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四 冀 |
|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三百八十四 〈四霽〉 冀〈洪武正韻吉詣切。說文北方也。徐曰。北方之州也。爾雅兩河間曰冀州。五代改大名府。又秦钜鹿郡地。魏置北冀州。又姓。又欲也。許慎說文冀。從北〉 〈異聲。幾利切。劉熈釋名冀州。亦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陸法言廣韻冀。九州名。冀。上同。見經典〉 〈省。孫愐唐韻居致切。北方州名。故從北。唐玄度九經字様冀。冀北方州也。堯所都。異於餘州。故從北從異。上說文。下隷省。徐鍇通釋訖示反。宋重修〉 〈廣韻續漢書安平國。故信都郡。光武師薊。南行太守任光開出迎。今州城是。又姓。左傳晉大夫冀芮。丁度集韻州名張有復古編冀別作冀。非。毛晃〉 〈禮部韻略望也。亦作冀幾。戴侗六書故冀。北方州也。借為冀望之冀。與覬通。歐陽德隆押韻釋疑左傳見冀缺耨。注冀。晉邑也。然其字從兩點。韻上〉 〈無。梁冀同。郭守正紫雲韻漢梁冀。晉陳頵。與王導書。中興可冀。郭子儀傳。中興之功。日月可冀。又此冀字廣韻雲字本作冀。經典省。作冀。押者當依〉 〈韻押。此是此冀字。鄭之秀精明韻地名。釋行均龍龕手鑒冀。俗。冀。正。又託也。楊桓六書統見母。。統聲。冀。隷。。訛。熊忠韻會舉要角清音。周魏州。唐〉 〈改冀州。舜以南北闊大。分衛以西為並州。燕以北為幽州。字潫博義吉器切。趙謙聲音文字通冀見意切。又強直貌。又狠也。作懻。非。漢地志趙俗懻〉 〈忮。薛瓚曰。今北土謂強直為懻中俗。字。韻會定正字切見計。見經堅冀。〉 兾〈洪武正韻吉詣篆切禹貢作冀州書〉〈父辛旅彝〉〈冀師季敦〉〈絳碧落文〉〈唐古韻〉〈澤碧落文〉 〈貝丘長碑〉〈古尚書〉〈冀師舟〉〈冀卣並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徐鉉篆韻〉〈六書統〉 〈並鍾鼎文隷六書統書〉〈王純碑〉〈夏承〉 {{雙行註文|碑〈劉衡碑並洪邁漢隷分韻〉〈張納碑〉〈楊淮碑並眞漢隷字源書〉〈鍾繇〉〈蘇軾〉 〈行書〉〈王羲之〉〈王獻之〉〈王渙之〉〈柳公權〉〈蘇草軾書〉 〈王廙〉〈王洽〉〈何氏〉〈並張錦溪〉〈鮮於樞〉 中冀〈羅泌路史後紀太吳氏衰。共工惟始作亂。滔洪水以禍天下。隳天綱。絶地紀。覆中冀。振〉迎囂歸 冀〈東漢書隗囂傳。王元入蜀求救。囂奔西城數月。王元行巡周宗。將蜀救兵五千餘人。乘髙卒。至。皷噪大呼曰。百萬之衆方至。漢軍大驚。未〉 〈及城陳。元等決圍。殊死戰。遂得入城。迎囂歸冀。〉復置冀州〈太平禦覧魏志曰。太祖㧞鄴。領冀州牧。或說太祖。宜復古〉 〈置九州。冀州所制者廣。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筍或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衆。今分冀州。將皆動心。一旦生變。〉 〈天下未易圖也。公從之。〉殺龍祭冀州〈晏元獻公類要女媧殺黑龍以祭。淮南子曰。徃古之時。四極廢。九州〉 〈裂。於是女媧殺黑龍以祭冀州。〉冀都風水〈朱子語類冀都正是天地中間。好個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髙脊〉 〈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於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於海。前面一條黃河環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未至中為嵩山。是為前〉 〈案。遂過去為泰山聳于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 冀州〈書禹貢冀州。注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是也。八州皆言疆界。而冀不〉 〈言者。以餘州所至可見。晁氏曰。亦所以尊京師。示王者無外之意。既載壺口。注經始治之謂之載。壺口。山名。漢地志。在河東郡北屈縣東南。今隰州〉 〈吉鄉縣也。今按既載雲者。冀州帝都之地。禹受命治水所始。在所當先經始壺口等處以殺河勢。故曰既載。然禹治水施功之序。則皆自下流始。故〉 〈次兗。次青。次徐。次楊。次𠛼。次豫。次梁。次雍。兗最下故所先。雍最髙故獨後。禹言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即其用工之本未。先決九川之水以〉 〈距海。則水之大者有所歸。又濬畎澮以距川。則水之小者有所泄。皆自下流以疏殺其勢。讀禹貢之書。求禹功之序。當於此詳之。仁山金氏曰。凡禹〉 〈貢所書之山。多是即山以名其地。非謂獨治其山也。治梁及岐。注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呂梁山也。在今石州離石縣東北。爾雅雲。梁山晉望。即冀州〉 〈呂梁也。呂不韋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又春秋梁山崩。左氏榖梁皆以為晉山。則亦指呂梁矣。酈道元謂呂梁之石崇竦。河流激蕩。〉 〈震動天地。比禹既事壺口。乃即治梁岐山。在今汾州介休縣狐岐之山。勝水所出。東北流注於汾。酈道元雲後魏於狐岐置六壁。防離石諸胡因為〉 〈大鎮。今六壁城在勝水之側。實古河逕之險厄。二山河水所經。治之所以開河道也。先儒以為雍州梁岐者非是。曾氏曰。禹於壺口之西關孟門。而〉 〈始事於壺口。於梁山之北闢龍門。而縱事於梁山。呂氏曰。此禹最用功處。故首及之。既修太原。至於嶽陽。注修。因鯀之功而修之也。廣平曰太原。今〉 〈河東路太原府也。嶽。太嶽也。周職方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地志謂霍太山即太嶽。在河東郡彘縣東。今晉州霍邑也。山南曰陽。即今嶽陽縣地也。堯〉 〈之所都。楊子雲冀州箴曰。嶽陽是都是也。蓋汾水出於太原。經於太嶽。東入於河。北刖導汾水也。朱子曰。從太原至嶽陽。皆修之也。他所舉山川。皆〉 〈光地後績者。睹成功而言也。壺口梁岐太原。先績後地者。本用功之始而言也。豈治之有難易歟。覃懷底績。至於衡漳。注覃懷。地名。地志河內郡有〉 〈懷縣。今懷州也。曾氏曰。覃懷。平地也。當在孟津之東。太行之西。淶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東。方洪水懷山襄陵之時。而平地致功為難。故曰底績。〉 〈衡湋。水名。衡。古橫字。地志漳水二。一出上黨沾縣大黽穀。今平定軍樂平縣少山也。名為清漳。一出上黨長子縣發鳩山。名為濁漳。鄭道元謂之衡〉 〈水。又謂之橫水。東至鄴合清漳。東北至阜城入北河。鄴今潞州涉縣也。阜城。今定逺軍東光縣也。又按桑欽雲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同歸於海。唐〉 〈人亦言漳水能獨達於海。請以為瀆。而不雲入河者。蓋禹之導河自洚水大陸至碣石入於海。本隨西山下東北去。周定王五年。河徒砱礫。則漸遷〉 〈而東。漢初。漳猶入河。其後河徙日東。而取漳水益逺。至欽時。河自大伾而下已非故道。而漳自入海矣。故欽與唐人所言者如此。厥土惟白壤。注漢〉 〈孔氏曰。無塊曰瑰。顔氏曰。柔土曰壤。夏氏曰周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榢穡樹藝。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他征。則〉 〈夾教民樹藝。與因地制貢。固不可不先於辨土也。然辨土之宜有二。白以辨其色。壤以辨其性也。蓋草人糞壤之法。驛剛用牛。赤緹用羊。賁壤用麋。〉 〈渴澤有鹿。糞治田疇。各固色性而辨其所當用也。曾氏曰。冀州之土豈皆白壤。雲然者。土會之法從其多者論也。陳大猷曰。白言色。壤言質。水患退〉 〈而後土性復。色質辨。始可興地利。定賦法也。厥賦惟上上錯。厥田為中中。注賦。田所出榖米兵車之類。錯。雜也。賦第一等。而錯出第二等也。田第五〉 〈等也。賦髙於田四等者。地廣而人稠也。林氏曰。冀州先賦後田者。冀。王戴之地。天子所自治。併於場圃園田添林之類而征之。如周官載師所載賦。〉 〈非盡出於田也。故以賦屬於厥土之下。餘州皆田之賦也。故先田而後賦。又按九州九等之賦。皆每州歲入總數。以九州多寡相較而為九等。非以〉 〈是等田而責其出是等賦也。冀獨不言貢篚者。冀天子封內之地。無所事於貢篚也。來子曰。常出者為正。間出者為錯。錯在上上之下。則間出第二〉 〈等也。恒衛既從。大陸既作。注恒衛。二水名。恒水。地志出常山郡上曲陽縣。恒山北穀。在今定州曲陽縣西北恒山也。東入水。薛氏曰。東流合水。〉 〈至瀛州髙陽縣入易水。晁氏曰。今之恒水。西南流至眞定府行唐縣。東流入于滋水。又南流入於衡水。非古逕矣。衛水。地志出常山郡靈壽縣東北。〉 〈即今眞定府靈壽縣也。東入滹沱河。薛氏曰。東北合滹沱河。遇信安軍。入易水。從。從其道也。孫炎曰。大陸钜鹿北廣河澤。河所經也。程氏曰。钜鹿去〉 〈古河絶逺。河未嘗逕邢。以行钜鹿之廣阿。非是。按爾雅。髙平曰陸。大陸雲者。四無山阜。曠然平地。蓋禹河自澶相以北。皆行西北之麓。故斑馬王橫〉 〈皆謂載之髙地。則古河之在貝冀。以及枯浲之南。率皆穿西山踵趾以行。及其已遇信洚之北。則西山勢斷。曠然四平。蓋以此地謂之大陸。乃與下〉 〈文北至大陸者合。故隋改趙之昭慶以為大陸縣。唐又割鹿城置陸渾縣。皆疑钜鹿之大陸不與河應。而亦求之向北之地。杜佑。李言甫。