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軍碑一九四二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當日就有3架美軍飛機來此偵察,17日又有飛機臨空並搖擺機翼示意要地面設置聯絡布板。17日13時,又一架飛機臨空按地面布板所示,投下系在黃色降落傘下的小包裹,上面寫明交英軍聯絡官葛志收。10多分鐘後又飛來了3架巨型運輸機,並投下各色降落傘及其系帶的一箱箱一包包的物件。20分鐘後接著又飛來3架進行空投,黃昏前仍有3架再來空投。如此連續空投共計3日,投下的物資足夠第5軍官兵、隨行的華僑、外籍人員萬余人半月食用所需,內有大米、麵粉、餅乾、大豆、糖、鹽、油、奶粉、罐頭、火柴、打火機、香煙、藥物等等。 這時緬北正值雨季,19日起又是大雨滂沱,杜聿明決定冒雨向新平洋前進。26日全軍到達新平洋西南面的納更班山海拔3200米處,這時新平洋盆地已是一片汪洋,只望見山坡上的新平洋市鎮孤立在洪水之中,成了孤島,卻是可望而不可及。杜聿明因部隊被洪水所阻,困在納更班山蠻荒叢莽之中,進退維谷,十分心焦。65團鄧軍林團長集合連以上軍官商議對策時,決定採用邱中嶽的方案,沿山坡開路前進,7月3日,先頭部隊第6連邱中嶽部及團衛生隊一部率先進入新平洋。其餘各部便隨之陸續到達。 胡康河谷(Hukawng Valley)位於帕特凱山(Bate Kai Hill)以南、堅布班山以北、庫芒山之西、明金山之東,是大洛盆地(Taro Basin)和新平洋盆地(Shingbwiyang Basin)的總稱[筆者注:緬北山民如克欽人常將胡康河谷稱為絕地,稱其是「死亡之穀」]。大洛盆地面積310平方公里,新平洋盆地面積2490平方公里。在這片遼闊地域裡,原始森林蔽日遮天,岡巒綿亙、山高嶺峻,地面潮濕泥淖,瘴癘之氣彌漫,除由孟拱至孟關可通牛車、汽車外,其餘地區只有羊腸小徑,交通極其不便。且有大奈、大龍、大宛、大比4條河流縱橫其間,一到雨季(每年5至10月雨季)山洪暴發、平原低地立成澤國。 新平洋地處緬印邊境要衝,雖然只有近百戶高架木屋,一條南北向街道以及一些座落于周邊樹林裡的茅屋院落,地理位置卻甚險要。其東北角靠著帕特凱山南麓,英軍修建了可容納1個團的兵營及附屬建築物。在新平洋北方有一群西式建築物為英國殖民機構官署,其附近還有多座白色佛塔,當地居民以克欽族為主,間有少數拿戛、枯旗、和欽等族人雜居其中,他們並未聞風逃走,仍居原地,似乎不知戰爭已臨。英國官員領著一班近20名印度兵荷槍實彈駐守在此。他們早在6月中旬便已來此,並為中國軍隊儲備了糧食和藥物。今天一見第6連首先到來,便出來相迎,並分配住地,供應食物。7月5日,杜聿明隨軍部來此。6日廖耀湘率新22師主力到此。隨即用無線電同重慶和印度溝通了聯絡。 杜聿明被困納更班山(Nageng Hill)時,染上了回歸熱,因無藥物,群醫束手無策,忽然邱中嶽覓得未用完的沙爾弗散(Salvarsan,通稱「606」)兩支,獻給杜聿明注射,使杜聿明保住了性命。但其仍不能起床,更不能自主行動,便授命羅又倫參謀長代行其職。杜聿明睡在病床上,召集廖耀湘、羅又倫和有關團長、處長等,面議今後行動。廖耀湘建議: (1)、請汀江再派飛機來投送食物和藥品,必須備足半月所需。 (2)、擬選定經沙姆大庫(Shamdak)過大卡河(必須架橋過河)沿卡拉卡、南村、朗新(Lang shing)渡日河(jih Hku),再從哈巴采(Hpachethi)、經皮布(Pebo)、尚尼伽(Shewngne Ca)、農場(Nawng yang)、朋紹關(Pang sau Pass)、馬察姆、浪吐、彭揚、仰隆、提旁到列多,全長約210公里,按日行16公里計算,途中需時約為13天或14天。 (3)、由於官兵體力十分虛弱,不堪重負,每名官兵除武器及簡單行裝外,可攜帶五、六日的給養,因此,應請汀江長官部分期派飛機分別于哈巴采和朋紹關進行兩次空投,補充給養。同時派出醫務人員、後勤人員、譯員組成四、五個收容救護站、設於沿途適當地點,擔任傷病官兵的救助和醫治,統由衛生隊長李曙題少校指揮。 (4)、由師臨先少校任空投指揮長,配備電臺和必要人員,分別于新平洋、哈巴采、明紹關負責實施空投任務。 (5)、各部對已到新平洋人員狀況及尚未歸隊人員狀況全面摸清情況,上報軍部。 杜聿明全部接受廖耀湘的建議,當令羅又倫代行下令實施。仍派65團及軍工兵團為前衛,于8日出發,將大卡河上的橋架好。杜聿明率軍部于18日從新平洋出發,於20日行抵哈巴采,並接受空投。新22師於22日到此。這時羅卓英抽調新38師部分官兵派兵站陶站長率領,分別在明紹關到列多間設置了補給站並配備了醫生護士,為第5軍官兵準備給養和治療傷病官兵。原定朋紹關兩次空投便取消了。至8月22日,第5軍4500多名官兵就全部到達列多,其中新22師官兵3200人。全軍自1942年5月1日從瑞波出發,歷時114天行程千余公里[筆者注:在曼西以後於崇山密林中多走了650公里的冤枉路],途中自焚、餓死、病死、累死達1.6萬人,真是一次慘絕人寰、死人盈野的大潰退啊!古語說:「一將成名萬骨枯。」而緬北大潰退則是一將不智萬人亡啊!歷史的教訓足夠慘痛的! 第四部 整訓 05 / 收復緬甸計劃一波三折 1942年9月15日和27日,史迪威兩次同韋維爾商談收復緬甸作戰問題,以及增加中國駐印軍人數問題,韋維爾竟多方推託,未獲結果。 10月11日,史迪威回渝向蔣介石彙報蘭姆伽訓練開展後的進展和兩次同韋維爾商談無功而返的事實。蔣囑史迪威:反攻緬甸必須英國出動地面部隊和海空軍,且必須水陸並進南北夾擊,否則就難以取勝。史迪威表示將電告馬歇爾,俟其複電後再赴印同韋維爾商洽。 10月13日,美國陸軍部作戰司電告史迪威:反攻緬甸戰役由英方指揮,中國駐印軍由史指揮之。15日史迪威返印,16至18日同韋維爾兩次會談均無結果。27日,雙方再次會談,韋維爾仍認為,北非戰局未定,英國海空軍無法東調,此際難議收復仰光,故英軍的戰略目標在阿恰布。如能取勝,可先取緬北以為收復全緬之基礎。收復緬北的作戰方案,從此便成為英方堅持不變的既定方針。這樣一來,雙方將韋維爾這次提出的「收復緬北方案」(也稱「雷芬斯計劃」)與史迪威收復緬甸計劃同時交付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審議。 11月3日,史迪威到重慶、黃山向蔣介石報告同韋維爾會談的結果[筆者注:即「雷芬斯計劃」的內容]如下:(1)、收復緬甸作戰於1943年3月初開始實施;(2)、英軍1個師、印緬6個師,以其中3個師自英帕爾經卡裡瓦奪取夢內瓦、瑞波、卡薩,另1師奪取阿恰布後東進,余3個師為預備軍;(3)、滇西遠征軍若干師奪臘戍、取曼德勒和樂可。應於2月25日完成準備;(4)、中國駐印軍以列多為根據地,經胡康河谷奪取孟拱、密支那與英軍會師卡薩;(5)、因英軍航母未定,對安達曼島及孟加拉灣方面之海空行動,尚待商議;(6)、列多方面需先行築路,建兵營、倉庫、工廠及可收容3000人之醫院、儲備45日的糧食和彈藥。 史迪威向蔣介石叩詢中國能投入兵力數量。蔣介石告知:除駐印軍2個師外,將再派1個師赴蘭姆伽受訓。滇西方面可於2月前投入15個師參加作戰。蔣介石還特別強調指出:「此次收復緬甸作戰之中心問題,在於英國能否取得孟加拉灣之制空制海權,以阻止仰光方面敵之增援。倘英軍空海實力準備不足,不能取得孟加拉灣的制空制海權,中國便不會派兵參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