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七千五百四十三 剛 |
|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五百四十三 十八陽 剛 金剛般𠰥波羅蜜經〈姚秦三蔵法師鳩摩羅什譯梵語鳩摩什。華言童壽。天竺人〉 〈也。 大明天界禪寺住持臣宗泐演福講寺住持臣如玘奉𠡠注解 宗泐字季潭台之臨海人姓周氏如玘字大樸紹興餘姚人姓張氏 金〉 〈剛證驗賦一篇永明沙門延壽撰延壽號智覺餘杭人姓王氏 金剛感應事跡三十九篇宋太宗皇帝禦製序曰朕聞如來演教。浩渺無邉。廣開〉 〈法要之門。是立真宗之理。窮究者。徒經刦數。解悟者。不可盡量。斷慮絶思離諸煩惱者。皆由心也。隨其本性所見不同。善惡求緣豈能差別。宿有自〉 〈然之見者。一聞而便了。其心諸佛菩提言之盡也。且夫世人身外覔佛。向外求經。不自循。於已身。不能洞曉於內教。經文相契。福業分明。觀乎積水〉 〈之氷。見和風而自解。變凡愚而真性自顯。達宗旨而善惡宜然。佛言者四智圓明。八識無漏。從心起化乃見真空。失金剛般𠰥喻法立名。法既立名〉 〈金剛譬喻。且須菩提發問。金剛者寳也。以證堅牢。能壞諸玊。金剛雖堅。喻𠰥羚羊角能破。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煩惱無損於真性。喻如金剛〉 〈在於山。即有金礦。山亦不知是金。金亦不知是寳。人心佛性。亦復如是。般𠰥者。是梵語。華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不運多智。慧是智體。智是慧〉 〈用。智慧𠰥聦明。智慧則不愚也。脩般𠰥正行斷二障種習。佛與諸大比丘衆。俱一時之意也。一心一戒。一道一緣。同一解脫也。菩提心者。覺也。覺者。〉 〈佛之真性也。即是無上正等覺也。所以見境上之深根。述精進之妙旨。隨機恬淡。化導衆生。聖法流傳。破諸邪見。諒中區之至教。實象外之㣲言者〉 〈也。𠰥發廣大心。故無顛倒起。歎不脩之業薄。傷強執之愚迷。非下士之所爲。豈淺識之能究。不以能文爲本。蓋以立意爲宗。使經學之徒流。卻貪心〉 〈而不染。福業隨因之士。盡變悟解之緣。善惡深逺。貫諸有情之要也。非天地不能齊其功。非日月不能掩其明。非神仙不能知其與。非隂陽不能盡〉 〈其理。唯諸佛了然悟解也。朕學不該通。尤慚頴悟。語流千古。塵劫難窮。所以褒讃真空。圓融聖諦。如來能攝受令諸根未熟者。盡令根性成熟。菩薩〉 〈常得心田豁蕩。聖教流行。讃歎稱揚。述而不盡。歸依向佛。不可思議。紀而序焉。 注解曰。此經以喻法爲名。實。相爲體。無住爲宗。斷疑爲用。大乗爲〉 〈教相。 初釋喻法名者。金剛喻也。般𠰥法也。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此經能斷衆生疑執取。以爲喻故。大品般𠰥十六。分中。以此經𠰥能斷〉 〈分。渡羅蜜是梵語。華言。到彼岸。衆生在生死海中。無有窮極。脩此般𠰥到𣵀黎彼岸。蓋大乗菩薩達生死即𣵀槃則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經者。訓〉 〈法訓常。梵語脩多羅。此翻契經。謂契理契機故也。 二辨實相體者。即一實相理也。經雲𠰥人得闃是經。即生實相。 三明無住爲宗者。宗者要也。〉 〈經雲。應無所住。經中多以無住破著。故以無住爲宗也。四論斷疑爲用者。由經力用能斷妄執故以斷疑爲用也。 五列大乗爲教相者。經雲爲〉 〈最上乗者說。故以大乗爲教相也。 此經乃蛇秦三。蔵法師鳩摩羅什所譯。分三十二。分者。相傳爲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 〈碎經意。今不取爲。今註一本天親等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 〈金剛般𠰥波羅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者。指一經所闘法體也。我間者。阿難謂如〉 〈是之法。我從佛而間也。一時者。即如來說法機應和合時也。佛者。覺也。佛是教主。尊極名佛。含衛者。圖名也。華言豐德。祇樹給孤獨園者。祇陀太子〉 〈施樹。給孤長者。買園共立精含。請佛而住。說法豦也。與大比丘衆者。聞法之侶也。比丘者。梵語也。華言。乞士。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千〉 〈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諸弟子凡佛說法之豦常隨侍也。已上如是等六事。冠於諸經之首。謂之通序。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 〈佛言當安如是我閲等語。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諸佛法皆如是。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 〈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此別序也。亦名發起序。以訖食爲發起者。蓋佛欲說無住相施。故見乞食以表發之。然佛以禪恱法喜爲食。而行乞者。示〉 〈同凢僧欲令拆已慢幢。生彼福德耳。爾時者。當是時也。世尊者。世問所尊。十號之一也。食時者。辰時也。著衣者。服僧伽黎衣也。持鉢者。持應量器也。〉 〈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釋貧富也。本處者。給孤園也。洗足者。食訖而洗足也敦座而坐者。敷坐具而跏跌也。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 〈𥘵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稱長老者。以其德長年老也。〉 〈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儀。稀有者賛佛之辭也。善護念者爲護念現在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 〈興教化力。令其攝受衆生也。善付囑者爲付囑未來根本熟菩薩。已得大乗者。令其不捨米得大乗者。令其勝進也。護念付囑。即稀有事也。佛德之〉 〈大。無過度生。然雖注意於般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覩相知意。即首稱歎稀有。而後請問也。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 〈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此發問之端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囑現在未來菩薩。令成佛果。是菩薩〉 〈雖發道心。誓度衆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雲何安住大乗雲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 〈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閒。善現既讃歎請〉 〈問。妙稱佛心。故印可雲善哉善哉。當爲汝說也。而又誡約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現即會佛意故。唯然應之願闃是法然一經之大要不過〉 〈善現所問。安住大乗降伏妄心如來所畣脩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執斷疑而也。其見下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善現雙問安住降伏。如來但荅降伏其心者。蓋降伏妾心。必安住大乗。舉降伏。則攝安住矣。所有一切衆生之類。𠰥卯生。𠰥胎生。𠰥濕生。𠰥化生。人〉 〈與旁生。具有四生。諸天地獄中隂。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屬欲界。𠰥有色。色界天。𠰥無色。無色界天。𠰥有想。識豦天。𠰥無想。無所有豦天。𠰥非〉 〈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我皆令入無餘𣵀槃。而㓕度之。如是㓕度無量無數。無邉衆生。實無衆生。得㓕度者。何以故。須菩提。𠰥菩薩。有我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此一叚。是菩薩所脩理觀。具乎四心。謂廣大心。勝心。常心。不顛倒心。慈氏頌雲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第一即勝〉 〈心也。經雲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者。所懷之境。廣此大心也。雲我皆令人無餘𣵀槃者。此勝心也。無餘𣵀槃。即如來究竟彼岸也。雲實無衆生得㓕度〉 〈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無我人衆生壽者。此不顛倒心也𠰥有四相。謂之四倒。𠰥一衆生不令㓕度。及見衆生實㓕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有〉 〈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我者。於五藴中妄計有我我所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於餘趣衆生者。妄計五藴和合而生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 〈報。一期果報。即𠰥長𠰥短壽命也。此皆顛倒妄想。亦名四見。菩薩能用般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也。復次須菩提。菩〉 〈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此一叚。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布〉 〈施是事行。於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捨也。菩薩所脩六度萬行。以佈施爲初度。攝後五度。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 〈施以財物。資他生也。無畏者。持戒不惱無寊忍辱。不報有寃。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然一切佈施。不過六塵。所〉 〈謂六塵。如床敷臥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爲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於相。三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 〈也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於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何以故。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 〈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 〈教住。此叚。恐人疑雲既離相施。則無福報故。佛告離相之施。其福轉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無邉。施福無邉。故舉十方虛空以爲喻也論〉 〈雲其義有三一遍一切處。二寬廣髙大。三究竟不窮。已上荅降伏安住問竟。 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此疑。從前文不住相佈施而來須菩提。於意〉 〈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𠰥見諸相非相。即〉 〈見如來。前叚。說無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現疑佛果。是有爲身相故。佛間雲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善現悟佛間意。乃荅不可以身相見。〉 〈然有相者。應身也。無相者。法身也。法身是體。應身是用。𠰥知用從體起應。即是法。所以無。相故。論雲如來所說相即非相。𠰥能了逺此意。則一切世〉 〈間之相。無非真如無爲佛體。故佛印可善現雲。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此疑。從前無住行施。非相見佛。兩叚經文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論雲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鈍根衆生。不〉 〈如是能生信心。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㓕後。後五百嵗。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佛荅。末世自有具福慧人。聞此般𠰥能〉 〈生實信。言後五百嵗者。大集經中雲有五箇五百嵗。今乃冣後。五百嵗時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學俱備。能生實信矣。當知是人不於〉 〈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浄信者。𠰥論實信之由。從多佛所。已種善根。聞大乗之法。〉 〈則能生信。生於一念少時生信。亦從佛所種諸善根而然也。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信心生一念。諸佛盡皆知。