以為邢。趙。〉 〈深。三州為大陸者得之。作者言可耕治。水患既息。而平地之廣衍者亦可耕治也。恒衛水小而地逺。大陸地平而近河。故其成功在於田賊之後。呂〉 〈氏曰。言水土平於田賦之前者。其害大。當先治也。言於田賦之後者。其害小。徐治之也。島夷皮服。注海曲曰島。海島之夷以皮服來貢也。夾右碣石〉 〈入於河。注碣石。地志在北平郡驪城縣西南河口之地。今平州之南也。冀州北方貢賦之來。自北海入河。南向西轉。而碣石在其右轉屈之間。故曰〉 〈夾右也。程氏曰。冀為帝都。東西南三面距河。他州貢賦皆以達河為至。故此三方亦不必書。而其北境則漢遼東。西右北平漁陽上穀之地。其水如〉 〈遼。濡。滹。易。皆中髙。不與河通。故必自北海。然後能達河也。又按郡道元言驪城棿海。有石如甬道數十裡。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韋昭以為碣石。其〉 〈山昔在河口海濱。故以志其入貢河道。歷世既乆。為水所漸淪入於海。已去岸五百餘裡矣。戰國策以碣在常山郡。九門縣者恐名偶同。而鄭氏以〉 〈為九門無此山也。蘇氏曰。夾。挾也。自海入河。逆流而西。右顧碣石。如在挾掖也。薛季宣地理叢考禹敷土。隨山刊木。止入於河。禹治水在唐虞間。舜〉 〈肇十有二州之後。而禹貢為夏書者。治水之後。十二州復為九。故虞書九共。州自為篇。其平貢以別九州。皆禹之事而舜無與也。孔氏傳謂禹以是〉 〈王。故禹貢為夏書。考之於序。蓋夏史追記禹跡。書其任土作貢之本米。自為夏書之首。非如諸儒之說為孔子遷其篇第也。敷土。行水也。禹之行水。〉 〈先有規模。隨山刊木以通其道。定髙山大川以導其流。敷土之事。規模先定者如此。冀州不言疆界所至。王都所在。以四境見之也。水之患無大於〉 〈河患。冀州東兗。南豫。西雍。三面臨河。碣石又河下流。且其地在京圻。敷土固所先也。壺口山在今慈州吉鄉縣。梁山在同州韓城縣。而乾州好畤縣〉 〈亦有梁山在邠岐間。非禹貢之梁山也。岐山在鳳翔岐山縣。太原春秋亦曰。大鹵在太原榆次縣。嶽。即霍泰山也。今𣈆州有嶽陽縣在嶽山南。軍懷。〉 〈古河內地。今為懷州武陟縣。濁漳水出潞州長子縣。東至磁州武安縣入清漳。清漳出平定軍樂平縣。合呼沱易水。東北至滄州清池縣入海。清漳。〉 〈即衡水也。恒水出中山曲陽縣。東流合𣻎水。至瀛州髙陽縣入易。衛水出真靈壽縣。東北合呼沱過信安軍入陽。大陸地在河北。河道未改。諸水〉 〈皆入河也。島夷。海上諸夷濊貊肅慎之屬。碣石在平州石城縣。梁山在河上。岐山在渭上。禹平冀州水患。先治壺口。道梁岐水道。則冀州上游水患〉 〈已去。復定太原垂陽諸川。而覃懷以東。衡漳以西。因可致功。土色既辨。種祖有宜。而賦稅為可作矣。白壤。白土也。白土最肥。賦上上錯。雜出第一第〉 〈二等賦。厥田中中。地髙下適中也。都畿有賦而無貢。先賦而後田者。貢者諸侯之貢。圻內固無之矣。京師者用取諸圻內。冀州賦稅不一而足。非若〉 〈圻外之賦。專以田為准也。賦上上錯。而田中中者。地之肥瘠。不係乎曰之髙下。髙下以施地力之政。賦稅視肥瘠爾。恒衛治。而大陸之地可以耕作。〉 〈記於田賦之後者。冀州河患為大。二水以餘力治之也。島夷以皮為服之國朱王之道。由碣石之道循海入河。至於冀州雲。夾右者。海堧在其左也。〉 〈禹貢冀州而及梁岐之治。互見之爾。傳稱禹鑿孟門。儒者多未之信。夏書既載壺口。不可誣也。爾雅南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邢昺䟽〉 〈釋曰。圖禮職方氏雲。河內曰冀州。禹貢不說境界。孔安國雲。此州帝都不說境分。以餘州所至即可知。以其禹貢兗州雲濟河自東河以東也。豫州〉 〈雲荊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雲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言東河。西河。南河者。皆據帝都冀州而言也。〉 〈按禹貢。導河自積石龍門南流謂之西河。至於畢陰折而東經底柱孟津間洛汭皆東流。謂之南河。至於大伾折而北流周峯水至於大陸。又北播〉 〈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謂之束河。此惟雲兩河者從可知。李巡曰。兩河間其氣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春秋本末冀。今平陽府蒲州有冀亭。〉 〈僖公傳二年。周惠王十九年。春。晉獻荀息請以屈産之乘。與垂𣗥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荀叔也。屆地生良馬。垂𣗥出美玉。故以為名。四馬曰〉 〈乘。自晉適虢。道出於虞。故借道。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前年冀伐虞至鄍。鄍。虞邑。河東大陽縣東北有顛軨阪。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言〉 〈虞報伐冥使病。將欲假道。故稱虞強以說其心。冀。國名。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軨。貴零。文獻通考春秋時可考者。二十三國。晉衛邢魏〉 〈霍耿北燕邘楊冀郇尹鼓肥黎潞陽共鮮虞赤狄無終山戎秦時為郡十三钜鹿郡。邯鄲郡。〉 〈太原郡。上黨郡。河東郡。三川郡。北境雁門郡。遼西郡。右北平郡。漁陽郡。上穀郡。代郡。雲中郡。西漢書地理志河內曰冀〉 〈州。其山鎮曰霍山。顔師古注在平陽永安縣東北。其澤藪曰楊紆。顔師古注爾雅曰。秦有楊紆。而此以為冀州。未詳其義。及所在。其川漳。其浸汾潞。〉 〈顔師古注漳水出上黨長子。汾水出汾陽北山。潞出歸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榖宜黍稷。〉 〈續後漢書冀州。十一郡。漢九。魏二。冀州。禹貢河內之域。建安十七年。曹操自領州牧。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盧。東郡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幹钜〉 〈鹿之癭陶曲陽南和。廣平之廣平任城。趙國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十八年。分魏郡為東西部。置左右都尉。曹丕篡代。以魏郡東部為陽平。西〉 〈部為廣平雲。魏郡。漢置。縣八。鄴。長樂。魏。斥丘。安陽。蕩陰。內黃。〉 〈黎陽。钜鹿郡。漢置。縣二。廮陶。钜鹿。〉 〈廣平郡。魏置。縣十五。廣平。邯鄲。易陽。武安。涉。襄國。南和。任。曲梁。列人。肥鄉。臨水。廣年。斥漳。〉 〈平恩。陽平郡。魏置。縣七。元城。館陶。清泉。發幹。束武陽。陽平。〉 〈樂平。趙國。漢置。縣九。房子。元氏。平𣗥。髙邑。中丘。柏人。〉 〈平鄉。下曲陽。鄥。常山國。漢置。縣八。眞定。石邑。井陘。上曲陽。蒲吾。南行唐。〉 〈黨壽。九門。中山國。漢置。縣八。盧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陰。望都。〉 〈唐。北平。安平國。漢置。縣十二。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觀津。扶柳。〉 〈廣宗。經。安平。饒陽。南深澤。安國。勃海郡。漢置。縣十四。南皮。東光。浮陽。饒安。髙城。〉 〈重合。東安陵。蓨。廣川。阜城。東平舒。文安。章武。東州。〉 〈河間國。漢置。縣十。樂城。武垣。鄭。易城。中水。成平。博陸。髙陽。北新城。蠡吾。〉 〈清河國。漢置。縣六。清河。東武城。繹幕。具丘。靈。鄃。文獻通考漢時為郡國二十四。縣三百七十三。〉 〈恒山郡十八縣。元氏。石邑。桑中。靈壽。蒲吾。上曲陽。九門。井陘。房子。中丘。封斯。關。平𣗥。鄗。樂陽。〉 〈平臺。都卿。南行唐。魏郡十八縣。鄴。館陶。斥丘。沙。內黃。清淵。魏。〉 〈繁陽。元城。梁期。黎陽。即裴。武始。邯會。陰安。平恩。邯溝。武安。〉 〈钜鹿郡二十縣。钜鹿。南蠻。廣阿。象氏。廮陶。宋子。楊氏。臨平。下曲陽。貰。郥。新市。堂陽。安定。敬武。〉 〈歷鄉。樂信。武陶。栢鄉。安鄉。趙國四縣。邯鄲。易陽。栢人。襄國。〉 〈眞定國四縣。眞定。槁城。肥纍。綿曼。河間國四縣。樂城。侯井。武隧。弓髙。〉 〈廣平國十六縣。廣平。張。朝平。南和。列人。斥章。任。曲周。南曲。曲梁。廣鄉。平利。平鄉。陽臺。廣年。〉 〈城卿。中山國十四縣。盧奴。北平。北新城。唐。深澤。苦陘。安國。〉 〈曲逆。望都。新市。新處。母極。陸成。安險。河內郡十八縣。懷。汲。武德。波。山陽。河陽。州。〉 〈共。平皋。朝歌。修武。溫。野王。獲嘉。軹。沁水。隆慮。蕩陰。〉 〈信都國十七縣。信都。歷。扶柳。辟陽。南宮。下博。武邑。觀津。髙堤。廣川。樂鄉。平堤。桃。西梁。昌成。〉 〈東呂。修。太原郡二十一縣。晉陽。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丁離。茲氏。〉 〈狼孟。鄔。孟。平陶。汾陽。京陵。陽曲。大陵。原平。祁。上艾。慮虎。陽邑。廣武。〉 〈廣陽國四縣。薊。方城。廣陽。陰卿。涿郡二十九縣。涿。遒。榖丘。故安。南深澤。範陽。蠡吾。〉 〈容城。易。廣望。鄭。髙陽。州卿。安寧。樊輿。成。良卿。利卿。臨卿。益昌。陽卿。西卿。饒陽。〉 〈中水。武垣。阿陵。阿武。髙郭。新昌。上黨郡十四縣。長子。屯留。餘吾。銅鍉。沾。𣵀氏。襄垣。〉 〈壺關。泫氏。髙都。潞。猗氏。陽阿。榖逺。河東郡二十四縣。安邑。大陽。猗氏。解。蒲阪。河北。〉 〈左邑。汾陰。聞喜。濩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修。