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15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從根本上講,蔣介石對中共的態度仍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在策略上作了調整。他在2月5日的日記中就說:「對內避免內戰。然一遇內亂,則不放棄戡亂安內之責任。」

  蔣介石之所以調整「剿共」的策略,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確實感到了日本人的威脅,二是中國共產黨也答應放棄武裝鬥爭的政策。

  3月6日,蔣介石又對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說:

  「我國對共產黨政策並未有何變更。此點可於前次三中全會之宣言及決議案證明之。」

  看來,蔣介石雖然在口頭上答應與共產黨合作,但其內心是極不情願的。他的想法是,合作可以,但共產黨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協議已經有了,但國共兩黨能否成功地進行合作還是一個未知數。

  可就在這時,「七七事變」爆發了。

  自1933年以後,因為國民黨當局的一再妥協,使得北平、天津成為日本人的勢力範圍。自山海關到豐台,鐵路沿線均有日軍駐紮。通縣已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純系日本人的傀儡。北平北面則駐有日偽重兵,西北面是李守信、王英偽軍。只有盧溝橋仍為中國軍隊宋哲元部把守。如果把盧溝橋再劃到日本人的勢力範圍內,那麼北平就盡入日本人手裡。因此,日軍又製造事端,進攻盧溝橋,從而挑起了「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蔣介石正在廬山。事變的第二天,他才接到當時的北平市長秦得純的報告。接到這個報告後,蔣介石對是否立即進行全面抗日仍未下定決心。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倭寇在盧溝橋挑釁矣。彼將乘我準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或故與宋哲元為難,使華北獨立乎?」

  隨後又寫道:「倭已挑戰,決心應戰,此其時乎?」

  當時,天皇裕仁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蔣介石還未搞清楚,他根本未下定抗日的決心,難怪他在日記中自問自疑。

  但蔣介石也感到應準備在日方擴大事態時,與之抗爭,不可麻痹大意。所以他在7月8日接到日軍進攻盧溝橋報告後,當天就指示宋哲元:

  「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需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經過一夜的考慮和思想鬥爭後,蔣介石於7月9日定下了準備進行全面抗戰的決心,並立即召何應欽自四川返回南京,著手編組部隊,同時又電令宋哲元嚴陣以待:

  「守土應具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相應付。至談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慣伎,務須不喪失絲毫主權為原則。」

  蔣介石也吃夠了日本人狡猾的苦頭。

  在當天,蔣介石還派孫連仲第26路軍北上保定、石家莊地區,準備同日軍作戰。

  10日,蔣介石又採取了三項緊急措施:

  一是編組作戰部隊。第一線為100個師,預備軍為80個師,並要求於7月底前組建好大本營和各集團軍、軍團等。

  二是將供6個月用的彈藥圍置長江以北三分之二,長江以南三分之一。如果兵工廠一旦被摧毀,則從法國、比利時購買軍火,經香港、越南運回國內。

  三是準備後備兵員100萬人,軍馬50萬匹和6個月的軍糧。

  老蔣這次是真的要幹了,並且態度還十分堅決。

  當被中國一直視為抗日英雄的宋哲元也被迫向日軍妥協時,蔣介石也沒有改變他要抗擊日本人侵略的立場。

  7月10日,宋哲元派出代表張自忠,與日方代表松井太郎進行談判,並於11日下午達成屈辱協議:

  同意向日方道歉,並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宛平城和龍王莊不駐中國軍隊;徹底取締抗日團體等。

  但是這一協議未經蔣介石批准,它只是宋哲元對日的妥協,因此蔣介石對此屈辱和約不予批准,並命外交部長王寵惠以備忘錄的形式通知日本駐華使館:

  「任何諒解,未經中央核准者,無效。」

  13日,蔣介石又向宋哲元發出電報,表示其抗戰的決心,指出:「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