凡有衆〉 〈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淨信。佛智佛眼無不知見。所以得福無量。何以故。是諸衆生。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此順釋生〉 〈信。得福之故。該乎生法二空。論雲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無我故。又雲生法。各有四種想。想即相也。言無復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此生空也言無法〉 〈相。亦無非法相者。他譯更有無相。亦無非相。此法空也。䟽雲初到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兩句。法非法也。蓋譯人略之耳。何以故。是諸衆生。𠰥〉 〈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𠰥取法相。則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衆生壽者。此返顯達經非福。言𠰥心取相等。此生執〉 〈也。𠰥取法相等。此法執也。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結上文。而證勸〉 〈也。不應取法者。空能觀之智也。不應取非法者。空所觀之境也。論雲法有性相。尚不應取。何況非法。本無性想。又雲善如法尚不取。況不善非法。䟽〉 〈雲今言法者。說五隂空爲法。五隂相。爲非法即以隂空。爲藥石法。隂有爲病名非法。隂病既除。空藥亦遣。非法䟽謝。在法亦亡。與論意正相沼合。言〉 〈筏喻者。論雲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捨之而去。又智論引筏喻經雲汝等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宜應棄捨。況不善法。斯乃無所得之要〉 〈術。俾不凝滯於物矣。 三斷無相雲何得說疑此疑。從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而來。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向說不可以相見佛。佛非有爲。恐有疑雲何故釋迦樹下得道。諸會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真如法體。〉 〈離有無相。離言說相。豈可以耳聞心得耶。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說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說。然應即法報。說即無說。是故不可以有取。不〉 〈可以無取也。善現解佛問意。即答以無道可證。無法可說。何以故下。又自㣲釋由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 〈不可以無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說然如來垂應。有證有說者。蓋得非有非無之體也。一切賢聖者三世十方佛菩薩也。以用也無爲。乃自證之理真〉 〈諦也。差別乃化他之用俗諦也。諸佛說法。不離二諦。吾佛亦然。須菩提。於意雲何。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寳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 〈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此乃較量持說功德。佛問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寳爲〉 〈施。其福多不。善現會意當雲甚多。蓋此福德離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離性佈施福報雖多。而受持此經。爲人演說能趣菩提。其福勝彼言乃〉 〈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耳。然持經福勝者。蓋諸佛之身。及所證之法。無不從是般𠰥而生。般𠰥稱。爲佛毋者。良有以也。然猶恐其於此取著。故。復〉 〈告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斷聲鬬得果是取疑此疑。從上無爲法。不可取說而來。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 〈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此聲鬬。所證初果也。已斷見惑。。離〉 〈四趣生。預入聖人之流。故雲入流言無所入者。是不著於所入之流。又不著於六塵境界。故言不入也。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 〈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徃來。而實無徃來。是名斯陀含。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此聲聞。第二果也。蓋欲界有九品思惑。〉 〈前六品已斷。後三品未斷。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雲一朱。言實無徃來者。謂不著於徃來之相也。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 〈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三果也。斷欲果思惑盡。不來欲界〉 〈受生。故曰不來。言實無不來者。謂不著於不來之相也。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 〈法。名阿羅漢。世尊。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第四果也。此位斷三界煩惱俱盡。究竟〉 〈真理無法可學。故名無學。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無無學所證之相。也。𠰥言有證。即著四。相也。此一叚。明四果離著。論雲向說無佛果可成。無〉 〈佛法可說。雲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善現皆答以離著。深會佛之意也。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㝡爲第一。是第一〉 〈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是名須〉 〈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此乃善現。引自己所證。離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持稱其爲第一者。以無諍故也。梵語。阿蘭那。華〉 〈言無諍。無諍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離惑。則不著有。相。離智。則不著無相。故無諍也。所行者。謂不著於所行之。行也。 五斷釋迦然證取〉 〈說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說而來。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鐙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鐙佛所。於法實無〉 〈所得。此叚。斷釋迦然錢授受之疑。善現述已所證離著固已得矣。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昔受然鐙之記。於法定有所得。故興此問。善現畣以實無〉 〈所得。是無疑矣。然鐙者。大論雲然鐙生時。身光如鐙。以至成佛。亦名然鐙。六斷嚴土違於不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須菩提。於意〉 〈雲何。菩蕯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巖。是故須菩提諸菩蕯摩訶蕯應如是生清浄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 〈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問意。以菩蕯。修六度萬行。莊嚴浄土。現身說法是有所取。雲何不取。答意。以菩蕯雖修行嚴土行乃無作土。〉 〈亦非嚴。非嚴而嚴。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既而如來。又告善現雲。爲菩蕯者。應如是生清浄心。乃非取而取。如維摩經雲。隨其心浄。則佛土浄。斯〉 〈之謂也。𠰥於六塵生著。不名清浄故。又雲應無所徃而生其心。 七斷受得報身是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 〈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彌山者。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髙此山四寳所成髙出衆山之〉 〈上。故稱山王。佛之報身遠離諸漏。名之爲非。尊崇竒特。名之爲大。佛之問意。以聖人之法。既無爲無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設喻爲問。〉 〈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別。我是山王。故得爲大。報身離著亦復如是。故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 〈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寳滿。爾所恒河〉 〈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慢河。天。笁之河週四十裡。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爲喻。前說一大千世界。七實佈施。以喻持說福勝。今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實佈施。不如持說〉 〈此經四句。其福轉勝於彼。此則增勝而論格董持說之功。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 〈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㝡上第一。稀有之法。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𠰥尊重弟子。蔵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 〈佛形像之處。謂之廟。隨說此經四句偈處。天人囿當敬之如佛塔廟。況能具足持誦者耶。成就㝡上第一稀有之法者。成無上佛界菩提也。𠰥是經〉 〈典等者。經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說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 〈金剛般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𠰥波羅蜜。則非般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來無所說。善現既蘭持經。成就稀有之法。故問此經何名。雲何受持。佛荅。此經名金剛般𠰥。能斷一切疑執。故當奉持也。斷執雖般𠰥之〉 〈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著故雲。即非般𠰥波羅蜜也。如來又慮善現未違般𠰥性空。謂有言謊故又諸雲。如來有所說不。而善現了知。說即無說。乃〉 〈畣雲。如來無所記也。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㣲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㣲塵。如來說非㣲塵。是名㣲塵。如來說〉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此節文意。由前施實得福而來。前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實佈施。得福雖多。然非離性。則是貪等煩惱染因。有爲福報。故此遂〉 〈以世界㣲塵爲喻。塵界乃無情之物。不生貪等煩惱染因。是則有爲福報不及塵界之無情。況持說此經。是逺離煩惱之因。能取菩提而不勝耶。非〉 〈㣲塵非世界者。非煩惱染因。㣲塵世界也。是名㣲塵。是名世界者。乃是無記。㣲塵世界也。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 〈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中二相者。應身。相也。非相者。法者相〉 〈也。是名三十二相者。應既即法。法全是應。不妨說三十二。相也。言施寳之福。緃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不及特說功德。能成法身也。須菩提。𠰥有善〉 〈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佈施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七實佈施。外財也。身命佈施。內財也。身施者。如〉 〈屍毗王。代鴿是也。命施者。如薩埵飼虎是也以輕重較之則外財輕而易內財重而難。然此二施。皆有爲有漏因衆。緫不如持說四句。