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 〈狐讘。騏。西河郡三十六縣。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 〈樂街。徒經。臯狼。大成。廣田。圜陰。益闌。平周。鴻門。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 〈虎猛。離石。榖羅。饒。方利。博陵。隰成。臨水。土軍。西都。平陸。陰山。是。鹽官。〉 〈雁門郡十四縣。善無。沃陽。繁峙。中陵。陰館。樓煩。武州。湟陶。劇陽。崞。平城。埓。馬邑。強陰。〉 〈代郡十八縣。桑乾。道人。當城。髙析。馬城。班氏。延陵。獮氏。廣昌。且如。平邑。陽原。東安陽。參合。平舒。〉 〈代。靈丘。鹵城。雲中都十一縣。雲中。鹹陽。陶陵。楨陵。犢和。沙陵。〉 〈原陽。河南。北輿。武泉。陽壽。定襄郡十二縣。成樂。桐過。都武。武進。襄陰。武臯。駱。〉 〈安陶。武城。武安。定襄。復陸。上穀郡十五縣。沮陽。泉上。潘。軍都。居庸。雊瞀。夷輿。〉 〈下落。昌平。廣寧。涿鹿。且居。茹。女祁。寧。漁陽郡十二縣。漁陽。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樂。〉 〈厗奚。獷平。要陽。白檀。滑鹽。右北平郡十六縣。十剛。無終。石城。延陵。俊靡。薋。〉 〈徐無。聚陽。土垠。白狼。夕陽。昌城。驪成。廣成。字。平明。〉 〈遼西郡十四縣。且慮。海陽。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賓從。交黎。陽樂。狐蘇。徒河。又成。臨渝。絫。〉 〈晉書地理志冀州。按禹貢周禮並為河內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春秋元命包雲昴畢散為冀州分。為趙國。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 〈安。弱則冀強。荒則冀豐。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以西為並州。燕以北為幽州。周人因焉。及漢武置十三州。以其地依舊名為冀州。歷後漢至晉不〉 〈改。州統郡國十三。縣八十二。戶三十萬六千。趙國。漢置統縣九。戶四萬二千。房子。元氏。平棘。髙邑。公國相。〉 〈中丘。相人。平鄉。下曲陽。故皷子國。鄥。钜鹿國。秦置統縣二。戶一萬四千。廮陶。钜鹿〉 〈安平國。漢置統縣八。戶二萬一千。信都。下慱。武邑。武遂。觀津。侯相。扶柳。廣宗。侯相。經。〉 〈平原國。漢置統縣九。戶三萬一千。平原。髙唐。荏平。慱平。聊城。安德。西平。昌。般鬲。〉 〈樂陵國。漢置統縣五。戶三萬三千。厭次。陽信。漯沃。新樂。樂陵。有都尉居。〉 〈勃海郡。漢置統縣十。戶四萬。南皮。東光。浮陽。饒安。髙城。重合。東安。陵蓨。廣川。侯相阜城。〉 〈章武國。泰始元年置統縣四。戶。一萬三千。東平舒。文安。章武。束州。〉 〈河間國。漢置統縣六。戶二萬七千。樂城。侯相武垣。鄚。侯相易城。中水。成平。〉 〈髙陽國。泰始元年置統縣四。戶七千。慱陸。髙陽。北新城。侯相蠡吾。慱陵國。漢置統縣四。戶一萬。安平。饒陽。南深澤。安國。〉 〈清河國。漢置統縣六。戶二萬二千。清河。東武城。繹募。侯相貝丘。靈。鄃。〉 〈中山國。漢置統縣八。戶三萬二十。盧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陰。望都。唐。北平。〉 〈常山郡。漢置統縣八。戶二萬四千。真定。石邑。井陘。上曲陽。恒山在縣西北有版號飛狐口。蒲吾。南行唐。靈壽。九門。侯相〉 〈惠帝之後。冀州淪沒於石勒。勒乙太興二年僭號於襄。國稱趙。後為慕容雋所滅。慕容氏又為符堅所滅。孝武太元八年堅敗。其地人慕容垂。垂僭〉 〈號於中山。是為後燕。後燕卒滅於魏。楊正衡音義鄥。口堯反。廮陶。上嬰井反。下音遙。荏平。仕疑反。厭次。三琰反。漯。他合反。蓨。音調。蠡。音禮。鄃。式朱反。〉 〈陘。音刑。文獻通考晉時為郡國二十九。縣一百九十五。〉 〈安平國八縣。信都。下慱。武邑。武遂。觀津。扶柳。廣宗。經趙國九縣。房子。元氏。平棘。髙邑。中丘。栢人。平鄉。〉 〈鄔。下曲陽。钜鹿國二縣。廮陶。钜鹿。〉 〈章武國四縣。東平舒。文安。章武。束州。頓丘郡四縣。頓丘。繁陽。陰安。衛。〉 〈魏郡八縣。鄴。長樂。魏。斥丘。安陽。蕩陰。內黃。黎陽。〉 〈汲郡六縣。汲。朝歌。共。林慮。獲嘉。修武。河內郡九縣。野州。懷。平臯。河陽。沁水。軹。〉 〈山陽。溫。慱陵國四縣。安平。饒陽。安國。南深澤。〉 〈常山郡八縣。真定。石邑。靈壽。上曲陽。蒲吾。井陘。九門。南行唐。〉 〈河間國六縣。樂城。武垣。成平。易成。中水。鄚。中山國八縣。盧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陰。望都。唐。北平。〉 〈樂平郡五縣。沾。上艾。壽陽。轑陽。樂平。大原國十三縣。潞陽。陽曲。榆次。於離。盂。狼孟。陽邑。〉 〈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上黨郡十縣。潞。屯留。壺關。長子。泫氏。髙都。銅鍉。〉 〈𣵀氏。襄垣。武鄉。廣平郡十五縣。廣平。邯鄲。易陽。武安。涉。襄國南和。〉 〈任。曲梁。列人。肥鄉。臨水。廣年。斥漳。平恩。河東郡九縣。安邑。聞喜。垣。分陽。大陽。猗氏解。〉 〈蒲阪。河北。髙陽國四縣。慱陸。髙陽。北新城。蠡吾。〉 〈平陽郡十二縣。平陽。楊。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濩澤。臨汾。北屈。皮氏。〉 〈雁門郡八縣。廣武。崞。湟陶。平城。葰人。繁峙。原平。馬邑。〉 〈西河國四縣。離石。隰城。中陽。介休。代郡四縣。代。廣昌。平舒。富城。〉 〈新興郡五縣。九原。定襄。雲中。廣收。晉昌。範陽國八縣。涿。良鄉。方城。長鄉。遒。故安。範陽。〉 〈容城。北平郡四縣。徐無。土垠。俊靡。無滲。〉 〈燕國十縣。薊。安次。昌平。軍都。廣陽。潞。安國。泉州。雍奴。弧奴。〉 〈廣寗郡三縣。下洛。涿鹿。番。遼西郡三縣。陽樂。肥如海陽。〉 〈上穀郡二縣。沮陽。居庸。隋書地理志冀州於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並。其於天〉 〈文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樑。屬冀州。自尾十度。至鬥十一度。為析木。屬幽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娵訾。屬並州。自柳九度。至張十六度。為〉 〈鶉火。屬三河。則河內河東也。准之星次本皆冀州之域。帝居所在。故其界尤大。至夏廢。幽併入焉。得唐之舊矣。信都清河河間慱陵恒山趙郡武安〉 〈襄國。其俗頗同。人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而傷於遟重。前代稱冀幽之士鈍如錐。蓋取此焉。俗重氣俠。好結朋黨。其相赴死生。亦出於仁義。〉 〈故班志述其土風。悲歌忼慨。椎剽掘蒙。亦自古之所患焉。前諺雲仕官不偶。遇冀部實弊此也。魏郡鄴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雲精妙。士女〉 〈被服鹹以奢麗相髙。其性所尚習。得京洛之風矣。語曰。魏郡清河。天公無奈何。斯皆輕校所致。汲郡河內。得殷之故壤。攷之舊說。有紂之餘教。汲又〉 〈衛地。習仲由之勇。故漢之官人得以便宜從事。其多行殺戮。本以此焉。今風俗頗移。皆向於禮矣。長平上黨人多重農桑。性尤樸直。蓋少輕詐。河東〉 〈絳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土地沃少瘠多。是以傷於儉嗇。其俗剛強。亦風氣然乎。太原山川重複。實一都之會。本雖後齊別都。八物殷阜。然不甚機〉 〈巧。俗與上黨頗同。人性勁悍。習於戎馬。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涿郡上穀漁陽北平安樂遼西。皆連接邊郡。習尚與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俠者。〉 〈皆椎幽並雲。然涿郡太原自前代已來。皆多文雅之士。雖俱曰邊郡。然風教不為比也。〉 〈文獻通考隋時為郡三十。縣二百丹七。常山郡八縣。真定。行唐。石邑。滋陽。九門。井陘。房山。〉 〈靈壽。長平郡六縣。丹川。沁水。端氏。濩澤。髙平。陵川。〉 〈魏郡十一縣。安陽。鄴。臨漳。成安。泉。堯城。洹水。滏陽。臨水。林慮。臨淇。〉 〈汲郡八縣。衛。汲。隋興。黎陽。內黃。湯陰。臨河。澶水。〉 〈文成郡四縣。吉昌。文成。伍城。昌寧。臨分郡七縣。臨汾。襄陵。冀氏。楊。霍邑。汾西。嶽陽。〉 〈龍泉郡五縣。隰川。永和。樓山。石樓。蒲。西河郡六縣。隰城。介休。永安。平遙。靈石。綿上。〉 〈離石郡五縣。離石。脩化。定胡。平夷。太和。雁門郡五縣。雁門。繁峙。靈丘五臺。崞。〉 〈馬邑郡四縣。善陽。神武。雲內。開陽。樓煩郡三縣。靜樂。臨泉。秀容。〉 〈定襄郡一縣。大利。太原郡十五縣。晉陽。太原。交城。汾陽。文水。祁。壽陽。〉 〈榆次。太谷樂平。和順。遼山。平城。石艾。孟。襄國郡七縣。龍岡。南和。平鄉。沙河。钜鹿。內丘。栢仁。〉 〈武安郡八縣。永年。肥鄉。清漳。平恩。洺水。武安。邯鄲。臨洺。〉 〈河東郡十縣。河東。桑泉。汾陰。龍門。芮城。夏。河北。猗氏。虞鄉。安邑。〉 〈絳郡八縣。正平。冀城。絳。曲沃。稷山。聞喜。太平。垣。安樂郡二縣。燕樂。宻雲。〉 〈慱陵郡十縣。