  蔣介石不但已定下了抗戰的決心,並且也意識到,只有抗戰,才能維護國家的尊嚴。

  宋哲元仍抱著局部解決的幻想。當時日本代表香月清司於14日派參謀向宋哲元提出七項苛刻的、完全控制華北的條件,最主要的是撤退中國軍隊,撤走中央機關,取締「排日」活動。而宋哲元居然派張自忠於19日簽署了該協定及其7項條款,並報請中央批准。

  蔣介石對宋哲元擅自簽署的協議不予批准。在此之前,蔣介石就多次電示宋哲元切勿對日軍抱有任何幻想。其中18日的電文中說:

  「倭寇不重信義,一切條約皆不足為憑。上海『一·二八』之戰,本於開戰之前已簽和約,乃於簽字後8小時仍向我滬軍進攻。此為實際之經驗,特供參考,勿受其欺。」

  看來,這時蔣介石是真的看透了日本人的野心和一貫使用的花招,日本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吞併整個中國,或者是讓中國臣服於它。蔣介石是萬萬不會答應的。

  再說,蔣介石也不想成為日本人的傀儡,不想任別人擺佈,他想一直當中國的老大,不想有其他人來管他。

  17日,蔣介石在廬山再次表達了他的決心。他說;

  「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講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完全投降、整個滅亡之條件。全國民眾要認清『最後關頭』的意義。……」

  「和平已非輕易可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無事,只有讓人家(日本)軍隊無限制地出入於我們國土,而我們本國軍隊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國土地內自由駐在;或是人家向中國軍隊開槍,而我們不能還槍。……」

  「我們東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麼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與軍事重鎮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

  「今日的北平如果變為昔日的瀋陽;今日的冀察(河北和察哈爾省)將變成為昔日的東四省。」

  「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

  最後他表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的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些是事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和維護國民黨政治統治的根本大計。

  蔣介石的抗戰決心能如此迅速地堅定起來,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者要滅亡整個中國。蔣介石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抗戰,就要亡國;北平就要成為瀋陽第二,南京就要成為北平第二;國民黨政府就要倒臺或充當日本的傀儡,對此,蔣介石無論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從民族觀念考慮,均無法接受。就蔣本人來說,他從來都不願受人管束,況且他現在已為一國之尊,要他對日本人稱臣納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雖然蔣介石到日本留過學,但他對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卻非常崇拜。在蔣介石看來,泱泱文化古國,怎麼能受制於倭寇。他曾對斯諾說:

  「我國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留給我們的歷史上的責任。」

  蔣介石之所以能堅定其抗戰的決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已與共產黨達成諒解,統一戰線不久也將建立起來,對共產黨會堅決抗日這一點,他是沒有任何懷疑的。也有可能,蔣介石覺得共產黨當時已對他構不成太大的威脅,建立統一戰線後共產黨也會受他的左右。

  當然,蔣介石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在抗日戰爭中,共產黨的力量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致於在抗日戰爭結束時,八路軍的力量已經能與國民黨軍隊分庭抗禮。

  共產黨與國民黨雖然已經達成了妥協,但開始時,蔣介石還是準備在談判中同共產黨討價還價,從而進一步削弱共產黨的實力,限制共產黨的活動。但是,由於日本人挑起了盧溝橋事變,使得蔣介石沒有更多的精力來顧及與共產黨的鬥爭。此時,蔣介石政策的重點已不是「安內」,而是把「攘外」放在優先的位置上。蔣介石重點考慮與日本人作戰,在與共產黨的談判中多付出一點代價已算不了什麼。「七七事變」的爆發,無疑加快了國民黨與共產黨達成最後協議的速度。

  可以這樣說,盧溝橋事變是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催化劑。

  國共兩黨達成了協議。共產黨在中國的合法地位得到了確立。雖然國共兩黨內心的想法是不大相同的,但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兩個對立的政治集團又走到一起來了。

  國共合作,全民抗戰,終於成為現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