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科幻小說 > 星雲組曲 | 上頁 下頁
一九


  §銅像城

  銅像矗立在城中心,高逾百丈,占地十畝。城的四周是廣闊的草原。從城外五十哩,就看得到銅像龐大的身軀,在呼回世界的紫太陽照耀下閃閃發光。據那時候的旅客說,從太空船觀看呼回世界,這星球上最醒目的標誌,就是索倫城的銅像。連京城的黃金寶殿,都不及銅像來得壯觀。這麼碩大的銅像,不要說呼回世界,在整個宇宙裡,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

  有關銅像的來歷,傳說各異。據呼回史書記載,最初的銅像是為紀念索倫城第一批移民而樹立的。但一般認為第一尊銅像是索倫城首任城主的遺像。又有一個說法,銅像是第三次星際戰爭時虜獲的戰利品。不論如何,在第三次星際戰爭時,索倫城裡已有銅像存在,是後世史家都同意的事實。最初的銅像約有十丈高,在當時算是龐然巨物,但比起後來的銅像,乃是小巫見大巫了。

  第三次星際戰爭結束後廿年,在戰亂裡失蹤的呼回王,突然回到索倫城。早已繼承王位的弟弟,自然不肯讓位,雙方終於兵戎相見。舊帝依賴老臣暗助,攻陷京城,新帝敗走草原。舊帝復辟後,將城中新帝餘黨全體處死,除了把千餘首級掛在城門示眾外,又將原有銅像熔化,與孽黨的盔甲共同熔鑄成舊帝銅像。舊帝不久崩殂,嗣君年幼,新帝黨得豹人之助,再度攻陷索倫城。新帝復位後,一樣殘殺舊帝黨,將原有銅像熔化,再鑄成新帝銅像。舊帝嗣君倖免於難,逃往草原,十二年後又率眾大舉攻城……新帝黨與舊帝黨之爭,持續了千餘年之久。根據呼回史書記載,索倫城易幟共計卅一次。當時局勢的動盪不安,可以想見,史稱“千年戰爭”。

  千年戰爭既是新帝黨與舊帝黨的內戰,對安留紀呼回文明的發展並沒有甚麼積極貢獻。唯一的成就,也許就是銅鑄技術的進步──不論何黨攻城得手,第一樁大事,就是殺戮敵党,將死者的盔甲與原有銅像共同熔鑄新像。戰爭一次比一次殺人更多,銅像也就愈鑄愈大。索倫城第十七次易手時,銅像已高達卅丈。這麼巨大的銅像,即使銅鑄技術再進步,熔鑄仍是曠日費時的辛苦工作。勝利的一黨為了鑄像,每每搞得民窮財盡,怨聲載道。往往銅像剛鑄好,敵黨已開始擊鼓攻城。鑄像的工作,於是又得重新開始。

  但銅像是不能不鑄的。索倫城的銅像,已成為索倫城統治者的夢魘。當時的一位呼回詩人寫得好:“整個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京城裡日漸高大的金人”。索倫城第十九度易手時,勝利者曾頒佈命令,搗毀銅像,並且從此不許鑄像。這位勇敢的新帝党王子,竟在一夜之間成為全城人士鄙視唾棄的對象,第二天早晨就被部下在浴缸裡刺殺,索倫城也第廿度易手。有了這樣恐怖的殷鑒,後來的索倫城統治者,沒有人敢違抗傳統。不論鑄像的工作有多麼艱巨,即使因此搞到府庫空虛,銅像也不能不鑄!

  索倫城統治者對銅像的態度,因此不能不說是曖昧的。不鑄像會導致殺身之禍,鑄像卻必然亡國。這兩者之間的利害抉擇,足以令最英明的帝王焦慮到鬚髮皆白。索倫城人民對銅像的態度,也同樣十分曖昧。他們痛恨鑄像的工作。不少人的父兄,或者盔甲成為銅像的一部份,或者因鑄像而慘死──失足落入沸騰的銅汁鍋裡、搗毀舊銅像時被破片砸死、搬運銅像時精疲力竭倒斃路旁。銅像因此帶來悲苦的記憶。但銅像又是索倫城人民最感驕傲的標誌。索倫城之所以偉大,索倫城一切的光榮事蹟之所以為人傳誦,都因有這銅像存在。呼回詩人沒有一位不曾寫詩詛咒過銅像,也沒有一位不曾寫詩讚美過銅像。直到現在,呼回年輕人苦戀時寫情書,總是稱對方為“索倫城的銅像”,就是由於這個典故。

  索倫城的統治者和人民,對銅像有著如此複雜而濃烈的情感。到索倫城第廿九次易手時,銅像已成了高達五十丈的龐然巨物。任何想要熔鑄銅像的人,只要望它一眼,都會心膽俱裂。攻陷索倫城的舊帝党將軍,進城時還十足的趾高氣昂。部下領他到銅像前,他的確僅僅望了銅像一眼,就一頭栽下馬來。這可憐人昏迷了三天。第三天的夜裡,有人看到他赤足背著手,在宮殿前的廣場上踱來踱去,喃喃自語。早上衛兵發現他吊死在宮裡。有人說他是自殺的;有人說他精神失常;也有人說是銅像的神靈附體,逼他投繯自盡。

