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引子


  §引子:為了戰神不再光顧

  公元十二世紀,世界第一具用火藥發射金屬爆炸彈的「震天雷」在中國誕生,從此,炮,作為一種威力空前強大的管狀兵器,登上了戰爭舞臺。經過數百年進化發展,炮家族興旺不衰,以其火力強、射程遠、射擊精度高、機動性能好等諸多優勢,始終是常規戰爭中殺傷敵人的骨幹力量,有過難以勝數的精彩表演。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紅軍的數千門大炮為奪取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最高統帥斯大林撫摸著一門功勳炮欣慰感慨地說了一句:此物真戰爭之神也!從此,「戰神」,遂成為大炮壯美形象的代名詞。

  1958年8月,戰爭之神降臨臺灣海峽,風頭十足唱了一場大戰的主角。曾在湘軍中擺弄過三天迫擊炮的毛澤東,和曾任日本新瀉縣高田鎮陸軍第十三師團炮兵第十九聯隊候補士官的炮兵高材生蔣介石,此番有了機會,各操數百門火炮,隔海對射,切磋炮技,無吝炮彈,痛哉快哉。戰爭之神怒發神威,遣狂風而推巨浪,移高山而填瀚海,在一部悲歌如泣溯水行舟的中國當代統一史中,鐫刻下花崗岩般不會風蝕的篇章。

  有感于1958戰神的偉力,四年前,我開始草撰本部書稿。

  有朋友驚詫,用異樣的目光審視我:你這人怎麼了,神經有毛病?如此的不識時務!兩岸關係緩和到目前的程度,不容易呀,還重提過去的不愉快幹啥?難道你信奉戰爭拜物教,希望戰神的幽靈永遠在臺灣海峽徘徊?

  我笑:我不過在追憶複述關於戰爭之神的一段往事而已。它會否再次降臨台海,與我的這篇文字風馬牛不相及。你以為我不寫,它就不會再來?

  我非先知,但不幸言中,筆拼途中,臺灣領航人執意掉舵轉向、欲把寶島帶往叵測危殆境地之企圖,激怒惹惱了全世界存良知有血性的中國人。戰爭之神以它最尖端的發展形態——導彈,再度光臨。它被迫點火,沖天一躍,又以極其準確漂亮的入水,給了全世界一個不小的驚愕。這一回,它其實還算不得真的發功作法,只算顯身亮相,讓無視它的人不可繼續無視它的存在。然而,即便彈頭不裝藥,也已經把台海虛假平靜的外衣剝去,沒有爆炸的衝擊震撼竟比1958的爆炸還要威猛還要強烈,

  我還注意到了,與此同期,戰爭之神在別幾處地方的表演可都是彈頭裝藥絕對玩真的。蘇聯解體、華約崩潰,「民主化」一旦走火入魔,便導致注射了嗎啡般躁動狂熱的「民族化」,原本完整的版圖像蛋糕,被切成若干小塊後仍不過癮,還要繼續往下切。和平的餐刀已很難切得公平,於是便求諸戰刀切。戰神無理性地濫施功力,硝煙一口口吞噬了波黑數十萬人的性命和數百億美元的財富,爆炸把好端端一個升平的車臣夷為廢墟。臺灣有人說:分疆裂土已成當今世界的「新潮」。我說:人類購買這「時髦」要花大價錢。君不見,把戰神請進家門的肇事者們不是死於精確制導的炸彈便是在國際法庭的通緝下狼狽藏匿,他們的悲劇恰在於當上了民族「英雄」的同時,亦淪為了民族的罪孽。

  詭譎莫測的台海局勢如高標水泥強固著我內心的責任感,動盪不安的國際局勢更像時時抽響的鞭子喝令我不許停歇。上了「賊船」的我已無奈,只能於8小時本職工作之外繼續振作努力。1500個日夜,總計行程數萬里,走訪了百十位事件親歷者,查閱了浩如煙波的各類資料,史海鉤沉,兵林覓蹤,剔偽存真,去粗取精,聞雞起筆,暮鼓方歇,賠上了幾乎所有雙休節假日,以老愚公為光輝榜樣每日爬格不止,終於,給1958年的戰爭之神勾勒出一幅粗線條的素描像,也給自己生命的一個片斷打上了可供讀者、後人咀嚼品評的句號。

  令我欣喜的是,書稿完成,付排校對時,我先到臺灣,又到了金門。雖然時間短暫,腳步匆忙,但畢竟得以近距離觀察筆下的另一部分國土,償付了宿願。

  臺灣不愧為「美麗島」,花團錦簇,翠綠欲滴,山高海闊,水藍天青,像一個放大了的花籃或盆景。臺灣也稱得上是「富庶島」,繁華的街市,琳琅的商品,川流的轎車,如林的樓廈,無一不在展示「小龍」體態的豐映。臺灣更是月圓天倫的「溫情島」,草坪爺孫,黃昏情侶,笑語師生,相攜母女,絲絲溫馨入畫來,輕風拂拂愛意融。臺灣的發跡、騰達以及與此相適的安逸、滿足得益于和平,近50年來,她雖然處於戰神時刻將至的擔憂之中,但戰神終究未曾光顧。我在心底感歎:沒有戰爭的寶島,多好!我更在心底詛咒:輕率玩火、將眼前這一切美好付之一炬者,必打入十八層地獄!我發現,臺灣的朋友們也對難蔔未明的前途有著神經質的迷茫和恐懼,與你交談,三句話不離台島之安全保障。我坦率相告:對臺灣而言,戰爭之神絕不是一個不請自至的無賴之徒,召它來,還是斥它去,實實在在,命運操持在臺灣自己手裡。