鮮虞。北平。唐。恒陽。新樂。隋昌。母極。義豐。深澤。安平。〉 〈河內郡十縣。河內。溫。濟源。河陽。安昌。王屋。獲嘉。新鄉。脩武。共城。〉 〈河間郡十三縣。河間。文安。樂壽。束城。景城。髙陽。饒陽。慱野。清苑。長盧。平舒。曾城。鄭。〉 〈信都郡十二縣長樂。堂陽。衡水。棗強。武邑。武強。南宮。斌強。鹿城。下慱。蓚。阜城。〉 〈趙郡十一縣。平棘。髙邑。賛皇。元氏。廮陶。欒城。大陸。栢鄉。房子。槁城。鼓城。〉 〈上黨郡十縣。上黨。長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涉。鄉。銅鍉。沁源。〉 〈涿郡九縣。薊。良鄉。安次。涿。固安。潞。雍奴。昌平。懷戎。〉 〈上穀郡六縣。易。滲水。遒。遂城。永樂。飛狐。遼西郡一縣。柳城。〉 〈北平郡一縣。盧龍。漁陽郡一縣。無終。〉 〈杜祐通典右冀州禹貢曰。冀州既載。載。始也。冀州堯都。故禹理水自此而始也。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畧。餘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壺口雷首。至於太嶽。〉 〈壺口山在今文城郡吉昌縣。太岳在今平陽郡霍邑縣。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東郡河東縣。北山凡有八名。即歷山。首陽山。薄山。襄山。甘棗山。中條〉 〈山。梁豬山。獨山等名是也。既脩太原。至於嶽陽。太原。今太原府。嶽陽。即霍山也。亦曰太嶽。覃懷底績。至於衡章。覃懷。近河地名。今河內郡也底。致也。〉 〈績。功也。衡章。謂漳水橫流而入河。在今廣平郡西北肥鄉縣界也。厥土惟白壤。柔土曰壤。恒衛既從。大陸既作。恒衛。二水名也。恒水出恒山。在今慱〉 〈陵郡恒陽縣界。衛水在今常山郡。靈壽縣西山所出。大陸澤。鄭玄雲在钜鹿。此言水徙故道。可以耕作。今趙郡象城縣界。島夷皮服。每曲曰島。活島〉 〈夷而衣其皮。夾右碣石入於河。碣石。海邊山名。在今北平郡盧龍縣也。言禹夾行此山之右。入河逆上也。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為並州。燕以〉 〈北為幽州並置牧。周禮職方曰。河內曰冀州。山曰霍。藪曰楊紆。爾稚雲秦有楊紆。而此以為冀州藪。未詳其義。及所在也。川曰漳浸曰汾潞。漳水出〉 〈今上黨郡長子縣界。汾水出今樓煩郤靜樂縣山。潞水出今宻雲郡宻雲縣也。其利松栢。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榖宜黍稷。其地險易。帝王所都。亂〉 〈則冀安。弱則冀強。荒則冀豐。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昂畢則趙之分野。漢之眞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髙陵州鄉廣半钜鹿。河間渤海之東平舒中邑。又〉 〈安東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皆其分也。今鄴郡廣平钜鹿信都趙郡常山博陵河間文安〉 〈饒陽髙平上黨樂平陽城太原定襄雲中單於雁門之西南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皆是也。箕則燕之分野。漢之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上穀〉 〈代郡雁門涿郡之易容城範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其分也。今上谷範陽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宻雲北平柳城馬邑〉 〈安邊雁門之東北境。樓煩之北境。皆是也。兼得秦魏衛之交。漢之西河。今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宜屬秦漢之髙陵以東盡河內。今河東平陽文〉 〈城大寧昌化之南境。絳郡陝郡之河北地河內之西境。並宜屬魏。漢之河南野王朝歌。今河內之東境。汲郡皆宜屬衛矣。秦平天下。置郡為钜鹿。今〉 〈常山信都趙郡之東北境。博陵郡之西境。钜鹿之北境。饒陽之南境。兼兗州之域。景城之南境。皆是也。邯鄲。今廣平鄴郡钜鹿之南境。趙郡之西南〉 〈境。皆是也。上穀。今上谷范陽文安省間媯川歸化順義歸德饒陽之北境。趙博陵之東境。及兗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也。漁陽。今漁陽宻雲郡地〉 〈皆是也。右北平。今北平郡。遼西。今柳城及北平郡之東境。皆是也。河東。今河東絳郡陝郡之北境。平陽大寧文城等郡。皆是也。上黨。今上黨髙平樂〉 〈平陽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門之南境。樓煩等郡地。皆是也。代郡。今安邊及馬邑之北境。皆是也。雁門。今馬邑之南境。雁〉 〈門之北境。皆是也。雲中。今雲中單於府是也。及三川郡之北境。今河內郡。漢武置十三州。此為冀州。領郡國九。幽州。領郡國十。並州。領郡九。古冀州〉 〈西境。則屬司隷。今河東絳郡平陽河內汲郡。後漢並因前代為冀州。理於鄗。鄗今趙郡髙邑縣。𡊮紹曹公理鄴。鄴今郡縣。鄗。呼各反。幽州。理蒯。今範〉 〈陽郡縣。並州。理晉陽。今太原府。魏並因之。晉置冀州。領郡國十三。理房子。今趙郡縣。幽州。領郡國七。理涿。今範陽郡是也。並州。領郡國六。惠帝之後。〉 〈其地淪沒於劉元海。石勒。慕容雋。又為符堅所䧟。堅敗。慕容垂據之。後屬後魏。自此分割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河北道。範陽。汲郡。鄴郡。〉 〈廣平。饒陽。河間。常山。博陵。信都。趙郡。钜鹿。文安。上穀。北平。宻雲。媯川。漁陽。柳城。歸德。順義。歸化等郡。河東道。河東絳郡。北平。平陽。太原。上黨。西河。髙〉 〈平。大寧。昌化。文城。陽城。定襄。樂平。雁門。樓煩。安邊。雲中。馬邑等郡。兼分入都畿。河內郡。關內道。單於。〉 〈河內郡。東至汲郡二百六十裡。南至原本缺西至河南府濟陰縣七十三裡。北至髙平郡一百四十裡。〉 〈東南到榮陽郡一百五十裡。西南到河南府百四十裡。西北到河南府界百七十裡。東北到汲郡二百六十裡。〉 〈去西京九百八十裡。去東京一百八十裡。戶五萬四千一百。口三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十。〉 〈懷州。今理河內縣。領縣五。河內。漢野王縣有沁水。自河南府濟源界流入。脩武。本殷寗邑。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兵於寗。故曰脩武。有古南陽〉 〈城。漢山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有濁鹿地。漢獻帝為山陽公居於此。獲嘉。漢武幸緱氏。至汲縣之新中鄉。得南越相呂嘉首。因立獲嘉縣。後周置脩〉 〈武郡。隋置殷州是也。武德。周司寇蘇忿生之邑。東魏置武德郡。漢射大故城在今城北。又有漢平皋縣故城。在今縣西。〉 〈汲郡。東至靈昌郡一百十裡。南至靈昌郡酸棗縣七十五裡。西至河內郡二百六裡。北至鄴郡一百九十裡。〉 〈東南到靈昌郡一百三十裡。西南到河內郡二百六十裡。西北到髙平郡陵川縣四十裡。東北到鄴郡臨河縣一百六十裡〉 〈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裡。去東京三百九十裡。戶四萬六千九百八十。口二十萬七千九百八十。〉 〈衛州今理汲縣。領縣五。汲。漢舊縣收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裡即此也。衛。漢朝歌縣。古殷朝歌城在今縣西。紂都有鹿臺。謂之殷墟上宮臺。詩〉 〈曰。要我于上宮。即此也。今縣西北有黑山。蘇門山。孫登隱處。淇水出共山。東至今縣界入河。謂之淇水口。漢建安中。曹公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 〈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晉大將軍桓溫為慕容暐將慕容垂所敗於枋頭。即此也。枋。音方。淇。音其。新鄉。縣西南三十二〉 〈裡有鄘城。即鄘國。共城。右共伯國故城。在縣東漢共縣。黎陽。漢舊縣。魏置黎州。及黎陽。有白馬津。即酈生所雲杜白馬之津是也。後魏改為黎陽津。〉 〈又有枉人山。古凡伯國在此有大岯山。今名黎陽東山。又名青擅山。在縣南七裡。其張揖雲成皋山是大岯山。謬也〉 〈鄴郡。東至魏郡二百十裡。南至汲郡百九十裡。西至上黨郡三百里。北至廣平郡百八十裡。〉 〈東南到汲郡黎陽縣一百六十裡。西南到髙平郡三百二十裡。西北到上黨郡黎城縣三百里。東北到廣平郡肥鄉縣一百四十裡。〉 〈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裡。去東京五百六十裡。戶十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 〈相州今理安陽縣。領縣十一。安陽。漢魏郡域。在今縣東北。有韓陵山。即髙歡破爾來北之所。又有丹藍嵯山。堯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陽聚故城。在〉 〈今縣東。左傳雲。晉筍盈卒於戲陽。注雲。內黃縣戲陽城。戲與羛同。許宜反。洹水。有洹水。音桓。滏陽。