能取菩提之〉 〈妙果也。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閲如是之經。世尊。𠰥復〉 〈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浄。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 〈受持不足爲難。𠰥當來世。後五百嵗。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 〈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善現。知捨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說之勝。得聞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 〈涕。讃言稀有。自謂普以來。未曾閲是䋼典。𠰥人聞經。信心清浄。則能生乎實相。又謂我今值佛。獲間是絰不以爲難。而未來衆生。得閲是法。始爲〉 〈稀有。所以稀有者。以依此經修行。不起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實相也。離此諸相。即成正覺。故曰即名諸佛也。佛告須菩提。如是如〉 〈是。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如是如是𠰥。然〉 〈之之辭也。大乗之法。本是難信難解。然非大乗根器。卒間是法。未兌驚愕疑怖畏懼。能聞是法。而不驚畏者。實爲稀有。此稀有法。無與等者。故名第〉 〈一。然法本無說。慮其於法取著故雲非第一波羅蜜。有因緑故。亦可得說。故雲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此疑。從上捨身佈施〉 〈而來。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 〈故。我於徃昔節節支解時。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毀害曰辱。前雲捨身命之福報是生死菩因。不及持說之福。此之行忍。亦捨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蓋能〉 〈達法無我。到於彼岸。說非忍辱波羅蜜者。即遣著也。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欹利王之事以證之。梵語。歌利。華言。極惡。佛於宿世。曾作仙人。山中〉 〈修道。王因畋獵見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時。仙人略無瞋恨。以慈忍力。身復如故。蓋能了達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皆空。非惟無苦亦乃有衆〉 〈也。又引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證之者。名行忍。行。非止一世也。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 〈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佈施。如來說〉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佛累世行忍。以無我故。得成菩提。故發菩提之心。應須離一切相。離相。即不住色等六塵也。應生無〉 〈所住心。心無所住。即能住菩提。𠰥心有住。則非住佛道矣。菩薩所行六度。皆應離相。色爲六塵之首。施爲六度之初。故。不應住色佈施。如是行施〉 〈爲利群生。𠰥存施受之心。則非無住。下復遣著故曰非。相。非衆生也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此疑。從上爲利生行施而來。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如語者。不䛘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證。離於言說。何累稱持說功德。勝餘佈施〉 〈等福耶然佛無所證而證。無所說而說。所證所說。無不當理。恐善現未達此意。故又告雲。是真實等語。真語者說佛菩提也。實語者。說小乗法也。如〉 〈語者。說大乗法也。不異語者。說授記事也。不誰語者。不誑衆生也。古譯無此一句。無實無虛者。如來所證之法。本離言說故曰無實。對機有說。故曰〉 〈無盧也。 十斷真如有得無得疑此疑。從前不住相而來。須菩提。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 〈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聖人。以無爲真如得名。然真如之體。偏一切時。徧一切處。何故衆生有得者。有不得者。蓋心有住法。不住法之異耳住〉 〈者。住著也。如行佈施不達三輪體空。名爲住法。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羅蜜如入暗中。則無所見𠰥達三輪體空。則心無所住。即成檀波羅蜜。如人有〉 〈目在日光中。見諸色相也。須菩提當來之世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 〈邉功德。言未來世中。𠰥有受持讀誦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見。既行勝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無量無邉功德也須菩提。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桓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 〈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初日分者。寅卯長時也。中日分者。已午未時也。後日分者。申酉戌時也。如是一日三時。捨無量身。歴無〉 〈量刦。而行佈施。世間固無此事。然佛設此喻者。以況間經生信福德之勝。何況書持誦說者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對文曰讀。背文曰誦。所謂書寫〉 〈受持讀誦者。自行也。爲人觧說者。化他也。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邉功德。如來爲發大乗者說。爲發最上乗者說。𠰥有人〉 〈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邉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何以故。須菩提。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此般。𠰥之體。本絶言思。其功德廣人。不可得而稱〉 〈量。非樂小乗者。所可得聞。故曰爲發大乗者說。爲發㝡上乗者說。發大乗者。通指衍門。三教之人也。發㝡上乗者的指圓頓之人。能生信解者也。如〉 〈是之人。修行此法則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彼小乗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爲著四見故也。須菩提。在在處處。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塔爲蔵舍利之處。𠰥天人修羅。固當敬事。此般𠰥〉 〈經卷所在之處。是真法身。舍利寳塔。可不敬乎。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 〈故。先世罪業。則爲消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誦此經者。人當恭敬。而反被人輕賤者。以宿罪業。舍招惡報。由經力故。但被輕賤。被輕賤故。〉 〈其罪消㓕。當得無上佛果。持經功德可謂大矣。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刦。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 〈空過者。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阿僧祗。翻無數〉 〈時。那由他者。十億爲洛又。十洛又。爲俱胝。十俱胝。爲那由他。如來於過去然燈佛前。供養無數諸佛。其功德可謂深其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經功〉 〈德者。蓋持經能生理解。得證菩提。供佛雖威福報。但是事相。故持經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蓋事相之福。是〉 〈可思議之法。而殿𠰥妙智。忘能所。絶侍對。不可得而思議者也。須菩提。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𠰥具說有。或有〉 〈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此經。非大乗銀器不能持誦。而持誦所感功德。豈常人可聞。聞必狐疑〉 〈不信。故不具說。蓋此經之義趣。與其果報。不可思議故也。十一斷安住降伏存我疑此疑。從前諸文無我人等相而來。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善現。初問此義。至是復問者何耶。問辭雖同。其意則別。蓋所問不過住大乗。〉 〈降妄心而已。初之問意。但問能住能降之法。此之問意。𠰥謂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別。障於真證無住之道。故又興地問也。佛告須菩提。𠰥善男子〉 〈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𠰥菩薩有我〉 〈相。人相。衆生相壽有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此一節文意。亦與前同。但前是破情顯智。所破之情。〉 〈即我人等四相。粗執所顯之智。即般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相細執。由此賢位。漸入聖階矣。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此疑。從〉 〈上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而來。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由前雲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意謂無發心〉 〈者。則無菩薩。𠰥無菩薩雲何釋迦於然燈佛所名曰善慧。布𩬊掩泥行菩薩行。得受記耶。佛恐善現。潛有此疑。故舉以問。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 〈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現。荅意雲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別。由悟無法。故得受記。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 〈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 〈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善現。既會去無所得。佛然其說。乃言如是如〉 〈是。既而又反覆告也者。要令善現知法無所得。深契至理。故得受記。蓋如來所證妙果。乃心地本具法門。離諸名相。無授受中。而論授受者也。 十〉 〈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此疑從上釋迦於然燈行因。實無有得而來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者。徵起之辭也。由前雲。實無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燈之記。遂疑既無佛果。豈有佛法耶。釋雲。如來〉 〈者。即諸法如義。如者。真如也。不僞。曰真不異。曰如。此真如體貫徹三世緜亙十方。非空非有不變不遷。名如來性。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得者。忘〉 〈償而證也。無實者。非有爲相也。無虛者。是真如體也。然此真如。非別有法。即一切邑等諸法。離性離相。名真如體。唯佛與佛。乃能證此。故一切法。皆〉 〈是佛法。真如之體。雖不離於諸法。然亦不可取著故雲。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 〈大身。是名大身。上說如來所證真如之體。偏一切處。可謂長大矣。又恐善現。起長大之見。故佛又設喻徵之曰。譬如人身長大。善現回喻有悟。即曰〉 〈非大取。是名大身。論雲。大身有二義。一者偏一切處。即法身二者。功德大即報身。此之二身。皆離諸相。故名爲非。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此疑〉 〈同十二疑。皆從第十一疑中。實無有法。發心者。而來。須菩提。菩薩亦復如是。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 〈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須菩提。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尚無佛道可成。安有衆生可度。是則起度生之心。修行嚴土。即〉 〈凡夫見。不名菩薩者畢竟起何等心。