  身在臺灣,我也親眼目睹了那些用中國話喊出「我不是中國人」的人,不論他們用意何在,他們的每一出「台獨」鬧劇,無疑都是向戰神發出的一函邀請。好在,感官接收的另一類信息又溶化抵銷了我的憂慮——摩肩接踵的行人同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充盈街巷的廣告使用同個老祖宗留下的方塊字;親切流利的國語比閩粵沿海還要標準地道;飛簷琉瓦的廟堂金碧輝煌出了一派宋明風韻;管弦絲竹吹奏鳴和著純正的京腔南調;足不出島便可嘗遍正宗的中華佳餚;品茗飲酒吟詩丹青悉與中原一脈;祭祀供奉敬香叩拜全由故土搬來。先來後到的九州二十八府人氏雲集聚合,將不同的地域風土特色民俗在海島紮根繁衍、發揚光大,故所謂的臺灣文化,根本的就是一部薈萃濃縮了的中華文化,寶島完全不存在是否中國的問題,她實在比中國還要「中國」——我確信:抑制「台獨」怪胎發育墜地的力量就生成在臺灣體內。「台獨」不舉,而戰神難至,臺灣那不變的中國心、中國情、中國魂才是確保其安全無虞的鐵壁金湯。

  從臺北乘機飛經澎湖,35分鐘後便降落金門。如果續飛2分鐘,可抵廈門。多少回從廈門看金門,感覺中,它是臺灣的一部分。現在由臺灣到金門,才發覺它離臺灣好遠,距大陸恁近。來個換位觀察,對金門勾聯大陸與臺灣的紐帶作用看得更真切,對當年毛澤東不取金門的謀略高遠理解更深刻。

  四十載過去,金門依舊是一座風光迷人的大兵營。從東半部到西半部,從料羅海灘到北太武山,沿途明碉暗堡隨處可見,視界中,身著迷彩荷槍實彈的國軍士兵比老百姓還多。白天,我碰上了防空演習,揭去偽裝網的炮口指著飛鳥旋轉。晚間,我又碰上了機動演習,只開小燈行駛的軍車一字長蛇排出去幾公里。直接面對無比碩大的一個大陸,彈丸小島也許不得不百倍警惕枕戈待旦。但在對岸廈門早已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這邊金門仍死抱著以戰備防範為中心不放,則不免有些好笑和滑稽。金門的經建規模速度被廈門遠遠甩在後邊,原因不言而喻。

  對金門的最初印象,她過於刻板、保守,沒有什麼新腦筋。遍佈全島的各類紀念亭、 紀念碑、 紀念館、紀念像,無處不在宣揚國軍打贏了「8.23」炮戰的「偉大勝利」和「無畏精神」。導遊小姐熱情周到喋喋不休向我們講述著「國軍」英勇頑強打擊共匪的歷史故事。她指著紀念館裡那枚體積7倍於122加農炮彈的240毫米榴炮彈說:「國軍」只打了兩發這種炮彈,一發落在廈門大學,一發落在廈門火車站,共匪嚇得半死,哀求「國軍」,好了好了,我們打不過,不打了。遊客們大笑,也許是為了共軍的笨蛋可憐?我亦笑,為了金門對那場戰爭的理解依然膚淺、荒唐。

  然而,當我離開金門時,我改變了看法:金門的觀念原來也在變化中。據當日的金門報載:金門各界人士又一次向臺灣方面呼籲,強烈要求金廈兩地先行「三通」,並開放兩島間的觀光旅遊以及歡迎廈門向金門鋪設海底管道,提供淡水。那個把醇香的高粱酒灌進炮形酒瓶的酒廠小老闆對我說:兩門一開通,不光金門的經濟馬上會上去,而且共產黨更沒得道理來打我們金門了。那個正用當年大陸的炮彈皮打磨一把菜刀的王鐵匠對我說:別看我仍在發炮戰財,但我絕對不希望再來一次「8.23」,李總統如果允許我到廈門去買鋼鐵,我一定打一把最好的菜刀送給他。那個戴深度眼鏡個子高挑文質彬彬的國軍中尉說:我很清楚,中共不會打臺灣,只會打「台獨」,我呢,會為保衛臺灣而死,但不會為捍衛」台獨」而戰。

  我慨歎:金門確已萌動「新思維」。

  在金門的最後一處參觀點是馬山觀測站。我用望遠鏡向著綿長灰蒙的大陸海岸線推移搜尋,終於,我看到了,對岸角嶼島那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瞭望所圓形白屋頂和一面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一年前,我就在那裡向著這邊瞭望。驀然,我的眼眶潮濕,有鹹熱的液體在其間打轉。是的,今天我能夠站在這裡,已是中國的歷史性進步。雖然仍不能直接涉水而渡,但我相信,中國人早晚要用智慧和意志,將這道最窄處僅1800米的海峽填塞,營造出一條再不設防的可以通達兩岸的寬廣大道。

  就是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這部《8·23炮擊金門》,我決心把它刊印出來,奉獻給掛念祖國統一的熱心讀者。因為,戰爭之神40年前降臨台海,是在用戰爭的方式進行和平的忠告。還因為,我記述那段難忘往事的初衷是:為了戰神不再光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