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內黃。漢舊縣。有繁〉 〈河。漢繁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鄴。後漢木。冀州刺史嘗理於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後等三陵臺。東魏北齊皆都於此。後周置相山。後徙相州於安陽〉 〈山。漳水在縣西。晉史曰。石勒諸將佐議欲都於鄴。將攻三臺。張賓進曰。三臺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林慮。漢為隆慮。後漢避殤帝諱。改〉 〈為林慮。臨河。有王莽河。古淇河。及顓頊陵在焉。湯陰。古羑裡城。紂拘周文王之所。漢蕩陰縣。蕩。音湯也。成安。漢斥丘縣。故城在東南。地斥鹵。故名焉。〉 〈臨漳。廣平郡。東至清河郡臨清縣一百二十裡。南至鄴郡百八十裡。〉 〈西至上黨郡涉縣界二百五十裡。北至钜鹿郡南和縣五十裡。東南到魏郡魏縣界九十裡。西南到郡滏陽縣界七十裡。〉 〈西北到钜鹿郡沙河縣界六十裡。東北到清河郡宋城縣百十裡。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裡。去東京七百六十裡。〉 〈戶八萬九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萬二千八百一十。洺州。今理永年縣。領縣十。永年。漢曲梁縣地。又漢廣平縣故城。在今縣〉 〈地。隋以煬帝諱。改曰永年。鷄澤。有沙河。曲周。漢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紂巨橋倉亦在於此。清漳。南逝漳水。邯鄲。戰國時。趙團所都。自敬侯始都之。〉 〈有叢臺。洪波臺。亦漢舊縣。邯。山名。鄲。盡也。漢趙王如意溫明殿在此焉。臨洺。漢易陽縣。北齊置襄郡。武安。漢舊縣。有武安縣。趙奮與秦軍戰。皷噪。武〉 〈安屋瓦皆震。即此也。洺水。有衡漳瀆。或雲禹貢曰。覃懷底績。至於衡章。即此也。肥鄉。漢到人縣故城。在今縣東北。有漳水。平恩。漢舊縣。〉 〈钜鹿郡。東至清河郡二百三十裡。南至廣平郡臨洺縣六十五裡。西至樂平郡界二百四十裡。北至趙郡一百七十裡。〉 〈東南到廣平郡曲周縣百十裡。西南到廣平郡武安縣百二十裡。西北到太原府樂平縣五十裡。東北到信都縣二百六十裡。〉 〈去西京千六百七十裡。去東京八百五十裡。戶六萬七千六百六十。口四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 〈邢州。今理龍崗縣。領縣九。龍崗。秦為信都縣。項羽改為襄國。漢至隋。始改為龍崗。夷儀領在縣化百五十裡。左傳雲邢遷於夷儀即此。南和漢舊〉 〈縣後周置南和郡。平鄉。亦漢舊縣地。或雲秦置钜鹿郡於此。即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臺。紂所築。即始皇死處。钜鹿。漢南欒縣地。漢钜鹿縣。今平鄉〉 〈縣地。沙河。漢襄國縣地。隋置。任。漢張縣地。內丘。漢曰中丘。隋以國諱改之。青山。隋置。堯山。〉 〈信都郡。東至平原都二百十裡。南至清河郡百三十裡。西至趙郡百六十裡。北至河間郡二百三十裡。〉 〈東南到博平郡三百里。西南到钜鹿郡二百六十裡。西北到饒陽郡百三十裡。東北到景城郡三百五十裡。〉 〈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裡。去東京一千一百里。戶十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口八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十。〉 〈今之冀州。理信都縣。領縣九。信都。漢舊縣。禹導河北過降水。即此。亦曰。枯降渠。西南自南宮縣界入。漢舊城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扶柳縣故〉 〈城。在今縣西。南宮。漢舊縣。漢呂後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即此。降水故瀆。南自清河郡經城縣界入。堂陽。漢舊縣。在堂水之陽。武強。漢武隧縣。下博。〉 〈漢舊縣。棗強。漢舊縣。文有漢廣川縣故城。在今縣東北。衡水。有衡章故瀆。阜城。漢舊縣。武邑。漢舊縣。降水西南自衡水縣界。而東北經縣城西北。〉 〈舊唐書地理志冀州。隋信都郡。武德四年。改為冀州。領信都。衡水。武邑。棗強。南官。堂陽。下博。武強。八縣。六年置總管府。移治所於下博。管冀。月。深。宗。〉 〈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移州治於信都。又以下博武強二縣屬深州。十七年以廢深州之下博。武強。鹿城。廢觀州之阜城。來屬。龍朔二年改為魏〉 〈州都督府。鹹亨三年復舊。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強。鹿城。三縣屬深州。開元二年復以下博武強還冀州。天寳元年改為信都郡。乾元元年復為冀州。〉 〈舊領縣六。信都。南宮。堂陽。棗強。式邑。衡水。戶一萬六千二十三。口七萬二千七百三十三。天寳領縣九。戶一十萬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 〈三萬五百二十。京師東北一千九百七十八裡。至東都一千一百里。趙郡東至信都郡一百六十裡。南至钜鹿郡一百七十九裡。〉 〈西至太原府五百五十九裡。北至常山郡一百里。東南到信都鄒隔河相去一百六十五裡。西南到钜鹿郡一百九十五裡。〉 〈西北到常山郡一百七十裡。東北到博陵郡三百十七裡。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裡。去東京一千三百十裡。〉 〈戶六萬一千一百六十三。口三十七萬四千七百十二。趙州。今理平棗縣。領縣九。平棘。漢南平棘縣故城。在今縣南。又有漢不〉 〈子縣故城。在今縣北有槐水。元氏。漢舊縣。漢常山郡故城。在今縣西。後漢光武征彭寵。陰後生明帝於此。昭慶。漢廣河縣。俊魏置殷州。及髙南钜鹿〉 〈郡。後改為南趙郡。隋為大陸縣。有大陸澤。舊是象城。天寳中改焉。欒城。漢之關縣地。賛皇。有賛皇山。髙邑。漢之鄗縣。光武即位。更名髙邑。鄗。音呼各〉 〈反。柏鄉。漢鄗縣地。漢光武即位壇在此。漢髙欒縣故城。在今縣東北。臨城。漢舊縣也。有泫水。舊是房子。天寳中改焉。寧晉。舊廮陶縣。〉 〈常山郡。東至博陵郡四百二十四裡。南至趙郡一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十六裡。北至安邊郡四百九十裡。〉 〈東南到博陵郡彭城縣一百九十裡。西南到太原府樂平縣三百二十裡。西北到雁門郡五百四十裡。東北到博陵郡一百二十裡。〉 〈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裡。去東京一千一百三十裡。戶五萬三千五百十。口三十一萬七千七百十七。〉 〈恒州。今理真定縣。領縣九。真定。漢中山國之東柏邑。亦漢舊縣。漢新市縣故城。在東北也。鹿泉。井陘口在此。今謂之土門。漢韓信破趙軍。殺陳餘〉 〈於此。井陘。漢舊縣古井陘。武德初置並州。今縣城實中甚固。靈壽。本中山國之都也。漢舊縣故城。在今西北。衛水在今西山東北。入滹沱河。滹音乎。〉 〈沱。音陁。豪城。後周置钜鹿郡。隋置廉州。漢豪縣故城。在今縣西壘。故肥字國漢以為縣。亦在今縣西南。九門。漢舊縣。石邑。漢舊縣。井陘山甚險阻。改〉 〈李左車說陳餘曰。井陘車不得方軓。騎不得成列。請守之。不從。故城在今縣西北。俗謂之人文城。有卑山。卑。音蔽。今名袍犢山。四面危絶。山頂有二〉 〈泉。後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名焉。房山。漢蒲吾縣。後漢房山縣。在西北。俗曰王母山。上有西王母祠。行唐。漢舊縣。滋水所出。〉 〈博陵郡。東至河間郡二百八裡。南至趙郡三百十七裡。西至常山郡一百二十四裡。北至安邊郡四百九十裡。〉 〈東南到饒陽郡一百七十裡。西南到常山郡一百二十裡。西北到常山郡行唐縣七十裡。東北到文安郡二百五十裡。〉 〈去西京二千一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里。戶七萬六千六百。口四十七萬七十二百六。〉 〈定州。今理安喜縣。領縣十一。安喜。古中山鮮虞地。漢盧奴縣。有盧水。水黑曰虞。不流曰奴。固名焉。北平。秦曲逆縣。漢為蒲陰縣。蒲水所出。在今縣〉 〈西北。鼓城。春秋皷子國也。漢臨平縣故城。在東南。又有漢下曲陽縣在西。常陽。漢上曲陽縣也。常山在縣北一百四十裡。常水所出。新樂。春秋時鮮〉 〈虞國。漢新市縣地。蓋帝堯始封之唐國。豐義。漢安國縣。又有漢解瀆亭。在今縣東北。望都。漢舊縣。堯始封於此。堯山在此。堯母慶都山在南。有中人〉 〈亭。左人亭。即今縣地也。倒馬故關。在縣西北。極險要也。母極。漢舊縣。唐昌。漢苦陘縣。又有中山故城。在縣東北。有漢石口河。又西北有故關邑城。即〉 〈漢關縣。深澤。漢南深澤縣。陘邑。河間郡。東至景城郡二百里。南至信都郡二百三十裡。〉 〈西至博陵郡二百八裡。北至文安郡一百八裡。東南到景城郡弓髙縣一百四十七裡。西南到饒陽郡一百五十裡。〉 〈西北到上穀郡二百十裡。東北到景城郡魯城縣二百五十七裡。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東京一千三百四十裡。〉 〈戶九萬五千二百四十。口六十四萬二千五百六十二。瀛州。今理河間縣。領縣六。河間。漢州鄉縣。後漢改武垣縣。漢武帝得鈎〉 〈弋夫人於此。