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藝文類聚 | 上頁 下頁


  《爾雅》曰:虋,赤苗,芑,白苗,〔虋,赤粱粟也,芑,白粱粟也。〕

  又曰:粢稷,〔今江東呼粟為粢也,孫炎曰:稷,粟也。〕

  《說文》曰:粟,嘉穀實也,粟之為言續也。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秬,〔《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作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之實。

  《左傳》曰: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八鐘。

  又曰:冬,晉薦饑,乞糴于秦,秦伯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論語》曰: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子華,孔子弟子公西赤之字也,六鬥四升曰釜也。〕請益,曰:與之庾,六斛四鬥曰庾。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君子周急不繼富,〔非冉有與之太多。〕

  又曰: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讓不受也。〕子曰:無,以與爾鄰里鄉黨乎,〔無,止其讓之辭。〕

  雒書說禾曰:倉帝起,天雨粟,青雲扶日。

  《六韜》曰: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金錢,以與殷民,〔事具帝王部。〕

  晏子曰:北郭騷見晏子,讬以養母,晏子分倉粟府金以遺之,騷辭金受粟。

  春秋說題辭〔《初學記》二十六,《太平御覽》八百五十作運鬥樞。又《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四十作說題辭,同此。〕曰:粟五變,生為苗,秀為禾,三變而祭〔《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四十作粲。〕謂之粟,四變曰米,〔《初學記》,御覽作入臼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稟受五行氣而成,故五變乃成可食。〕

  孔叢子,公儀曰:子思居貧,其友有饋之粟者,受二車焉,或獻樽酒束脩,子思曰:為費而無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酒,是辭少而受多也,於義無名,於分則不全,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仍〔孔叢子作伋。〕不幸而貧,至及困乏,將絕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為周之也,酒脯則所飲宴也,方之於食,而乃飲燕,非義也,吾豈以為分哉,度義而行之。

  又曰:季桓子以粟十鐘餼夫子,受而班門人之無者,子貢曰: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今而施人,無乃乖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辭,為季孫之惠,受不為富,惠於一人,豈若數百人哉。

  《莊子》曰:莊周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貸子三百金,可乎,周忿然曰:若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事具人部貧篇。〕

  商君書曰:金一兩生境內,粟一十二石死於境外,粟十二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兩死,府庫兩虛,國弱,好生粟於境內,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呂氏春秋》曰:飯美者不周之粟。

  《史記》曰:伯夷叔齊,聞西伯善養老,往歸焉,值武王東伐紂,叩馬諫,左右欲刃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而餓死。

  又曰: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豪桀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至貴,乃而豪桀金玉盡歸任氏,以此起富。

  又曰:漢興七十餘年,大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也。

  《賈誼書》曰: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秕,無敢以粟,於是倉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得一石秕,吏以請曰:秕食鳧雁,為無費也,今求秕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食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爾知也,夫百姓餉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敢墮者,豈為鳥獸哉,粟米人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且汝知小小計,而不知大害,〔新序又載。〕

  《漢書》曰:東方朔曰:侏儒長三尺餘,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淮南子》曰:黃帝治天下,力牧太山稽輔之,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分爭之心。

  又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倉頡,始視鳥跡之文而造書者也,有書契則作偽萌生,生則去本趣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

  《說苑》曰:高平王遣使者從魏文侯貸粟,文侯曰:須吾租收邑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來時,見瀆中有魚,張口謂臣曰:吾窮水魚,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謂之曰:待吾南見河堤之君,決江淮之水,灌汝口,魚曰:為命在須臾,及須決淮之水,比至還,必求吾於枯魚之肆,今高平貧窮,故遣臣詣君貸粟,乃須租收粟至者,大王必求臣死人之墓。

  《古今注》曰: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節三年,長安雨黑粟,竟甯元年,南陽山都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小豆,小者如麻子。

  《風俗通》曰:燕太子丹仰歎,天為雨粟,桂陽先賢書贊曰:成丁,郴人,能達鳥鳴,為郡主簿,與眾人俱坐,聞雀鳴而笑曰:東市輦粟車覆,雀相呼往食之,眾人遣視,信然,〔益部耆舊又載。〕

  《氾勝之書》曰: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穀帛實天下之命,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事,人所忽略,衛尉勤之,可謂忠國憂民之至。

  【書】漢晁錯上書曰:利民欲者,莫如用爵致粟矣,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給塞下之食,則富人有爵,而貧民損益於征賦矣,此以有餘補不足,而貧富之民各得其原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