名爲善薩。故雲能通達無我法者。真菩薩也。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此疑。從止菩薩。不見衆生可度。佛土〉 〈可滹。而來。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 〈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 〈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 〈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前說不見德是衆生不見我爲菩薩不見浄佛國土如是則不見諸法。名爲諸佛如〉 〈來。然而如來其足五眼。豈都無所見耶。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古得偈雲。天眼通非礙。由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 〈千日照。異體還同。此之五眼通該十界。而優劣有殊如經所說五眼。皆如來所具者。無非佛眼也。恒沙世界一切衆生之心。如來無不知見。然衆生〉 〈之心。禮種顛倒。而言非心者。妄識本空也。是名爲心者。真如不滅也。所以者何下。徵釋非心之所以也。蓋三世之心。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 〈皆是虛妄生滅。故求之不可得也。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此疑。從上心性顛倒而來。須菩提於意雲何。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寳以用布〉 〈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前說衆生〉 〈心。有住著是爲顛倒。然福由心造。豈亦是顛倒𠰥是。何名善法耶。恐潛此疑。故佛斷之。福德有實者。住相佈施。成有漏因。其福則寡。福德無者。離相〉 〈佈施。成無漏因。其福乃多。是則不住於相。心離顛倒。所作之福。無非善法也。 十七斷無爲何有相好疑此疑。從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而來。須菩〉 〈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 〈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上說諸佛所證。乃無爲之法。〉 〈雲何佛身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可見耶。爲斷此疑故有此問。善現。乃會如來法身。因非色相可見。而未𡮢離於色相。而不可見。故雲即非具足〉 〈色身。是𠰥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諸相。是𠰥具足諸相。良由全法身無爲之體。起應身相好之用。是故應身。即是法身。乃無相而相。相而無相。無見而〉 〈見。見而無見者也。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此疑。從上身相不可得見而來。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𠰥人〉 〈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𠰥說法。既雲。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如何爲人演說法耶。然如來悲〉 〈願深重。隨感而應。無說而說。說即無說。不達此意。是爲謗佛。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離性執己。不妨稱性而說也。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善現。。解空第一。與般𠰥空慧相應。以慧爲命。故稱慧命。前雲。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說而說。身說俱妙。難〉 〈信難解。所以有此疑問。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衆生。有聖有凡。而凡。夫衆生。於此般𠰥不能生信。聖體衆生。乃能信解。言彼非衆生者。非〉 〈凡夫衆生也非不衆生者。非不是聖體衆生也。聖體衆生。即大乗根器人也豈可視爲凡夫。衆生不能生信。尚恐善現未悟。下文又徹釋之。何以故。〉 〈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衆生衆生者。牒上文非衆生非不衆生也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者。言非是凡夫衆生。是聖體衆〉 〈生。能生信解者也。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此疑。從前十二十三疑中。無法得阿耨菩提而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既雲。實無有法。得無上正覺。〉 〈如何卻有修證故疑而問之佛荅有三。一荅。無法可得。二荅。平等爲正覺。三荅。正助修善成正覺。初荅如文可見。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髙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荅平等爲正覺也。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 〈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三荅。正助修善。成正覺也。正助者。正謂正觀。空四相也。助謂緣助。修一切善法也。初荅以無法可得爲正覺者。達妄即真也。〉 〈二以平等爲正覺者。法無髙下也。三以正助成正覺者。離相修善也。由離相故名爲善法。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此疑。從上修善法而來。須菩〉 〈提。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寳聚。有人持用佈施。𠰥人以此般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以於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前既雲。從修善法得菩提。則佛所說法。是無記法。不能得菩提耶。恐有此疑。故佛舉大千世界〉 〈中施七寳聚如須彌山之多。且大較之持說四句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乃不及其一所說法。蓋佛離言說相。以離相故。能作菩提之因故慈氏偈雲。〉 〈雖言無記法。而說是彼因。彼即菩提也。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此疑從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來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 〈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而凢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凢夫者。如來說則非凢夫。既雲。是法平等無有髙下。雲何如來。卻度衆生故偈雲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以名共〉 〈彼隂。不離於法界。名。即衆生。假名也。隂。即五隂實法也。此假名實法。皆即法界故雲不離於法界。既即法界。凡聖一如。豈有衆生可度。故雲佛不度衆〉 〈生。如來𠰥謂我爲能度。衆生爲所度。此則著於四相由離四相則非度而度。度而非度則是如來說有我者。真我也。則非有我者。非妄我也。𠰥凡夫〉 〈之我。是我執也。非凡夫者。論雲非生謂不生聖人法。即毛道凡夫也。 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此疑。從第十七疑中。如來不應以色身諸相見〉 〈而來。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 〈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三〉 〈十二相者。應身相也。觀如來者。觀法身如來也。問意謂可於應身相好中。觀見法身不。善現。乃知應身相好。從法身流出。𠰥見相好。即見法身。故荅〉 〈雲。如是如是。佛又恐善現。於應身取著不達法體。故又以輪王。即如來爲難。而善現解佛難意。故雲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也。既而佛乃說偈以〉 〈證之。法身之體。固不離於聲色但凢夫墮於聞見。是行邪道。不能見於如來也。 二十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此疑。從上不應以相觀佛而來。須菩〉 〈提。汝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菩提。汝𠰥作是〉 〈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㓕。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㓕相。上明如來所證菩提。不從福德〉 〈而致。是則菩薩所脩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來報耶。爲斷此疑。故告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具足相。即福德相也。蓋大來〉 〈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離取著之相。不同小乗斷㓕之見。故曰於法不說。斷㓕相也。下又設喻以告。須菩提。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 〈七寳持用佈施。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 〈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假使有人。以無量世界七寳行施。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則成有漏。心𠰥離著即成無漏。〉 〈故雲𠰥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無我者。無人法二執也。忍即無生法忍初住菩薩所證也。既得無生法忍。則與彼住相行施者不同。故雲勝〉 〈前菩薩所得福德。言不受福德者不受有漏。福報也。善現。又疑。既不受福報。雲何能獲無生法忍。須知有漏乗報則不應受無漏乗報。則受而不取〉 〈取謂取著故雲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也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此疑從上不受福德而來。須菩提𠰥有人言。如來𠰥來𠰥去。𠰥坐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有來去生臥者。乃如來應身也。無來無去者。法身也。然如來昔行菩薩道時。不〉 〈受福報。雲何至來有去來坐臥之相。使諸衆生供養獲福。恐有此疑。故告以釋之。謂如來應用示有動作而法身之體。如如不動也。 二十五斷法〉 〈身化身一異疑此疑。從上應有去來法無去來而來。須菩提。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爲㣲塵。於意雲何。是㣲塵衆。寧爲多不。須菩提言。〉 〈甚多世尊。上明應身。去來是異。法身無去來。是一佛恐善現。有一異之見。故設喻以釋之。釋中。初舉世界㣲塵一異斷疑。次舉言說我法離見。初釋〉 〈中文有三科。一標界塵一異。以顯無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㣲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㣲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爲界。界無一性。喻全〉 〈法起應。應無異性全應即法。法無一性。故偈雲。去來化身佛。法身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然如來體用互融。所以能一能異。非一非異。自〉 〈在無礙者。何以故。𠰥是㣲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㣲塵衆。所以者何。佛說㣲塵衆。則非㣲塵衆。是名㣲塵衆。此釋㣲塵。喻應身無異性。𠰥知碎世〉 〈界。作㣲塵。㣲塵全是世界。則塵無實性。故曰則非㣲塵。以離性計。而說㣲塵。故曰是名㣲塵也。此喻全法起應。應即是法。何異性之有哉。世尊。如來〉 〈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 〈可說。但凢夫之人。貪著其事。此釋世界。踰法身無一性。𠰥知合㣲塵爲世界。世界全是㣲塵。則世界無實性。故曰則非世界。以離性計而說世界。故〉 〈曰是名世界也。一合相者。言衆塵和合。爲一世界。非一合相者。非性執之一合。是名一合相者。乃離性之一合也。此一合相。不可思說。而凢夫不了。〉 〈自生貪著耳。此喻全應是法。法不離應。何一性之有哉。須菩提。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此下。明離我〉 〈法二見。初離我見。夫我見者有真我之見。有妄我之見。妄我見者。虛妄分別衆生見也。真我見者。逺離執著如來見也。既離執著示有我見人見衆〉 〈生見壽者見。