博野。漢博威郡。後徙安平。又有漢蠡吾縣故城。在今縣西。蠡。音禮。東城。漢舊縣。後魏置東州。樂壽。漢曰樂城縣故城。在今縣西北。漢又〉 〈曰。水中縣。居兩河之間。故曰水中。髙陽。漢舊縣。後置髙陽郡。郡有易水。平舒。晉置章武郡。〉 〈文安郡。東至原本缺南至河間郡一百八裡。西至上穀郡靈山一百七十裡。北至範陽郡二百八十裡。〉 〈東虞到景城郡二百六十裡。西南到博陵郡二百五十裡。西北到上穀郡一百八十裡。東北到北平郡八百里。〉 〈去西京二千三百十裡。去東京一千四百四十四裡。戶五萬五百十。口三十二萬六千四百五十。〉 〈莫州。今理鄭縣。領縣六。鄚。漢舊縣。清苑。漢樂鄉縣。漢髙帝過趙。封樂毅之後樂巨叔於此。任兵。有狐狸澱。澱。堂練反。文安。漢舊縣故城。在東北。長〉 〈豐。唐興。饒陽郡。東至景城郡三百十五裡。南至魏郡五百里。〉 〈西至常山郡一百八十裡。北至上穀郡三百里。東南到信都郡一百三十裡。西南到趙郡一百九十裡。〉 〈西北到博陵郡一百七十裡。東北到河間郡一百五十裡。去西京二千五十裡。去東京一千二百五十裡。〉 〈戶四萬八千八百五十八。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十二。深州。今理陸澤縣。領縣四。饒陽。漢舊縣。有蕪蔞亭在此。又有古博陵城。〉 〈饒陽城。滹沱河舊在縣南。即光武所渡。魏武王因饒河故瀆。夫今北注新溝。所以今在縣北。蔞。力俱反。安平。漢舊縣。鹿城。漢貫縣故城。在西南。又有〉 〈漢郭城在東。衡漳水。今名衛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趙郡寧晉縣界。流入貫。音夜反。𨜔音。苦堯反。陸澤。禹貢大陸澤亦在此。〉 〈上穀郡。東至範陽郡二百十四裡。南至文安郡一百八十裡。西至安邊郡飛狐縣一百四十裡。北至媯川郡懷戎縣南界廢固城鎮。〉 〈東南到文安郡一百八十裡。西南到博陵郡北平縣一百四十裡。西北到安邊郡三百三十裡。東北到範陽郡良鄉縣界八十裡。〉 〈去西京二千二百九十七裡。去東京一千四百六十二裡。戶四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四萬五千八百七。〉 〈易州。今理易縣。領縣八。易。漢故安縣故城。在今縣南。有淶易二水。有燕臺。昭王求仙處。又有漢範陽縣故城。在縣東南。遂城。古遂武也。秦築長城〉 〈之所起。淶水。漢之遒縣。遒。即由反。容城。漢舊縣。滿城。五迴。樓亭。阪城。〉 〈範陽郡。東至漁陽郡二百十裡。南至文安郡二百八十裡。西至上穀郡二百十四裡。北至媯川郡二百十裡。〉 〈東南到西南到原本缺西北到原本缺東北到歸化郡八十裡。〉 〈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三裡。去東京一千六百八十裡。戶七萬九百六口三十九萬五百八十五。〉 〈幽州。今理蒯縣。領縣十一。蒯。燕國都碣石宮。漢為蒯縣。舊置燕都。有桑乾水。慕容雋都於此也。歸義。漢易縣也。公孫瓚於此築城。名曰易京。後漢〉 〈史曰。瓚修營壘棲。觀臨易河。通遼海。以鐵為門。乃曰。兵法雲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棲櫓千重。積穀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為𡊮紹所破。後石李〉 〈龍征慕容雋迴。惡其固而毀之。在今縣南十八裡。又有臣馬水。範陽。漢涿縣在范水之陽。漢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漢廣陽國城。亦在西南。有督亢〉 〈陂。溉田膏腴。荊軻獻圖於秦。安次。漢舊縣。固安。漢方城縣地也。昌平。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古居庸關。在縣西北。齊改為納疑。淮南子雲。天下九〉 〈塞。居庸是其一也。舊置東燕州。潞。漢舊縣有潞河。漢平谷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漢安樂縣古城。在西北。永清。舊是會昌。天寳中改焉。良鄉。漢舊縣。武〉 〈清。廣寧。順義郡。置在範陽郡城內去西京。及四至八到。並與範陽郡同。〉 〈戶五千七百十八。口一萬八千一百五十。順州。理賓義縣。領縣一。賓義。〉 〈歸化郡。東至漁陽郡二百十五裡。西至範陽郡八十裡。南至媯川郡二百里。北至宻雲郡七十裡。〉 〈東南到漁陽郡二百十裡。西南到範陽郡八十裡。西北到東北到宻雲郡七十裡。〉 〈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五十裡。戶八百七十七。口三千三百六十九。〉 〈順州之北境。理懷桑縣。天寳初。置歸化郡。與順義郡。領縣一。懷柔。歸德郡東至宻雲郡八十裡。南至範陽郡九十裡。〉 〈西至範陽郡昌平縣五十裡。北至山五裡。東南到後魏廢易京城四十裡。西南到芹城五裡。〉 〈西北到乾河山五裡。東北到末城鎮二十五裡。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三裡。去東京一千八百七十六裡。〉 〈戶一千二百四十六。口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一。燕州秦上穀郡地。歷代土地與範陽郡同。隋文帝時。栗末靺鞨有厥稽〉 〈部渠長率數千人舉部落內附。處之柳城燕郡之北。煬帝為置遼西郡。以取秦漢遼西之名也。統遼西。懷逺。壚河三縣。大唐為燕州。或為歸德郡。領〉 〈縣一。遼西。媯川郡。東至宻雲郡二百十裡。南至範陽郡二百里。〉 〈西至安邊郡二百二十九裡。北至張說新築長城九十裡。東南到範陽郡一百五十裡。西南到安邊郡四百四十裡。〉 〈西北到新長城為界二百八十裡。東北到九十八裡長城為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裡。去東京一千九百里。〉 〈戶二千三百五十。口一萬五百四十。媯州。今理懷戎縣。領縣二。懷戎。漢潘縣地。漢上穀郡城在此。有涿鹿山。〉 〈及蚩尤城。阪泉地。及涿水𡙡頡山。涿泉鳴鷄山。本名磨筓山。趙襄子滅代。其姊磨筭自殺。因為名。代人憐之。立祠。有群鷄鳴於祠上。故名鳴鷄山史〉 〈記雲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即此。漢武破匈奴取河南地。棄上穀之鬥僻縣造陽地以與胡。辛昭雲在上穀。晉太康地志又雲在五原塞之〉 〈北。疑太康志誤。媯川。漁陽郡。東至北平郡三百里。南至三會海口一百八十裡。〉 〈西至範陽郡二百十裡。北至慶長城塞二百三十五裡。東南到北平郡石城縣一百八十五裡。西南到範陽郡雍奴縣界百二十五裡。〉 〈西北到宻雲郡二百十七裡。東北到北平郡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二十裡。去東京二千二十裡。〉 〈戶四千八百二十九。口二萬五千四百八十七。蒯州。今理漁陽縣。文獻通考。蒯作薊。領縣三。漁陽。漢舊縣。有鮑丘水。又〉 〈名路水。古北戎無終子國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國時屬燕。燕後以為右北平郡。三河。玉田。〉 〈宻雲郡。東至漁陽郡二百十七裡。南至範陽郡潞縣界五十五裡。西至範陽郡昌平縣一百三十裡。北至長城四十五裡。〉 〈東南到範陽郡三河縣七十五裡。西南到范陽郡平昌縣界七十裡。西北到長濃水鎮四十五裡。東北到長城塞一百十裡。〉 〈去西京二千六百八十裡。去東京一千八百四十五裡。戶六千一百三十八。口三萬一千六百三十七。〉 〈檀州。今理宻雲縣。領縣二。宻雲。有潞水自塞外流入。燕樂。後魏廣陽郡。有長城。〉 〈北平郡。東至柳城郡七百里。南至海二百里。西至漁陽郡三百里。北至上洛口八十裡。〉 〈東南到榆林關一百八十裡。西南到馬城縣一百八十裡。西北到石城縣一百四十裡。東北到柳城郡七百里。〉 〈去西京四千三百二十裡。去東京三千五百二十裡。戶三千三十一。口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五。〉 〈平州。今理盧龍縣。領縣三盧龍。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石碣碣然而立。因名之。晉太康地志雲。秦築長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麗舊界。非此碣石〉 〈也。漢遼西郡故城。在今郡東。又有漢令支縣城臨閭關。今名臨榆關。在縣城東一百八十裡。盧龍塞在城西北二百里。石城。漢舊縣。馬城。〉 〈柳城郡。東至遼河四百八十裡。南至海二百六十裡。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裡。〉 〈東南到安東府二百七十裡。西南到北平郡七十裡。西北到契丹界七十裡。東北到契丹界九十裡至契丹衙悵四百里。〉 〈去西京五十裡。去東京四千一百十裡。戶八百七十四。口三千。〉 〈營州。今理柳城縣。領縣一。柳城。有龍山。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來詳孰是。青山石門山白狼山白狼〉 〈水。又有漢扶黎縣故城在東南。其龍山即慕容皝祭龍所也。有饒樂水。漢故徒河縣城。和龍城。宮韋。靺鞨。諸部並在東北。逺者六十裡。近者〉 〈二十餘裡。西北與奚接。北與契丹相接。河東郡。東至絳郡三百七十裡。南至弘農郡百七十裡。〉 〈西至馮翊郡八十裡。北至絳郡二百七十裡。東南到陝郡二百九十裡。西南到華陰郡一百五十裡。〉 〈西北到馮翊郡韓城縣百四十裡。東北到絳郡三百七十裡。去西京三百六十裡。去東京五百四十裡。〉 