傢伙,還是蔣委員長的親筆簽字!」他考慮了一下,接著說:「來者不善,善者不來。這是蔣介石的一個陰謀。」說完,他走到了地圖前,用僅剩的一隻左眼仔細地察看起來。 當時,115師已經到了靈丘、廣靈、淶源、阜平、曲陽和行唐之間;120師正在神池、甯武、朔具一帶活動。日軍於9月13日占了大同,正以20萬兵力沿著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線推進。劉伯承判斷按照國民黨的這種打法,用不了多久日本鬼子就會攻下石家莊和太原。如果129師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加入石家莊方向的作戰,那麼就形成了115師、120師在西線作戰,而129師在東線作戰的局面。在晉冀地區,東西向交通線很少,主要是南北向交通線,這樣129師同115、120師的聯繫就很容易被日軍切斷,這樣的行動完全違背中共中央的意圖。他邊看邊說,「陰謀!這是一個很大的陰謀!」李達插了一句:「這麼一來,我們師就得被迫孤軍作戰,不得不擔任正面防禦。而目前按總部的指示和我們的實際情況,應當儘量避開正面作戰。」劉伯承接著說:「對。蔣介石要借日本人的刀殺我們。我們不上這個當。 馬上將情況報告毛主席和朱總司令。」李達轉身剛要走,又問到:「這個喬茂才怎麼打發呢?」劉伯承說:「他現在不是老朋友來敘舊,而是在給蔣介石賣命,我不能見他。我不能理睬他,讓他等著,等得不耐煩了,他就回去了。」國共談判時,經雙方商定,對八路軍的指揮一定要通過八路軍總部,誰也無權越級下命令。蔣介石這種做法,既不符合國共談判的協議,也不符合軍隊指揮的慣例,其用意已不言而喻。 李達對劉伯承的話心領神會,又與喬茂才展開了第二輪的鬥智。第一天,李達陪喬茂才吃飯、散步。第二天又是吃飯、散步。第三天還是如此。每當喬茂才問起劉伯承,李達都以遼未回來作答。 過了幾天,喬茂才心中也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再等下去,還要吃團門羹,自討沒趣,只好對李達說,「我回去還有事情要辦,等劉師長回來後,我再來拜訪。」 喬茂才一定為沒有完成蔣委員長親自交給的任務而沮喪不已。 喬茂才送信事件只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個小插曲。但這個小插曲基本上勾勒出了蔣介石在抗戰中的所作所為。 §走在鋼絲上的蔣介石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對自己要做什麼是很清楚的,其一,他得抗日,不抗日不行,這是大勢所趨;其二,要在抗日鬥爭中消滅共產黨,除去心頭之患。在蔣介石的眼裡,後一件事的重要性並不在第一件事之下。在抗日的問題上,蔣介石一直在「走鋼絲」。是戰,還是和,蔣介石像一個雜技演員一樣在兩者間艱難地平衡著。蔣介石一直認為,不戰不行,戰過了頭也不行,不要因為抗日而過分刺激了日本人。根據這個思路,理解蔣介石的抗戰方針就比較容易了。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採取的總的方針是「不屈服,不擴大」。在「不屈服」方面,蔣介石採取了這樣一些動作:派遣中央軍北上。命令李默庵、馮安邦、劉戡等軍師長,率隊北上,抵抗日軍的進攻。 國民黨外交部次長陳介奉命在南京約見日本大使館參事日高信六郎,提出口頭抗議,要求日本政府約束軍人,不使事態擴大,國民黨外交部長王寵惠也從廬山回到南京,向日本大使館提出書面抗議:「日本此種行為顯系實行預定挑釁之計劃,尤極不法。」 「七·七」事變後不久,蔣介石致電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聲明國民黨中央已決心抗戰,約李、白速赴廬山,共商大計。蔣介石在「七·七」事變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連發11封急電給身處事變前線的宋哲元,命令他就地抵抗,表明「盧案必不能和平解決。無論我方允其任何條件,而其目的則在以冀察為不駐兵區域與區域內組織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東。若不做到此步,則彼得寸進尺,決無已時。」同時,蔣介石還特別強調,「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蔣介石希望宋哲元明白,「若我能積極準備,示人以無機可乘,隨時可起而抵抗,或可消弭戰端,戢其野心也。」 蔣介石清楚盧溝橋事件不是「偶然突發」的,而是日本處心積慮準備多年的結果,若不還日本人以顏色,則其勢必得寸進尺。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長篇演講時就曾講道:東北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然後被迫簽定了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治,那麼中國500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變成昔日的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發展,是關係到中國國家命運的問題。 廬山講話是「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第一次公開發表長篇演講,也是他第一次公開發表他的抗日主張。這時,中日兩國雖然沒有公開宣戰(公開宣戰是在1941年12月),但這次講話將中日的對抗推向了最高潮。在廬山講話的最後,蔣介石講了後來在抗戰中被廣為傳頌的一段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地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