  不論真相如何,將軍吊死後,有卅七年之久,新帝黨和舊帝黨的軍隊都不敢進入索倫城,索倫城成為權力真空地帶。雙方的領袖都明白,誰膽敢進入索倫城,誰就必須重鑄銅像。雙方的領袖都缺乏這個勇氣,只好聽任索倫城自由發展。這也該算是天意吧,因為呼回文明的民主傳統,就是在這卅七年間建立起來的。新帝黨和舊帝黨既然都回避索倫城,城中無主,混亂了幾年。後來有位老學究力勸市民仿照地球古法,組織共和政府,史稱“第一共和”,索倫城也第卅度易幟。

  共和政府成立後,索倫城逐漸恢復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工商百業迅速發展。共和政府的元首頗為自傲,有人就想到,該是重鑄銅像的時候了。主張鑄像的人指出,現在的銅像是新帝党最後一任國王的遺像,無論如何不適合國民瞻仰崇拜。共和政府的成就,已經遠超過歷朝諸王,自然應該另鑄新像。至於究竟該鑄誰的像,則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人認為該鑄許多小像,紀念索倫城第一批移民;也有人認為該紀念索倫城首任城主。至於共和政府的元老,自然私下都希望為自己鑄像,只是不便公開鼓吹罷了。

  反對鑄像的人倒也不少。他們指出,歷朝君王皆因鑄像而亡國喪身,共和政府既是民主政府,就不該好大喜功。新帝黨和舊帝黨的騎兵隊,仍然在草原出沒,隨時可能進攻索倫城。如果共和政府將人力物力都浪費在鑄像上面,無疑是自取滅亡的愚蠢行為。況而銅像已高達五十丈,重逾百噸。上次重鑄銅像,費時共計十年。共和政府能不顧城內百姓反對,一意孤行嗎?

  贊成鑄像和反對鑄像的兩派,勢力都很大,久久爭執不下。最後提出解決辦法的,還是當年首倡共和的老學究。這位老先生當時已九十多歲了,仍然耳聰目明,頭腦比年輕人還要敏銳清楚。他想出的解決辦法,的確是呼回歷史上一大創舉,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認為銅像不必重鑄,只需要在原有的銅像之外,添加一層外殼。這樣不僅新銅像必然比舊銅像更為高大,而且舊銅像不必搗毀,節省許多人力物力。最要緊的,由於舊銅像仍然在新銅像之內,並未搗毀,未來的統治者,也絕不敢輕言搗毀銅像,至多設法另外添加一層外殼罷了。

  老學究的意見,迅速為共和政府的元老院一致通過採納。城內的商人和庶民,也都以手加額,如釋重負。這是何等聰明而兩全其美的辦法啊!人們對老學究非常感激,又念及他首倡共和的功勳,共和政府新修的銅像,竟非他莫屬了。誰知這麼一來,卻送了老學究的命,也斷送了第一共和。

  索倫城共和政府新建銅像的消息,迅速傳遍草原,激惱了新帝黨和舊帝党的領袖。他們既然瞭解重修銅像並非難事,野心複熾,竟釋前嫌,組織聯軍,圍攻索倫城。共和政府英勇奮戰了三年,終於抵擋不住聯軍的攻勢。城破之日,共和政府的元老無一人逃走,集體端坐元老院內,自焚殉國。守城的共和政府軍隊,也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無一人投降。第一共和悲壯的結局,迄今仍為呼回詩人所歌誦,也激勵了後來呼回族的千萬民主鬥士。聯軍入城,大屠三日,又斬決九十多歲的老學究及全家卅五口,將他們的頭顱掛在城門上,永遠不許取下。一直到一百廿四年後,民党革命成功,建立第二共和,才取下老人全家的頭顱,並為老人重修銅像。

  聯軍勝利後,共同擁戴新帝党王子和舊帝党公主為王及後,新舊帝黨的千年戰爭,至此告一段落。共和政府所修的銅像,也迅速加添了另一層銅殼。千年戰爭後,呼回歷史邁入新紀元。從此不再有新舊帝黨之爭,而是帝黨與民黨之爭。其後的兩千年間,共有廿七次共和革命,及廿七次復辟反動。帝黨的標誌是花豹,民黨的標誌是青蛇,因此史稱“蛇豹之爭”。民黨和帝黨最後彼此妥協,呼回歷史遂步入君主立憲時期,安留紀的呼回文明也進入巔峰的黃金時代。

  蛇豹之爭的二千年間,索倫城的銅像又加添了五十四層外殼,終於成為近百丈高的雄偉巨像。君憲初期,出了幾位雄才大略的將軍和內閣總理,還重修過幾次銅像。但由於銅像體積過於龐大,連添加一層新外殼,工程都過份浩繁。最後一次添加外殼,竟耗資億萬,內閣因此垮臺。從此再沒有一位內閣總理嘗試過重修銅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