〈戶七萬二百七。口四十六萬一千八十。蒲州。今理河東縣。領縣八。河東。漢蒲阪縣。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 〈也。有蒲津關。後魏大統四年造浮橋。九年築城為防。大唐開元十二年。河兩岸開東西門。各造鐵牛四。鐵人四。其牛下並鐵柱連腹。人地丈餘。並前〉 〈後鐵柱十六。媯汭水今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護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有風陵堆與潼關相對。桑泉。有二疑山。漢解縣〉 〈故城。今縣東南。猗氏。漢舊縣。猗頻所居。古邭國也。有占令狐城。左傳雲。晉文公從秦返國。齊河圍令狐即此。安邑。堯舜舊鄰。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 〈桀戰於此。漢舊縣。觧。隋曰虞鄉。武德元年改之。虞鄉。漢解縣地。後於虞鄉城置解縣。更於解西五十裡別置虞鄉縣。寳鼎。漢汾陰縣。有後土祠。湯廟。〉 〈永樂。武德二年。分芮城縣置。絳郡。東至髙平郡四百五十裡。南至陝郡二百二十裡。〉 〈西至馮翊郡四百十裡。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裡。東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江東郡三百七十裡。〉 〈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東北到平陽郡一百四十裡。去西京五百二十裡。去東京六百三十裡。〉 〈戶八萬二千二百。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十。絳州。今理正平縣。領縣十一。正平。漢臨汾縣地有汾澮二水。有髙齊故〉 〈武平關。在今縣西三十裡。故家雀關在縣南七裡。並是鎮處。曲沃。漢絳縣地。春秋時晉曲沃地。臺駘神在此。翼城。古晉之翼邑。漢絳縣地。絳。春秋晉〉 〈武公自曲沃徙此。漢聞喜縣地。聞喜。亦漢曲沃地。漢左邑縣之桐鄉。漢武行奉至此。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楊柳可為箭。髙候原在〉 〈縣北。即十六國劉曜破石勒將石李龍處也。垣。漢舊縣。東北有屋山。流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於此置邵郡以備東魏。夏。漢安邑縣地。蓋以夏禹〉 〈所都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縣北十五裡。龍門。古耿國。有龍門山。即大禹所鑿。三秦記雲魚鱉上之即為龍。否則點額而還。漢度氏縣故城。在今縣〉 〈南。今縣則後魏秦州所理。稷山。漢聞喜縣地。後魏龍門郡。後周勛州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二裡。即王思政所築玉壁城。為周氏重鎮。齊神武再攻圍〉 〈皆不利。萬泉。漢汾陰縣。太平。漢汾臨縣。平陽郡。東至上黨郡三百九十裡。南至絳郡一百四十裡。〉 〈西至文城郡二百十五裡。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裡。東南到髙平郡四百十裡。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裡。〉 〈西北到太寧郡二百五十裡。東北到陽城郡二百五十裡。去西京七百五十裡。去東京七百二十裡。〉 〈戶六萬四千八百。口四十二萬一千八百八十。晉州。今理臨汾縣。領縣九。臨汾。漢平陽縣。有姑射山。又有故堯城縣。襄〉 〈陵。漢舊縣。有趙襄子墓。又有晉襄公之陵。因以為名。後魏擒赫連昌。又分此縣置擒昌縣。霍邑。漢彘縣。隋置今縣。周厲王無道。周人流王於彘。即此〉 〈地。又霍山。即職方冀州之鎮。一名太嶽山。禹貢所謂嶽陽。翼氏。漢陭縣地。後魏置翼氏縣。陭音。居義反。汾西。後魏置汾西郡。洪洞。春秋楊國。晉滅之〉 〈為楊邑。漢為楊縣也。故洪城在今縣北。東魏北齊鎮也。四顧重複。控據要險。神山。武德二年置浮山縣。後改焉。趙城。古造父邑。嶽陽。漢榖逺縣地。〉 〈隋改之。有千畝原。左傳曰。晉侯千畝之戰。即此。髙平郡。東至汲郡四百十裡。南至河內郡一百四十裡。〉 〈西至絳郡二百五十裡。北至上黨郡一百九十裡。東南到內郡武德縣三百里。西南到河南府二百八十裡。〉 〈西北到平陽郡四百十裡。東北到鄴郡三百二十裡。去西京一千四十裡。去東京六百六十裡。〉 〈戶二萬七十五十。口十四萬三千七百。澤州。今理晉城縣。領縣六。晉城。漢曰髙都縣。隋曰丹川。有天井關在縣〉 〈南太行山上。關南有大井泉三所。陵川。漢泫氏縣地。隋開皇中置泫。胡畎反。沁水。後魏秦寧縣。端氏。七國時韓魏趙分晉。封晉君於端氏也。漢為縣〉 〈故城在今縣西。髙平。漢泫氏縣。西北有泫谷水。故為名。頭顱山。秦白起坑趙卒。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故光狼城白起築。陽城。漢曰濩澤縣也。有嶕〉 〈嶢山。濩澤水。析成山。禹貢所謂砥柱析城也。上黨郡。東至鄴郡三百里。南至髙平郡一百九十裡。〉 〈西至平陽郡三百九十裡。北至樂平郡四百七十裡。東南到鄴郡林慮縣原一百四十裡。西南到陽城郡沁縣界一百九十裡。〉 〈西北到太原府四百五十裡。東北到廣平郡武安縣界二百四十裡。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裡。去東京四百六十裡。〉 〈戶六萬七千九百四十四。口三十七萬二千三百六十。潞州。今理上黨縣。領縣十。上黨。古黎侯國。西自戎叅即此。漢為壼關縣。〉 〈長子。漢舊縣。漳水所出。周史新甲所封。左傳曰。晉人執衛石買於長子。即此。潞城。卷秋潞子國。漢舊縣。壼關。古黎國地。有羊腸阪。王莽命左威將王〉 〈嘉曰。羊頭之厄。北當燕趙。後魏移壼關縣於此。有壼山。銅鞮。水名。漢縣。春秋晉國銅鞮邑。羊舌赤為邑大夫。有閼與故城。漢韓信擒代相夏說於此。〉 〈武鄉。漢垣縣地。屯留。漢舊縣。又有漢徐吾故城。在今縣西北。有鹿瀆山。絳水出。黎城。漢潞縣地。隋改置之。因縣東故黎城為名。有壼口故關。涉。漢舊〉 〈縣有清漳水襄垣漢舊縣樂平郡。東至廣平郡三百六十裡。南至上黨郡四百七十裡。〉 〈西至太原府四百三十裡。北至太原府樂平。縣二百六十裡。東南到上黨郡九十裡。西南到上黨郡一百里。〉 〈西北到太原府三百四十裡。東北到钜鹿郡二百四十裡。去西京一千三百九十裡。去東京七百九十裡。〉 〈戶九千五百六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六。儀州。今理遼山縣。領縣四。遼山。漢垣縣。晉為遼陽縣。隋置今縣。北有鬼〉 〈穀。榆社。漢垣縣地。晉於此置武鄉縣。石勒是此縣人。有石勒漚麻池。和順。漢沽縣地。即韓之閼與邑。平城。漢垣縣地。〉 〈陽城郡。東至上黨郡銅興縣七十裡。南至平陽郡冀氏縣一百五十裡。西至平陽郡二百五十裡。北至西河郡二百八蔔裡。〉 〈東南到上黨郡屯留縣百四十裡。西南到平陽郡二百五十裡。西北到西河郡二百八十裡。東北到上黨界九十裡。〉 〈去西京一千七十裡。去東京六百四十裡。戶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萬三十三百九十。〉 〈沁州。今理沁源縣。領縣三。沁源。漢榖逺縣。後魏改為泌源。有沁水。和川。綿上。〉 〈大寧郡。東至平陽郡二百五十裡。南至文城郡二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裡。北至昌化郡二百五十裡。〉 〈東南到平陽郡二百五十裡。西南到文城郡二百里。西北到黃河為界百八十裡。東北到西河郡二百六十裡。〉 〈去西京九百十裡。去東京八百八十裡。戶一萬九千二百十。口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 〈隰州。今理隰川縣。領縣六。隰川。漢蒲子縣。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大寧。漢北屈縣地。石樓。有石樓山。漢吐渾縣。後魏吐京郡。永和。漢狐讘縣。後〉 〈周臨河郡。讘。章涉反。溫泉。蒲。漢蒲子縣地。文城郡。東至平陽郡二百十裡。南至絳郡二百七十裡。〉 〈西至鹹寧郡一百七十裡。北至大寧郡二百里。東南到絳郡三百里。西南到馮翊郡韓城縣界百七十裡。〉 〈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裡。東北到西河郡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裡。去東京六百九十裡。〉 〈戶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口六萬六千三十。慈州。今理吉昌縣。領縣五。吉昌。漢北屈縣。左屈曰。晉有屈産之乗。此有〉 〈駿馬。有壼口山。故姚襄城在縣西。即姚襄所築。西臨黃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處。仵城。漢北屈縣地。後魏仵城郡。文城。有孟門山與龍〉 〈門相對。龍門之上吉龍門。禹所鑿。漢北屈縣地。呂香。漢臨汾縣地。昌寧。漢臨汾縣地。後魏內陽郡。〉 〈西河郡。東至上黨郡四百四十裡。南至平陽郡三百九十裡。西至昌化郡百六十裡。北至太原府二百里。〉 〈東南到陽城郡二百八十裡。西南到大寧郡二百六十五裡。西北到樓煩郡中間有界相隔山谷險隘。〉 〈東北到大寧郡二百里。去西京千二百六裡。