此不見而見也。在迷衆生。以爲如來實有四見。故雲不解如來所說義也。善現既解如來所說之義。即知四見。皆非盧妄分別。是真我〉 〈之見。故雲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也。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觧。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 〈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次離法見。夫如來說。法要今衆生發菩提心。修行契哩。故聞如來所說。當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言不生法〉 〈相者。不於法取著也。法本離相。如來稱性而說。故雲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此一叚文。難正釋離於法執。亦是總結降住正行由經。初善現。請問。𠰥人〉 〈發無上菩提心者。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如來荅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結雲。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如是知見信解。此結如是住也〉 〈不生法相。此結降伏妄心也。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此疑。從上塵喻化身是異而來。須菩提。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柢世界。七寳持用佈施。〉 〈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此叚文有三節。初〉 〈以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寳佈施。是假喻格量也。自𠰥有善男子下明持說福勝自雲何爲人演說下。是釋福勝。所以據經文。但明持說功德而論。乃〉 〈謂化佛說法。有無量功德者蓋化佛。是說經教主。持說是弘經之人。所弘之經。是佛所說。佛之所說。離言說。相故。功德無量。弘經之人。𠰥能離著。則〉 〈其福能勝彼也。如如者。法身之理也。化身既即法身則無去無來。故不動也。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此疑。從上演說與不動而來。何以故。上〉 〈言如如不動。則佛常住世間。爲衆生說法。何故言如來人𣵀槃耶。恐有此疑。故說偈以釋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 〈切有爲法者。一切世間生㓕之法也。佛二人中。示同生㓕。亦屬有爲無常之法。無常之法。虛假不實。故以夢。幻。池。影。露。電。六種爲喻。應作如是觀者。〉 〈觀即般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爲法。如夢幻等。能觀既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諦也。妙智者。一心三觀也。三觀者。空假中也。三諦者。〉 〈真俗中也。即觀有爲之法。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異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歸者宻實不盧之謂。全諦發觀。以。觀照諦。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 〈後而照。故雲如是觀也。能如是觀。乃了化身。即法身。無常。即常也。雖即法身。不礙𣵀槃。常即無常也。良以如來究竟。非常非無常之法。故所以能常。〉 〈能無常也。是則終日𣵀槃。終日說法。不住有爲。不住無爲。不可得而思議者也。一經始末。皆稱如是。始雲如是住。如是降心。中間節節雲如是。至此又〉 〈雲如是觀。論乃釋雲。妙智正觀。故知妙智。實一經之宗也。正宗竟。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脩〉 〈羅。間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金剛證驗賦 無住般𠰥。經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乃至𠰥菩薩不住相〉 〈布把其福德不可思量。教海威光。夫般𠰥者。是一切衆生真如之心。靈臺妙性。寂照無遺。諸佛約衆生心。故說諸教。諷誦而感通靈異。受持而果報〉 〈昭彰。迄古至今。靈喘非一。受持感應。向下當明。畢使凢身未來而位登寳覺。經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雲修〉 〈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夫經者。即是衆生心。其心之性。恒常不變。故號金剛。明瞭自心者。即是如來。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即是真如一心。不去不來無生無住。故名如來。能信此心。即得成佛。是以經雲。凢有心者。皆當作佛。𠰥直信者。現今是佛爲來信者。故〉 〈雲未來成佛。能令促命現世而壽續金剛。梵文頌言。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持此經人多增壽筭向下當說。洪範五福其一曰壽。堅持之者偏承〉 〈靈祐。洪範五行雲。世間有五種福人。其一曰壽。梁時柖提寺。琰師讀誦三蔵有異於世。初出家年十一嵗。有善相語琰師雲。雖聦敏明慧。而壽不長。〉 〈年至十八。必當命𣧩琰師。遂入山於經蔵中發願。隨手探經。乃得一卷金剛經。志心課誦。盡夜不息。囡夜靜坐誦經。忽覺仙天明光照簷廡。見一僧。〉 〈身長一丈。手執一卷金剛經。語琰師雲。此經功德。最不可思議。汝年二十。始可出山。琰師依教。二十出山。路逢前相者大驚服。何妙藥延年。琰師實〉 〈荅。相者歎雲。經力不可思議。又隋時雍州趙文。因疾而死。經七日。其妻欲殮。覺一腳暖。至晚卻蘇。雲初死之時。引文見王。問生時有何福棠。文荅一〉 〈生唯誦金剛般𠰥經。王雲。𠰥得此經功德最上。汝雖暫來。更合加年。即放汝還生。必當延永。又荊州。江陵縣尉。李玄衆女五娘。年二十四。情存出家。〉 〈常持金剛般𠰥經。忽因身患三日卒亡。至閻羅王所。王勘其女。死無罪尤。女告王言。五娘常持金剛經。王問持般𠰥之名。便放還生。臨放之時。王告〉 〈曰。汝雖再生。汝父不乆當來。爲汝父。愛喫繪魚。今有七百頭魚。來訴汝父。汝𠰥不信。歸問父。夜睡之時。常夢落綱已否。晝夜常頭痛否。乃是此魚。作〉 〈此患耳。其女還家。一一白父。李玄宗。聞語驚懼非常。遂改慈修善。發心常持金剛經。仍寫四十九卷。造畢。夢見數百青衣童子來謝曰。君昔殺我。我〉 〈欲殺君。愧君造經。今我離苦。我當徃生。君當長命。李玄宗。於後果得。壽年一百二十嵗。湖神歸命。受浄戒而挫𠒋𦃙之威。昔江南。有宮亭湖神。能興〉 〈雲數雨。禍福交至。時有西天二婆羅門僧。各善呪術。欲降彼神入廟。側有一寺。寺內有一小僧專持金剛般。𠰥經見二客僧俱死。即直入廟中。徐聲〉 〈合誦。須史之間。黑雲忽起。湖水沸騰。忽見一物。身長一丈。聲如雷震。目似電光。僕從三百餘人。皆持力戟。直入廟中。見一小僧誦經。低頭合掌胡跪〉 〈聽經。俄尒之間。雲開風靜。其神向前雲金剛般𠰥威力甚大願師慈悲。與弟子懴悔。僧問雲。汝何故枉殺二僧。神曰其二僧雖恃呪力。持戒不精。見〉 〈弟子形容。自然怖死。伏領和尚。與弟子受菩薩戒。師乃授之。過後廟神。捨大蟒之身。安然不敢爲害。因茲舉衆盛持此經。病者投誠。愈沉痾而軫慈〉 〈悲之救。鄜州。實靈寺僧法蔵。戒行精㣲。一生造寺寫經。崇新修故。至武。德二年。閏二月。因染重疾。夜夢一僧。身著青衣。手執金剛經一卷。口雲。𠰥能〉 〈造此經。受持讀誦一生已來。所有罪障。悉皆消㓕。於時應聲許造。當時所患得愈。自後發願逺金剛經。一百卷。壽年九十八。大㫖甚深。畢古籠今。字〉 〈字演無生之性天親菩薩。以無生無住之理。製論解釋諸部般𠰥。乃至龍樹祖師。解摩訶般𠰥經。製智度論一百卷。及中論等。廣述無生之㫖。如中〉 〈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固。是故說無生。重重敷不住之音。經雲。所謂不住邑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 〈施不住扵相。何以故。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釋曰無住相者。即是自心無住。不於前際。住已過去故。不於後際。住未至故。不於中際。〉 〈住常念念無住故。既不得前後。亦無中間。以心不住故。即萬境萬緣。皆無所住。心境一如故。𠰥了此義。其福實不可量。即與盧空等。任布七寳之珠〉 〈珍。難偕四句。經雲。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寳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乃至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爲他人說。其福勝彼。縱捨三恒之身命。莫比持心。經雲。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佈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刼以身佈施。𠰥復有人。閒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先德雲。四句功深三恒力劣。以功深故。言下契無生。便同法界性。以力劣〉 〈故。但得人天果報。盡入輪迴矣。大教正宗。真如海蔵。無量教法。同詮般。𠰥以真如徧一切處。𠰥心境𠰥教𠰥理。盡爲其體。但明般𠰥。萬法齊歸。但契〉 〈一如自舍衆德。靈神擁護。海州。東海縣令王欽明。常持金剛經。因妻殺戮物命。追入㝠司。王問。君今讀得金剛經已否。荅曰。誦得。即對王前。祗誦四〉 〈句偈訖。有二金剛。忽然而現。金剛現時。即放欽明還生。㝠司便注命簿。壽年一百二十嵗。其妻承此經力。亦得免罪。再生人道。隂官歸向。長慶二年。〉 〈上都大溫寺僧靈幽。死經七日見閻羅王問曰。和尚在生。受何經業。荅雲貧道一生常持金剛經。王言。善哉善哉。王遂合掌諳誦斯經。靈幽便念經〉 〈訖。王曰。猶少一偈師壽命已盡。更放歸人間十年。勸一切人持念此經。真本。在豪州鍾離寺石碑上。靈幽遂奏。奉勑令寫此經。真本。添此偈。在無法〉 〈可說是名說法之後。坐一層之金榻。㧞出㝠中。歧州。女人阿王忽然身死見閻羅王。問曰。汝在生作何善緣。荅雲。常持金剛經王即與金床坐誦經〉 〈訖。王問何不誦呪。荅未曾見個。即令蔵中取本授與。遂放歸生路。王言便付囑向後生天。更莫來此。其呪偏可傳行。勿令遺墜。降五色之祥雲迎歸〉 〈天上。唐開元年。遂州。人任善因。疾致死見數十人並一僧同被驅掠。將去見閻羅王。王遂問僧。生時作何福田。僧雲。唯誦金剛般𠰥經。王即合掌須〉 〈史之間忽有五色雲垂下布地。又見諸罪人並被枷鎻。各付地獄。次有一㝠官指任善雲。此人曾讀金剛般𠰥經。二十五徧案讀庾信文章。王即令〉 〈人引庾信示之。乃見一龜。有數箇頭。王雲。庚信好事文章。善談經典。誹謗三實。受此罪報。任善卻放重活。還歸人間。備說斯事。斯經也。降。心爲要。經〉 〈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應如是降〉 〈伏其心。釋曰。論雲。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𠰥不起。一切境界相滅。唯一真心。徧一切處。故一切經論以心爲宗。以心爲要。心𠰥不起。萬法一如。本無〉 〈動靜。唯心分別。差別義生。故但降其心。千途自正。如傳大士頌雲。飛禽走獸我皆伏。唯是心賊最難治。以一切衆生攀緣之心。念念不住。相續不斷。〉 〈如蛇舌。如𦃙流。如火𦦨。如風疾。故聖人唯令制心。以爲綱要。無我是宗。經雲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 〈生相壽者相。又雲。通違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以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本空。衆生妄執爲有。𠰥了本空。使成菩薩。不墮衆生之見。信解而〉 〈體齊諸佛。以信無我之理。解無住之宗。現身成佛。以諸佛體。違人法二空。入無生無住之性。以成佛故。所以華嚴經頌雲。法性如盧空。諸佛於中住。〉 〈受持而福等虛空。如前經說。不住相佈施。福等虛空。法力難思。不墮刀峯。之所隋皇十一年。太府寺丞。趙昌岌州人也。因患致死。心上㣲暖。後穌雲。〉 〈初死之時。便被鬼使領見王。王雲。合入刀山地獄。使人領去見一官人蘇潔。侍從數人。皆持寳函。官人雲。此間文案極細。生前罪善。必無遺漏。及開〉 〈函檢文。唯誦金剛經。官人卻引見王王雲。誦經功德更合加年。即放重活。從南出見周武王著三重鉗鎻枷杻其身語昌曰汝似我國內人。爲我報大〉 〈隋天子道。我爲信任衛元嵩讒侫。使我除㓕佛法。其衛元嵩。尋覓不得其人已出三界。直至如今乆處幽繫。可能爲我造功德濟㧞。其趙昌。遂奏大〉 〈隋天子。帝乃出勑令天下。每人出一錢。爲周武帝作功德設齋。轉金剛經。周武王。遂得解脫矣。神功罔測能超駭浪之中。溫州參軍。郭承思。將家口〉 〈九人。赴任之時先發願雲。乞家口平安日。別轉金剛經一卷。考滿之日。將家口共司法。元珍。同船歸本州。承思。讓可法於船後房。承思。將家口在前〉 〈頭。忽值惡風。至越州界。船作兩撅。承思。獨䡉前頭。得至越州。可法家口當時沒溺。其司法在任之時。斷罪不擇良善。致招斯禍。承思。珍戴金剛之力〉 〈也。一心受持。千聖稱賛。經雲。如來滅後。五百嵗。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 〈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浄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禍德。滯魄投誠而歸浄道。泗州。澾水縣。書〉 〈生趙璧。徃京舉選。其妻亡。後乃及第還鄉。去家十裡。及遇亡妻告其夫曰。是兒亡後。生時衣服。並在阿家處。今在冥司受罪。