去東京九百三十裡。戶五萬八千五十。〉 〈口三十二萬六千二百八十。汾州。今理隰城縣。領縣五。隰城。漢慈氏縣。今有美稷鄉。即漢美稷縣地。〉 〈又有原本缺縣。即晉趙文子與叔向觀于九原之所。介休。有綿上山。介之推祠。漢舊縣也。昭餘祁俗名鄔城泊。職方並州之數。靈石。有介山。漢介〉 〈休縣地。今縣東南有髙壁嶺。雀鼠穀。汾水關。皆險固之處。孝義。漢中陽縣。平遙。〉 〈太原府。東至趙郡五百五十裡。南至上黨郡四百五十裡。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裡。北至定襄郡一百八十裡。〉 〈東南到樂平郡二百四十裡。西南到西河郡二百里。西北到樓煩地二百五十裡。東北到雁門郡五百里。〉 〈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東京八百八十五裡。戶十三萬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萬八千四百六十四。〉 〈並州。今理晉陽太原二縣。領縣十三。太原。漢晉陽縣也。隋文帝移晉陽縣於州城中。舊晉陽置今縣有晉水。晉陽。隋文帝新移。有龍山蒙山。文水。〉 〈漢大陵縣。有文水泌水。陽曲。漢狼孟縣故城。在縣東北。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漢陽曲縣。今定襄郡定襄縣是也。後漢移置今縣。有乾燭穀。〉 〈即羊腸阪也。樂平。舊樂平郡。隋置遼州。清源。漢榆次縣地。隋於古梗陽城置今縣。有清源水。太谷。縣西有太谷。漢陽邑縣地。祁。漢舊縣。晉大夫祁奚〉 〈之邑。晉滅祁氏。分為已縣。以賈辛為祁大夫。後漢忠烈濕序墓在西北。榆次。春秋晉魏榆地石言於此。漢舊縣。孟。漢舊縣。有虖池水。自雁門郡來。壽〉 〈陽。晉舊縣。廣陽。漢上艾縣。後漢改曰石艾。國家又改之。縣東有故關甚險固。交城。有羊腸山。隋焬帝改為深谷嶺。〉 〈昌化郡。東至西河郡二百六十裡。南至大寧郡二百五十裡。西至上郡二百三十裡。北至樓煩郡二百三十裡。〉 〈東南到大寧郡二百五十裡。西南到大寧郡石樓縣百五十裡。西北到樓煩郡二百三十裡。東北到太原府三百九十裡。〉 〈去西京千二百三十裡。去東京千一百十裡。戶一萬三千三百七十。口六萬四千三百四十。〉 〈石州。今理離石縣。領縣五。離石。漢舊縣。後南單于庭左國在。北有離石水。一名赤洪水。髙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嶺。蓋近此。定胡。漢離石縣地。後〉 〈周置定胡郡。在今縣西。隋置孟門關。其地險固。平夷。臨泉。方山。有赤洪水源。東流入離石縣界。〉 〈樓煩郡。東至定襄郡界二百四十裡。南至昌化郡界二百三十裡。西至榆林郡界一百八十裡。北至馬邑郡三百里。〉 〈東南到太原府二百五十裡。西南到銀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榆林郡九十裡。東北到雁門郡三百里。〉 〈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二十裡。戶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口七萬二千二百六。〉 〈嵐州。今理宜芳縣。領縣四。冝芳。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屬太原郡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石蹬縈委若羊腸焉。合河。漢汾陽縣地。北齊曰蔚汾〉 〈縣。合和開在此。靜樂。漢陽縣地。有隋煬帝汾陽宮。有管岑山。劉曜敗處。汾水所出。嵐穀。〉 〈雁門郡。東至安邊鵘二百六十裡。南至太原府五百里。西至樓煩郡一百六十裡。北至馬邑郡一百四十裡。〉 〈東南到常山郡五百四十裡。西南到定襄郡二百五十裡。西北到馬邑郡二百二十裡。東北到安邊郡界三百十裡。〉 〈去西京一千六百四十裡。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裡。戶二萬一千二十。口十萬一千四百五十。〉 〈代州。今理雁門縣。領縣五。雁門。漢廣武縣故城。在西南。又有故平縣。後漢末平城縣也。有夏屋山。趙襄子會代王。因殺之於此。有句汪山。一名西〉 〈陘也。五臺。漢慮虎縣。隨改盧夷縣。為五臺。有臺山。虞。音廬。虎。音夷。繁畤。漢舊縣。有虖阤河源出縣東南孤阜山。嵉。漢舊縣。又有漢樓煩縣故城。在今〉 〈縣東。東魏置廊州。崞。音郭。唐林。定襄郡。東至雁門郡界九十裡。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裡。〉 〈西至樓煩郡二百四十裡。北至雁門郡二百五十裡。東南到太原郡界一百二十裡。西南到太原府及樓煩郡界百二十裡。〉 〈西北到樓煩郡一百二十裡。東北到雁門郡界二百五十裡。去西京一千四百八十裡。去東京一古六十裡。〉 〈戶一萬五千三十八。口七萬七千九百三十。忻州。今理秀容縣。領縣二。秀容。漢分陽縣有嵐水。定襄。漢陽曲縣。有石〉 〈嶺關甚險固。安邊郡。東至上穀郡三百二十裡。南至常山郡四百里。〉 〈西至雁門郡二百六十裡。北至蕃境無郡。東南到博陵郡四百九十裡。西南到雁門郡三百十裡。〉 〈西北到馬邑郡四百六裡。東北到媯川郡四百四十裡。去西京九百里。去東京一千五百里。〉 〈戶四千六百十。口一萬八千二百。蔚州。今理靈丘縣。領縣三。靈丘。漢舊縣。有趙武靈王陵。飛狐。漢廣昌縣〉 〈地。飛狐口在縣北。即漢之飛狐道。通媯川郡。懷武縣。又有磨筓山。與媯川郡山相連。隋置今縣。安邊。〉 〈馬邑郡。東至安邊郡四百六十裡。南至雁門郡百四十裡。西至樓煩郡三百四十裡。北至單於府三百五十裡。〉 〈東南到雁門郡百二十裡。西南到樓煩郡三百里。西北到單於府三百五十裡。東北到故雲州二百六十裡。〉 〈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裡。去東京一千三百四十裡。戶六千三百。口二萬五千八百。〉 〈朔州。今理善陽縣。領縣二。善陽。有秦馬邑城。武州塞。即此地。亦漢定襄縣地。後魏桑乾郡。北齊廣安郡。有紫河發源於此。馬邑。漢舊縣。〉 〈雲中郡。東至桑乾郡督宅百五十裡。南至雁門郡界百六十裡。西至東尖穀五十裡。北至長城蕃界三百里。〉 〈東南到榆林郡四百里。西南到神推柵九十裡。西北到蕃柵百六十裡。東北到陽阿穀三百四十裡蕃界。〉 〈去西京二千七十裡。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裡。戶三千一百六十。口七千九百三十。〉 〈雲州。今理雲中縣。領縣一。雲中。漢舊縣。隋曰雲內縣。白登山。白登臺。漢髙帝初破匈奴圍於此。有故髙柳城。參合陂。後魏盛樂縣亦在今郡界。單〉 〈於臺在今縣西北百餘裡。漢光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萬騎出長城。北登單於臺。〉 〈單於。東至。南至榆林郡一百二十裡。西至。北至。〉 〈東南到馬邑郡三百五十裡。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 〈去西京一千三百五十裡。去東京二十裡。戶二千一百。口一萬三千。〉 〈單於大都護府。領縣一。金河。風俗。〉 〈冀州堯都所。在壇域尤廣。梁州境宇雖遐逺。而雜以夷獠。中夏唯冀州最大。山東之人性緩尚儒。仗氣任俠。火行恒山之東。而鄴郡髙齊國都。浮巧〉 〈成俗。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惟𠆸巧啇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詖。至今好為訴訟。山西土瘠。其人勤儉。而河東魏晉以降。文學〉 〈盛興。魏豐樂侯杜君畿為河東守。開置學官。親執經執授。郡中化之。自後河東特多儒者。閭井之間習於程法。並州近狄。俗尚武藝。左右山河。古稱〉 〈重鎮。韓信謂陳豨曰。代。天下精兵處也。後漢末。天下擾亂。髙幹為並州刺史。李招說幹曰。並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可以守也。〉 〈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資焉。文獻通考唐時為州四十三。縣二百二十一。縣名已見各州條下。此不重具。〉 〈恒州九縣。相州十一縣。邢州九縣。定州十一縣。懷州五縣。磁州三縣。深州四縣。瀛州六縣。莫州六縣。冀州九縣。〉 〈趙州九縣。並州十三縣。潞州十縣。晉州九縣。代州五縣。絳州七縣。蒲州八縣。澤州六縣。汾州五縣。忻州二縣。〉 〈隰州六縣。慈州五縣。儀州四縣。憲州三縣。嵐州四縣。沁州三縣。營州一縣。平州三縣。檀州二縣。薊州三縣。〉 〈幽州十一縣。涿州五縣。順州三縣。媯州二縣。蔚州三縣。朔州二縣。雲州一縣。易州六縣。應州二縣。新州二縣。〉 〈儒州一縣。武州一縣。單於大都護府一縣。唐末營平二州䧟於契丹。梁初劉仁恭父子據幽燕。繼而為晉王所滅。晉〉 〈滅梁。稱唐。唐末。石敬瑭叛。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十六州賂契丹。資其兵伐唐為晉。晉亡。漢繼之。漢亡為周。劉旻據河東。周世〉 〈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三百八十四 重録緫校官侍郎〈臣髙拱〉 論德〈臣瞿景淳〉 分校官編修〈臣張四維〉 書寫儒士〈臣陸萬春〉 圈點監生〈臣畢三留〉 〈臣傅道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