痛不可言。望於家處。乞〉 〈一腰裙。爲造金剛般𠰥經一卷相救。𠰥寫經時。預來相見其夫還家。後一依所囑。索裙寫經。纔及半卷。忽憶亡妻之言。遂徃妻之墓所。唯見一老人。〉 〈口稱我是土地。汝妻於昨日午時。承般𠰥經功德力。已生人天中。地下不可得見矣。苦戰敗陣而超危難。汴州褚西倫。因亂被差充軍。行營一鎮河〉 〈北。經得九年。家中莫知消息其妻發願每年出錢一千文爲夫主寫金剛經爲經生。作浄衣備蔬食。每書一字合掌。又念一佛寫經。焚潢並訖。至夜〉 〈其夫主在河北。入陣交戰。大輸失便奔竄。遇夜風雨。不知東西。唯見一道大光猶如火引。尋光信腳。備涉山川便到家舍。其妻忽見其夫。歡喜踴躍。〉 〈遂開函示夫。經潢猶濕。當此之時。汴州一境。家家抄寫金剛經。悉皆誦持頂戴歸命。獄官現證。𡨋魂脫而世命增。徃生傳雲。時有縣尉。性好鷹獵。殺〉 〈害爲業。其妻常持金剛經。曾勸夫讀一徧。後忽然命終。引到王所。因問獄官。其人有殺罪。合入鑊湯地獄。爲曾讀一徧金剛經。因今受殘罪。其獄卒〉 〈便將一鐵扚湯淋背上。且放還家。仍得延壽。惡友妒心。金文隱而霞絛散。徐州。有一老女人。積得十千文。欲專寫一卷金剛經。忽有一經生來。請爲〉 〈寫經。當時付十千文經生。用二千文起寫經堂。三千又作新浄衣。餘者買紙筆墨等及裝潢。每日持齋。專心潔浄抄寫染潢表軸已訖。安置堂中。近〉 〈有別經生數人。嫉他得錢太多。欲來偷經蔵毀。潛入室中。並不見經。唯存一卷白紙。卻問主人。此經今在何處。略借看之。其老女人。脫舊衣裳。遂被〉 〈新服洗灑。香熏兩手。入經堂中取所寫經還見適來白紙文字分明。經生視之。即知靈聖。裝潢儼然。條首俱備。是諸經生。發起惡心。當時眉鬚一時〉 〈俱落或乃身枷自解。母眼雙明吉州盧陵縣。主簿周詮。母梁氏。隨男赴任。周母患眼。不覩光明。乃請假三日堂上掃灑請佛迎僧。轉金剛般𠰥經。四〉 〈十九卷。母眼雙明。公務人。王龕。自生異見。提此幡花縛周。詮見巡察使。張駟。便推考著。枷訖。詮於時枷鎖自開。無能禁者。駟問事由。即荅。母患眼。遂〉 〈立道塲轉經。王龕。自生異見。駟遂放之。口門光耀。傳雲。王新任。蜀道縣令。欲歸蜀去。無糧食得徃時有一僧乃是蜀人亦欲還彼與王新同歸其僧。〉 〈有錢十千文。乃寄王新。𠰥到益州。望依數還。其僧常持金剛經。同至綿州。王新。宻起害心。貴免錢債。夜共渡江乃沉僧於急水中其僧逢一流槎。專〉 〈於槎上誦經。口中忽出五色毫光。江畔村人見光。駕船載上。其僧先到益州。王新後到。見僧愕然。白汗交出。傍人拭汗。當時隨手眉鬚皆墮。肉體堅〉 〈貞。蘇州。靈玄寺僧智儼。常誦金剛經。忽於一日奄然坐𣧩。其時寺肉。及遐邇。悉聞異香。復聞音樂。時正當暑。肉身不壞至貞觀七年。衆乃漆身供養。〉 〈天香馥鬱。仙樂淒清。昔真觀初。鎮州司法。李生。常誦金剛般𠰥經。後徃洛陽。忽然染患而終。是日俱聞空中天樂異香。三朝不歇。臨法而三刀不斷。〉 〈昔崔昭。爲壽州剌史。時有一健兒。抱罪合至極刑。使人斬之三刀不斷。昭問雲。汝有何術。荅雲。唯受持金剛經。昭使人徃取經來。擬使今誦之。看經〉 〈上三刀痕。斷路分明。昭合掌讃言。此經甚不可思議。其人免罪。後願出家。昭給錢五十千文。今充衣鉢。時人號爲三刀和尚。又司法三綽祖父並誦〉 〈金剛經。因逢薛舉賊破城壁。但是官人。盡皆誅戮。賊至綽身舉刀便斷遂乃見死。乂懼亂兵來捉遂隱厠中。尊誦斯典。口中放光。賊尋光而來。及是〉 〈刀斬寸寸斷者。乃曰。君但出去。我等終不相害也。命講而束素俄呈。昔陳木。因慧禪師。年十八聲振寰宇。講經及論。三時不輟。忽見一人來雲。請法〉 〈師。因此命𣧩。唯心頭尚暖。七日方蘇。初死之時。至一城中。見一王。合掌恭敬雲。弟子惡業受此罪身。暫請師講金剛經。七日講訖放還。乃與絹三〉 〈百疋。及至惺悟。唯見中之絹分明盈滿。寫在空中。點點而雨霑不濕。昔有河北。一儒生因妻病。遂發願許寫一卷金剛經其妻病癒。後以因之故。〉 〈紙墨不辦常繫丹心心口思惟。時不待人恐違誡願。遂於一日發心。於曠野空中。自親手於空中中書一卷經文。禮拜發願而去。邇後於虛空書經〉 〈處。乃至猛雨其雨不霑。牧童採樵之入。皆於此避雨。求於紙內。重重而文綵全生如前所說。徐州老女人。著浄衣裳熏手取經。於前經生。白紙卷中。〉 〈文字重生。裝染如故。是知大報攸長。正宗罕措。㫖妙而難解難入。持此經者。現身增福壽。當來證菩提。豈非果輟攸長。攸者。逺也。經雲。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 〈清浄。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又雲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信順而不驚不怖。經雲。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我𠰥異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下信。以經㫖趣。但述無我無生。即一切衆生現執堅牢。初聞不信。則起狐疑。𠰥直信無生。深知無〉 〈我。則不驚不怖故法華經雲。間諸法空。心大歡喜。金剛神暗使變肉爲骨。開元三年。京兆府武功縣丞。蘇七郎。專心誦持金剛經。闔家五十餘口。並〉 〈皆蔬食。其妻崔氏亦誦此經。崔氏。有親未見其喫萊年深。面無顔色。勸今私買肉味。益其顔狀。崔氏因使人竊於市內買羊肉三斤。暗處盜食。纔喫〉 〈一臠。而變爲骨。咽塞不能得進。又不能出。至日暮氣斷。經九十日。身體㣲暖。未敢棺殮。從六月十五。死。至九月十日始蘇。家人問其事。雲行至𡨋〉 〈道閻羅王問。汝是武功縣丞妻。汝夫是大菩薩。因何盜食肉。金剛善神變肉爲骨。哽汝令死。汝壽合年七十。爲汝受持金剛經。今更添二十年通滿〉 〈九十。卻放還生。武功一縣。道俗鹹知。悉來叅問。夫人縣官具録申州。州申臺。帝聞因此發心。受持金剛般𠰥。得延年益壽帝親禦筆注出經文。散下〉 〈諸州。令道俗。各寫一本。使衆生懷渴仰之心令徙侶獲未聞之益。甚深般𠰥。願天下知之。須菩提宻令斷薰啖素。大暦年中。河北道。衛州別駕周伯〉 〈玊。常持金剛經。忽於𥝠第房中。見有一道光。光內有梵僧在床前。喚雲檀越。伯玊問雲。是何僧。荅雲。我是須菩提。爲汝誦經數年。不斷肉食。汝𠰥志〉 〈心求佛道。必須斷肉。從此已後斷肉。蔬食。轉加課誦。因書力而懴罪。如前所述。僧法蔵造金剛經。神人告雲。一生已來。所造罪障。悉皆消滅。遇火光〉 〈而得度。如前褚西倫。因見一道火光。隨光所引。得達家舍。積祿延年。扶持擁護。增福加壽。備在前陳。持此經人。諸佛護念。異哉爲群典之大還。上昇〉 〈覺路約道門說。𠰥服還丹一顆。增世間壽。立地昇天。𠰥釋宗中頓悟無住。無生深入金剛般𠰥。則永脫凢夫之地。當界第一義天。入如來壽量之海矣。〉 〈金剛感應事跡 梁天監中。有琰法師。居長安招提寺。年十一嵗爲僧。忽一日同寺中僧侶徃占吉凶於相師家。以次占至琰曰。可惜聦明壽夭至〉 〈十八嵗。數亦足矣。琰聞之不樂。及歸寺。發心躬詣。蔵殿。焚香躬禮三寳。發願修行。乞賜經一卷。畢世受持。禱祈已。隨手於蔵函內抽得經一卷。乃是〉 〈金剛般𠰥也。於是專心受持。不捨晝夜。忽一日夜至更深。見房中有五色光明。須臾見一梵僧。身長丈五許。語琰曰。汝壽止十八嵗。必致夭亡。今得〉 〈持念大乗經力。增延壽數矣言訖。潛隱因得此驗愈更精勤年踰十九一日。尋訪相師。愕然謂琰曰。予昔曾言師壽必夭。不期今日再會。師習何善〉 〈業。喜得夭相已消重添法齡耶琰曰。專心持念金剛般𠰥經。相師稽首謂曰。吾軰緣在塵俗之中罔知佛法之功德。有此殊異觀。師此去壽至九十〉 〈二矣後果應相師之言。終於招提寺。出感應記 隋時。益州新繁縣西。王李村。居士苟氏。晦跡不顯。人莫知之。𣋈於村東空地上。遙望虛空。手寫金〉 〈剛般𠰥經。遂感諸天龍神覆護。凡遇雨。此地不濕。約有丈許。如屋覆然。每雨則牧童小兒皆避於此。至唐武德年間有僧語村人曰。此地向來有人〉 〈書經於此。致有諸天。設寳蓋於上覆護。切不可令人作踐爾後設欄圍遶供養佛像。每遇齋日。集逺近善友誦經修善。𣋈聞天樂聲振一方遂爲吉〉 〈祥之地矣 沙門法蔵隋時人也。居鄜州。寳室寺。稟性淳古。行業精勤。𣋈於開皇中在本州洛川縣。建造寺宇。曾將自己衣鉢變賣。起蓋殿屋二所。〉 〈又寫經八百餘卷至唐武德二年二月中。偶染一疾昏寐中。忽見金剛神。手報經一卷。謂法蔵曰。汝造寺寫經。有互用之罪。我今授汝金剛般𠰥經〉 〈一卷。汝𠰥至心能寫此經一卷流通讀誦。互用之罪。悉皆消滅。言訖不見俄而疾愈。爾後罄賣衣資書寫此經。一百卷畢世受持。修諸善。行不染世〉 〈緣。壽至九十九嵗。其年正月十五日。延請大衆看念妙法蓮華經一七卷。金剛般𠰥波羅蜜經一七卷。陞堂端坐索筆書偈。與大衆相別俄然化去〉 〈一時緇素。咸睹阿彌陀佛。化身接引。徃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花池托質矣。頌曰。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虛空打筋斗。 隋人。睦彥〉 〈通。日誦金剛經十卷。李宻盜起。時彥通宰武牢邑人欲殺之。以應義旗城上有賊。持劒趕殺彥通。前有一深澗賊逼近躍入其澗。空中見金剛神。以〉 〈手指令一人接彥通臂置石上。都無損傷。神人曰。汝持經有感。故特來相救。因得保全還家神所接之臂。異香數日不散。後位至方伯。年八十餘。一〉 〈日無疾索筆書偈。香湯沐浴。端坐而逝偈曰八十九年在世。隨身做此活計。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風自在。 唐武德年間。信士陳昭。江陵人。日常〉 〈齋素。持念金剛般𠰥經。累積功行。有大蟒。時來座側。聽經畢即退。每日如是。有隣人。力昌勇悍不信。見蛇徃來。疑是妖怪。潛伺打殺其蛇㗸寃。訴於〉 〈閻摩天子。勑使者追力昌。魂至𡨋司。令蛇纏身噬囓。苦痛難忍。力昌。遂託夢告妻曰。我在生。打殺一蛇。其本要聽經百卷可以昇騰。只欠七卷。我不合〉 〈打殺。今被蛇苦楚。不可勝言可與我請僧。寫得金剛經七卷。躬就佛前懴悔。以救倒懸之厄。妻覺而憶其夢。欲依寫經。柰何口食不給。倍增悲苦。有〉 〈男名僧護方年五嵗問母何事悲哭母說其由。僧護即荅母曰。何不將兒賣卻。以救其父。於是哽噎。抱兒出市。賣與蜀客。得錢兩貫與子分離。五內〉 〈痛割。遂請僧寫經七卷。對三寳前苦心禱祝。一願夫。力昌。承經功德解釋寃尤。二願母子再得相見。自別之後憶子目盲。但每日誦念金剛經。求乞〉 〈於市。其子隨客徃蜀。一去三十年。繼父母俱亡。忽念親母賣我寫經。薦父至今不知存亡。遂收拾家資。復回江陵尋母未即之見。買宅暫居。忽遇節〉 〈臘𥙊祖。就齋求乞老嫗數人來則誦金剛經一卷。乞意回向僧護雲。我㓜年䘮父我母將兒賣身薦父。今得回鄉尋母不見願得父母同獲超昇。數〉 〈中一婆婆。便呌郎君。我是汝母。汝年五嵗賣你。寫經薦父。見有賣契。在我住處籃兒內。僧護索契讀之。悲喜交集。焚香拜告三寳天地神祗。今得母〉 〈子相見。緣母目盲不能認子遂取水漱口。躬對天地之前。與母舐其目。左右皆明。遂得母子團圓。以應向年之所禱也。觀者無不感嘆。 唐龍朔元〉 〈年。洛州景德寺。比丘尼房有女使任五娘死。已立靈座。供養經月餘。其弟妹每夜聽得靈座有呻吟之聲初甚恐。因焚香問之。靈即荅曰。我在生不〉 〈合犯五重罪。一不合在房非爲。二好食牛肉。三作踐五榖。四瀽潑羙湯五殺害衆生。又將活魚作鱠。凡被殺衆生。盡在隂司。要我逐一償報今凖閻〉 〈摩天子勑令我受。刀林劒樹地獄。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痛不可忍即今身上有刀七枚。痛入骨髓。我因告𡨋司鬼吏。有何因緣。能免此苦。鬼吏荅曰〉 〈汝生前所造惡業深重受此地獄。𠰥要脫離。必得陽間。孝順子孫。爲寫得金剛經七卷。圓成可免此苦。荅曰。別無子孫。秪有親弟妹在家。求蹔停苦。〉 〈願放回求救。蒙許而歸。望弟妹以骨肉之情。將我生前遺下衣資變賣。得錢捨入浄土寺。求寳獻大師。爲我寫經一七卷。躬對佛前。懴悔殺生。種種〉 〈無邉重罪。願我早離地獄辛酸之苦。於是弟妹。遂依所囑。即爲出賣遺物命僧寫金剛經纔得一卷𡨋司獄吏。奉天子勑。即與任五娘身上抽出一〉 〈刀。寫經七卷圓滿。其刀盡皆抽訖。承此大乗經典功德。凡此索報生靈。悉得解脫。各生善道。其任五娘。業障氷消。出離地獄。得生人天。一日復來拜〉 〈謝弟妹。方欲詳問遂不見矣。出報應記 唐龍朔中白仁哲。爲虢州朱陽縣尉。蒙差運米遼東過海。忽遇惡風。四望昏黑。仁哲。與合船入從。八十二〉 〈人。盡皆憂懼。仁哲平昔持念金剛般𠰥經。志誠有感。當時整理身心。焚香看誦金剛經未終卷。忽如夢寐。見空中有一梵僧。身放五色光明。謂仁哲〉 〈曰。汝等八十餘人。宿有惡業因緣。今日俱當沒溺海中。即目海內鬼神羅刹等衆。鹹伺求其便。數內只緣仁哲。平昔持經功德。今蒙玊帝有勑。徧告〉 〈龍王水府神祗。庶得免此橫逆之禍。吾特來報汝勿致憂疑。須曳風恬浪靜。八十餘人。俱得濟岸矣。出報應記。 唐永徽元年。司馬喬卿。爲大理司〉 〈直丁毋憂哀毀骨立。剌血寫金剛經一卷才畢。忽墓上生芝草三莖。長一尺八寸。緑莖朱蓋。取而復生。出金剛感應傳。 唐天寳年中。常州宜興縣〉 〈人吳逵。每日五更。躬就佛前。誦金剛般𠰥經一七卷。兼禮拜念佛。逵有詩曰。五更鐘動莫貪眠。抖擻精神向佛前。一拜一聲彌陀佛。花池已種一枝〉 〈蓮。每日修行。年至九十二。忽別兒女。無疾告終。自見二使者。引見閻摩天子。問逵在生作何善業。對曰。自㓜至今。專念金剛經。天子合掌。命逵坐朗〉 〈誦一卷。方念至在舍衛國。口中即出妙香。見佛顯現。王不勝欣喜。謂逵曰。君有般𠰥之功。吾勑送汝生舍衛國中。承品官之後。受其爵祿。享富貴福。〉 〈子孫榮顯。使者奉命送逵。因過舊舍。就空中報兒女曰。吾得念經之力。閻王勑令吾生舍衛國中。特來相別。汝等宜受持金剛經。及法華經。隂府深〉 〈敬此二經。𠰥不能受持。以諸花香恭敬供養。得福無量。仍不得殺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買命放生。得長壽報。兒女聞之悲哭曰。不用傷感。人生世〉 〈間有一善可憑。命盡如夜眠天曉。還見日月。一向在惡。必入黑闇。勉之言訖不見。出雜爼記 唐大暦中。太原偷馬賊。誣一孝廉同情。拷掠旬日。不〉 〈勝苦楚。並無招詞。推吏疑其爲寃未成文案。孝廉。專持金剛經。其聲哀切。晝夜不息。忽一日。有竹一叚兩頭有節墮於地上。不知從何處來。衆因皆〉 〈爭奪看轉至獄卒之前。疑是蔵刀在內。對衆劈開視之。乃有金剛經中半偈雲。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衆皆愕然起敬賊首悔過。因得放焉。 唐大暦〉 〈十一年。衛州別駕周伯玊。日常持念金剛般𠰥波羅蜜經。公私不易其心。以爲功課。一日忽見梵僧來前。伯玊問曰。是何尊者。荅曰。吾是般𠰥會上〉 〈須菩提也。爲汝誦經數年惜乎不斷肉食。汝𠰥志心求佛道者。必須長齋斷肉。伯玊自此斷肉蔬食轉加精進誦持般𠰥尊經。寒暑不輟也。出證驗〉 〈賦 了禪師。應驗序曰。昔唐時有王待制船至漢江阻風。波濤洶湧。四面昏黑。檣傾楫摧。危險之甚。滿船驚惶。性命莫保待制亦懼。不得已。遂將平〉 〈日持誦金剛般𠰥經一卷。拋棄江中。遂得風浪平靜。待制。惟日深憶此經受持年逺。鬱鬱不樂。經涉兩月。方到鎮江。見舟尾百步許。有一物。似毬之〉 〈狀。出沒無時。衆疑其異。待制差人喚漁人取之。乃螺螄輥成一團剖之。外濕內乾。待制。用手分開視之。乃是向日所拋之經毫𩬊無損。待制驚喜拜〉 〈而受之。且嘆曰。漢水會于九江至南徐。動數千里。舟船徃來。不可數計。然未聞所持之經。自彼之此。螺螄一見而不捨。其爲名耶利耶財耶色耶。將〉 〈必求脫輪迴生死者也。嗚呼。萬物之中。唯人最靈。有畢世。不聞是經。有聞而不見。見而不信。信而爲名利財色役其心。不能受持者。尚螺螄之不𠰥〉 〈也。謂之最靈。孰與之哉。峕宋紹熈七年。嵗在丁亥仲秋。念五日。歇叟清了述。 唐乾元年中。廣州僧䖍慧。自㓜受持金剛經。寒暑不易。因與緇俗數〉 〈十人。泛海徃南安都護府。忽值風濤大作。打壞船隻。滿船人俱沒海中。唯䖍慧在浪中。偶遇一藂蓬蒿。自身漸至蓬蒿之上。隨浪三日三夜。方得濟〉 〈岸。仔細視其蒿中。乃見金剛經一卷。並無淹濕。䖍慧拜受此經。精誠供養。日夜受持。年至百三十嵗。端坐告終。其經本。自出香煙。漸成生色雲氣。徐〉 〈徐上昇天界。大德僧衆。與大守官僚。逺近緇白。鹹駐此處。俟經來下。至一日一夜。莫知所之矣。唐陳國竇公。夫人盧氏。芮公寬之妹也。平日好善。〉 〈信罪福。𣋈誦金剛般𠰥經卷將終。有兩三分。忽頭疼大作。自念儻死。不得終卷。力疾索燭要續圓滿。而火悉滅。婢使空迴。夫人嘆息不已。忽見燈炬。〉 〈漸次升堂。直入臥處。去地三尺許。又無人執侍。光明𠰥晝。夫人驚喜急取經看之。有頃家人鑽燧得火。燭光即滅。自此病亦痊。日誦五卷。一日芮公〉 〈將死。夫人徃省視公。謂夫人曰。吾妹誦經精恪。𡨋司注記姓名。又添遐算。異日必有好果報也。夫人壽至九十無疾索浴。端坐而終矣。 唐朝崔昭。〉 〈爲壽州剌史。有一健兒。犯極刑處決之際。差官吏押徃市曹處斬。連施三刀。其刀自折。剌史問健兒曰。汝有何術。荅曰。無他術。平昔專心持誦金剛〉 〈般𠰥經。遂差人取經來看。及開函視之。乃見經本。已作三叚。痕跡分明。剌史視之。合掌歡喜讃歎曰。𡮢聞此經。有不可思議功德。今果𠰥是。遂免其〉 〈罪。健兒求出家爲僧。剌史即施度牒。號曰三刀和尚。 唐幵行立。陝州人。不識一字。長慶初。常隨善友。口授金剛般𠰥經。得一年。自能背誦。時或爲〉 〈商。凡身到處。即奉經本。焚香持誦一卷。一日偶販疋帛三百餘貫。徃他州貨賣。經過峻嶺。撞見強賊數人。各持刀仗來趕。行立箱篋。約重五十斤急〉 〈棄之竟投嶺下深澗側避。忽見空中。有一金剛神。以手指行立。只覺身在水面上。如行平地。衆賊見箱袱。遂即取之。及舉甚重不能起。賊皆驚異。卻〉 〈在嶺上招手喚行立曰。你上嶺來。我𠰥殺你。如殺我等父母。行立。即上來。賊再三扣問汝有何幻術。荅曰。非有幻術。恐是平日。專心持誦金剛般𠰥〉 〈經。爲佛神力感應。故有斯靈異。賊遂令行立開箱視之。乃見五色光明現於其上。衆賊皆合掌悔過。遂捨壹伯貫文與行立。贖經前去受持。衆仍發〉 〈願棄鎗刀。更不作賊。俱改惡從善矣。出感應記 釋靈幽在京。大興善寺出家。長慶二年。暴亡。已經七日。體質㣲煖。而未殯之。自見二使引見𨶒摩〉 〈天子。勑問幽。在世習何行業幽對曰。貧僧一生。常持金剛般𠰥經。天子合掌賜坐命幽朗誦一遍。地獄煎𤎅。捶楚之苦。一時停息。誦經畢。天子再問〉 〈幽曰。念此經中而少一章。師壽合終。今加汝壽十年。歸世勸人受持此經。真本。在濠州鍾離寺石碑上。幽既還魂。具録表奏唐天子。奉勑差中使。徃〉 〈濠州碑上看此。在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後。增爾時慧命須菩提。至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是也。又唐永徽元年。釋明濬。暴死蘇雲。見二青衣引〉 〈至𡨋王。問一生何業濬荅。但誦金剛經。王曰。善哉。𠰥誦滿十萬遍。明年必生浄土弟子不見師也。乃放還。濬自此愈加精進。至二年三月卒寺衆鹹〉 〈聞異香。出本傳 唐武德年間。長安蘇仁欽。有父。前生𡮢於隂府。借過受生錢。得托生處。世享富貴福。因循不曾荅還。自死之後墮厠中擔負沙石。〉 〈臭穢沒身。受無量苦。又仁欽在生。恃其豪富。不知慚愧。恣意宰殺。豬羊烹炮物命。蓋因被殺衆生。各經隂府陳訴。又復幽顯靈祗。注記罪惡。致蒙隂〉 〈司。追録仁欽魂識。收繫在獄。遂使陽間受諸重病。枕臥床。席經年不瘥。以是殺生惡業。減筭夭亡。見二使者。押見閻摩天子。勑曰。緣汝前生修善。以〉 〈致今生富饒。汝今恣意享福。不識因果。殺害衆生。遂使減筭絶祿。令獄卒驅至刀山劒樹之上。償諸惡報。於是慞惶恐怖。仰告王曰。念仁欽生前。雖〉 〈不曾看經作善。𡮢施財請贖金剛經一卷。捨與安國寺僧。神敬受持。此僧遷化已。豈無報應。須臾有異香芬。馥見僧神敬。手執金剛經。直至天子殿〉 〈前言。貧僧乆與仁欽受持此經。致有般𠰥之功。於是特來告王。願賜慈悲。再放仁欽還魂。改惡從善王即合掌判仁欽。加五十年壽。復歸陽間。因得〉 〈還魂鄉隣逺近。見聞者無不驚嘆。各戒殺生。回心向善。仁欽得活。發心印施法華經。一百部金剛經。一千卷。齋僧一百員。修設水陸大齋。作諸功德。〉 〈忽夜夢亡父言。我受地獄苦無量。謝汝脩行佛法功德之力。我已得生天界。汝𠰥爲我將田百畆。捨入寺內。供佛齋僧。此功德不可思議。功超七祖。〉 〈福及子孫。仁欽遂依亡父所囑。以滿心願。出雜爼記 唐大暦中。夔州推司楊旬。常持金剛般𠰥。處心正直。積累隂功。感動穹昊。有子年二十三嵗。〉 〈習科舉業。一日稟父欲入試塲。父雲汝學未充不可。其父當夜夢一金剛神。謂旬曰。汝念經隂騭有感。吾特來報。汝子將來必貴。𠰥應科舉。須改作〉 〈楊椿。名納試卷。吾塲屋中。助子筆也。旬既得夢。次日令子作楊椿。名納卷。果得第六名次年赴省試。椿自夢見一金剛神。語椿曰。今年省題。乃是行〉 〈王道而王汝可預留心焉。切勿漏泄。正試之日。果如其夢。試中第九十六名。及殿設畢。試官納三名卷於禦榻上。擇日拆號唱名。椿再夢神。語曰。汝〉 〈策甚好。卻不中主文意。打在第五甲吾今將汝卷於禦榻上。換了第一名卷。後日唱名。汝奪天下都魁矣。緣汝父子。平昔念經行善之報。至期果應〉 〈其夢。史君聞推司。楊旬子。中天下都魁請旬賜坐。令旬解職。旬告史君曰。念旬平日仰托二天之庇奉公四十年。家無資産。惟積隂德。留得三箇慳〉 〈囊。乞台㫖取來。當㕔開看。第一箇有三十九文當三錢。第二箇有四千餘文折二錢。第三箇計萬數小錢。史君不知所以。旬曰。每年承鞫勘公事。遇〉 〈有死囚。詳其情理可逭。定爲流罪。即投一當三錢。有犯流罪者。定爲徒罪投一折二錢。有犯杖罪者。量輕或釋放之。便投一小錢。又每効周篪。行太〉 〈上感應篇。十種利益。一收街市遺棄嬰孩。倩人看養。俟年十五。願識認者。還歸父母團樂。二每年冬十一月初三爲始。收六十已上。十五已下。乞丐〉 〈貧人。入本家養濟院。每日給米一升。錢十五文。至二月初三日。已滿一季。令其自便求趂。三普施應驗湯藥。救人疾苦。四施棺木周急無力。津送之〉 〈家。五有女使不中使喚。不計身錢。量給衣資。從便改嫁。六旬處於世專一戒殺。救護衆生。遇有飛走物命。買贖放生。七每遇荒歉之年。其糧食貴糴〉 〈賤糶。賑濟貧民。八應有寺觀崩損者。爲修理之。聖像年深剝落者。爲裝飾之。或橋梁道路溝渠不通者。鹹爲治焉。九有逺鄉士夫。客旅流落者。斟量〉 〈逺近。以助裏糧。而周全還鄉。十旬忝居推司。凡遇死囚。貸以復生。常推已及物。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感動穹蒼。賜旬男。今日奪天下都魁。皆因旬平〉 〈昔。奉公行善之所致也豈敢捨公門。退職而自求安逸耶。有詩二首。以呈史君。詩曰。夔郡楊椿作狀元。爲父司權四十年。推情貸活人無數。累積隂〉 〈功感上天人道公門不可入。我道公門好修行。𠰥使曲直無顛倒腳踏蓮花步步生。 何軫妻。劉氏。年二十六嵗。生一男得兩周。一女方周滿。忽夜〉 〈夢入𡨋司。判決劉氏。來春三月命終。覺後思之憂惶涕泣不已。其夫與親屬。鹹問哭泣之因。荅曰。𣋈夢入𡨋司。判我只有半年在世。至期果死無憾。〉 〈但愧兒女無依。忽一日自省。遂命畫士繪畫佛菩薩像一軸恭敬供養。斷除葷酒。畫夜躬對佛前。精虔持念金剛般𠰥經。回向發願雲。惟願我佛慈〉 〈悲。增延世壽。𠰥滿四十五嵗。兒女皆有聚嫁之期死入黃泉。亦自暝目每日專心持念。至三十八嵗。兒得聚婦。及四十三嵗女得嫁人。以滿所願至〉 〈太和四年冬。恰滿四十五嵗。悉捨衣資。莊嚴佛像。爲善俱畢。一日徧告骨肉親緣曰。吾死期已至。何軫以爲鬼魅所纏。不信有此。至嵗除日。劉氏。自〉 〈請大德沙門。祗對三寳之前。授以八關齋戒。沐浴更衣。獨處一室跏趺而坐。髙聲誦念金剛般𠰥波羅蜜經。誦畢寂然無聲。兒女親屬俱入室者視。〉 〈端然而坐。已化去矣。凜然如生。唯頂上熱而灼手。凡四衆士庶。見者聞者無不歸敬三寳讃嘆稀有其夫。何軫一依亡僧之禮。營塔安葬。於荊之北〉 〈郭。出酉陽雜爼 唐乾符年間。兗州都督使。崔尚書法令甚嚴。有一軍校衙叅不到。崔公大怒。令左右斬之。其軍校就戮。顔色全然不變衆或異之。〉 〈當時斬訖。至三更。軍校睡覺。秖見身體。臥在街上。遂走歸來。妻兒皆驚駭恐是鬼魂謂妻子曰。我非鬼也。初被斬時。如醉夢中。罔知所以。今忽睡覺〉 〈歸來。舉家歡喜明旦至帳前拜謝。崔公驚愕謂曰。汝有何術。今敢復來。軍校荅曰。素無他術。自㓜至今。每日持念金剛經三卷。昨朝失曉誦經過期。〉 〈有犯軍律。崔再問曰。汝知斬時否。荅曰。初押出戟門外。只覺身如醉夢中。都不記憶。又問曰。汝所誦之經。在何處。荅見在家中。佛廚函內。崔急令人〉 〈取來。及開函。只見五色毫光。取經看時。已作兩叚矣。崔大驚異。亦自悔過。撫慰軍校曰。我與汝幣帛。可買銀箔倩寫此經一百卷。就延壽寺。命僧看〉 〈念懴悔。一時散施。留經十卷恭就本寺佛殿供養。仍令圖畫就戮之處。並斬經之像。以彰靈跡。出報應記。 唐政和中。真州石匠孫翁。每日持念金〉 〈剛經三卷。一日同三十餘人入山鑿石。忽山崩盡喪。其中唯孫翁在石罅處得活。經一十二年。因數孫鑿石穿透。見翁端坐。容貌如故。子孫驚拜問〉 〈翁。何以得生。翁曰。常持金剛經。又問飢否。曰始初因喫一箇酥餠。至今不飢。翁問曰。我昔所看之經在否。子孫荅曰。有。遂還家逕取經看。經上有一〉 〈圓孔。恰如酥餠大。凡見聞者。無不賛嘆。此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能救護孫翁飢渴。𡸁死之患難也。出報應記昔毗山劉縣令。爲官清廉家法甚嚴。〉 〈日誦金剛經三卷。寒暑不輟前任運司幕官。因妻難月。夢見一僧從空而來雲。有事冒幹尊聽。貧道修行六十餘年。蓋因世緣未了。再令出世。念閤〉 〈下善根成熟。特來依投。願賜收録劉曰。既蒙不棄。無吝見教。其僧便入臥房。劉怒而覺次日其妻分娩。得生一女。聦慧過人。年七嵗不曾從師。經書〉 〈盡皆通曉。隨父日誦金剛經。未及月餘。便能暗誦。父母甚喜。年登十九。吟詠成章。女因患方愈。值夏月。忽作蚊蚋詩雲。昨日曾未與君期。今朝擅自〉 〈入羅幃。玊體任君餐一飽。猶作嬌聲殢阿誰。其父聽得大怒。喚出㕔前深貴情意。欲置之死地。母急來救。詢問其由。女曰。昨夜蚊蟲。叮我今朝作詩。〉 〈別無他事。母即去白父。說其因由。父曰。汝既在室。安得有此等語。句句有情。女告父曰。不然請題。容奴別作四句。父將剪子爲題。女隨口便荅曰。有〉 〈情兩股合。無情兩股開。快從腰裏取。長短任君裁。父㣲咲不語。女便入房索浴更衣。出㕔白父。念奴適來幾乎不得其死。不如及早拜辭父母去矣。〉 〈因成頌曰。十九年來作客。清浄無花無逸。了了分明歸去。一任東西南北。生也了。死也了。不論年多與年少。今日撥轉遇真空。一輪明月清皎皎。描〉 〈也難描。畫也難畫。滿頭插花。盤膝坐化。 宋紹興二年。有宋承信。居秀州。華亭縣因患翻胃之疾數年。百藥不能治療。忽一夜夢見有一梵僧。謂承〉 〈信曰。汝乃宿世寃𠎝。遂致今生受諸病苦。汝知否。應有世間男子婦人或風癱。或勞跛。或盲聾瘖瘂。或疾病纏身。經年累月。枕臥床席。將死不能氣〉 〈絶者。其魂靈。攝在隂司。考校前生今世。所作罪惡因緣果報。毫𩬊無差。𠰥有奉施金剛經。或自他書寫。或畢世受持。纔舉心動念。遂感隂府官曹檢〉 〈察善功。先放魂魄附體。次遇良醫其病即愈。睡覺省悟。明旦令妻焚香。躬對諸佛菩薩之前。發願甘許奉施金剛般𠰥經。一千卷。兼自盡形受持。爾〉 〈後又復夢見有一金剛神。賜藥一丸。令承信吞之。次日其病即瘥。將養月餘。身輕體健容貌精神。俱獲復舊。凡見聞者。合掌稱歎。此經有起死還生〉 〈之功。可不戒且敬哉。 宋唐珎。乃紹興府。會稽縣押獄。日常持誦金剛經三卷。寒暑不易。紹興八年。同褚句諸茂。偷捵官錢事覺。由縣申解本府。趙〉 〈相公判送司理院再勘。唐珎等。至夜夢一金剛神語珎曰。汝得平日持念金剛經有感。汝但放心。臨斷之際吾當助。相公神筆。先判褚旬諸茂。各決〉 〈脊杖。配隣州汝決杖一百回監俟贜足日。呈放還家。睡覺再三思量。我既爲首。所犯刑名。其罪是一。安得輕重哉。殊不可曉。以至臨決斷之時。遂一〉 〈果應其夢。毫𩬊無差所見所聞之者。鹹疑其異。方知金剛般𠰥之功。有不可思議者也。遂感金剛神力。𡨋助趙相公之筆。復何疑哉。爾後發願。印施〉 〈金剛般𠰥經。三百卷。盡世專精受持。壽至八十五嵗。無疾而終。出雜爼記宋紹興九年。明州王氏。日常持念金剛經。因夫𢃄徃岐州任所。身懷六〉 〈甲。二十八箇月。不能分娩。兼以多病。形骸羸瘦。深慮生産之時。子母難全。憂惶不已一日𠋣門而立。偶見一異僧教化曰。同增福利。王氏將錢捨施〉 〈已。僧雲。娘子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剛經。𠰥發心印施。得一千卷。見世增延福壽。父母子孫團圓。所願皆遂。福及七祖先亡。一切眷屬。鹹獲超升。王氏〉 〈猛省依僧所囑。遂印施金剛經一千卷。齋僧一千員。就念經一千卷。躬就天寧寺對三寳前。懴悔求願。保祐生産之日。子母雙全。早祈感格。齋罷還〉 〈家。至夜三更得夢。自見一金剛神。以杵指王氏腹。其疼不可忍。及覺已生二男子在床。相貌圓滿。令人愛樂。仰藉般𠰥之功。天神衛護。報應之速。王〉 〈氏。既得母子雙全。不勝忻幸。爾後專心齋素。誦經不輟。年至六十一嵗。無疾忽爾身亡自見二使者。引見閻摩天子。勑問汝在生作何善業。王氏荅〉 〈曰。自㓜持念金剛般𠰥經。至今每日不缺。天子賜金床。與王氏就殿側坐。朗誦一遍。地獄辛酸之苦。一時停息。諸受地獄之人。普沾恩利。天子再問。〉 〈王氏何不誦呪。答。世間無本。勑令鬼吏。於蔵中取呪本付王氏。囑曰。汝歸陽間展轉流通。切勿遺墜。天子又曰。王氏向後壽終。逕生極樂。世界。不復〉 〈再來此處矣。補闕真言曰。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訶。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迴向無上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迴向法界一切衆生。同生〉 〈浄土。 宋朝。蘇州府。朱進士服儒衣冠。習舉子業。平昔罔知佛法之妙。一日閑遊。偶至虎丘寺。正值佛印禪師。講演金剛般𠰥經。至一切有爲法。如〉 〈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師逐一解說佛法大意。朱聞之甚喜自念平日未𡮢聞此佛法。深有理焉。惜乎圓滿歡喜回家。次日午刻。忽睡〉 〈去。夢一鬼吏押五箇罪人。朱亦隨後。約行二裡許。見一大街入巷門。掛青布簾人家。鬼吏揭簾罪人皆入。至廚房。見竈上桶內有湯。罪人皆去喫。朱〉 〈亦覺渴方欲飲被鬼吏喝住曰。聽佛法之人不得飲。因此驚覺心疑此夢。信步行至大街入巷果有人家。與夢中無異。朱扣門入其家。主翁見進士〉 〈至。急忙相接。朱問。適來使宅廚房有何動靜。主翁遂問家人言。廚下方養得六箇小犬。內一枚死者。朱即驚惶流汗。自謂𠰥不得聞佛法之力。遂入〉 〈狗胎。化爲畜類矣。因棄其舊習。專心持念金剛般𠰥經。寒暑不輟。壽至八十九嵗。功行圓滿。於八月十五日。遍請諸山師德道友親朋相送。就陞於〉 〈後園樹枝梢上。說四句偈。與衆相別端然立化去矣。偈曰。八十九年朱公。兩手劈破虛空腳踏浮雲粉碎。立化菩提樹東。 宋乾道七年。三月十三日。〉 〈左中大夫龍圖閣待制提舉。佑神觀楊琰。和王之子也。偶夢見父。和王偕母夫人。龍圖省記考妣。已棄諸孤。恐亟去。懇留爲十日之欵。和王許之。龍〉 〈圖再拜勸酒委曲。如生之禮龍圖泣和王。及夫人亦泣。龍圖稟考和王尋常所修功德。燒獻錢馬人物。用得否。和王曰。用得。再問釋道功果孰勝。和〉 〈王雲。一同。但舉手翻覆。龍圖又問世間經文孰勝。和王荅。隂府深敬重金剛般𠰥波羅蜜經。汝𠰥爲吾印施。得一千卷最爲第一。龍圖意謂欲𡨋器。〉 〈即對雲。容造以獻。和王。曰可時以暮矣。頃刻有一急足從水中行來報覆酉時有金字牌過楚州。龍圖再稟大人。今在何處。和王雲吾管地部。方眷戀〉 〈間。忽然睡覺不勝悲感。淚流枕席。遂念和王英爽。不昧神色如生。蓋和王爲宋大將。歷百戰戡定禍亂。大功不一受降不殺。全活甚衆。入扈殿𡸁四〉 〈十年。未𡮢妄刑一人。忠厚明恕。宜得功德之助。有所主宰。且晤人間。所修功德。看誦金剛經文。所焚𡨋器。隂府皆得用之。又知善惡報應𡨋陽一趣〉 〈無間。彼此亦足。以勸世之爲善者也。龍圖恭覩釋迦世尊降生之日。就資福禪寺。修設天地𡨋陽水陸大齋一會。及齋僧𠰥幹。如法修禮金光明三〉 〈德妙懴。一七晝夜。命僧衆看誦金剛般𠰥波羅蜜經一蔵。計五千四十八卷。用資二親𡨋福也。宋淳熈元年。揚州府承局周興自㓜日誦金剛經〉 〈一卷公𥝠不易其心。𡮢承太守莫濛差。興賫幣帛香燭壽禮。約有。一千餘貫徃行在。送朝貴生日。行至瓜洲渡客店。郁三家投宿其夫妻見承局行〉 〈李重貨喚兄郁二。謀意商量夜至三更入房。將周興潛地打殺離店五裡許。埋在路傍。行李財物盡行刼已緣承局過限。回劄文引。香無所歸。其妻〉 〈子被官府兩次監禁杖限。倏經一年。實難追獲。後因太守被召赴行在一行人從起程。未及到瓜洲渡尚有五裡許。忽有一朶蓮華。攔在路上。太守〉 〈令從者折之。刀斫亦不斷。遂掘至四五尺。只見一死人。其蓮華從口中出。衆人愛護。取出子細看時。尚自眼動。再三熟視。卻是周承局也。取到人家。〉 〈以粥徐徐調理。次日方能言語雲。被客店鬱二等。刼死埋地已得十六箇月。太守驚問。因甚活且不飢。荅曰。得日前持誦金剛經力被埋在地。如夢〉 〈中見有一金剛神。將一朵蓮花。挿在周興口中。至今不覺飢渴。太守合掌讃嘆雲。𡮢聞此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自愧將渠妻子。經年監禁。悔何及矣〉 〈且平日所理公案。不無寃枉。即移牒楊州府官。請速爲釋放周興妻子。立便差人。追捉郁二鬱三。並妻等人。究間明白鬱二等招伏。打死周興。刼了〉 〈錦叚拾疋。沉香一塊。壽燭十根。並獻壽禮物等。欵成其録聞奏。奉㫖議得周興。承佛法功德力故。神天救護。今已得活。其郁二鬱三。謀刼罪情實重。〉 〈𠰥與貸命。慮後再有隂謀害人。併與重杖處死。其妻決脊二十。編管海外軍州。永不放還。善既有報。其惡亦然。可不誡哉。出雜爼記 紹興府。寄居〉 〈郭承思。新除溫州叅軍。將欲之任。親詣天寧寺。佛菩薩之前。焚香發願雲。挈家九口赴任溫州。一願到任。闔家不食牛肉。二願掌權處政。常行方便〉 〈恤念孤貧。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俟考滿還鄉。誓捨財金。書金剛般𠰥經一卷。恭入佛殿。永逺供養。後得三考滿。與同僚官司法。元珎迪功。共買舟涉〉 〈海還鄉叅軍。家眷居船前倉。司法。居後倉。行至紹興府界首。偶值風濤大作。四面昏黑。衆皆驚懼只見海內鬼神。將船鑿爲兩叚。郭承思前倉風㠶〉 〈順便。逕直到岸。司法。後船。人口行李盡皆沉溺海中。蓋緣司法任政。徇私拗曲作直。致招此報郭叅軍。秉心良善。奉公執法。誓願救人。又承金剛般〉 〈𠰥功德之力。救護平復還鄉。善惡報應。如指諸掌。見者聞者。無不感嘆。泗州書生趙璧。赴京應舉。其妻已亡。後璧及第還鄉。離家十裡許。似夢非〉 〈夢。見亡妻在路傍。哀告甚切雲。念奴在生之日。殺害物命。每於蠏出之時買作醉蠏。恣意食噉。自死之後。准𨶒摩天子勑。驅入蠏山。被群蠏鉗其眼〉 〈目及徧身流血。晝夕受苦。又生前不合。吐酒餘殘。飲剰盞腳。隂司積聚五石九鬥七升五合使奴陽壽先減一紀。又受三七日。大地獄苦。再准王勑〉 〈差獄吏監奴賣酒。以俟無常鬼。追到亡魂。俱勒來買酒。卻就奴身上。剌血應賣升合務要補填原數。足日別受地獄。今聞夫主及第榮歸。特來哀告〉 〈隂府深敬書寫金剛般。𠰥經。乞將奴房奩變賣。𠰥爲奴寫得七卷。仗此般𠰥之功。實可救㧞地獄之苦。其夫允諾。纔到家。即便捨財請僧寫經。方了〉 〈兩卷。一日備祭祀禮爲妻上墳。方到墓側。忽見一老翁言。吾是山神土地。汝妻承寫經功德。昨日午時。准𨶒摩王勑。上昇天界。地下不復見矣。豈不〉 〈見佛印禪師戒殺文曰。鱗甲羽毛諸品類。衆生與佛心無二。只爲當時錯用心。致使今生頭角異。水中游。林裏戲。何忍將來充日計。磨刀著。火。或研〉 〈虀口不能言。眼還覷。或槌榼。或刀剌。牽入鑊湯深可畏。㷟燖毛羽括皮鱗。刮脊剜心猶吐氣。羙君喉。誇好味。勸子勸妻言俊利只知恣性縱無明。不〉 〈懼隂司毫髮記命纔終。寃對至。面覩𨶒王爭敢諱。從頭一一報無差。爐炭鑊湯何處避。勸賢豪。須戒忌。莫把衆生當容易食他一臠臠還他。古聖留〉 〈言終不僞。戒殺兼能買放生免入阿鼻無間地。又滿庭芳詞鱗甲何多羽毛無數。悟來佛性皆同世人何事剛愛口頭肥。痛把衆生剖割。刀頭轉鮮〉 〈血飛紅。零炮碎炙不忍見渠儂。喉嚨纔嚥罷。龍肝鳳髓畢竟無蹤。謾羸得生前夭壽多凶。奉勸世人省悟。休恣意撃惱𨶒翁。輪迴轉本來面目改換〉 〈貶時中。 荊州江陵縣李玄宗女年十三嵗時。夢見一梵僧。謂女曰。汝有善根。何不持念金剛經。又雲。世間𠰥有男子女人。每日浄心能誦一卷。陽〉 〈間增延壽筭。百年命終。即生天界。𠰥能究竟般𠰥。直到𣵀檕彼岸或有看經。雖未團就。死入隂府不能拘録。即判生富貴之家受諸勝報。玄宗女。依〉 〈僧之囑。日誦三卷。年二十四嵗。不願有家。忽患傷寒。三日而卒。有二使者。引見𨶒摩天子。照勘其女無罪。及見女子頭上。有佛顯現。王雲。此女既有〉 〈般𠰥之功即判還魂臨放時。王囑曰。汝父有仇讎。遂使陽間先減二紀之壽不乆追入隂司對證。因汝父好將活魚切鱠。今有魚七千餘頭。狀訴索〉 〈命。汝𠰥不信歸陽間問父。每夜夢見落在網中。日日頭痛此是魚求報也。女得還魂。以隂府事。逐一白父其父聞之驚惶無措遂同女徃天寧寺。大〉 〈佛殿內。齋僧百員發願斷除葷酒手寫金剛般𠰥經四十九卷寫經已畢玄宗忽一夜夢見有數百青衣童子俱拜玄宗口稱我等昔日被君殺戮。〉 〈各經隂府訴其宿寃。索君性命。今䝉寫經功德。我等鹹承善力出離三塗苦趣。各得徃生善道。君既釋寃隂司復還原壽。又添遐筭玄宗聞之不勝〉 〈欣喜。自爾持誦經文不輟。爲善不廢壽至百二十嵗。無疾索浴告終。出雜爼記 縣尉王迪功。好鷹獵殺害衆生爲樂。有妻在家。日誦金剛經。一日〉 〈妻正念經。見夫出獵方歸。其妻苦勸夫從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同念此一分。不肯終卷。竟入廚房烹炮物命。恣意飲宴。後過五年。迪功忽患風。中在〉 〈床。經年不愈。一日自見二使者來追。命盡而卒。唯心頭有氣。二使引見𨶒摩天子怒責迪功曰。汝既受爵祿。何不福上增修。卻好殺害生命減筭絶〉 〈祿。令獄卒驅入鑊湯之內。其鬼吏檢簿告王曰。此人雖有殺業。善籍重如山。生前𡮢得其妻。勸念金剛經一分功德。雖片紙重如悪簿。合與免罪。放〉 〈還陽間天子勑曰。就鑊內取一杓湯。淋其背。然後放還因得再活後患背疽遍體潰爛痛不可忍。百藥不能治。一日令妻就佛前代發願雲。今後誓〉 〈不殺生。疾病痊日。願自手書金剛經。齋素受持忽一夜夢見一僧。用手摩迪功背三匝。至天明視其疽已痊更無痕癮。善惡之報如此。出報應記〉 〈馮察院日常持誦金剛般𠰥經三卷。年至二十八嵗。一日爲國事脩劄具奏玊帝。當夜四更忽見兩使者。追入𡨋府。引見𨶒摩天子。勑曰。汝壽合至〉 〈七十九。官至樞府。緣汝奏劄。於國損民。汝當絶祿除筭。馮驚愕俯伏告曰。臣既陽壽未盡。乞賜再生。誓當畢世持經。常行隂騭。不造罪𠎝。有犯天律。〉 〈王憫其回心向善。放回陽間。再三誡諭曰。凡掌權政。可製簿一面。日間作事。夜必書之。必不可作此延年之術也。纔舉一善。惠民恤物。增延福壽𠰥〉 〈用刻剝之心上帝惡之。則促壽減祿。馮得再生。日行方便。利國於民。隂德日著。壽至九十八。官拜丞相。忽一日臥疾。有第九子。方十一嵗。出㕔前嬉〉 〈戲。見無數牛頭馬面獄卒。子問諸鬼曰。何緣來此。鬼吏荅曰。吾等特來迎接𨶒摩天子。其子驚惶哭入堂內。以所見白父丞。相。咲而撫掌曰。生爲上〉 〈柱國。死作𨶒摩王。是吾職也。頌曰。休將訟筆逞文華。迴禮空王樂出家。已發一心歸大道。不須六賊苦欄遮。歡同妻妾終成疾。位極公卿一似花。從〉 〈此晚年憑慧劒。願將名字寄丹霞索浴更朝衣坐化。又頌曰。大洋海裏打鼓。須彌頂上聞鍾。業鏡將來爍破。翻身透出虛空。 送州。薑學生。村居二〉 〈十三嵗暴疾夭亡。見二使者追魂引見𨶒摩天子。勑曰。汝前身修福。注今生壽。年八十二嵗。丁醜科赴試得舉。官至公卿。汝不合殺牛食肉。有犯天〉 〈律准玊帝勑令汝。減筭絶祿。汝既讀書豈不聞海州雷雨七日七夜天降石皷記曰。萬物唯心造。爲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昔有進士〉 〈庾信。殺牛食肉。恃文章聦明。毀謗三寳。自死之後。受諸地獄。今變爲鳥龜王勑鬼吏。牽烏龜至殿下。令薑學生看。其龜有九頭。頭目並皆流血。苦痛〉 〈不已。此即庾信也。有一鬼吏語生曰汝急告天子。改惡修善。乞賜還魂。𠰥判入地獄。無有出期。生曰有何門路願求指教。鬼吏。曰。隂府深敬重。書寫〉 〈受持妙法蓮華經。金剛般𠰥經。汝𠰥發心即獲脫免得。此遂告天子曰。念生雙親𡸁老。別無兄弟侍養。處世年㓜不知罪福。致犯重罪。雖讀庾信文〉 〈詞。卻不曾毀謗佛。僧既陽壽未終。乞賜放回陽間。孝養父母。發願書寫妙法蓮華經金剛般𠰥經畢世食素精勤受持。天子憫其回心。改惡從善責〉 〈放還魂。天子誡曰。汝回陽間孝養父母。恭敬三寳誦持經興。修行善業𠰥再違犯。卒入黃泉千佛出世不通懴悔薑學生既得還魂親識隣裡。鹹來〉 〈詢問其由。無不慚愧。改過自新矣。 霍叅軍。誦持金剛經。忽見㕔下地烈。湧出包龍圖。稱吾是速報司。叅軍問速報司曰。報惡不報善。善者受飢寒〉 〈惡者豐衣飯清者難度日濁者多榮變孝順多辛苦五逆人愛見。速報司曰唯當靈不靈唯當現不現。既靈須顯靈既現須教現願賜一明言。免使〉 〈𨶒浮衆生怨包龍圖荅曰。吾掌速報司。非是不報惡。非是不報善善者蹔時貧惡者權飽暖濁逆曲惡軰。報案盡抄名第一抄名姓二除福祿神。三〉 〈教絶後代。四遣禍星臨。五使狂心計。六被惡人親。七須壽命短。八報病纏身。九遭水火厄。十被王法刑如此十苦難。盡是十惡人。叅軍休問我照鑑〉 〈甚分明一朝天地見萬禍一齊臨。詩曰。湛湛青天不可欺。米曾舉意早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速與來遲霍叅軍再問速報司。陽間有僧尼〉 〈善友。及士夫黎庶。有受持金剛般𠰥經之人將來百年命盡。死入幽㝠得超昇否。包龍圖答曰用得。張隱。年方弱冠食素。常誦金剛經。同裡屠兒〉 〈亦名 張隱。爲殺豬羊數多。被寃仇隂府訴寃。准𨶒摩天子。勑隂使誤追持經張隱責曰。汝生處世何得殺害生靈。隱荅曰。看經爲務。不曾宰殺。王索〉 〈業鏡照看。果有善根。天子問鬼吏曰。張隱合得壽命多少鬼吏閲簿。壽至九十嵗。天子語隱曰。汝既不曾宰殺。兼乃持經。今放汝還魂隱死時。正當〉 〈仲夏。已經三七。屍體腐壞。不任再附。復來告王曰。汝屍既不任。託勑使者。急追屠兒。張隱來受報。王謂持經張隱曰。汝與屠兒。同名同姓。同年月日〉 〈時。宜託彼屍而活。屠家見夫死三日復省不勝欣喜。略不顧逕走歸元居語本妻與子曰。我再得還生。屠家認作夫。看經之家。認作父。兩家各諍。孰〉 〈能甄別。於是經官乃明。准剌史判曰。身魂兩主姓名不殊。生木各枝。死迴同氣。身屬屠家。其情性聲音。卻是持經之人。實難分辨。仰兩家輪流。各養〉 〈一月。仍具實表奏朝廷。以爲罕事屠兒子孫。改惡從善矣。 徐玘乃杭州人吏。每夜五更。持誦金剛經三卷畢。方入公門。其家富庶。忽一日有刼賊〉 〈百餘人。竟入徐玘家。將老小併用枸縳。將徐玘縳在箭垜上。玘雲。金剛不壞身今如之何須史只見佛現空中。畏心稍釋。衆賊鹹放箭射之。連發百〉 〈箭。或中垜墜地。玘身上下俱無損傷。衆賊驚駭。問玘。汝有何術。荅曰無術每日專心受特金剛般𠰥。經想是三寳龍天救護。有此感應。農賊合掌警〉 〈悟。併釋放之。湖州。城南屠戶陸翁。年二十三嵗時門前見一雲水僧稱教化。有緣人。陸不領解。僧雲汝殺豬羊。不計其數。何不改業。陸曰。承襲祖〉 〈業。不忍棄捨。僧雲。汝𠰥不改。後世必墮此類。仍被他殺寃寃相報。無有出期。貧僧觀汝宿有善根。何不受恃妙法蓮華經。及金剛般𠰥經。汝𠰥受持。〉 〈消除惡業。增長善福。豈不見仁宗皇帝。禦讃蓮經雲六萬餘言七軸裝。無邉妙義內含蔵。溢心甘露時時潤。灌頂醍醐滳滳涼。白玊齒邉流舍利。紅〉 〈蓮舌上放毫光。假饒造罪如山嶽。只消妙法兩三行。僧言訖回頭不見。陸遂省悟。想是佛。及觀音菩薩化身。果勸化我。即請畫工繪裝阿彌陀佛。觀〉 〈音勢至相一軸。設席供養。投師習誦。妙法蓮華經。金剛般𠰥經。未及五年。自能暗誦。且如明日宰殺豬羊幾許預夜躬就佛前。焚香持誦蓮經一部。〉 〈金剛經一七卷。對佛懴悔。口稱來晨。殺豬羊幾口。願將看經功德。超度被殺豬羊。盡此報身。早生浄土願我命終之時。免斯寬對。朝日相似。陸反覺〉 〈身輕體健。自得其樂。年至八十一嵗。將死半月之前。徧請親戚朋友。市戶隣居言。在十一月初九日辭世。至日聊備蔬食柢迎相別。至日俱赴齋罷。果〉 〈然索浴更以。端然坐化。凢士夫鄉友。無不瞻仰稱嘆。時周璟親見。亦同相送。陸翁處世實竒哉。兒女親緣笑滿腮。八十一年如夢。覺。百千三昧絶疑〉 〈猜。殺生不礙真如性。念佛先空罪福堆。感得慈尊來接引。水晶宮裏白蓮開。頌曰六十餘年專殺業。手提刀秤暗修行。今朝得趣菩提路。水裏蓮華〉 〈火裏生。〉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五百四十三 重 録 總 校 官 侍 郎 〈臣 髙 拱〉 學 士 〈臣 胡正䝉〉 分 校 官 洗 馬 〈臣 林 爊〉 書 寫 儒 士 〈臣 盛以仁〉 圈 點 監 生 〈臣 馬承志〉 〈臣 吳 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